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压泵及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63262发布日期:2022-02-08 03:17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增压泵及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净水设备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增压泵及净水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的净水器通常会在其管路上配置增压泵,该增压泵主要通过驱动作动组件的作动轮来鼓动增压膜,以使得增压膜上方的增压腔容积改变,从而改变增压腔的压力,实现对流体的增压和输送。传统增压泵的增压膜通常覆盖在在底座的作动孔上,然后通过固定组件将增压膜与该作动孔内的作动轮连接固定,从而由该作动轮带动鼓动。但是,在增压膜的和作动轮的连接位置处往往形成有孔隙,增压腔内的水容易从这些孔隙泄露到作动孔,进而从作动孔落入到驱动组件上,导致驱动组件发生短路等故障。
3.因此,增压泵需要在增压膜和作动轮的连接位置处进行密封。传统的密封方式是在作动轮的与增压膜接触的表面凸设密封凸筋,该密封凸筋环绕在作动轮与增压膜的连接位置的环周,然后通过固定组件和作动组件的作动支架配合将作动轮与增压膜夹紧,以使得作动轮上的密封凸筋与增压膜的下表面贴合,来密封作动轮和增压膜之间的孔隙。然而,作动轮上的密封凸筋,难以与增压膜的下表面保持良好贴合,从而难以对增压膜的和作动轮的连接位置处的空隙进行密封,仍存在容易发生漏水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增压泵及净水器,旨在提供一种新的用于密封增压膜的空隙的密封方式,以提高所述增压泵的密封性能。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增压泵及净水器,所述增压泵包括底座、增压膜、作动组件及膜密封圈。其中,所述底座设有作动孔;所述增压膜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增压膜设置有覆盖所述作动孔的作动部,所述作动部的下表面凸设有膜施压台;所述作动组件包括沿上下向可活动地配置于所述作动孔内的作动轮,该作动轮设有用于与所述作动部连接的连接孔,和位于所述连接孔的环周上以供所述膜施压台插置的第一沉槽。所述膜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一沉槽内,并由所述膜施压台抵持而固定于所述第一沉槽内。
6.可选地,所述膜密封圈具有沿上下向设置的下环形平面和上环形平面;其中,所述下环形平面与所述第一沉槽的底面贴合;所述上环形平面与所述膜施压台的底面贴合。
7.可选地,所述膜密封圈还具有位于其外周并连接所述下环形平面和上环形平面的外环周面,所述外环周面与所述第一沉槽的侧壁贴合。
8.可选地,所述膜密封圈的外环周面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沉槽的内直径,以使所述外环周面与所述第一沉槽的侧壁过盈贴合。
9.可选地,所述第一沉槽的侧壁与所述膜施压台的外周面之间间隔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适用于供所述膜密封圈的变形部分嵌入。
10.可选地,所述膜施压台呈圆锥台状设置,以在所述膜施压台的下端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沉槽的侧壁之间形成所述间隙。
11.可选地,所述膜施压台的底面凸设有施压凸筋,所述施压凸筋呈环形设置,所述施压凸筋与所述上环形平面抵持。
12.可选地,所述膜密封圈的位于下环形平面和所述上环形平面之间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沉槽的深度。
13.可选地,所述第一沉槽的深度与所述膜施压台凸设的高度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6,且小于或等于0.7。
14.可选地,所述作动轮的顶部还设有第二沉槽,所述作动部的下表面凸设有嵌入所述第二沉槽的膜定位台;其中,所述作动轮在所述第二沉槽的底面凹设形成所述第一沉槽;所述作动部在所述膜定位台的底面凸设形成所述膜施压台。
15.可选地,所述增压泵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作动轮和所述作动部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块和连接件;其中,所述固定块配置在所述作动部上;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固定块,所述作动部及作动轮而将此三者连接固定。
16.可选地,所述固定块的下表面凸设有固定凸环;所述作动部设置有供所述固定凸环配合的固定凹槽;和/或,所述固定块与其对应的作动部其中一者设有固定凸起,另一者设有供所述固定凸起配合的固定孔。
1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净水器,所述净水器包括增压泵,所述增压泵包括底座、增压膜、作动组件及膜密封圈。所述底座设有作动孔。所述增压膜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增压膜设置有覆盖所述作动孔的作动部,所述作动部的下表面凸设有膜施压台。所述作动组件包括沿上下向可活动地配置于所述作动孔内的作动轮,所述作动轮设有用于与所述作动部连接的连接孔,和位于所述连接孔的环周上以供所述膜施压台插置的第一沉槽。所述膜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一沉槽内,并由所述膜施压台抵持而固定于所述第一沉槽内。
18.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作动轮设置第一沉槽,在所述第一沉槽内配置膜密封圈,并在所述增压膜的作动部的与所述作动轮的连接处设有膜施压台,以利用该膜施压台抵持该膜密封圈而使其固定于所述第一沉槽内,膜密封圈在该膜施压台施加的作用力下沿其径向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膜密封圈的上下表面沿径向被延展开而获得较大的表面积,膜密封圈的上下表面分别所述增压膜的下表面、所述作动轮的第一沉槽的底面紧密贴合,且贴合面积较大;并且,膜密封圈的外周面也会因变形而贴合到第一沉槽的侧壁上,从而有效增加膜密封圈和所述增压膜、所述作动轮接触密封的密封面积,有效对增压膜的空隙进行密封,大大提高所述增压泵的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增压泵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22.图3为图1中增压膜与作动组件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图1中固定组件与增压膜、作动轮装配前的示意图;
24.图5为图1中固定组件与增压膜、作动轮装配后的示意图;
25.图6为图5中c处的放大图;
26.图7为图5中膜密封圈的剖视图;
27.图8为本实用新型增压泵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8.图9为图8中底座的壳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0为图8中作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1为图10中作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2为图8中增压膜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3为图12中增压膜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4为图12中增压膜由垂直于其上表面的平面所截得的剖面图;
34.图15为图8中活塞盖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6为图8中固定组件的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7为图16中固定块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8为传统增压泵的增压膜和作动轮之间密封结构的示意图。
38.附图标号说明:
39.[004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3]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44]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5]
市场上的净水器通常会在其管路上配置增压泵,该增压泵主要通过驱动作动组件的作动轮来鼓动增压膜,以使得增压膜上方的增压腔容积改变,从而改变增压腔的压力,实现对流体的增压和输送。传统增压泵的增压膜通常覆盖在在底座的作动孔上,然后通过固定组件将增压膜与该作动孔内的作动轮连接固定,从而由该作动轮带动鼓动。但是,在增压膜的和作动轮的连接位置处往往形成有孔隙,增压腔内的水容易从这些孔隙泄露到作动孔,进而从作动孔落入到驱动组件上,导致驱动组件发生短路等故障。因此,增压泵需要在增压膜和作动轮的连接位置处进行密封。
[0046]
请参阅图18,传统的密封方式是在作动轮220的与增压膜300接触的表面凸设密封凸筋228,该密封凸筋228环绕在作动轮220与增压膜300的连接孔的环周,然后通过固定组件400的固定块410和作动组件200的作动支架210配合将作动轮220与增压膜300夹紧,再通过固定组件400的连接件420将作动轮220与增压膜300穿设连接固定,以使得作动轮220上的密封凸筋228与增压膜300的下表面贴合,从而密封作动轮220和增压膜300之间的孔隙。
[0047]
然而,这种密封方式至少存在两个缺陷,其中一个缺陷是,增压膜300受其材质的限制而具有较大的硬度,不易被密封凸筋228挤压压缩,从而不能与密封凸筋228完全贴合;
另一个缺陷是,在作动轮220鼓动增压膜300的过程中,二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相对运动,从而密封凸筋228不能很好地保持与增压膜300贴合。这都会导致增压泵的密封效果较差,极容易发生漏水情况,进而导致电机出现短路等故障。
[0048]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增压泵的实施例,所述增压泵可以应用在净水器或者其他需要增压输送的供水系统中。所述增压泵可以提供一种新的用于密封增压膜的空隙的密封方式,以提高所述增压泵的密封性能,进而减少增压泵漏水的情况发生。
[0049]
请参阅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增压泵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增压泵包括底座100、增压膜300、作动组件400及膜密封圈350。底座100设有作动孔127。增压膜300安装于底座100上,增压膜300设置有覆盖作动孔127的作动部310,作动部310的下表面凸设有膜施压台314。作动组件200包括沿上下向可活动地配置于作动孔127内的作动轮220,作动轮220设有用于与作动部310连接的连接孔226,和位于所述连接孔226的环周上以供膜施压台314插置的第一沉槽223(如图4所示)。膜密封圈350设于第一沉槽223内,并由膜施压台314抵持而固定于第一沉槽223内。
[0050]
具体地,底座100的顶面设置有多个作动孔127(如图9所示),该多个作动孔127呈环形间隔排布。作动组件200安装到底座100内,该作动组件200配置有多个作动轮220(如图10和图11所示),多个作动轮220分别一一配置到底座100上的多个作动孔127内,以使得作动轮220在作动孔127可沿上下摆动。为减少使用的驱动组件900数量,可选地,作动组件200还包括用于与驱动组件900连接的作动支架210,所述作动支架210安装于底座100内,多个作动轮220固定在所述作动支架210上,并沿所述作动支架210上周缘间隔排布。
[0051]
增压膜300安装于底座100的顶面,增压膜300设有多个作动部310(如图12至图14所示),增压膜300的多个作动部310分别覆盖在底座100的多个作动孔127上;每一作动部310与其对应的作动孔127内的作动轮220连接固定。至于增压膜300的作动部310的数量,则可以根据所述增压泵所需的增压腔301的数量进行合理设置,在此没有限定。需要说明的是,作动支架210上配置的作动轮220、底座100上供作动轮220通过的作动孔127的数量均应当与增压膜300的作动部310的数量一致,以形成一一对应关系。
[0052]
具体在此,增压膜300设置有五个作动部310,五个作动部310沿增压膜300的一环周区域间隔排布,每一个作动部310外周缘呈弧形设置,从而使得增压膜300呈五叶花瓣形设置。相对应地,底座100设置有五个作动孔127,该五个作动孔127呈环形间隔排布;作动组件200上配置有五个作动轮220,该五个作动轮220分别配置在底座100的五个作动孔127内,并与增压膜300上对应的作动部310连接固定。
[0053]
所述增压泵还包括活塞盖500和泵壳800;其中,活塞盖500安装于增压膜300上,活塞盖500设置有一个出水座510和排布在出水座510环周的多个进水盖520(如图15所示所示),多个进水盖520分别罩盖在增压膜300的多个作动部310上,以围合形成多个增压腔301。泵壳800安装于底座100上,并罩盖活塞盖500。泵壳800设置有出水腔801及环绕在所述出水腔801环周的多个进水腔802(如图1所示)。
[0054]
活塞盖500的进水盖的数量也应当与增压膜300的作动部310的数量一致。故在此,活塞盖500配置有五个进水盖520,该五个进水盖520沿出水座510的环周均匀排布并依次相连,五个进水盖520还与出水座510连接成一体。俯视或仰视活塞盖500,可查看到活塞盖500呈五叶花瓣状。活塞盖500的多个进水盖520分别与增压膜300的多个作动部310一一对应,
每一个进水盖520与其对应的作动部310围合形成有一个增压腔501,从而使得增压泵具有五个沿同一环周排布的增压腔501。每一个进水盖520设置有与其对应的增压腔501连通的进水孔522,进水盖520的内侧还设有用于开关所述进水孔522的进水阀700;出水座510则设置有多组排水孔513,多组排水孔513分别与多个增压腔501对应连通;出水座510的外侧还配置有用于开关多组排水孔513的排水阀600。排水阀600和进水阀700均为单向阀,且均通过增压腔501内的压力变化而实现开关。
[0055]
如图10和图13所示,增压膜300的每一个作动部310和作动支架210上该作动部310对应的作动轮220均贯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适用于供固定组件400的连接件420通过,以将该作动部310和作动轮220连接固定。相应地,每一作动轮220的顶部均设置有第一沉槽223,该第一沉槽223环绕在作动轮220的连接孔226的环周,并在该第一沉槽223内配置膜密封圈350;每一作动部310的下表面均凸设有膜施压台314,该膜施压台314插置到作动轮220的第一沉槽223内,并与膜密封圈350抵持,从而将膜密封圈350按压固定在第一沉槽223内。
[0056]
请参阅图4至图6,在膜密封圈350安装完成后,膜密封圈350的下表面与第一沉槽223的底面贴合,膜密封圈350的上表面与增压膜300的下表面贴合。而由于膜密封圈350受到增压膜300的膜施压台314的按压,从而使得膜密封圈350在该按压作用力下而可沿其径向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膜密封圈350的上下表面沿径向延展开而获得较大的表面积,从而使得膜密封圈350的上下表面分别增压膜300的下表面、作动轮220的第一沉槽223的底面紧密贴合,且贴合面积较大;并且,膜密封圈350的外周面也会因变形而贴合到第一沉槽223的侧壁225上,从而有效增加膜密封圈350和增压膜300、作动轮220接触密封的密封面积,有效对增压膜300的空隙进行密封,大大提高所述增压泵的密封性能。
[0057]
所述增压泵工作时,作动组件200的作动轮220带动增压膜300上与该作动轮220固定的作动部310向下鼓动(如图1和图2所示),使得该作动部310对应的增压腔501体积增大形成负压,从而将水从进水盖310吸入到增压腔501内;而后,作动组件200的作动轮220继续带动该作动部310向上鼓动,使得增压腔501的体积减小,增压腔501内的水流压力升高,这些高压水最后从增压腔501被挤压排出,从而实现对水流增压输送。在此过程中,即使作动轮220和增压膜300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作动轮220的第一沉槽223内的膜密封圈350也会相应地发生弹性形变而保持与增压膜300的作动部310良好接触配合,从而保持对增压膜300的孔隙密封,提高密封效果。
[0058]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作动轮220设置第一沉槽223,在第一沉槽223内配置膜密封圈350,并在增压膜300的作动部310的与作动轮220的连接处设有膜施压台314,以利用该膜施压台314抵持该膜密封圈350而使其固定于第一沉槽223内,膜密封圈350在该膜施压台314施加的作用力下沿其径向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膜密封圈350的上下表面沿径向延展开而获得较大的表面积,膜密封圈350的上下表面分别增压膜300的下表面、作动轮220的第一沉槽223的底面紧密贴合,且贴合面积较大;并且,膜密封圈350的外周面也会因变形而贴合到第一沉槽223的侧壁225上,从而有效增加膜密封圈350和增压膜300、作动轮220接触密封的密封面积,有效对增压膜300的空隙进行密封,大大提高所述增压泵的密封性能。
[0059]
请参阅1、图8及图9,在一实施例中,底座100包括座本体110及设置在座本体110上以供增压膜300安装的壳支架120;壳支架120上设置有多个供作动轮220安装的作动孔127。
作动孔127的形状设计为与作动轮220的形状一致。
[0060]
具体说来,底座100的壳支架120安装于座本体110上,并与座本体110围合形成有容置腔101。作动组件200的作动支架210安装于所述容置腔101内,作动支架210上的作动轮220经容置腔101的顶部向上伸入到壳支架120的作动孔127内。作动孔127的孔径越大,壳支架120的镂空程度越高,则壳支架120的可用于支撑增压膜300的支撑面会越小,壳支架120的强度会降低。因此,将作动孔127的形状设计为与作动轮220的形状一致,既能够确保壳支架120的作动孔127可供作动轮220适配安装,也可以尽可能得保证壳支架120具有较大的支撑面,以稳定增压膜300。
[0061]
请参阅3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增压泵还包括用于连接作动轮220和作动部310的固定组件400,固定组件400包括固定块410和连接件420;其中,固定块410配置在作动部310上;连接件420将固定块410与对应的作动部310、作动轮220穿设连接。
[0062]
具体说来,固定组件400的数量与所述作动支架210上的作动轮220数量一致。每一个固定组件400用于固定一个作动轮220和作动部310。具体地,鉴于作动组件200具有五个作动轮220,相应地,固定组件400的数量为五个。安装时,先将膜密封圈350放置到作动轮220的第一沉槽223内;再将固定块410固定到增压膜300的作动部310上,然后将增压膜300安置到底座100上,使得增压膜300的作动部310覆盖作动孔127内;在此过程中,作动部310下表面的膜施压台314插置到作动轮220的第一沉槽223内,并按压在该第一沉槽223的膜密封圈350上;而后采用连接件420将固定块410、作动部310及作动轮220三者的连接孔穿设连接在一起。装配完成后,膜密封圈350也相应环绕在增压膜300的连接孔的外周,从而可以有效地密封增压膜300和作动轮220之间的孔隙。连接件420为螺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420也可以采用插销等具有连接功能的零部件。
[0063]
请参阅图5至图7,对于膜密封圈350的具体形状结构,膜密封圈350呈圆环形设置。在此考虑到,传统的密封圈的横截面通常为圆形截面,这类传统密封圈硬度较大,不易被压缩变形,从而使得这类传统密封圈难以言径向发生形变,也就难以获得较大的表面积,与增压膜300接触配合的面积相应较小。再者,这类传统密封圈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不是平面,而是弧形面。若采用这种传统的密封圈作为膜密封圈350,则这类传统密封圈的上表面只有局部与增压膜300贴合,且其下表面也是局部与作动轮220的第一沉槽223的下表面贴合,贴合面积较少,密封效果较差。
[0064]
请参阅图4至图7,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为提高膜密封圈350的密封效果,可选地,膜密封圈350具有沿上下向设置的上环形平面351和下环形平面352;其中,下环形平面352与第一沉槽223的底面贴合;上环形平面351与膜施压台314的下表面贴合。
[0065]
具体说来,下环形平面352形成膜密封圈350的下表面,上环形平面351形成膜密封圈350的上表面。膜密封圈350的横截面呈方形或跑道形设置均可,仅需膜密封圈35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平面即可。由于下环形平面352为平面,从而下环形平面352可以与第一沉槽223的底面形成面与面接触贴合;同样地,上环形平面351也为平面,从而上环形平面351可以与增压膜300的作动部310下表面形成面与面接触贴合。如此,可以有效增加膜密封圈350与增压膜300、作动轮220的接触面积,进而有效提高密封效果。
[0066]
进一步地,膜密封圈350的位于下环形平面352和上环形平面351之间的厚度,小于第一沉槽223的深度。如图4所示,该图4中h1表示为膜施压台314的高度;h2表示为第一沉槽
223的深度,故有h1<h2。如此,可以使得膜密封圈350完全容置在该第一沉槽223内,膜密封圈350不会凸出于作动轮220的上表面,从而确保作动轮220的上表面可以与增压膜300的下表面贴合在一起,避免出现较大的缝隙。
[0067]
请继续参阅图5至图7,在一实施例中,膜密封圈350还具有位于其外周并连接下环形平面352和上环形平面351的外环周面353,所述外环周面353与第一沉槽223的侧壁225贴合。如此,可使得膜密封圈350至少形成有三个密封面,从而有效将增压膜300的和作动轮220之间的孔隙密封,减少水流从这些孔隙流入作动孔127的情况出现。
[0068]
进一步地,膜密封圈350的外环周面353的直径大于第一沉槽223的内直径,以使所述外环周面353与第一沉槽223的侧壁225过盈贴合,以使得所述外环周面353和第一沉槽223的侧壁225紧密贴靠在一起,加强密封此两者之间的密封性。
[0069]
还请参阅图5至图7,在一实施例中,又考虑到,膜密封圈350被膜施压台314抵持时,膜密封圈350会发生弹性形变,如第一沉槽223的空间不足,则膜密封圈350难以被压缩。鉴于此,可选地,第一沉槽223的侧壁与膜施压台314的外周面之间间隔形成有间隙226,该间隙226适用于供膜密封圈350的变形部分嵌入。
[0070]
当膜密封圈350被膜施压台314挤压时,膜密封圈350会沿其径向发生变形,膜密封圈350的外周变形部分会嵌入到所述间隙226内,从而封堵所述间隙226。这样不仅可以确保膜密封圈350可以在受挤压时发生适应性变形,并且还通过该膜密封圈350的变形部分来封堵该间隙226,有效确保膜密封圈350的密封效果。
[0071]
进一步地,膜施压台314呈圆锥台状设置,膜施压台314的直径自上向下呈逐渐减小设置,以在膜施压台314的下端的外周面与第一沉槽223的侧壁之间形成所述间隙226。
[0072]
具体说来,膜施压台314呈圆锥台状设置,可使得膜施压台314的直径由上到下逐渐减小,从而膜施压台314的下端直径较小。这样设计,一方面可以顺利将膜施压台314导入第二沉槽224内;再一方面,在膜施压台314的下端与第一沉槽223的侧壁225之间形成所述间隙226,在膜施压台314的上端与第一沉槽223的侧壁之间形成的间隙较小甚至零间隙,即所述间隙226由下往上逐渐减小,如此既可满足膜密封圈35变形所需空间的需要,也不会导致间隙226过大而造成漏水事故。
[0073]
还请参阅图5至图7,在一实施例中,膜施压台314的高度宜小于第一沉槽223的深度,以避免膜施压台314不能完全伸入到第一沉槽223内,而作动轮220的上表面和增压膜300的下表面之间出现较大的缝隙。可选地,膜施压台314凸设的高度与第一沉槽223的深度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6,且小于或等于0.7。所述比值具体可以是0.62、0.65、0.67、0.68等。
[0074]
进一步地,在膜施压台314的下表面还凸设有施压凸筋315,所述施压凸筋315按压在膜密封圈350上。相对于膜施压台314而言,施压凸筋315与膜密封圈350接触的面积较小,在相同大小的作用力下,施压凸筋315对膜密封圈350的压强较大,从而紧紧抵压在膜密封圈350上,不仅可以固定膜密封圈350,还可以有效增强密封效果。
[0075]
请参阅图4至图6,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增压膜300的作动部310的下表面凸设有膜定位台313,作动轮220的顶部还设有供膜定位台313嵌入的第二沉槽224;其中,作动轮220在第二沉槽224的底面凹设形成第一沉槽223;作动部310在膜定位台313的底面凸设形成膜施压台314。
[0076]
具体地,作动轮220和作动部310均设有供连接件420穿过的连接孔;其中,作动轮
220的上表面设有环绕在其连接孔226外周的第二沉槽224;作动部310的下表面设有环绕在其连接孔外周的膜定位台313,膜定位台313搭置在第二沉槽224内。通过将该增压膜300的各个作动部310的膜定位台313对应安装到作动轮220的各个第二沉槽224内,可以对增压膜300进行定位,使得增压膜300不易在壳支架120的限位沉槽123内发生水平旋转活动。
[0077]
作动轮220在第二沉槽224的底面设有第一沉槽223,第一沉槽223内设有膜密封圈350;膜定位台313的下表面凸设有膜施压台314,膜施压台314按压在膜密封圈350上。装配时,先将膜密封圈350放置在作动轮220的第一沉槽223内;然后将与固定块410装配成一体的增压膜300覆盖到作动孔127上,使得增压膜300的各个作动部310的膜定位台313与作动轮220的各个第二沉槽224对应配合,而增压膜300的各个膜定位台313下的膜施压台314按压在膜密封圈350上,最后再采用固定组件400的连接件420穿过固定块410、增压膜300的作动部310、作动轮220此三者的连接孔而连接固定成一体。
[0078]
传统的膜密封圈350安装方式,一般是通过固定块410将膜密封圈350固定在增压膜300上,这会导致膜密封圈350被固定块410遮挡,从而在将与固定块410装配成一体的增压膜300覆盖到作动孔127上,难以及时发现固定块410和增压膜300之间是否装入有膜密封圈350,从而经常出现膜密封圈350漏装的情况。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膜密封圈350安装在作动轮220的第一沉槽223内,在安装增压膜300之前就可以从作动轮220的上方看出膜密封圈350是否正常安装在第一沉槽223内,如发现第一沉槽223内漏装膜密封圈350,则可及时补充装入膜密封圈350,有效避免出现膜密封圈350漏装的情况。
[0079]
请参阅图5、图16及图17,在一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固定块410安装于增压膜300上的稳定性,可选在固定块410的下表面凸设有固定凸环413;作动部310设置有供所述固定凸环413配合的固定凹槽311。或者,在固定块410与其对应的作动部310其中一者设有固定凸起312,另一者设有供所述固定凸起312配合的固定孔414。固定块410可以仅配置有固定凸环413和固定凸起312其中任意一者,也可以同时配置有该两者。
[0080]
具体在此,固定块410的下表面设置有所述固定凸环413;作动部310设置有与该固定凸环413配合的固定凹槽311。固定块410还在其下表面设置有固定孔414;作动部310还设置有与该固定孔414插置配合的固定凸起312。装配时,将固定块410的固定凸环413对应插置到作动部310的固定凹槽311内,以对固定块410进行定位,限制固定块410水平方向上的活动;相应地,作动部310上的固定凸起312插置到固定块410的固定孔414内,从而限定固定孔414的旋转活动,使得固定块410不轻易发生旋转移位。
[0081]
请参阅图1和图4,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所述增压泵还包括安装于底座100上的驱动组件900,所述驱动组件900包括电机910和偏心凸轮920;其中,电机910配置在底座100的外侧;偏心凸轮920与电机910连接,偏心凸轮920安装于底座100的内部,并与所述作动支架210连接。
[0082]
具体地,所述驱动组件900还包括第一轴承930和第二轴承940;其中,第一轴承930安装在底座100内,偏心凸轮920安装于第一轴承930上,电机910的电机轴穿过第一轴承930而与偏心凸轮920连接;而第二轴承940则安装在作动支架210的底部的轴承槽211内,偏心凸轮920通过第二轴承940而与所述作动支架210连接。
[0083]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净水器,所述净水器包括增压泵。所述括增压泵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净水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
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84]
可选地,所述净水器还包括反渗透滤芯(图中未示出),所述反渗透滤芯是将原水通过反渗透膜元件分离成浓度较低的纯水和浓度较高的废水;其中,纯水通过纯水管路供应给用户使用;而废水则通过废水管路排走。所述反渗透滤芯的结构类型,在本领域市场上较为常见,在此不一一详述。
[0085]
具体地,所述增压泵包括泵壳800(如图1所示),泵壳800安装于底座100上,并罩盖活塞盖500。泵壳800设置有适用于与增压腔501连通的出水腔801和进水腔802,泵壳800还设置有与出水腔801连通的出水管接口、以及与所述进水腔802连通的进水管接口。其中,所述进水管接口与进水管路连通,所述出水管接口与所述反渗透滤芯的原水入口端连接。
[008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