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吸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97973发布日期:2022-12-02 16:10阅读:55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吸泵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水泵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自吸泵。


背景技术:

2.目前,有中国专利,专利号为2014108021716,其具体公开了一种自吸泵。另外还有中国专利,专利号为2013104860089,其具体公开了一种带差压阀的卧式多级自吸泵。
3.在上述两种自吸泵中,均采用在进水口处设置一个高位储水引导装置,即水流从进水口进入后会经过一个上升的过程,然后再进入到储液室和自吸盘内,给水泵预先灌装部分水,而且该水还不会流出泵壳外,从而起到提高泵壳或容器内储水液位的作用,继而保证水泵自吸功能的实现或者其它功能的实现。
4.但是上述两种自吸泵的高位储水引导装置均设置在泵壳的内部,在安装和加工上均存在比较复杂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更加简单的自吸泵。
6.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自吸泵,包括水泵用变频器、电机和泵头,
7.所述泵头包括有泵壳、可转动地安装在泵壳内的转轴、气液分离室和至少一个增压室;以及,
8.储水止回组件,安装在泵壳的外侧用于引导水流进入泵壳内并通过阻止水流出泵壳的方式来提高储水液位;
9.其中,所述泵壳至少包括有进液口;储水止回组件与所述进液口连通;
10.且,所述增压室的下端部成型有回流孔;
11.所述泵壳内还具有回流阀,回流阀配置在所述回流孔一侧,用于低压时引导水进入增压室内,在高压时截断水进入增压室内;
12.所述回流阀包括有:
13.设置在增压室的外缘的回流弹片;以及
14.用于与回流弹片配合的回流座,回流座具有供回流弹片在回流座内滑动的弹片卡槽,和与所述回流孔对应的导流孔。
15.优选地,所述储水止回组件和进液口均位于所述泵壳侧壁的上部。
16.优选地,所述储水止回组件和进液口的最低点要高于所述叶轮的吸入口的最高点。
17.优选地,所述储水止回组件是一节空心管部,且在其内侧设置有单向阀,单向阀用于阻碍泵壳内的液体从进液口流出,并在水流从所述储水止回组件流入时自动打开。
18.优选地,所述泵壳外具有外接接头;所述储水止回组件是所述外接接头。
19.优选地,所述储水止回组件与所述进液口均位于所述泵壳侧壁的中部,且储水止回组件内具有单向阀,单向阀用于阻碍泵壳内的液体从进液口流出,并在水流从所述储水
止回组件流入时自动打开。
20.优选地,所述单向阀具有:
21.阀芯,配置在所述进液口的一侧,使得运行时阀芯抵靠在进液口的侧面上,预存水时阀芯不再抵靠在进液口的侧面上;
22.阀座,与所述泵壳固定连接;以及
23.弹性元件,其两端分别抵靠在阀芯和阀座上。
24.优选地,所述阀座位于泵壳内,或者位于泵壳外且位于所述储水止回组件内。
25.优选地,所述水泵用变频器具有:
26.电路载体,用于承载电路元件实现变频功能;以及
27.还具有泵用接线组件,用于分别连接电路载体和外接电路;
28.其中,所述泵用接线组件具有:
29.公插,其具有用于与电路载体卡接的第一壳体,和用于与电路载体电性连接的阳性接触件;以及
30.母插,其具有与所述第一壳体卡接的第二壳体。
31.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一端向内凹陷并成型有入线端,入线端内设置有密封塞,密封塞的外缘抵靠在所述入线端的内侧壁上;所述密封塞内成型有若干个穿线孔;
32.所述第二壳体包括有内护套和与内护套卡接的外护套;密封塞配置在外护套内;
33.所述内护套的外侧成型有若干个导向条,所述外护套成型有与导向条适配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条的上端向外侧延伸并成型有限位段,限位段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导向槽内,用于在内护套和外护套卡接后导向条能抵靠住密封圈下端面;
34.所述外护套至少包括有水平段和竖直段,所述内护套配置在竖直段内;所述第一壳体下端设置有卡扣,卡扣穿过电路载体并与电路载体卡接。
35.优选地,所述水泵用变频器还具有外壳和内壳,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配置有所述电路载体;
36.其中,所述上壳体和/或下壳体具有:
37.硬质层,具有用于连接时抵靠在另一壳体上的连接端面;
38.柔质层,附着于连接端面上,且与所述硬质层一体成型,用于在上壳体和下壳体连接时实现密封。
39.优选地,所述连接端面向外侧延伸形成外沿边,外沿边上成型有若干个碰穿孔,所述柔质层至少部分伸入碰穿硬质层。
40.优选地,所述下壳体内穿设有若干个防水接头,防水接头用于供电线穿过并与电路载体连接。
41.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42.1、通过将进液口的位置从传统的中间位置改成在所述泵壳侧壁的上部。使得当水进入到泵壳内之后,自然的能够将水预留在泵壳内,从而能够实现自吸的功能。
43.另外还可以通过在储水止回组件内增加单向阀或者止回阀的形式进一步增加自吸的效果。
44.2、本发明还可以通过不改变进液口的位置,通过在进液口配置一个单向阀即可实现水单向的流动。从而能够促成泵壳内的液位的提升。而且提升后不至于会从进液口再流
出去。
45.3.本发明通过在原有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增加一个柔质层,而且这个柔质层是跟至少其中一个壳体是一体成型的,这样就不需要在额外安装密封圈,同时至少跟其中一个壳体之间是没有间隙的,确保了密封效果。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又增加了密封性能。
46.4.本发明通过两个相互卡接的公插和母插,从而实现连接水泵内的电路载体与其他接口。而且在与电路载体的连接时通过卡接的方式实现连接,结构简单、动作标准化故而产品质量稳定且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47.5.本发明通过在入线端设置了密封塞,同时在第二壳体的外缘配置密封圈,通过在上述两个位置设置密封结构,从而能够实现对电路载体的密封,增加防水防尘性能。
附图说明
48.图1是水泵的立体图;
49.图2是泵用变频器的立体图之一;
50.图3是泵用变频器的立体图之二;
51.图4是图3隐藏下壳体之后的立体图;
52.图5是硬质层和柔质层的装配示意图;
53.图6是上壳体与泵用接线组件的装配示意图之一;
54.图7是泵用接线组件与电路载体之间的装配示意图;
55.图8是上壳体与泵用接线组件的装配示意图之二;
56.图9是图8中a-a向的剖视图;
57.图10是泵用接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8.图11是泵用接线组件的局部爆炸图;
59.图12是第二壳体的爆炸图;
60.图13是内护套的立体图;
61.图14是实施例二的泵用接线组件的立体图;
62.图15是本发明泵头的立体图;
63.图16是本发明泵头的剖视图;
64.图17是实施例一中增加单向阀后的结构简图;
65.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结构简图;
66.图19是图18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67.图20是增压室的立体图;
68.图21是回流阀的爆炸图。
69.图中:1-公插;2-电路载体;3-限位卡件;4-母插;5-第二壳体;6-密封塞;7-密封圈;8-变频器壳体;9-防水接头;11-第一壳体;12-阳性接触件;51
‑ꢀ
内护套;52-外护套;61-穿线孔;71-密封边;81-凸柱;82-安装孔;83-上壳体; 84-下壳体;85-硬质层;86-柔质层;87-外沿边;100-泵用接线组件;200-水泵用变频器;300-电机;400-泵头;113-卡扣;114-限位柱;115插槽;511-导向条;512-限位段;513-卡轨;514-卡块;521-入线端;522-限位台阶;523-导向槽;524-水平段;525-竖直段;526-卡圈;861-柔质凸起。
70.401-泵壳;402-转轴;403-储水止回组件;404-单向阀;411-增压室;412
‑ꢀ
气液分
离室;413-进液口;414-外接接头;415-叶轮;416-回流孔;441-阀芯; 442-阀座;443-弹性元件;450-回流阀;451-回流弹片;452-回流座;453-弹片卡槽;454-导流孔;455-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71.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72.实施例一:如图1-21所示,一种自吸泵,包括有水泵用变频器;还包括有电机和泵头,三者共同形成了一个变频水泵的基础结构。
73.接下来具体介绍水泵用变频器的结构,其包括有
74.上壳体83,位于变频器的上侧;
75.下壳体84,位于变频器的下侧,并与所述上壳体83可拆卸连接;以及
76.电路载体,位于用于上壳体83和下壳体84之间,用于承载电路元件实现变频功能。
77.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水泵用变频器实现防水的基础方案是通过上壳体 83和下壳体84之间的抵靠作用,减少两者之间的缝隙实现密封,进而防止水或者粉尘等杂质进入变频器内部,影响电路载体的正常使用。
78.所述上壳体83具有:
79.硬质层85,也就是常规的硬质的塑料外壳,其具有用于连接时抵靠在另一壳体上的连接端面,也就是跟下壳体84抵靠的接触面;
80.柔质层86,附着于连接端面上,具体的说是连接端面的外侧,且与所述硬质层85一体成型,用于在上壳体83和下壳体84连接时实现密封。此处所述的柔质层86是橡胶圈,从工艺上是通过与硬质层85,在本实施例中也就是跟塑料外壳一体注塑成型所得到的部件。因此柔质层86会附着于连接端面,并且如图 4和图5所示,柔质层86的外形会与连接端面的外形等距或者相同。
81.因此有这样的一个柔质层86,他可以在上壳体83和下壳体84之间形成一个柔性密封的结构,能更加紧密的贴合下壳体84从而能够比现有技术单纯用密封圈密封,能够得到更好的密封效果。而且由于柔质层86和硬质层85之间是一体成型的,相较于现有技术又少了安装密封圈的过程,而且相当于杜绝了液体或者杂质从密封圈与上壳体83之间进入变频器的可能性,从而又提升了密封性能。
82.为了进一步增加柔质层86和硬质层85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所述连接端面向外侧延伸形成外沿边87,所述外沿边87上成型有若干个碰穿孔,如图5所示,所述柔质层86至少部分伸入碰穿硬质层85。通过将柔质层86上的柔质凸起681 伸入碰穿孔,并借助碰穿工艺实现更加紧密的连接。
83.并且如图3所示,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加防水性能,所述下壳体84内穿设有若干个防水接头9,防水接头9用于供电线穿过并与电路载体连接。从而能够形成更加完整的密封效果。
84.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本水泵还包括有:泵用接线组件100,用于分别连接电路载体2和外接电路;电路载体2与泵用接线组件上的公插1卡接。泵用接线组件与电路载体2卡接从而能够实现与电路载体2的快速连接。
85.另外如图7所示,在电路载体的上下两侧均连接有一个泵用接线组件,分别连接上下两侧的其他电路。与之配套的是,两个泵用接线组件分别穿过了上壳体 83和下壳体84,
并通过密封圈7分别与上壳体83和下壳体84上的安装孔82 抵靠并实现密封连接。这样的设计能够进一步增加密封和防水的效果。
86.所述的密封连接是指,密封圈7抵靠在上壳体83和下壳体84上的安装孔 82内实现密封的同时又能处于连接的状态。
87.另外本实施例所述的电路载体,并不特别指代集成线路板,而应该广泛的指代电路。在实际的部分水泵产品中,变频器壳体8的外层还会有一层保护壳,这保护壳才是人眼睛直接看到的部分,在这个壳的里面就是本实施例所述的上壳体 83和下壳体84。
88.为了进一步增加防水效果,如图6、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所述的安装孔82并不是一个平面孔,而是一个具有向外侧凸出的凸起,这个凸起本身能够减少水的进入,从而增加防水性能。
89.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公插1卡接电路载体2,这样就可以确保与电路载体连接的便捷性和标准化。工人在生产的时候,只要拿着泵用接线组件的公插1 卡入电路载体2即可实现与电路载体2的连接。然后再通过泵用接线组件中的母插4与公插1的连接从而实现电路的导通。
90.接下来具体介绍泵用接线组件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其用于分别连接电路载体2和外接电路;如图7和图10所示,其至少包括有:
91.公插1,其具有用于与电路载体2卡接的第一壳体11,和用于与电路载体2 电性连接的阳性接触件12,阳性接触件12与电路载体2上的电子元件进行配合,用于后期能接通线路;以及
92.母插4,其具有与所述第一壳体11卡接的第二壳体5。在实际使用中,还需要有和与阳性接触件12连接的阴性接触件,阴性接触件一般还包括有金属簧片和已经部分去皮了的电线。
93.因此第一壳体11和电路载体2卡接后可以通过公插1与电路载体2的稳定性来实现阳性接触件12与电路载体2的稳定连接。从而能够让整个接线组件更加的稳定。
94.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接线组件的功能,将其分成公插1和母插4。由公插1完成与电路载体2的连接,这个连接包括第一壳体11与电路载体2之间的相对位置上的卡接,属于机械方面的连接;还有利用阳性接触件12来实现与电路载体 2的电性连接,这两个方面的连接共同形成了公插1与电路载体2的连接。
95.这样的连接方式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焊接的方式,减少了对工人技术的依赖,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工作难度,改善了工人工作环境,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特别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96.在有公插1这个基础之后,母插4的作用是连接公插1和外接电路。因此母插4与公插1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实现机械方面的连接;且母插4具有的阴性接触件,通过与阳性接触片的连接实现电性的连通,从而实现了整个电路的连通。
97.这样的一个搭配,在能够适应各种场景。例如,在狭长空间内,可以通过调整第二壳体5的形状,使之变得对应的狭长来实现连接;例如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二中,第二壳体5具有一个90
°
的弯角,这个弯角能够适应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的连接。
98.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5的形状整体是笔直的,这样能够连接两个较远距离的电路。当然第二壳体5还可以变换成其他的样式,而这个样式可以根据实
际应用场景的需要单独定制。因此在本发明中只要公插1 和母插4连接稳定,就能够保证电路连接的畅通,而不会影响空间形状的变化导致产品性能受影响。而且再匹配上让公插采用卡接的方式与电路载体的连接,连接更加稳定且方便。
99.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这是应用在水泵中的一个接线组件,因此为了提升防水性能,特别提升电路载体2的防水性能,如图12所示,在所述第二壳体 5一端向内凹陷并成型有入线端521,入线端521内设置有密封塞6,密封塞6 的外缘抵靠在所述入线端521的内侧壁上;所述密封塞6内成型有穿线孔61。
100.通过在第二壳体5的一端向内凹陷,并利用这个凹陷放置密封塞6,此处密封塞6的形状和尺寸按照能够密封住入线端521为宜。也就是说安装完成后,密封塞6的外缘抵靠在所述入线端521的内侧壁上。然后所述密封塞6上的穿线孔 61的孔径也要针对电线的孔径配套的设计。
101.在实际使用中,电线的一端会穿过穿线孔61并将有金属簧片的一端朝向阳性接触片进行连接,从而实现电路的导通。由于电线穿过密封塞6上的穿线孔61,还能保证在使用过程中的密封性。
102.另外,在现有技术中,一个端口往往会需要多根线,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是三根线。针对这种现状,现有技术中往往都是分别设立三个连接口,然后在每个连接口内单独设置密封塞6。这种设计方式,有一个问题在于,每次都要重复的逐个孔位的安装密封塞6,这种方式比较复杂且繁琐。
103.而本实施例只需要实现先针对孔数设计好密封塞6的形状,预先在密封塞6 上成型对应数量的过线孔,然后只需将设计好的密封塞6放置到入线端521即可实现穿过多根电线。
104.进一步为了让密封塞6安装的更加稳定,特别是减少穿线过程中对密封塞6 的位移的影响,所述入线端521内成型有限位台阶522,所述密封塞6嵌入所述入线端521内,且抵靠在限位台阶522上。这样设计即便是在穿线的过程中,密封塞6也不会因为穿线孔61与电线之间的摩擦导致移位,从而影响防水效果。
105.进一步为了增加防水的性能,所述第二壳体5的外侧套设有用于防水的密封圈7,密封圈7抵靠在泵壳内,密封圈7包括有至少两层向外延伸的密封边71。
106.在实际使用中,电路载体2外侧会有一些变频器壳体8,而与电路载体2对接的线路则需要穿过该变频器壳体,为此一般在该变频器壳体8上会开设有安装孔82,用于供线路穿过。此时为了防止水从该通孔进入,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二壳体5套设密封圈7,密封圈7的形状是有上下分布的两层密封边71。
107.这个密封边71的好处在于,针对变频器壳体8较薄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两层密封中间夹着变频器壳体8的方式来实现密封,此时两个密封边71之间的凹部则与安装孔82的孔壁配合实现密封,两个密封边71实现辅助密封。
108.而当变频器壳体8较厚的情况下,可以让两个密封边71来抵靠在安装孔82 的孔壁内侧,从而实现防水密封。这样的设计能够应对不同情况,适用范围更广,而且也能增加防水效果。
109.另外如图6-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变频器壳体8向外侧凸起有一段凸柱 81,而本实施例中的母插4则至少部分穿过该凸柱81。凸柱81的设计能够通过减少水从该安装孔82
中进入,进一步增加防水效果。
110.为了进一步限制密封塞6的移动,本接线组件还包括有限位卡件3,限位卡件3下端抵靠在所述密封塞6上侧;所述第二壳体5与限位卡件3卡接。具体的说是第二壳体5的上端与限位卡件3卡接。如图10和图11所示,具体说明了卡接的结构,在第二壳体5的上端成型有凸起,在限位卡件3的两侧成型卡耳,凸起卡入卡耳实现卡接。这样与上述的限位台阶522配合,能够牢牢的将密封塞6 限制在第二壳体5的内侧,从而在穿线的过程中,无论如何拉扯或者推挤都不会导致密封塞6脱离入线端521,确保密封效果。
111.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5包括有内护套51和与内护套51卡接的外护套52;所述阴性接触件固设在所述内护套51内。
112.在本实施例中,内护套51和外护套52之间通过卡接实现连接。所述的内护套51的功能类似于现有的接插器的胶壳,用于安装阴性接触件。所述的外护套 52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引导电线从密封塞6上的穿线孔61进入。另一方面,外护套52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在本实施例中,外护套52是直筒形,而在实施例二中是弯头的形状。这个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定制。
113.进一步为了增加内护套51和外护套52之间连接的稳定程度,首先如图12 所示,内护套51的两侧成型有卡块514,而在外护套52的对应两侧成型有与卡块适配的卡圈526,从而实现内护套51和外护套52之间的连接。
114.同时,所述内护套51的外侧成型有若干个导向条511,所述外护套52成型有与导向条511适配的导向槽523,这样内护套51和外护套52之间的装配会更加顺畅;所述导向条511的上端向外侧延伸并成型有限位段512,限位段512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导向槽523内,用于在内护套51和外护套52卡接后导向条511 能抵靠住密封圈7下端面,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稳定密封圈7与外护套 52的相对位置,防止密封圈7因移位影响防水性能。
115.同时在实际使用中,内护套51和外护套52之间的通过卡扣的方式可拆卸的连接,这样有助于方便阴性接触片的安装。
116.另外如图7-图11所示,进一步为了增加第一壳体11和电路载体2之间连接的稳定程度,所述第一壳体11下端设置有卡扣113,卡扣113穿过电路载体2 并与电路载体2卡接。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电线与电路载体之间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壳体11与电路载体2之间的卡接,安装更加方便,特别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117.同时另外如图7-图11所示,在第一壳体11的下端还成型有若干根限位柱 114,限位柱通过穿过电路载体实现连接,进一步增加连接的稳定性。
118.另外如图13所示,第一壳体11内部还成型有插槽115,所述阳性接触件12 穿过所述插槽115与电路载体连接。第一壳体11内侧壁上还成型有若干个卡槽 116,卡槽116与内护套51上的卡轨513适配,用于方便公插和母插之间的配合。
119.另外在本实施中,如图15-19所示,所述的自吸泵还包括泵头400,泵头400 包括有泵壳401及可转动地安装在泵壳401内的转轴402,所述泵壳401内安装有至少一个增压室411和气液分离室412,所述转轴402上每一个增压室411内安装一个叶轮415;同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泵壳401至少包括有进液口413,用于成为让液体的进入泵壳401内的入口。
120.同时所述自吸泵还包括有储水止回组件403,其安装在泵壳401的外侧且与所述进液口413连通,用于引导水流进入泵壳401内并通过阻止水流出泵壳401 的方式来提高储水
液位。
121.这是由于自吸泵实现自吸功能,需要在泵壳401内预留一部分水,而且这部分水越多,在泵壳401内的液位越高,自吸效果越好。因此还必须要保证这部分水不会从进液口413又流出去。
122.因此通过在泵壳401的外侧安装一个储水止回组件403,通过防止水从进液口413流出去的方式来储存水,从而提高泵壳401内的液位。进而帮助自吸泵实现自吸功能。而且理论上只要止回的效果足够好,就能够让泵壳401内尽可能多的保留水,从而实现更好的自吸效果。而止回的含义是单向流动,因此预先存水的时候,又不会影响水从进液口413进入。
123.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必须要把高位储水引导装置放置在泵壳401内侧来说,结构更加简单,形式更加多样,具有更多种可能性。
124.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其中一个优点在于,本实施例将储水止回组件403放置在泵壳401的外侧,从而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放置在泵壳401内侧,结构更加简单。
125.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使用中,进液口413处会有一段向外延伸的外接接头414,这个外接接头414的作用是外接水路管道。因此泵壳401的外侧表面一般还会与外接接头414一体成型。但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泵壳401的内侧除特别强调外均不包含外接接头414的部分。
126.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加技术效果和进一步简化技术方案,将所述储水止回组件 403和进液口413均位于所述泵壳401侧壁的上部,因此当水从进液口413进入到泵壳401内时,自然而然就可以实现将水保留在泵壳401内,而且放置的越靠近泵壳401侧壁的上端,保留的液体越多。
127.也就是说,当采用背景技术中所述的两篇专利文中记载的结构,将进液口 413放置在泵壳401侧部的中心位置,在没有高位储水引导装置的情况下,水只能涨到与进液口413位于同一水平面就不能再继续上涨,因为水至少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时,又会从进液口413流出。这样泵壳401内的液位始终不够高从而会影响自吸的效果。
128.而本实施例这样的设计,不需要高位储水引导装置的同时,还能够让泵壳 401内储存较多的水。这是因为水从进液口413进来后,由于进液口413位于泵壳401侧壁的上部,此时水会先留在泵壳401侧壁的下部,然后再超过泵壳401 中心线,最后才是达到进水口所在的液位,实现存水。
129.同时这样的设计对现有泵壳401的改动极少,只要改变进液口413的位置即可。
130.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所述泵壳401外具有外接接头414;所述储水止回组件 403此时就是所述的外接接头414,外接接头414与进液口413也一体成型。从而将现有技术中复杂的高位储水引导装置最大程度的简化成原本就有的外接接头414,而且针对外接接头414做了位置的调整。
131.这样的设计,改动小还能保留较好的自吸效果。此时储水止回组件403中止回的功能实现主要是依靠外接接头414的位置与泵壳401底部之间的高度差来实现止回。止回的原理是,这是因为水从进液口413进来后,由于进液口413位于泵壳401侧壁的上部,此时水会先留在泵壳401侧壁的下部,然后再超过泵壳 401中心线,最后才是达到进水口所在的液位,实现存水。在此之前,即便是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在没有漫过位于泵壳401侧壁上部的储水止回组件403前,水不会从进液口413流出,从而实现了止回。
132.如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的侧壁是指靠近进液口413一侧的外侧壁面。所述的泵壳401侧壁的上部是指,高于泵壳401圆柱形的中心线的位置,实际设计时会要尽可能往上。
133.也就是说,所述储水止回组件403和进液口413的最低点要高于所述叶轮 415的吸入口的最高点。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泵壳401内的空间,增加自吸效果。
134.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加在泵壳401内预留水的数量,提高液位上限。将所述储水止回组件403设计成是一节空心管部,且在其内侧设置有单向阀404,单向阀 404用于阻碍泵壳401内的液体从进液口413流出,从而只要止回的效果足够好,理论上在超过了储水止回组件403的上端部之后,还能继续灌水同时泵壳401 内也能继续保持更多的水,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自吸效果。
135.同时因为单向阀404单向导通的的设计特点,在水流从所述储水止回组件 403流入泵壳401内时会自动处于打开状态,因此也不影响水流从进液口413进入。
136.接下来具体介绍单向阀404的结构,所述单向阀404具有:
137.阀芯441,配置在所述进液口413的一侧,使得运行时阀芯441抵靠在进液口413的侧面上,使得水不能从进液口413流出;预存水时阀芯441不再抵靠在进液口413的侧面上,从而方便水流入。
138.所述的进液口413的侧面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是与泵壳401内侧面存在部分重合;也可以是与泵壳401内侧面不重合。
139.还包括阀座442,所述阀座442位于泵壳401内,且与所述泵壳401固定连接;以及
140.弹性元件443,其两端分别抵靠在阀芯441和阀座442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弹性元件443是指弹簧,特别是指管弹簧。
141.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存在两种方案,一种方案是将现有的外接接头414和进液口413的位置调整至泵壳401侧壁的上部,利用重力和泵壳401侧壁的上部和下部之间的距离差,实现提高泵壳401或其它容器内储存水的液面高度,从而增加泵壳401或其它容器的储液量。
142.另一种方案则是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方案,通过将单向阀404 放置在储水止回组件403内,从而实现液位即便是在超过储水止回组件403的情况下,还能进一步提高液面高度,进一步增加储液量,最终提高自吸效果。
143.【实施例一变形例一】
144.本变形例与实施例一基本一致,其不同点在于:所述下壳体84有柔质层86,此时柔质层86除了具备实施例一中的作用之外,还具备类似于凸柱81的效果,能够进一步减少也液体进入的可能性,增加防水性能。
145.【实施例一变形例二】
146.上壳体83和下壳体84都具有柔质层86。这样防水的性能能够更好,同时为了进一步发挥各自柔质层86的作用,上壳体83和下壳体84上的柔质层86 错开布置,形成水封效果。
147.【实施例二】
14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一致,其不同点在于,如图14所示,所述外护套 52至少包括有水平段524和竖直段525,所述内护套51配置在竖直段525内。这样的形状配置能够根据现场环境适用于空间狭窄的应用场景。
149.当然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定制水平段524和竖直段525的长度尺寸;另外所述水平段524和竖直段525也不一定要相互垂直,两者的夹角可以是锐角或者钝角;从而能让本实施例所述的泵用接线组件适用范围更广。
150.进一步的,外护套52的形状还可以弧形或者其他形状。这个形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来确认。
151.【实施例三】
152.如图18-1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一致,其不同点在于,所述储水止回组件403与所述进液口413均位于所述泵壳401侧壁的中部,且储水止回组件403内具有单向阀404,单向阀404用于阻碍泵壳401内的液体从进液口413 流出,并在水流从所述储水止回组件403流入时自动打开。而且所述阀座442 位于泵壳401外且位于所述储水止回组件403内。
153.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一来说改动更少,特别是在实施例一中需要把外接接头414和进液口413的位置做调整,势必要涉及到模具修改。而在本实施例中,外接接头414和进液口413的位置不需要调整,还是放置在泵壳401侧壁的中心位置,然后再增加单向阀404。从而也能够实现自吸的功能。
154.因此在实际使用中,通过使用具有外接管道功能的单向阀404,并将该单向阀404与泵壳401上的进液口413连通。或者在外接接头414内配置一个止回阀即可实现对应的功能。此时储水止回组件403就是相当于止回阀。
155.进一步,在背景技术中的专利技术中,提供了一种回流阀的技术方案,但是该技术方案具有结构复杂,安装繁琐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0-21所示,所述增压室411的下端部成型有回流孔416;
156.所述泵壳401内还具有回流阀450,回流阀450配置在所述回流孔416一侧,用于低压时引导水进入增压室411内,在高压时截断水进入增压室411内;
157.所述回流阀450包括有:
158.设置在增压室411的外缘的回流弹片451;此处的回流弹片451优选采用金属薄型的板件,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
159.以及用于与回流弹片451配合的回流座452,回流座452的两端分别成型有卡接头455,卡接头插入增压室411内,从而实现回流座452与增压室411的连接。
160.为了进一步增加回流弹片451在所述回流座452上滑动的稳定性,所述回流座452的两端具有供回流弹片451在回流座452内滑动的弹片卡槽453。然后还具有与所述回流孔416对应的导流孔454,水从导流孔454进入回流孔416。
161.需要指出的是,在自吸泵开始运行的阶段,回流弹片451和回流座452之间是有间隙的,从而水能够从导流孔454进入回流孔416。而当泵壳和增压室411 之间的空隙中的水压逐步增加时,会驱动回流弹片451紧密的贴合在回流座452 上从而实现截断水进入回流孔416。
162.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