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负载感应油口的电磁换向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88490发布日期:2021-05-11 14:32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负载感应油口的电磁换向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换向阀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带负载感应油口的电磁换向阀。



背景技术:

换向阀是具有两种以上流动形式和两个以上油口的方向控制阀。是实现液压油流的沟通、切断和换向,以及压力卸载和顺序动作控制的阀门。

在工程行走机械中,负载敏感系统运用非常广泛,在多路阀中及部分螺纹插装阀中,均设计了负载感应油口,而在常规板式电磁换向阀阀中,只有四个油口(p油口、a油口、t油口和b油口),并没有负载感应油口的设计,这导致板式电磁换向阀在工程机械领域中应用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在工程行走机械中,负载敏感系统运用非常广泛,在多路阀中及部分螺纹插装阀中,均设计了负载感应油口,而在常规板式电磁换向阀阀中,只有四个油口(p油口、a油口、t油口和b油口),并没有负载感应油口的设计,这导致板式电磁换向阀在工程机械领域中应用受限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负载感应油口的电磁换向阀,以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具体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负载感应油口的电磁换向阀,包括阀体;

所述阀体上开设有b油口、p油口、a油口,以及多个t油口和多个负载感应油口;

该电磁换向阀还包括阀芯,所述阀芯安装于所述阀体内部;在其主体上开设有多个油孔,并通过油孔与两端轴肩结构配合计算封油量和开口量,完成b油口、p油口、a油口t油口和负载感应油口之间的通断操作,实现了负载感应功能,以及中位和换向位油路机能。

在b油口、p油口和负载感应油口相通后,t油口与a油口相通,负载感应油口获取了一路负载信号;在p油口、a油口和负载感应油口相通后,t油口与b油口相通,负载感应油口获取了另一路负载信号;中位时,负载感应油口与t油口相通,b油口、p油口、a油口和多个t油口均不通,既可以实现负载感应油口卸荷,又可以实现中位油缸稳定停留;以及通过油孔与两端轴肩结构配合计算封油量和开口量,完成b油口、p油口、a油口t油口和负载感应油口之间的通断操作,实现了负载感应功能,以及中位和换向位油路机能。

本实用新型一种带负载感应油口的电磁换向阀:多个所述t油口包含t油口ⅰ和t油口ⅱ;

多个所述负载感应油口包含负载感应油口ⅰ和负载感应油口ⅱ。

在b油口、p油口和负载感应油口ⅰ相通后,t油口ⅰ与a油口相通,负载感应油口ⅰ获取了一路负载信号;在p油口、a油口和负载感应油口ⅱ相通后,t油口ⅱ与b油口相通,负载感应油口ⅱ获取了另一路负载信号;中位时,负载感应油口与t油口相通,b油口、p油口、a油口和多个t油口均不通,既可以实现负载感应油口卸荷,又可以实现中位油缸稳定停留。

本实用新型一种带负载感应油口的电磁换向阀:所述阀体内部开设有主阀孔。

本实用新型一种带负载感应油口的电磁换向阀:所述阀芯主体上开设有十个油孔,并呈环形阵列分布;

所述油孔的内直径为1-2cm。

通过对阀体主阀孔及阀芯的尺寸的计算,保证了阀芯在换过程中始终与阀体的t油口接触,提高了阀芯运动的平稳性。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油孔的内直径为1.6cm。

本实用新型一种带负载感应油口的电磁换向阀:所述轴肩结构上包含有电磁铁组件通过多个弹簧连接在阀体上。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弹簧通过隔垫连接在阀体上。

本实用新型一种带负载感应油口的电磁换向阀:所述阀芯采用走心机加工,外圆留磨量;再对阀芯进行碳氮共渗的热处理工艺处理,再粗精磨处理。

本实用新型一种带负载感应油口的电磁换向阀:所述负载感应油口连通有负载感应油腔,负载感应油腔开设在阀体内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带负载感应油口的电磁换向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上开设有b油口、p油口、a油口,以及多个t油口和多个负载感应油口;该电磁换向阀还包括阀芯,所述阀芯安装于所述阀体内部;在其主体上开设有多个油孔,并通过油孔与两端轴肩结构配合计算封油量和开口量,完成b油口、p油口、a油口t油口和负载感应油口之间的通断操作;在b油口、p油口和负载感应油口相通后,t油口与a油口相通,负载感应油口获取了一路负载信号;在p油口、a油口和负载感应油口相通后,t油口与b油口相通,负载感应油口获取了另一路负载信号;中位时,负载感应油口与t油口相通,b油口、p油口、a油口和多个t油口均不通,既可以实现负载感应油口卸荷,又可以实现中位油缸稳定停留;以及通过油孔与两端轴肩结构配合计算封油量和开口量,完成b油口、p油口、a油口t油口和负载感应油口之间的通断操作,实现了负载感应功能,以及中位和换向位油路机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带负载感应油口的电磁换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阀体,2-阀芯,3-隔垫,4-弹簧,5-电磁铁组件,6-t油口ⅰ,7-负载感应油口ⅰ,8-b油口,9-p油口,10-a油口,11-负载感应油口ⅱ,12-t油口ⅱ;

21-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针对在工程行走机械中,负载敏感系统运用非常广泛,在多路阀中及部分螺纹插装阀中,均设计了负载感应油口,而在常规板式电磁换向阀阀中,只有四个油口(p油口、a油口、t油口和b油口),并没有负载感应油口的设计,这导致板式电磁换向阀在工程机械领域中应用受限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负载感应油口的电磁换向阀,以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具体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带负载感应油口的电磁换向阀,包括阀体1;所述阀体1上开设有b油口8、p油口9、a油口10,以及多个t油口和多个负载感应油口;该电磁换向阀还包括阀芯2,所述阀芯2安装于所述阀体1内部;在其主体上开设有多个油孔21,并通过油孔21与两端轴肩结构配合计算封油量和开口量,完成b油口8、p油口9、a油口10t油口和负载感应油口之间的通断操作,实现了负载感应功能,以及中位和换向位油路机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b油口8、p油口9和负载感应油口相通后,t油口与a油口10相通,负载感应油口获取了一路负载信号;在p油口9、a油口10和负载感应油口相通后,t油口与b油口8相通,负载感应油口获取了另一路负载信号;中位时,负载感应油口与t油口相通,b油口8、p油口9、a油口10和多个t油口均不通,既可以实现负载感应油口卸荷,又可以实现中位油缸稳定停留;以及通过油孔21与两端轴肩结构配合计算封油量和开口量,完成b油口8、p油口9、a油口10t油口和负载感应油口之间的通断操作,实现了负载感应功能,以及中位和换向位油路机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所述t油口包含t油口ⅰ6和t油口ⅱ12;多个所述负载感应油口包含负载感应油口ⅰ7和负载感应油口ⅱ11。在b油口8、p油口9和负载感应油口ⅰ7相通后,t油口ⅰ6与a油口10相通,负载感应油口ⅰ7获取了一路负载信号;在p油口9、a油口10和负载感应油口ⅱ11相通后,t油口ⅱ12与b油口8相通,负载感应油口ⅱ11获取了另一路负载信号;中位时,负载感应油口与t油口相通,b油口8、p油口9、a油口10和多个t油口均不通,既可以实现负载感应油口卸荷,又可以实现中位油缸稳定停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阀体1内部开设有主阀孔;所述阀芯2主体上开设有十个油孔21,并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油孔21的内直径为1-2cm;通过对阀体1主阀孔及阀芯2的尺寸的计算,保证了阀芯2在换过程中始终与阀体1的t油口接触,提高了阀芯2运动的平稳性。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油孔21的内直径为1.6c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负载感应油口连通有负载感应油腔,负载感应油腔开设在阀体1内部所述轴肩结构上包含有电磁铁组件5通过多个弹簧4连接在阀体1上。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弹簧4通过隔垫3连接在阀体1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阀芯2采用走心机加工,外圆留磨量;再对阀芯2进行碳氮共渗的热处理工艺处理,再粗精磨处理;所述阀体1,在设计时采用了符合国际标准iso4401(液压用4口换向阀安装面)的安装尺寸。

本实用新型带负载感应油口的电磁换向阀,包括阀体1;所述阀体1上开设有b油口8、p油口9、a油口10,以及多个t油口和多个负载感应油口;该电磁换向阀还包括阀芯2,所述阀芯2安装于所述阀体1内部;在其主体上开设有多个油孔21,并通过油孔21与两端轴肩结构配合计算封油量和开口量,完成b油口8、p油口9、a油口10t油口和负载感应油口之间的通断操作;在b油口8、p油口9和负载感应油口相通后,t油口与a油口10相通,负载感应油口获取了一路负载信号;在p油口9、a油口10和负载感应油口相通后,t油口与b油口8相通,负载感应油口获取了另一路负载信号;中位时,负载感应油口与t油口相通,b油口8、p油口9、a油口10和多个t油口均不通,既可以实现负载感应油口卸荷,又可以实现中位油缸稳定停留;以及通过油孔21与两端轴肩结构配合计算封油量和开口量,完成b油口8、p油口9、a油口10t油口和负载感应油口之间的通断操作,实现了负载感应功能,以及中位和换向位油路机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