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储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压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2.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解决电力行业中的能源环境问题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再生能源由于其“低碳”属性近些年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了达到“碳中和”目标,可再生能源入网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电力储能是调整能源结构、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大规模储能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3.目前的储能系统有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燃料电池、飞轮储能等,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具有储能密度大、输出功率大等特点,已被认为可大规模利用。其中,利用抽水蓄能方式储能的电站必须建设大坝,耗水量大,对生态也会造成一定得破坏。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不耗水,对生态环境基本没有影响,具有初始投资成本低、效率高、无毒、寿命长等优点,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由于节流等其他因素导致了膨胀机膨胀比较低,膨胀机排气温度较高,使得压缩热未得到充分利用,进而储能系统的循环效率远低于其理论效率,造成能源浪费。
4.目前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对可再生能源耦合方式主要为风电驱动压缩机和太阳能加热膨胀机入口空气,但是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本身一般都具有较强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这就会导致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吸纳能力有限(太阳能加热膨胀机入口空气温度而未做其他改变时使膨胀机排气温度升高,造成能源浪费,进而太阳能加热温度有限)。
5.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压缩机导叶/扩压器调节、膨胀机静叶调节、阀门节流/压力调节等变工况调节手段。其中,压缩机导叶/扩压器调节和膨胀机静叶调节手段下的系统变工况范围有限,而阀门节流/压力调节会产生较大的能量损失。
6.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实现系统的高效宽工况运行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压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该系统适用于多种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包括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水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和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9.一种增压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机组、储气装置、可再生能源换热机组、膨胀机组以及压缩热回收装置,
10.所述压缩机机组包括多个压缩机;
11.所述膨胀机组包括多个膨胀机;
12.所述膨胀机组连接有增压压缩机,用于增加总膨胀比,
13.所述增压压缩机设置在不同膨胀机前,用于在膨胀机组的各级之间选择性吸收可再生能源热量;
14.所述可再生能源换热机组包括多个可再生能源换热器。
15.增压压缩机的入口和出口可采用多通阀和膨胀机组不同位置相连,根据负荷和可再生能源热量调整增压压缩机的入口和出口。改变增压压缩机入口和出口位置,进而在各级压缩机之间选择性地吸热可再生能源,实现了高效变工况。
16.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增压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压缩机包括从活塞式压缩机、离心式压缩机、轴流式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和转子式压缩机中选出的一种或多种压缩机;
17.所述可再生能源换热器包括从管壳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螺旋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板壳式换热器、管翅式换热器和热管式换热器中选出的一种或多种换热器。
18.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增压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膨胀机包括从活塞式膨胀机、轴流式膨胀机、离心式膨胀机、螺杆式膨胀机或混合式膨胀机中选出的一种。
19.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增压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压缩机的驱动能源包括从电网电能和可再生能源电能中选出的一种或两种组合能源。
20.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增压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增压压缩机包括从活塞式压缩机、轴流式压缩机、离心式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或混合式压缩机中选出的一种。
2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增压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增压压缩机采用等温压缩模式。
2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增压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增压压缩机由电机或膨胀机带动。
2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增压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压缩机包括1级或多级压缩机;所述膨胀机包括1级或多级膨胀机。
2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增压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系统还包括压缩热蓄热装置,所述压缩热蓄热装置中的蓄热材料包括从水、导热油和相变材料中选出的一种或多种。
25.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增压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系统包括设置在可再生能源热源再热机组和膨胀机组之间的可再生能源蓄热器,用于平稳可再生能源热源再热机组产生的热量波动;
26.所述可再生能源蓄热器中的蓄热材料包括从导热油和熔融盐中选出的一种或两种蓄热材料。
27.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增压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包括带有间冷/再热的多级压缩/膨胀单元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所述带有间冷/再热的多级压缩/膨胀单元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包括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水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和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28.有益效果:
29.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增压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利用压缩热和可再生能源热量加热膨胀机入口空气,当膨胀机入口温度提高后,通过在释能时采用增压压缩机加压实现多级膨胀机膨胀比的提升,膨胀机出口温度仍然接近常温,进而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吸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热能,提高了系统效率。
30.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增压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的增压压缩机可用多级膨胀机中的某一机带动形成涡轮增压器,减少电机的使用和电机的能量损耗。并且可以通过多通阀门和管道流向调节增压器入口和出口的位置,并相应改变可再生能源热量的吸收量,实现了系统的高效宽工况运行。
31.该系统适用于多种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包括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水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和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图1为实施例1所提供的首级增压的增压型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示意图;
34.图2为实施例2所提供的在第二级增压的增压型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示意图;
35.图3为在实施例3所提供的首级增压的增压型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示意图;
36.其中:1.空气;2.多级压缩机出口空气;3.经冷却后的高压空气;4.主阀门前高压空气;5.主阀门后高压空气;6.再压缩的高压空气;7.输入首级膨胀机前空气的可再生能源热量;8.输入第二级膨胀机前空气的可再生能源热量;9.输入第三级膨胀机前空气的可再生能源热量;10.输入第四级膨胀机前空气的可再生能源热量;11.常温循环水泵;12.高温循环水泵;13.排气;14.首级膨胀机出口空气;15.增压压缩机入口空气;16.液体膨胀机前空气;17.液体膨胀机后空气;18.液态空气;19.低温泵后空气;20.常压气态空气;21:蓄冷/换热器排气;c1.第一压缩机;c2.第二压缩机;c3.第三压缩机;c4.第四压缩机;t1.首级膨胀机;t2.第二级膨胀机;t3.第三级膨胀机;t4.第四级膨胀机;a1.第一间冷器;a2.第二间冷器;a3.第三间冷器;a4.第四间冷器;r1.第一压缩热再热器;r2.第二压缩热再热器;r3.第三压缩热再热器;r4.第四压缩热再热器;b1.第一可再生能源换热器;b2.第二可再生能源换热器;b3.第三可再生能源换热器;b4.第四可再生能源换热器;ac:后冷器;v:主阀门;ta:储气罐;tc:增压压缩机;z:轴;cs:常温储罐;ts:蓄热罐;d:冷却器;ce:蓄冷/换热器;p:低温泵;l:液体膨胀机;cy:液态空气储罐。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增压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作具体阐述。
3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创造和简化描
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限制。
3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0.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41.实施例一
42.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首级增压的增压型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该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机组、储气装置、可再生能源换热机组、膨胀机组以及压缩热回收装置,压缩机机组包括第一压缩机c1、第二压缩机c2、第三压缩机c3以及第四压缩机c4;储气装置为储气罐ta,压缩机c1-c4对应设置了间冷器a1-a4,压缩热在间冷器a1-a4中被回收储存在压缩热蓄热装置中,该压缩热蓄热装置为蓄热罐ts,蓄热介质此时为压力水;可再生能源热源再热机组包括分别与可再生能源连接的第一可再生能源换热器b1、第二可再生能源换热器b2、第三可再生能源换热器b3以及第四可再生能源换热器b4;膨胀机组包括与可再生能源换热器b1-b4相对应的首级膨胀机t1、第二级膨胀机t2、第三级膨胀机t3以及第四级膨胀机t4;储气罐ta与首级膨胀机t1之间设有增压压缩机tc。在该实施例中还设有给膨胀机t1-t4前空气加热的压缩热再热机组,压缩热再热机组包括第一压缩热再热器r1、第二压缩热再热器r2、第三压缩热再热器r3以及第四压缩热再热器r4,所述压缩热再热机组与蓄热罐ts连接,用于使用蓄热罐ts中储存的压缩热加热经过增压压缩机增压的高压空气6,所述蓄热罐ts中的蓄热介质冷却后在常温储罐cs中存储,常温储罐cs与间冷器连接,蓄热介质通过间冷器接受间冷器a1-a4中回收的压缩热。储气罐ta与第四压缩机c4之间设有后冷器ac,储气罐ta与增压压缩机tc之间设有主阀门v,常温储罐cs的出口设有常温循环水泵11,蓄热罐ts的出口设有高温循环水泵12。增压压缩机和首级膨胀机之间设有用于支撑的轴z。
43.在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通过增压压缩机实现了膨胀机组压力的提升,增大了总膨胀比,实现了压力提升后膨胀机对热量的吸收能力,促进了压缩热和可再生能源热量的充分利用。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增压型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可通过改变增压压缩机的增压比,并相应的改变可再生能源热量的吸收量,使各级膨胀机出口温度仍接近常温,实现高效变工况运行的目的。
44.工作流程:
45.储能过程中,空气1经多级压缩机c1-c4压缩至高压状态,多级压缩机出口空气2经ac冷却后形成了经冷却后的高压空气3储存在储气罐ta中,期间压缩热在间冷器a1-a4中被回收,并储存在蓄热罐ts中,蓄热介质为压力水;
46.释能过程中,储气罐ta中的高压空气被释放,释放出来的主阀门前高压空气4经主阀门v后得到主阀门后高压空气5,主阀门后高压空气5进入增压压缩机tc,tc为近等温压缩机,其动力源为首级膨胀机t1出功,经增压压缩机tc再压缩的高压空气6进入多级膨胀机
t1-t4膨胀做功,并在最末端的压第四级膨胀机t4末端排气13。每级膨胀机前空气均经两次再热,第一次再热热源为来自蓄热罐ts的压缩热,空气再热过程在压缩热再热器r1-r4中进行,蓄热罐ts中的高温水通过高温循环水泵输出,依次经过压缩热再热器r1-r4后输入常温水罐cs,常温水罐cs内的常温水经过常温循环水泵11输出,依次流经间冷器a1-a4,吸收a1-a4所回收的压缩热后形成高温水储存在蓄热罐ts中;第二次再热热源为可再生能源热量7-10,其中7为输入首级膨胀机前空气的可再生能源热量,8为输入第二级膨胀机前空气的可再生能源热量,9为输入第三级膨胀机前空气的可再生能源热量,10为输入第四级膨胀机前空气的可再生能源热量,本实例为直接加热,也可添加蓄热单元后间接加热,空气再热过程在可再生能源换热器b1-b4中进行。
47.相对于无可再生能源换热过程的系统,由于各级膨胀机入口温度的提高,使释能出功增加,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并且由于热量的充分利用,热损失减小,系统效率提高。系统变工况运行时,通过调节增压压缩机tc的压比,并相应地改变可再生能源的输入热量,调节各级膨胀机静叶转角,实现了出功的改变。
48.实施例2
49.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在第二级增压的增压型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该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机组、储气装置、可再生能源换热机组、膨胀机组以及压缩热回收装置,压缩机机组包括第一压缩机c1、第二压缩机c2、第三压缩机c3以及第四压缩机c4;储气装置为储气罐ta,压缩机c1-c4对应设置了间冷器a1-a4,压缩热在间冷器a1-a4中被回收储存在压缩热蓄热装置中,该压缩热蓄热装置为蓄热罐ts,蓄热罐ts中,蓄热介质此时为压力水;可再生能源热源再热机组包括分别与可再生能源连接的第一可再生能源换热器b1、第二可再生能源换热器b2、第三可再生能源换热器b3以及第四可再生能源换热器b4;膨胀机组包括与可再生能源换热器b1-b4相对应的首级膨胀机t1、第二级膨胀机t2、第三级膨胀机t3以及第四级膨胀机t4;首级膨胀机t1与第二级膨胀机t2之间设有依次设置的冷却气d和增压压缩机tc。在该实施例中还设有给膨胀机t1-t4前空气加热的压缩热再热机组,压缩热再热机组包括第一压缩热再热器r1、第二压缩热再热器r2、第三压缩热再热器r3以及第四压缩热再热器r4,所述压缩热再热机组与蓄热罐ts连接,用于使用蓄热罐ts中储存的压缩热加热经过增压压缩机增压的高压空气6,所述蓄热罐ts中的蓄热介质冷却后在常温储罐cs中存储,常温储罐cs与间冷器连接,蓄热介质通过间冷器接受间冷器a1-a4中回收的压缩热。储气罐ta与第四压缩机c4之间设有后冷器ac,储气罐ta与增压压缩机tc之间设有主阀门v,常温储罐cs的出口设有常温循环水泵11,蓄热罐ts的出口设有高温循环水泵12。增压压缩机和第二级膨胀机之间设有用于支撑的轴z。
50.在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通过增压压缩机实现了膨胀机组压力的提升,增大了总膨胀比,实现了压力提升后膨胀机对热量的吸收能力,促进了压缩热和可再生能源热量的充分利用。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增压型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可通过改变增压压缩机的增压比,并相应的改变可再生能源热量的吸收量,使各级膨胀机出口温度仍接近常温,实现高效变工况运行的目的。
51.工作流程:
52.储能过程中,空气1经多级压缩机c1-c4压缩至高压状态,多级压缩机出口空气2经ac冷却后形成了经冷却后的高压空气3储存在储气罐ta中,期间压缩热在间冷器a1-a4
中被回收,并储存在蓄热罐ts中,蓄热介质为压力水;
53.释能时,储气罐ta中的高压空气被释放,释放出来的主阀门前高压空气4经主阀门v后得到主阀门后高压空气5,主阀门后高压空气5首先进入第一级压缩热再热器ri后,被压缩热再热器r1加热后的高温空气直接进入首级膨胀机t1,经过首级膨胀机t1膨胀后的首级膨胀机出口空气14,经冷却器d冷却后得到增压压缩机入口空气15,进入增压压缩机tc,tc为近等温压缩机,其动力源为第二级膨胀机t2出功,经增压压缩机tc再压缩的高压空气6进入多级膨胀机t2-t4膨胀做功,并在最末端的压第四级膨胀机t4末端排气13。每级膨胀机前空气均经两次再热,第一次再热热源为来自蓄热罐ts的压缩热,空气再热过程在压缩热再热器r2-r4中进行,蓄热罐ts中的高温水通过高温循环水泵输出,依次经过压缩热再热器r1-r4后输入常温水罐cs,常温水罐cs内的常温水经过常温循环水泵11输出,依次流经间冷器a1-a4,吸收a1-a4所回收的压缩热后形成高温水储存在蓄热罐ts中;第二次再热热源为可再生能源热量8-10,其中8为输入第二级膨胀机前空气的可再生能源热量,9为输入第三级膨胀机前空气的可再生能源热量,10为输入第四级膨胀机前空气的可再生能源热量,本实例为直接加热,也可添加蓄热单元后间接加热,空气再热过程在可再生能源换热器b2-b4中进行。
54.相对于无可再生能源换热过程的系统,由于后三级膨胀机入口温度提升,系统出功增加,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并由于热损失的减少,系统效率提高。但由于第一级膨胀机前未有可再生能源换热器,相对于实施例1,该实施例所示系统的出功减少。系统变工况运行时,也可调节增压压缩机的压比和可再生能源热量比例实现出功的改变。
55.综上所述,增压压缩机处于不同位置可实现系统出功的改变,当通过多通阀和管道流向实现其入口和出口的灵活调节时,系统出功的变化范围将更宽。
56.实施例3
57.如图3所示,提供了一种首级增压的增压型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该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机组、储气装置、可再生能源换热机组、膨胀机组以及压缩热回收装置,压缩机机组包括第一压缩机c1、第二压缩机c2、第三压缩机c3以及第四压缩机c4;储气装置为液态空气储罐cy,在第四压缩机c4和液态空气储罐cy之间设有后冷器ac和液体膨胀机l,液态空气储罐cy的出口设有低温泵,通过蓄冷/换热器ce进行气态和液态的转变;压缩机c1-c4对应设置了间冷器a1-a4,压缩热在间冷器a1-a4中被回收储存在压缩热蓄热装置中,该压缩热蓄热装置为蓄热罐ts,蓄热介质此时为压力水;可再生能源热源再热机组包括分别与可再生能源连接的第一可再生能源换热器b1、第二可再生能源换热器b2、第三可再生能源换热器b3以及第四可再生能源换热器b4;膨胀机组包括与可再生能源换热器b1-b4相对应的首级膨胀机t1、第二级膨胀机t2、第三级膨胀机t3以及第四级膨胀机t4;液态空气储罐cy与首级膨胀机t1之间设有增压压缩机tc。在该实施例中还设有给膨胀机t1-t4前空气加热的压缩热再热机组,压缩热再热机组包括第一压缩热再热器r1、第二压缩热再热器r2、第三压缩热再热器r3以及第四压缩热再热器r4,所述压缩热再热机组与蓄热罐ts连接,用于使用蓄热罐ts中储存的压缩热加热经过增压压缩机增压的高压空气6,所述蓄热罐ts中的蓄热介质冷却后在常温储罐cs中存储,常温储罐cs与间冷器连接,蓄热介质通过间冷器接受间冷器a1-a4中回收的压缩热。液态空气储罐cy与增压压缩机tc之间设有主阀门v,常温储罐cs的出口设有常温循环水泵11,蓄热罐ts的出口设有高温循环水泵12。增压压缩机和首
级膨胀机之间设有用于支撑的轴z。
58.在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通过增压压缩机实现了膨胀机组压力的提升,增大了总膨胀比,实现了压力提升后膨胀机对热量的吸收能力,促进了压缩热和可再生能源热量的充分利用。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增压型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可通过改变增压压缩机的增压比,并相应的改变可再生能源热量的吸收量,使各级膨胀机出口温度仍接近常温,实现高效变工况运行的目的。
59.工作流程:
60.储能过程中,空气1经多级压缩机c1-c4压缩至高压状态,多级压缩机出口空气2经后冷器ac冷却后形成了经冷却后的高压空气3,冷却后的高压空气3经过蓄冷/换热器进一步冷却后得到液体膨胀机前空气16,经液体膨胀机降压并变为液体膨胀机后空气17储存在液态空气储罐cy中,同时,液体膨胀机l出口产生的常压气态空气20被输送至蓄冷/换热器释放冷量后形成蓄冷/换热器排气21排放至大气,期间压缩热在间冷器a1-a4中被回收,并储存在蓄热罐ts中,蓄热介质为压力水;
61.释能过程中,液态气体储罐cy中的气态气体被释放,释放出来的液态空气18经低温泵p加压至高压状态获得低温泵后空气19,输送至蓄冷/换热器,释放冷量后的主阀门前高压空气4经主阀门v后得到主阀门后高压空气5,主阀门后高压空气5进入增压压缩机tc,tc为近等温压缩机,其动力源为首级膨胀机t1出功,经增压压缩机tc再压缩的高压空气6进入多级膨胀机t1-t4膨胀做功,并在最末端的压第四级膨胀机t4末端排气13。每级膨胀机前空气均经两次再热,第一次再热热源为来自蓄热罐ts的压缩热,空气再热过程在压缩热再热器r1-r4中进行,蓄热罐ts中的高温水通过高温循环水泵输出,依次经过压缩热再热器r1-r4后输入常温水罐cs,常温水罐cs内的常温水经过常温循环水泵11输出,依次流经间冷器a1-a4,吸收a1-a4所回收的压缩热后形成高温水储存在蓄热罐ts中;第二次再热热源为可再生能源热量7-10,其中7为输入首级膨胀机前空气的可再生能源热量,8为输入第二级膨胀机前空气的可再生能源热量,9为输入第三级膨胀机前空气的可再生能源热量,10为输入第四级膨胀机前空气的可再生能源热量,本实例为直接加热,也可添加蓄热单元后间接加热,空气再热过程在可再生能源换热器b1-b4中进行。
62.相对于无可再生能源换热过程的系统,由于各级膨胀机入口温度的提高,使释能出功增加,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并且由于热量的充分利用,热损失减小,系统效率提高。系统变工况运行时,通过调节增压压缩机tc的压比,并相应地改变可再生能源的输入热量,调节各级膨胀机静叶转角,实现了出功的改变。相对于传统的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释能压力明显低于储能压力),该系统在增压压缩机的作用下,释能压力提高后利于压缩热和可再生能源热量的吸收,将有效提高系统效率。系统变工况运行和实施例1的调节过程相同,同样为调节增压压缩机压比和可再生能源热量。
6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