一种自冷式液压供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37509发布日期:2021-02-03 19:46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冷式液压供应系统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动力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冷式液压供应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在施工作业过程中通常会配有各种大型的作业设备,如打桩机、钻孔机、拔桩机等,这些作业设备一般通过液压供应系统作为驱动源。
[0003]
授权公告号为cn20259730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工程机械工作装置用于提升与降落的液压控制系统,包括原动机、液压油箱、液压泵、第一电磁换向阀、第二电磁换向阀、液控换向阀、单向阀、梭阀、溢流阀、液压油缸,上述个部件通过管道联结,形成供油、回油管路,构成完整的液压控制系统。这种采用液压控制系统,即通过液压控制液压油缸的来带动打桩机、水泥混凝土多头破碎机等工程机械的重锤提升、下降。
[0004]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的缺陷在于:在作业环境温度较高时,油压因做功过程产生的高温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散热,不利于设备的维护。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冷式液压供应系统, 具有在对作业设备保持液压供压性能的基础上,降低油液温度的优点。
[0006]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
一种自冷式液压供应系统,包括储液箱、循环泵、冷却装置和向外输出液压的输出泵,所述储液箱内设有将储液箱的内腔分隔为冷腔和热腔的隔板,该隔板的板面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循环泵通过管道与热腔、冷却装置、以及冷腔连通并将液压液从热腔输送至冷腔,所述输出泵的从冷腔抽取液压液并向热腔回流液压液。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输出泵通过第一进液管抽取冷腔内的液压液并向外接的设备输送液压做功,此时液压液的温度较高;当液压液分别回流至热腔和冷腔时;上述过程中,循环泵通过持续抽取热腔内的液压液并通过塔式风冷散热器降温回流至循环管,循环管经过热腔输入冷腔,对冷腔进行降温,同时,冷腔内的液面升高,部分液体通过通孔溢流至热腔,以降低热腔的温度,再通过循环冷却至热腔,从而在输出泵一次做功中,持续的对冷腔进行降温。
[0009]
当液压液仅回流至热腔时,温度较高的液压液间隙式回流至热腔,并从冷腔中抽取液压液。回流过程中,大部分液压液通过循环泵抽取冷却并回流至冷腔,少部分液压液通过通孔溢流至冷腔,并与冷腔已经冷却的液压液混合;无论是上述哪种方式,都可以有效保证被输出泵输出的液压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保证液压驱动系统的安全性。
[0010]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腔内设置有竖向的第一进液管,该第一进液管的进液孔设于上部,该进液管与输出泵的进液端连通。
[00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压液在进入冷腔并向第一进液管输送的过程中,液体中的杂质会逐渐沉积于下层,将进液孔设置在上部可以有效降低进入第一进液管的杂质
量,对液压系统起到保护作用。
[0012]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进液管的进液孔为多个,且沿周向均与分布于第一进液管的侧壁。
[00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漂浮于液体顶部杂质直接进入第一进液管,并使各向进入的油液更均匀,有利于液压泵加压的过程中降低液压液吸取的阻力。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进液管包括下管体和上管体,上管体的部分外侧壁为锥面,且与下管体对接的一端为小直径端,所述进液孔设于上管体的锥面。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进液孔斜向的朝向下方,使沉淀物不易在下沉的过程中落在或被吸入进液孔。
[0015]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进液管的顶部向下凹陷设有凹腔,该凹腔的侧壁沿母线方向排布有多个环形的凹槽,凹槽位于上管体的内腔的开口与进液孔相对。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液压液被吸入第一进液管的内腔的过程中,首先会冲击环形的凹槽组成的波纹面,而液压液的总的流向为平行或斜向于波纹面的母线方向,即冲并进入凹槽内液压液流速较低,因此液压液内少量的颗粒状或絮状杂物将会因惯性进入凹槽内,但在凹槽内流速较低的情况下,将不易被带出凹槽,从而阻止颗粒状的杂物进入液压泵及相关管道,具有防堵作用。
[0017]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凹腔呈圆台状,且凹腔的锥面的锥度大于上管体的锥面的锥度。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扩大自液压进入进液孔至凹槽的冲击角度,降低液压液对凹槽的冲击,以避免将凹槽内的杂质带出。
[0019]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腔内设有呈倒j形的回油管,该回油管的开口位于j形的钩部的端部,该回油管的底端与循环泵的输出端连接的管道连通。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循环泵将经过冷却后的液压液送入冷腔,而冷腔由于跟热腔相邻且有部分液压液产生混合,实际的温度要低于刚冷却液压液,通过j形的结构送入可以增加与冷腔内液体的接触面积,降低冷腔的稳定。
[0021]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孔为多个呈水平排布。
[002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热腔的液压液液面升高后溢流至冷腔的溢流速度,使冷腔与溢流液的温度快速达到温度平衡。
[0023]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孔由两个为两个相互叠加的椭圆形孔组成,两椭圆孔的长轴相互垂直,且其中一个的长轴保持水平。
[002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液压液仅回流至热腔为例,当冷腔和热腔的液面差距不大,即热腔内的液面还不足以上升至通孔溢流时,此时,冷腔还有足够油液供液压泵使用,且由循环泵对冷腔保持平衡补充;当输出泵的输出频率升高,热腔内的液面将进一步上升,并通过椭圆孔的下部的溢流至冷腔,此时,随液面的上升,通孔的通量变化较小,保持冷腔的降温效率;当输出泵的回油流量进一步增大,热腔的液面上将上升至横向的椭圆孔的部分,此时在随液面的上升,通孔的通量变化较大,可以有效根据输出泵的效率完成对冷腔的及时补充。
[0025]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储液箱内设置有循环管,所述循环管与循环泵的输出端连通的一端位于热腔的上部,循环管横跨热腔并以一端穿过隔板至冷腔。
[002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循环管将冷却后的油液输送至回冷腔,将循环管横跨热腔一方面可以吸收热腔的热量,加快整体的散热,降低冷却装置的散热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冷却过的循环管进行预热,以避免输入油液的温差过大。
[0027]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0028]
将储液箱氛围冷腔和热腔,再通过循环泵抽液风冷配合隔板溢流互补,有效的在保证输出泵的液压供压性能的基础上,保证被输出泵输出的液压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提高液压驱动系统的安全性。
[0029]
通过多种阻力引流结构的设计,使输出液压液具备极少的杂质,保证设备运行通畅。
附图说明
[0030]
图1是实施例1的自冷式液压供应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0031]
图2是实施例1的储液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2]
图3是实施例1的自冷式液压供应系统的管道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3]
图4是实施例1的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的结构图;
[0034]
图5是实施例3的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中,1、储液箱;2、循环泵;3、冷却装置;4、输出泵;5、回油管;6、第一进液管;7、第二进液管;8、循环管;11、冷腔;12、热腔;13、隔板;14、通孔;61、下管体;62、上管体;63、进液孔;64、凹腔;65、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7]
实施例1,一种自冷式液压供应系统,参照图1和图2,包括储液箱1、循环泵2、冷却装置3和两个向外输出液压的输出泵4,储液箱1内设有将储液箱1的内腔分隔为冷腔11和热腔12的隔板13,该隔板13的板面上设有四个通孔14,使冷腔11和热腔12可以进行溢流补充;两个输出泵4的均从冷腔11抽取液压液并分别向热腔12和冷腔11回流液压液,循环泵2将液压液从热腔12经过冷腔装置3冷却输送至冷腔11。
[0038]
参照图2和图3,冷腔11和热腔12内均设置有呈倒j形的回油管5,该回油管5的开口位于j形的钩部的端部,两个回油管5的底端分别与一输出泵4的回油端通过管道连通。
[0039]
热腔12的底部固定有一个竖向的第二进液管7,该第二进液管7的底端通过管道与循环泵2的进液端连通。循环泵2的输出端与冷却装置3连通,该冷却装置3为塔式风冷散热器;热腔12的上部横向架设有与冷却装置3通过管道连通的循环管8,且循环管8外接的一端穿过热腔12的侧壁,循环管8的另一端穿过隔板13至冷腔11,并以开口朝向冷腔11的底部。
[0040]
冷腔11内固定有两个竖向的第一进液管6,该第一进液管的底端分别通过管道与一个输出泵4的进液端连通。
[0041]
参照图4,第一进液管6和第二进液管7结构相同,且均包括下管体61和上管体62,上管体62的部分外侧壁为锥面,且与下管体61对接的一端为小直径端,上管体62的锥面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多个进液孔63。上管体62的顶部向下凹陷设有呈圆台状的凹腔64,凹腔64的锥面的锥度大于上管体62的锥面的锥度。该凹腔64的侧壁沿母线方向排布有多个环形的
凹槽65,凹槽65的开口位于第一进液管6的内腔且与进液孔63相对。
[0042]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输出泵4通过第一进液管6抽取冷腔11内的液压液并向外接的设备输送液压做功,做功后通过两个回流管分别回流至热腔12和冷腔11,此时液压液的温度较高;
[0043]
上述过程中,循环泵2通过第二进液管7持续抽取热腔12内的液压液并通过塔式风冷散热器降温回流至循环管8,循环管8经过热腔12输入冷腔11,对冷腔11进行降温,同时,冷腔11内的液面升高,部分液体通过通孔14溢流至热腔12,以降低热腔12的温度,再通过循环冷却至热腔12,从而在输出泵4一次做功中,持续的对冷腔11进行降温。
[0044]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输出泵4均向热腔12回油。
[0045]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温度较高的液压液间隙式回流至热腔12,并从冷腔11中抽取液压液。
[0046]
回流过程中,大部分液压液通过循环泵2抽取冷却并回流至冷腔11,少部分液压液通过通孔14溢流至冷腔11,并与冷腔11已经冷却的液压液混合。
[0047]
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通孔14由两个为两个相互叠加的椭圆形孔组成,两椭圆孔的长轴相互垂直,且其中一个的长轴保持水平。
[0048]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冷腔11和热腔12的液面差距不大,即热腔12内的液面还不足以上升至通孔14溢流时,此时,冷腔11还有足够油液供液压泵使用,且由循环泵2对冷腔11保持平衡补充;当输出泵4的输出频率升高,热腔12内的液面将进一步上升,并通过椭圆孔的下部的溢流至冷腔11,此时,随液面的上升,通孔14的通量变化较小,保持冷腔11的降温效率;当输出泵4的回油流量进一步增大,热腔12的液面上将上升至横向的椭圆孔的部分,此时在随液面的上升,通孔14的通量变化较大,可以有效根据输出泵4的效率完成对冷腔11的及时补充。
[0049]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