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压缩机及制冷制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99727发布日期:2021-12-08 19:36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卧式压缩机及制冷制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压缩机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卧式压缩机及制冷制热设备。


背景技术:

2.卧式压缩机,不同于立式压缩机。由于卧式压缩机的机壳下侧部形成油池,而为保证卧式压缩机供油,一般将卧式压缩机的排气管口设置在机壳的上侧部。同时由于卧式压缩机高度限制,一般需要将排气管设计成弯管。而在组装时,排气管一般与机壳上的导管焊接连接,即会在机壳上设置导管,以与排气管焊接相连。而生产线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节拍快,排气管焊接时,一般是将排气管插入导管后直接焊接,从而容易导致排气管插入过深。而当排气管插入导管过深时,排气管的弯管下侧焊料流动性差,容易生产虚焊,而导致焊接泄露,引起质量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卧式压缩机及制冷制热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卧式压缩机的排气管插入机壳上的导管中时,易插入过深,而造成排气管的弯管下侧焊料流动性差,容易生产虚焊,而导致焊接泄露,引起质量事故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卧式压缩机,包括机壳、进气管、排气管、安装于所述机壳中的压缩机构部、驱动所述压缩机构部转动的电机部和支撑所述机壳的底座;所述机壳的下侧部形成油池,所述进气管穿过所述机壳与所述压缩机构部相连;所述机壳上设有排气导管,所述排气导管中设有定位所述排气管插入深度的定位结构,所述排气管插入所述排气导管中,所述排气管与所述排气导管焊接相连。
5.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结构为设于所述排气导管中的定位台阶;或者,所述定位结构为设于所述排气导管中的凸起结构。
6.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排气导管包括第一导向段和第二导向段,所述第一导向段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导向段的内径,所述第一导向段与所述第二导向段之间形成所述定位结构。
7.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排气管包括依次相连的直管段和缩颈段,所述缩颈段与所述直管段的相交处形成与所述定位结构配合定位的定位环台,所述直管段插入所述排气导管中且与所述排气导管焊接相连。
8.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排气管的壁厚大于0.5mm;或/和,所述排气导管的壁厚大于0.5mm。
9.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机壳上设有进气导管,所述进气管穿过所述进气导管,所述进气导管与所述进气管焊接相连。
10.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包括与所述压缩机构部相连的进气内管和伸出所述机壳外的进气外管,所述进气外管插入所述进气内管并与所述进气内管焊接相连,所述进气内管与所述进气导管焊接相连,所述进气内管中设有定位所述进气外管插入深度的
限位结构。
11.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内管远离所述压缩机构部的一端具有扩口段,所述扩口段靠近所述压缩机构部的一端形成所述限位结构,所述扩口段与所述进气导管焊接相连,所述进气外管插入所述扩口段并与所述扩口段焊接相连。
12.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卧式压缩机为喷气增焓压缩机,所述卧式压缩机还包括喷气管,所述机壳上设有喷气导管,所述喷气管穿过所述喷气导管与所述压缩机构部相连,所述喷气管与所述喷气导管焊接相连。
13.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卧式压缩机还包括喷气储液器,所述喷气储液器与所述喷气管远离所述压缩机构部的一端相连。
14.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喷气储液器与所述底座焊接相连。
15.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制热设备,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卧式压缩机。
1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卧式压缩机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卧式压缩机,通过在机壳上设置排气导管,并在排气导管中设置定位结构,以对排气管插入机壳中的深度进行定位,进而在排气管与排气导管焊接时,避免虚焊,保证焊接的密封性、牢固性与稳定性,避免产生焊接泄露,提升该卧式压缩机使用的安全性。
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制热设备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制冷制热设备使用了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卧式压缩机,具有上述卧式压缩机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示范性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卧式压缩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21.图3为图1中排气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图1中排气导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图1所示的卧式压缩机中气缸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卧式压缩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图6所示的卧式压缩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图7中卧式压缩机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图6所示的卧式压缩机中气缸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8.其中,图中各附图主要标记:
29.100

卧式压缩机;
30.10

机壳;11

主体;12

第一盖壳;13

第二盖壳;14

排气导管;141

第一导向段;142

第二导向段;143

定位结构;15

进气导管;16

喷气导管;101

冷冻机油;
31.20

电机部;21

定子;22

转子;23

风扇;
32.30

压缩机构部;31

气缸;311

工作腔;312

滑道槽;313

进气通道;314

排气通道;315

喷气通道;32

活塞;33

滑片;34

曲轴;341

偏心部;342

油道;343

上油叶片;35

第一轴承;36

第二轴承;37

消声器;38

导流罩;39

油管结构;
33.40

底座;50

排气管;51

直管段;52

缩颈段;53

定位环台;
34.60

进气储液器;61

进气管;611

进气内管;6111

扩口段;6112

限位结构;612

进气外管;62

卡座;
35.70

喷气储液器;71

喷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0.在本技术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或“实施例”意味着在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此外,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组合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
41.请参阅图1、图3和图4,现对本技术提供的卧式压缩机100进行说明。所述卧式压缩机100,包括机壳10、压缩机构部30、电机部20、底座40、进气管61和排气管50。其中:
42.机壳10安装在底座40上,通过底座40来支撑住机壳10。并且机壳10卧式设置,以使该压缩机形成卧式压缩机100。
43.机壳10中形成密封的空间,这样在底座40支撑机壳10时,会使机壳10的下侧部形
成油池,即将冷冻机油101注入机壳10中时,冷冻机油101在重力作用下会流至机壳10的下侧部。冷冻机油101主要起到润滑、散热的作用。
44.压缩机构部30和电机部20均安装在机壳10中,以通过机壳10来保护压缩机构部30和电机部20,并且通过机壳10来支撑与固定压缩机构部30和电机部20。
45.电机部20提升动力,以驱动压缩机构部30运行,使压缩机构部30压缩制冷剂。
46.进气管61与压缩机构部30相连,以向压缩机构部30供给制冷剂,以便压缩机构部30压缩制冷剂。由于压缩机构部30设于机壳10中,则进气管61会穿过机壳10,以与压缩机构部30连接。
47.机壳10上设有排气管50,以便压缩机构部30压缩后的制冷剂从排气管50排出,以供外部设备使用,如供制冷制热设备的其他装置使用。
48.机壳10上设有排气导管14,以便与排气管50相连,进而将排气管50与机壳10相连。在连接时,排气管50的一端插入排气导管14中,再将排气导管14与排气管50焊接相连。
49.排气导管14中设有定位结构143,当排气管50插入排气导管14中时,定位结构143可以限定排气管50插入排气导管14中的深度,而且还可以对排气管50进行定位,以将排气管50插入排气导管14中的部分定位在排气导管14的中间,这样在将排气导管14与排气管50焊接时,在排气管50的周向,焊料可以均匀流于排气导管14与排气管50之间,以避免虚焊,防止焊接泄漏,保证排气导管14与排气管50焊接的固定性、稳定性与密封性,提升该卧式压缩机100使用的安全性。
5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卧式压缩机100,通过在机壳10上设置排气导管14,并在排气导管14中设置定位结构143,以对排气管50插入机壳10中的深度进行定位,进而在排气管50与排气导管14焊接时,避免虚焊,保证焊接的密封性、牢固性与稳定性,避免产生焊接泄露,提升该卧式压缩机100使用的安全性。
51.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和图4,定位结构143为定位台阶,也就是说,在排气导管14中设置定位台阶,在将排气管50的一端插入排气导管14中时,对排气管50进行定位。
52.在一个实施例中,排气导管14包括第一导向段141和第二导向段142,第一导向段141的内径小于第二导向段142的内径,这样在第一导向段141与第二导向段142的连接处会形成定位台阶,当排气管50插入第二导向段142中时,第一导向段141与第二导向段142的连接处的定位台阶止挡排气管50,以对排气管50进行定位。也就是说,第一导向段141与第二导向段142之间形成的定位台阶是作为排气导管14中的定位结构143。
53.可以理解地,定位结构143也可以是设置在排气导管14中的凸起结构,如凸起结构可以是单独设置的定位凸环,以固定在排气导管14中,这样在将排气管50插入排气导管14中时,通过定位凸环来对排气管50进行定位。当然,凸起结构也可以是定位凸点,如可以在排气导管14中设置一些定位凸点,通过定位凸点对排气管50进行定位。在设置上述定位凸环或定位凸点的情况下,排气导管14的内壁可以是平滑结构,无需制作台阶。还可以在排气导管14上制作一个收缩段,通过该收缩段对排气管50进行定位。
54.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排气管50包括依次相连的直管段51和缩颈段52,并且直管段51和缩颈段52均插入排气导管14中,也就是说,排气管50插入排气导管14中的部分包括直管段51和缩颈段52,缩颈段52与直管段51相连,缩颈段52的直径小于直管段51的
直径,这样在缩颈段52与直管段51的相交处形成定位环台53。当直管段51和缩颈段52插入排气导管14中时,定位结构143止挡定位环台53,以实现对排气管50插入排气导管14的深度进行定位;而定位结构143止挡定位环台53的周侧,可以将定位环台53限定在排气导管14的中部,进而将排气管50插入排气导管14的部分限定在排气导管14的中部,以便排气管50与排气导管14良好的焊接相连。
5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段141与第二导向段142之间形成的台阶状的定位结构143,缩颈段52与直管段51的相交处形成定位环台53,在将缩颈段52与直管段51插入排气导管14中时,缩颈段52插入第一导向段141,直管段51插入第二导向段142,定位结构143配合支撑定位环台53,以对排气管50进行定位。该结构制作方便,定位稳定。可以理解地,定位结构143也可以为定位凸点,以止挡定位环台53,而起到定位作用。定位结构143为定位凸环时,缩颈段52穿过定位凸环,而定位凸环止挡定位环台53,以起到定位作用。另外,当排气管50插入排气导管14的部分整体为直管时,定位结构143可以止挡排气管50的端面,以起到限定排气管50插入排气导管14的深度。
56.在一个实施例中,排气管50的壁厚大于0.5mm,也就是说,沿排气管50的长度上,排气管50各处的厚度大于0.5mm,即排气管50的壁厚最小处的厚度大于0.5mm,以保证排气管50的结构强度,以使排气管50稳定传输制冷剂。
57.在一个实施例中,排气导管14的壁厚大于0.5mm,也就是说,沿排气导管14的长度上,排气导管14各处的厚度大于0.5mm,即排气导管14的壁厚最小处的厚度大于0.5mm,以保证排气导管14的结构强度,以便与排气管50焊接,并且引导与支撑排气管50。
58.在一个实施例中,机壳10上设有进气导管15。在安装进气管61时,将进气管61穿过进气导管15与压缩机构部30相连,而进气管61与进气导管15焊接相连,以固定进气管61,并且保证机壳10的气密性,防止泄露,也方便机壳10与进气管61密封连接。
59.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进气管61包括进气内管611和进气外管612,进气外管612插入进气内管611中,以将进气外管612与进气内管611焊接相连。进气内管611与压缩机构部30相连,进气外管612伸出机壳10外。进气内管611与进气导管15焊接相连。该结构方便制作,特别是方便卧式压缩机100的运输,如可以先组装进气内管611,在运输完成后,再将进气内管611与进气导管15焊接相连。在使用时,再连接进气外管612,使用更为方便,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损坏进气外管612。另外,将进气管61分成进气内管611和进气外管612,可以更好的制作进气内管611,以使进气内管611与压缩机构部30连接,并且使进气内管611与进气导管15相适配,以保证进气内管611与进气导管15焊接的密封性,连接的牢固性与稳定性。
60.在一个实施例中,进气内管611中设有限位结构6112,以限定进气外管612插入进气内管611的深度,以对进气外管612进行定位,保证进气内管611与进气外管612良好焊接,保证焊接相连的质量,避免虚焊。
61.在一个实施例中,进气内管611中设有限位结构6112,当进气外管612插入进气内管611中时,限位结构6112可以限定进气外管612插入进气内管611中的深度,而且还可以对进气外管612进行定位,以将进气外管612插入进气内管611中的部分定位在进气内管611的中间,这样在将进气内管611与进气外管612焊接时,在进气外管612的周向,焊料可以均匀流于进气内管611与进气外管612之间,以避免虚焊,防止焊接泄漏,保证进气内管611与进
气外管612焊接的固定性、稳定性与密封性。
62.在一个实施例中,进气内管611远离压缩机构部30的一端具有扩口段6111,由于扩口段6111的设置,扩口段6111靠近压缩机构部30的一端会形成台阶,该台阶可以作为上述限位结构6112。这样在将进气内管611的一端插入扩口段6111中时,扩口段6111靠近压缩机构部30的一端的台阶即作为限位结构6112,以对进气内管611进行定位。另外,设置扩口段6111,可以使扩口段6111更好的与进气导管15适配,从而在扩口段6111与进气导管15焊接时,保证焊接的质量。可以理解地,也可以在进气内管611中设置其他结构,以对进气外管612进行定位。
63.可以理解地,进气管61也可以是一根一体成型的管件结构,而进气导管15对进气管61进行引导与定位,便于进气管61插入机壳10中与压缩机构部30相连。
64.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5,压缩机构部30包括气缸31、活塞32、曲轴34和滑片33。其中:
65.气缸31中具有工作腔311,而活塞32安装在工作腔311中,活塞32可以沿工作腔311的内表面滚动,以压缩制冷剂。
66.气缸31上设有进气通道313,进气通道313与工作腔311连通,进气通道313与进气管61相连,以便进气管61中制冷剂可以从进气通道313进入工作腔311,而被活塞32压缩。另外,在气缸31上设置进气通道313,结构简单,加工制作方便。
67.气缸31上设有排气通道314,排气通道314与工作腔311连通,以便压缩后的制冷剂可以从排气通道314排出,再进入排气管50,以供使用。
68.气缸31上设有滑道槽312,滑道槽312与工作腔311连通,滑道槽312的一端置于油池中,也就是说,将气缸31上设有滑道槽312的一侧设于机壳10的下侧部,以使滑道槽312远离工作腔311的一端可以伸入到油池中。
69.滑片33滑动安装在滑道槽312中,并且滑片33弹性抵持活塞32的表面,当活塞32在工作腔311中滚动时,滑片33始终抵持在活塞32的表面,以将进气通道313与排气通道314分隔开。
70.由于滑道槽312的一端置于油池中,当滑片33在滑道槽312中滑动时,油池中的冷冻机油101可以进入滑道槽312,以对滑片33进行润滑与散热,避免滑片33干磨。
71.曲轴34上设有偏心部341,活塞32安装在偏心部341上。曲轴34与电机部20相连,以便电机部20驱动曲轴34转动,进而带动活塞32在气缸31的工作腔311中转动,以使活塞32沿工作腔311的内表面滚动。
72.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机壳10包括主体11和分别盖于主体11两端的第一盖壳12与第二盖壳13,第一盖壳12和第二盖壳13分别与主体11焊接相连,以保证机壳10的密封性,保证第一盖壳12及第二盖壳13与主体11连接的牢固性。可以理解地,进气导管15可以设置在主体11上。当然,进气导管15也可以设置在第一盖壳12或第二盖壳13上。
73.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5,压缩机构部30还包括第一轴承35和第二轴承36,第一轴承35和第二轴承36分别设于气缸31的相对两端,第一轴承35和第二轴承36分别安装在曲轴34上,以便曲轴34相对于气缸31更为灵活地转动。另外,第一轴承35和第二轴承36分别盖于气缸31的相对两端,以将气缸31的两端密封。可以理解地,也可以在气缸31的两端分别盖设缸盖,将缸盖与曲轴34滑动连接,以将气缸31的两端密封,也使曲轴34可以在缸
盖中转动。
74.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6,压缩机构部30还包括消声器37,消声器37罩于第一轴承35上。设置消声器37,气缸31排出的压缩后的制冷剂进入消声器37,以对制冷剂进行缓冲,降低噪音。
75.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机部20包括转子22和定子21,转子22设于定子21中,以通过定子21驱动转子22转动。曲轴34贯穿转子22,以与转子22相连,进而转子22可以带动曲轴34转动。该结构还可以提升空间利用率,保证转子22与曲轴34连接的稳定性。
76.在一个实施例中,转子22远离压缩机构部30的一端安装有风扇23,以对电机部20及压缩机构部30散热。
77.在一个实施例中,曲轴34中开设有油道342,压缩机构部30还包括油管结构39,油管结构39安装在曲轴34远离电机部20的一端,并且油管结构39伸入油池中,油道342沿曲轴34的轴向贯穿曲轴34,则风扇23转动时可以产生吸力,以吸取油池中的冷冻机油101,进而可以对压缩机构部30中的运动部件进行润滑与散热,如可以对气缸31中的活塞32、第一轴承35、第二轴承36进行润滑与散热。
78.在一个实施例中,油道342中还设有上油叶片343,上油叶片343设于活塞32对应的位置,以更好的吸取冷冻机油101,提升冷冻机油101的供给能力。
79.在一个实施例中,压缩机构部30还包括导流罩38,导流罩38设于电机部20与压缩机构部30之间,以引导压缩机构部30排出的气体流向排气管50。如本实施例中,导流罩38设于第一轴承35与定子21之间,以更好的引导制冷剂流动。
80.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至图8,卧式压缩机100还包括进气储液器60,进气储液器60用于进行气液分离,即制冷剂进入进气储液器60中进行气液分离,气态的制冷剂进入压缩机构部30,以被压缩机构部30压缩,提升压缩机构部30的压缩效率。进气储液器60与进气管61远离压缩机构部30的一端连接,以向压缩机构部30供给制冷剂,即进气储液器60中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经进气管61进入压缩机构部30压缩。
81.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至图8,卧式压缩机100还包括喷气管71,喷气管71穿过机壳10与压缩机构部30相连。喷气管71用于对压缩机构部30进行补气增焓,以提升能效比,使该卧式压缩机100形成喷气增焓压缩机。
82.在一个实施例中,机壳10上设有喷气导管16,在安装喷气管71时,将喷气管71穿过喷气导管16与压缩机构部30相连,而喷气管71与喷气导管16焊接相连,以固定喷气管71,并且保证机壳10的气密性,防止泄露,也方便机壳10与喷气管71密封连接。
83.在一个实施例中,卧式压缩机100还包括喷气储液器70,喷气储液器70用于进行气液分离,即制冷剂进入喷气储液器70中进行气液分离,气态的制冷剂进入压缩机构部30,以被压缩机构部30压缩,提升压缩机构部30的压缩效率。喷气储液器70与喷气管71远离压缩机构部30的一端连接,以向压缩机构部30供给制冷剂,即喷气储液器70中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经喷气管71进入压缩机构部30压缩。
84.由于喷气储液器70喷入压缩机构部30的制冷剂的气压较高。当压缩机构部30运行时,进气储液器60流出的制冷剂,经进气管61进入压缩机构部30,以进行补气,此时压缩机构部30中补入的制冷剂气压较低。在压缩机构部30继续运行,压缩机构部30停止从进气管61补气;然后喷气储液器70中制冷剂经喷气管71喷入压缩机构部30,使得压缩机构部30中
气压升高,以实现补气增焓,而压缩机构部30中注入了更多的制冷剂,在压缩机构部30继续运行,以压缩制冷剂,则可以产生更为高压的制冷剂,提升能效比。
85.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至图8,喷气储液器70和进气储液器60分别设于机壳10的相对两侧,这样可以避免喷气储液器70和进气储液器60的设置导致该卧式压缩机100的高度增加,进而使该喷气增焓压缩机的高度保证较小,以方便车辆等高压限制较大的位置或场合使用。
86.喷气储液器70和进气储液器60分别设于机壳10的相对两侧,可以更好的避免机壳10中压缩机构部30运行的振动传导至喷气储液器70和进气储液器60,减小喷气储液器70和进气储液器60的振动,以避免进气管61与进气储液器60的连接因振动而产生疲劳老化,保证进气管61与进气储液器60连接的稳定性;同理,也可以避免喷气管71与喷气储液器70的连接因振动而产生疲劳老化,保证喷气管71与喷气储液器70连接的稳定性。
87.喷气储液器70和进气储液器60分别设于机壳10的相对两侧,还可以减小机壳10整体的重量,避免喷气储液器70和进气储液器60与机壳10发生共振,也可以减小喷气储液器70和进气储液器60的振动传导至机壳10及压缩机构部30,以减小机壳10与压缩机构部30的振动,保证压缩机构部30更为平稳运行;并且还可以保证进气管61及喷气管71与机壳10连接的稳定性。由于该结构可以降低机壳10的振动,从而可以减小排气管50的振动,以保证排气管50与机壳10更稳定地连接。
88.请一并参阅图9,进气管61靠近压缩机构部30的一端,实际为进气管61靠近机壳10的一端,也为进气管61与压缩机构部30相连的一端,并且为进气管61远离进气储液器60的一端。由于压缩机构部30中的进气通道313一般邻近滑片33设置,则将进气管61靠近压缩机构部30的一端邻近底座40设置,可以使压缩机构部30中的滑片33浸入到机壳10的下侧部的油池中,并且无需在压缩机构部30中设置复杂的进气结构,也无需在机壳10中设置复杂的进气通路,从而可以简化进气结构。
89.喷气管71靠近压缩机构部30的一端,实际为喷气管71靠近机壳10的一端,也为喷气管71与压缩机构部30相连的一端,并且为喷气管71远离喷气储液器70的一端。由于压缩机构部30中的喷气通道和进气通道313位于滑片33的两侧,并且压缩机构部30中的喷气通道邻近滑片33设置时,喷气的时间会更长,进入压缩机构部30中的制冷剂更多,能效比更高。将喷气管71靠近压缩机构部30的一端邻近底座40设置,可以保证压缩机构部30中的滑片33浸入到机壳10的下侧部的油池中,以将压缩机构部30中的喷气通道设置更为靠近滑片33,这样在保证压缩机构部30良好的能效比的前提下,可以喷气管71直接与压缩机构部30相连,从而无需在压缩机构部30中设置复杂的喷气结构,也无需在机壳10中设置复杂的喷气通路,从而可以简化喷气结构。
90.喷气储液器70和进气储液器60分别设于机壳10的相对两侧,相应的喷气管71和进气管61分别位于底座40的两侧,这样在将压缩机构部30中的滑片33浸入到机壳10的下侧部的油池中后,可以更为充分利用底座40处的空间,以使喷气管71靠近压缩机构部30的一端和进气管61靠近压缩机构部30的一端距离更近,并且方便喷气管71及进气管61与机壳10的连接,简化压缩机构部30的结构,改善该卧式压缩机100的制造性,同时保证喷气量。
91.另外,喷气管71靠近压缩机构部30的一端和进气管61靠近压缩机构部30的一端邻近底座40设置,而底座40固定住机壳10,由于底座40的固定作用,机壳10上靠近底座40的位
置振动会更小,这样可以使得喷气管71和进气管61的振动更小,以避免喷气管71和进气管61与机壳10的连接因振动而疲劳老化,保证喷气管71和进气管61与机壳10的连接更稳定,进而保证该卧式压缩机100良好的运行,提升该卧式压缩机100的寿命。
92.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图8和图9,当该卧式压缩机100为喷气增焓压缩机时,气缸31上还设有喷气通道315,喷气通道315与工作腔311连通,喷气通道315与喷气管71相连,以便喷气管71中制冷剂可以从喷气通道315喷入工作腔311,以进行补气增焓,增加工作腔311中制冷剂的量,再被活塞32压缩,以提升能效比。另外,在气缸31上设置喷气通道315,结构简单,加工制作方便。
93.喷气通道315与进气通道313分别设于滑道槽312的两侧,而排气通道314位于喷气通道315与滑道槽312之间,这样可以保证更长的喷气时间,保证喷气量,提升能效比。
94.活塞32压缩制冷剂的一个工作过程如下:活塞32在气缸31的工作腔311中滚动,活塞32从进气通道313处向排气通道314的方向滚动,在此过程中,活塞32与气缸31的工作腔311的内表面及滑片33间限定的空间,由小变大,制冷剂从进气通道313进入工作腔311。当活塞32滚动过进气通道313后,进入工作腔311的制冷剂随活塞32向排气通道314的方向流动;喷气通道315向工作腔311中喷入制冷剂,提升工作腔311中制冷剂的量与压力。当工作腔311中喷入足够的制冷剂后,喷气通道315闭关,活塞32滚动过喷气通道315,以将制冷剂挤压压缩,而从排气通道314排出。由于喷气通道315喷入压力较高的制冷剂,可以使活塞32挤压的制冷剂的量更多,则可以使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更大,从而提升能效比,实现补气增焓。
95.在本实施例中,直接在气缸31上制作喷气通道315和进气通道313,相比于当前在气缸31的盖板上制作通道的结构,本实施例的结构更为简单,加工制作方便,制作成本低;并且由于结构件的减少及复杂度的降低,可以保证压缩机构部30运行更为稳定。
96.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图8和图9,喷气通道315沿气缸31的径向延伸设置,可以简化喷气通道315的结构,加工制作方便,也简化了气缸31的制作难度,以降低压缩机构部30的制作难度与成本,并且也方便布局喷气通道315的位置。
97.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图8和图9,进气通道313沿气缸31的径向延伸设置,可以简化进气通道313的结构,加工制作方便,也简化了气缸31的制作难度,以降低压缩机构部30的制作难度与成本。
98.在一个实施例中,喷气通道315的轴向与进气通道313的轴向的夹角r范围为90

135度,如喷气通道315的轴向与进气通道313的轴向的夹角r可以设为90度、92度、95度、98度、100度、102度、105度、108度、110度、112度、115度、118度、120度、122度、125度、128度、130度、132度、135度等等。
99.喷气通道315的轴向与进气通道313的轴向的夹角r的范围设为90

135度,可以保证足够的喷气量,以使该卧式压缩机100具有较高的能效比,并且可以方便制作,便于进气管61和喷气管71的布局与安装,方便将喷气通道315与喷气管71连接,以及将进气通道313与进气管61连接,提升该卧式压缩机100的可制造性。
100.当喷气通道315的轴向与进气通道313的轴向的夹角r小于90度时,喷气通道315与进气通道313距离过近,会导致进气管61与喷气管71距离过近,难以安装,制造性较差。而当喷气通道315的轴向与进气通道313的轴向的夹角r大于135度时,喷气通道315与进气通道
313距离过大,会缩减喷气的时间,导致喷气量不够,使得该卧式压缩机100的能效比变差。
101.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至图9,进气管61伸入机壳10的一段呈直管状,这样可以方便进气管61与机壳10固定连通,便于进气管61焊接固定在机壳10上,而且也便于进气管61插入机壳10中,以与气缸31上的进气通道313相连,连接方便,且结构简单,制作与组装方便,成本低。
102.在一个实施例中,喷气管71伸入机壳10的一段呈直管状,这样可以方便喷气管71与机壳10固定连通,便于喷气管71焊接固定在机壳10上,而且也便于喷气管71插入机壳10中,以与气缸31上的喷气通道315相连,连接方便,且结构简单,制作与组装方便,成本低。
103.在一个实施例中,喷气储液器70焊接固定于底座40上,以保证喷气储液器70与底座40稳固连接。由于喷气储液器70与底座40焊接固定,而该卧式压缩机100在使用时,底座40是与介质面固定相连,这样底座40的振动较小,相应的喷气储液器70的振动也较小,进而可以减小该卧式压缩机100运行时的振动。另外,由于喷气储液器70中制冷剂的气压较高,在制冷剂流动时,也更容易产生振动,而将喷气储液器70与底座40焊接固定,可以更好的吸收制冷剂流动产生的振动,以减小喷气储液器70的振动。可以理解地,喷气储液器70也可以使用其他固定件与底座40固定相连,如将喷气储液器70捆绑在底座40上。
104.在一个实施例中,喷气储液器70沿机壳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也可以说,喷气储液器70卧式设置,这样可以保证喷气储液器70不会超出机壳10的高度,以将该卧式压缩机100的高度制作较小。另外,该结构还可以将喷气储液器70的高度设置较低,以方便将喷气储液器70与底座40焊接固定相连。
105.在一个实施例中,进气储液器60竖直设置,也可以说,进气储液器60立式设置,这样可以提升进气储液器60的气液分离的能力。
106.在一个实施例中,机壳10的侧面设有卡座62,进气储液器60与卡座62固定相连,以方便固定与支撑进气储液器60,避免进气储液器60的重量支撑在进气管61上,减小进气储液器60对进气管61的压力,以保证进气管61与进气储液器60连接的稳定性。另外,将进气储液器60与卡座62固定相连,可以将进气储液器60与机壳10固定相连,以稳定支撑进气储液器60,减小进气储液器60的振动。
10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冷制热设备。请一并参阅图1,该制冷制热设备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卧式压缩机100。该制冷制热设备使用了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卧式压缩机100,具有上述卧式压缩机100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10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