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组合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72327发布日期:2022-01-27 10:39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组合风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小电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功能组合风扇。


背景技术:

2.目前小型迷你台式电风扇由于其方便携带,占地空间小,摆放方便,价格优惠,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而目前市面所出现的迷你型台式风扇其固定方式都是单一结构固定,例如夹子夹持或支架支撑等,其固定结构部件无法拆卸,对风扇的使用场地具有较大的限制,无法根据使用场地的实际情形来选择最佳的固定支撑方式。
3.因此,我们提出一种组合式可根据实际使用场地更换支撑固定结构的风扇。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根据实际使用场地或需求来更换相应支撑固定结构的多功能组合风扇。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组合风扇,包括风扇蓄电动力装置、安装在风扇蓄电动力装置前端的风扇主体、夹子和支架组件,所述风扇蓄电动力装置的两侧开设有卡槽,该卡槽的内部固定有连接环,所述风扇蓄电动力装置的底部开设有一开口,开口的内部设有衔接件,衔接件的底端通过轴件转动连接有转接件;所述转接件包括衔接端头和衔接端头底端一体成型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的两侧一体成型有“l”形的防脱筋,所述衔接端头的中部开设有衔接槽。
6.通过在风扇蓄电动力装置的外壳上设置用于安装挂环的连接环、以及在风扇蓄电动力装置底部的开口内以衔接件安装的转接件,配合支架组件和夹子本体顶端插接端口的结构设计,还能使得该风扇能够自由加装支架支撑结构和夹子,使得该组合风扇能够匹配安装三种固定结构,实现三种不同方式的固定,使其组合风扇的功能达到多样化的效果,从而实现该组合风扇能够适用于各种不同场地的目的,突破传统风扇的单一固定支撑限制,极大地提高了该风扇适用性,使得该类小型风扇的实用性更佳。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扇蓄电动力装置的尾端还连接有一u形的挂环,该挂环开口端两侧的挂钩分别活动扣接在两个连接环内,所述风扇蓄电动力装置两侧的卡槽为相对设置,且两个卡槽均位于风扇蓄电动力装置边侧的中轴线上。
8.通过上述设计,能够确保风扇在安装挂环后,风扇的重心与挂环中心轴线能处于同一轴向面上,从而确保挂环安装后的稳定性。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轴件由靠背销和快拆螺母组成;所述衔接件包括衔接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固定在风扇蓄电动力装置内部的固定件上,衔接部一体成型在连接部中段,所述衔接部的前端以及衔接槽的两侧位置均对应开设有便于轴件穿过的穿孔。
10.通过上述设计,能够使得转接件和衔接件之间在满足正常转动连接的前提下,还能够方便使用者对转接件的角度实施调节。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架组件包括支架座;所述支架座包括可套接在插接部外侧的插接筒,插接筒的外沿绕圆周一体成型有若干连接槽,所述连接槽不少于三个,所述连接槽内侧通过螺栓固定有支脚,所述插接筒的内侧开设有与防脱筋相适配的防脱槽。
12.通过上述设计,能够使得支架组件与转接件之间具备方便拆装的效果,方便使用者更换用来支撑固定风扇的相关组件。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夹子包括夹子本体和一体成型在夹子本体顶端的插接端口,该插接端口内侧与插接部的尺寸相适配,且插接端口内侧对应防脱筋的位置处开设有与防脱筋相适配的防脱槽。
14.通过上述设计,能够使得夹子与转接件之间具备方便拆装的效果,方便使用者根据实际需求在风扇上装配夹子来对风扇实施固定。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6.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风扇蓄电动力装置的外壳上设置用于安装挂环的连接环、以及在风扇蓄电动力装置底部的开口内以衔接件安装的转接件,配合支架座和夹子本体顶端插接端口的结构设计,还能使得该风扇能够自由加装支架支撑结构和夹子,使得该组合风扇能够匹配安装三种固定结构,实现三种不同方式的固定,使其组合风扇的功能达到多样化的效果,从而实现该组合风扇能够适用于各种不同场地的目的,突破传统风扇的单一固定支撑限制,极大地提高了该风扇适用性,使得该类小型风扇的实用性更佳。
附图说明
1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风扇蓄电动力装置和风扇主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实施例一中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实施例二中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实施例二中本实用新型组合拆分后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实施例二中转接件、支架座和衔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实施例三中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实施例三中本实用新型的夹子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风扇蓄电动力装置;2、风扇主体;3、开口;4、衔接件;401、衔接部;402、连接部;5、转接件;501、衔接端头;502、插接部;503、防脱筋;504、衔接槽;6、卡槽;7、连接环;8、支架座;801、插接筒;802、连接槽;803、防脱槽;9、支脚;10、挂环;11、夹子;111、插接端口;112、夹子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27.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8.请参阅图1,一种多功能组合风扇,包括风扇蓄电动力装置1、安装在风扇蓄电动力装置1前端的风扇主体2、夹子11和支架组件,风扇蓄电动力装置1的两侧开设有卡槽6,该卡槽6的内部固定有连接环7,风扇蓄电动力装置1的底部开设有一开口3,开口3的内部设有衔接件4,衔接件4的底端通过轴件转动连接有转接件5;转接件5包括衔接端头501和衔接端头501底端一体成型的插接部502,插接部502的两侧一体成型有“l”形的防脱筋503,衔接端头501的中部开设有衔接槽504;轴件由靠背销和快拆螺母组成;该结构设计能够使得转接件5和衔接件4之间在满足正常转动连接的前提下,还能够方便使用者对转接件5的角度实施调节,衔接件4包括衔接部401和连接部402,连接部402固定在风扇蓄电动力装置1内部的固定件上,衔接部401一体成型在连接部402中段,衔接部401的前端以及衔接槽504的两侧位置均对应开设有便于轴件穿过的穿孔。
29.通过在风扇蓄电动力装置1的外壳上设置连接环7、以及在风扇蓄电动力装置1底部的开口3内以衔接件4安装的转接件5,使得该风扇能够自由加装支架支撑结构和夹子11,使得该组合风扇能够匹配安装三种固定结构,实现三种不同方式的固定,使其组合风扇的功能达到多样化的效果,从而实现该组合风扇能够适用于各种不同场地的目的,突破传统风扇的单一固定支撑限制,极大地提高了该风扇适用性,使得该类小型风扇的实用性更佳。
30.实施例一:
31.请参阅图2,风扇蓄电动力装置1的尾端还连接有一u形的挂环10,该挂环10开口端两侧的挂钩分别活动扣接在两个连接环7内。
32.风扇蓄电动力装置1两侧的卡槽6为相对设置,且两个卡槽6均位于风扇蓄电动力装置1边侧的中轴线上,该设计能够确保风扇在安装挂环10后,风扇的重心与挂环10中心轴线能处于同一轴向面上,从而确保挂环10安装后的稳定性。
33.该实施例一中,通过在连接环7上扣接挂环10,使得该风扇能够以吊挂的方式实施固定,方便使用者在野外露营或者不便使用夹子11或支架支撑固定的场地中使用。
34.实施例二:
35.请参阅图3、图4、图5,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转接件5底部的插接部502外部套设有支架组件;支架组件包括支架座8;支架座8包括可套接在插接部502外侧的插接筒801,插接筒801的外沿绕圆周一体成型有若干连接槽802,连接槽802不少于三个,连接槽802内侧通过螺栓固定有支脚9,插接筒801的内侧开设有与防脱筋503相适配的防脱槽803。
36.上述设计能够使得支架组件与转接件5之间具备方便拆装的效果,方便使用者更换用来支撑固定风扇的相关组件。
37.该实施例二中,通过在转接件5上套设支架组件,能够使得该风扇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或场地实际条件的限制下,装配上支架组件对风扇实施支撑固定。
38.实施例三:
39.请参阅图6、图7,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转接件5的插接部502上固定有夹子11;夹子11包括夹子本体112和一体成型在夹子本体112顶端的插接端口111,该插接端口111内侧与插接部502的尺寸相适配,且插接端口111内侧对应防脱筋503的位置处开设有与防脱筋
503相适配的防脱槽803。
40.通过上述设计,能够使得夹子11与转接件5之间具备方便拆装的效果,方便使用者根据实际需求在风扇上装配夹子11来对风扇实施固定。
41.该实施例三中,通过在转接件5固定夹子11,能够使得该风扇在不具备吊挂和支架支撑条件的场地中,通过装配夹子11,来满足风扇的固定效果
42.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或者场地实际条件,选择使用挂环10、夹子11或者支架组件来对风扇实施固定,其中通过转接件5底部的插接部502与支架组件中的支架座8和夹子11上的插接端口111结构设计,使得支架组件和夹子11能够在转接件5上实施拆装,使用方便。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以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