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隔膜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方便拆卸的隔膜泵上盖结构。
背景技术:2.隔膜泵:隔膜泵是借助薄膜将被输液体与活柱和泵缸隔开,从而保护活柱和泵缸。隔膜左侧与液体接触的部分均由耐腐蚀材料制造或涂一层耐腐蚀物质;隔膜右侧充满水或油。现有技术中的隔膜泵上盖存在以下问题:
3.现有技术中的隔膜泵上盖在生产出厂时,大多和隔膜泵管道焊接为一体,由于隔膜泵上盖不可拆卸,导致隔膜泵管道的内部结构难以清理,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方便拆卸的隔膜泵上盖结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拆卸的隔膜泵上盖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方便拆卸的隔膜泵上盖结构,包括隔膜泵泵体、隔膜泵管道和隔膜泵上盖本体,所述隔膜泵管道和隔膜泵上盖本体之间设有安装拆卸组件,所述安装拆卸组件靠近隔膜泵上盖本体的一面设有密封组件;
6.所述安装拆卸组件包括有安装套环,所述隔膜泵管道靠近隔膜泵上盖本体的一端和安装套环固定连接,所述隔膜泵上盖本体靠近隔膜泵管道的一端和安装套环的内壁活动接触,所述安装套环的内壁对称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远离安装套环内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板,所述伸缩杆的外壁活动套设有伸缩弹簧,所述伸缩弹簧和安装套环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伸缩弹簧远离安装套环内壁的一端和弧形板的外壁固定连接。
7.优选地,所述隔膜泵管道的外壁对称固定连接有稳定座。
8.优选地,所述安装套环的内壁对称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远离隔膜泵管道的一面和弧形板固定连接。
9.优选地,所述弧形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弧形防滑垫,所述弧形防滑垫的内壁和隔膜泵上盖本体的外壁固定连接。
10.优选地,所述弧形板的外壁对称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安装套环的外壁对称螺纹转动连接有第一锁紧螺栓,所述第一锁紧螺栓的端部和第一螺纹孔的内壁螺纹转动连接。
11.优选地,所述密封组件包括有弧形贴合板,所述弧形贴合板远离隔膜泵上盖本体的一面和安装套环活动接触,所述弧形贴合板远离隔膜泵上盖本体的一面固定连接有弧形密封圈,所述安装套环靠近隔膜泵上盖本体的一面开设有卡接槽,所述弧形密封圈和卡接槽活动卡接。
12.优选地,所述弧形贴合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弧形防护垫,所述弧形防护垫的内壁和隔膜泵上盖本体的外壁活动接触。
13.优选地,所述卡接槽的内壁均匀分布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弧形贴合板靠近隔膜泵上盖本体的一面对称螺纹转动连接有第二锁紧螺栓,所述第二锁紧螺栓的端部和第二螺纹孔的内壁螺纹转动连接。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5.1、使弧形板和弧形防滑垫将隔膜泵上盖本体的下端部夹紧,通过将第一锁紧螺栓旋钮至第一螺纹孔的内部,使得弧形板和安装套环固定,从而方便的完成了隔膜泵上盖本体的安装,进而有效的提高了后续拆卸隔膜泵上盖本体的便捷性以及有效的提高了后续清理隔膜泵管道的便捷性;
16.2、通过将弧形密封圈卡接在卡接槽的内部,然后将第二锁紧螺栓旋钮至第二螺纹孔的内部,使弧形贴合板和安装套环固定,从而方便的完成了隔膜泵上盖本体和隔膜泵管道连接处的密封,从而避免外部杂质及有害液体进入至安装套环的内部,进而避免隔膜泵上盖本体和隔膜泵管道的连接处被腐蚀。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隔膜泵管道与隔膜泵上盖本体的连接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隔膜泵管道与隔膜泵上盖本体的分离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安装拆卸组件与密封组件的分离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的a部放大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的b部放大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弧形板与第一锁紧螺栓的分离示意图。
24.图中:1、隔膜泵泵体;11、隔膜泵管道;12、稳定座;13、隔膜泵上盖本体;2、安装拆卸组件;21、安装套环;22、伸缩杆;23、伸缩弹簧;24、导向槽;25、导向块;26、弧形板;27、弧形防滑垫;28、第一螺纹孔;29、第一锁紧螺栓;3、密封组件;31、弧形贴合板;32、弧形防护垫;33、弧形密封圈;34、卡接槽;35、第二螺纹孔;36、第二锁紧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实施例: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方便拆卸的隔膜泵上盖结构,包括隔膜泵泵体1、隔膜泵管道11和隔膜泵上盖本体13,隔膜泵管道11和隔膜泵上盖本体13之间设有安装拆卸组件2,安装拆卸组件2能够方便的实现隔膜泵上盖本体13和隔膜泵管道11的安装和拆卸,安装拆卸组件2靠近隔膜泵上盖本体13的一面设有密封组件3,密封组件3能够有效的提高隔膜泵上盖本体13和隔膜泵管道11安装后的密封性;
27.安装拆卸组件2包括有安装套环21,隔膜泵管道11靠近隔膜泵上盖本体13的一端和安装套环21固定连接,隔膜泵上盖本体13靠近隔膜泵管道11的一端和安装套环21的内壁活动接触,安装套环21的内壁对称固定连接有伸缩杆22,伸缩杆22远离安装套环21内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板26,伸缩杆22的外壁活动套设有伸缩弹簧23,伸缩杆22能够有效的提高伸缩弹簧23的稳定性,伸缩弹簧23和安装套环21的内壁固定连接,伸缩弹簧23远离安装套环21内壁的一端和弧形板26的外壁固定连接,伸缩杆22和伸缩弹簧23能够推动弧形板26,弧形板26能够方便的夹持固定隔膜泵上盖本体13,实现对隔膜泵上盖本体13的预安装。
28.进一步的,隔膜泵管道11的外壁对称固定连接有稳定座12,稳定座12能够有效的提高隔膜泵管道11的稳定性。
29.进一步的,安装套环21的内壁对称开设有导向槽24,导向槽24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导向块25,导向块25能够沿着导向槽24的内壁水平方向滑动,导向块25远离隔膜泵管道11的一面和弧形板26固定连接,导向块25能够使弧形板26水平方向移动。
30.进一步的,弧形板26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弧形防滑垫27,弧形防滑垫27的内壁和隔膜泵上盖本体13的外壁固定连接,弧形防滑垫27能够有效的提高被弧形板26夹持固定后的隔膜泵上盖本体13的稳定性。
31.进一步的,弧形板26的外壁对称开设有第一螺纹孔28,安装套环21的外壁对称螺纹转动连接有第一锁紧螺栓29,第一锁紧螺栓29的端部和第一螺纹孔28的内壁螺纹转动连接,通过将第一锁紧螺栓29旋钮至第一螺纹孔28的内部,能够方便的实现弧形板26和安装套环21的固定。
32.进一步的,密封组件3包括有弧形贴合板31,弧形贴合板31远离隔膜泵上盖本体13的一面和安装套环21活动接触,弧形贴合板31远离隔膜泵上盖本体13的一面固定连接有弧形密封圈33,安装套环21靠近隔膜泵上盖本体13的一面开设有卡接槽34,弧形密封圈33和卡接槽34活动卡接,弧形密封圈33卡接在卡接槽34的内部,能够方便的实现弧形贴合板31和安装套环21连接后的密封性,避免外部杂质及有害液体进入至安装套环21的内部,从而避免隔膜泵上盖本体13和隔膜泵管道11的连接处被腐蚀。
33.进一步的,弧形贴合板3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弧形防护垫32,弧形防护垫32的内壁和隔膜泵上盖本体13的外壁活动接触,弧形防护垫32能够避免隔膜泵上盖本体13的外壁受到磨损。
34.进一步的,卡接槽34的内壁均匀分布开设有第二螺纹孔35,弧形贴合板31靠近隔膜泵上盖本体13的一面对称螺纹转动连接有第二锁紧螺栓36,第二锁紧螺栓36的端部和第二螺纹孔35的内壁螺纹转动连接,通过将第二锁紧螺栓36旋钮至第二螺纹孔35的内部,能够方便的实现弧形贴合板31和安装套环21连接后的安装固定。
35.工作原理:当需要安装隔膜泵管道11和隔膜泵上盖本体13时,工作人员首先分别背向拨动两组弧形板26,两组弧形板26带动对应的弧形防滑垫27背向移动,并使多组导向块25沿着导向槽24的内壁水平滑动,同时,两组弧形板26使对应的伸缩杆22和伸缩弹簧23收缩,然后将隔膜泵上盖本体13的下端部插入在隔膜泵管道11的上端部,然后分别松开两组弧形板26,四组伸缩杆22和四组伸缩弹簧23迅速伸展,四组伸缩杆22和四组伸缩弹簧23伸展的同时并推动对应的弧形板26和弧形防滑垫27,四组弧形防滑垫27的内壁和隔膜泵上盖本体13的外壁紧密接触并将隔膜泵上盖本体13的下端部夹紧,然后再分别旋钮多组第一
锁紧螺栓29,将多组第一锁紧螺栓29旋钮至对应的第一螺纹孔28的内部,从而方便的完成了隔膜泵上盖本体13的安装,进而有效的提高了后续拆卸隔膜泵上盖本体13的便捷性以及有效的提高了后续清理隔膜泵管道11的便捷性;
36.随后,分别将四组弧形贴合板31放置在两组安装套环21的上表面,此时,四组弧形防护垫32与隔膜泵上盖本体13的外壁接触,然后向下按压四组弧形贴合板31,使四组弧形密封圈33卡接在对应的卡接槽34的内部,然后再分别顺时针旋钮多组第二锁紧螺栓36,将多组第二锁紧螺栓36旋钮至对应的第二螺纹孔35的内部,使四组弧形贴合板31和对应的安装套环21固定,从而方便的完成了隔膜泵上盖本体13和隔膜泵管道11连接处的密封,从而避免外部杂质及有害液体进入至安装套环21的内部,进而避免隔膜泵上盖本体13和隔膜泵管道11的连接处被腐蚀。
37.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