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组合泵及基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79116发布日期:2022-04-22 12:25阅读:78来源:国知局
泵、组合泵及基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组合泵及基站,属于泵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使用的泵大多在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震动,使得用户使用体验感下降,现有的防震结构大多结构复杂,应用到泵上后极易增加泵的整体重量。
3.有鉴于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泵提出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泵,该泵在工作时产生的震动较小。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泵,包括泵体和与所述泵体相连的管道,所述泵体上设有与所述管道相连以引入液体的进液口,以及与所述管道相连以排出液体的出液口,所述泵还包括靠近所述进液口设置的第一减震件和靠近所述出液口设置的第二减震件,所述第一减震件上开设有供所述进液口穿出的第一通孔,以使得所述第一减震件在所述进液口与泵体的连接位置处套设在所述泵体的外侧;所述第二减震件上开设有供所述出液口穿出的第二通孔,以使得所述第二减震件在所述出液口与泵体的连接位置处套设在所述泵体的外侧。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泵体呈圆柱状设置,所述第一减震件和第二减震件也呈圆形设置,且分别罩设在所述泵体的进液端和出液端。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出液口在所述泵体的轴向方向和径向方向上均错位设置。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为圆孔,所述第一减震件或第二减震件上还开设有供所述泵体突伸出的穿孔,所述穿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或第二通孔的旁侧。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泵体呈方形柱状设置,所述第一减震件和第二减震件也呈方形设置,且分别罩设在所述泵体的进液端和出液端。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在所述泵体的轴向方向上位于同一条直线,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泵体的轴向方向上也位于同一条直线。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减震件和/或第二减震件为硅胶件或橡胶件。
1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组合泵,使得清洗装置更容易工作,减小震动或噪音。
1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合泵,包括第一泵、第二泵以及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泵和第二泵的连接座,所述第一泵和第二泵均为上述的泵。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泵的泵体呈圆柱状设置,所述第二泵的泵体呈方形柱状设置。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泵为真空泵,所述第二泵为电磁泵。
1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基站,使得清洗装置更容易工作,减小震动或噪音。
1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站,具有前述的组合泵。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泵中增加第一减震件和第二减震件,从而可以减小泵体工作时产生的震动,且第一减震件和第二减震件与泵体相互配合,使得结构紧凑且简单。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图1中第一减震件和第二减震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图3中第一减震件和第二减震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图3中第一消音件和第二消音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泵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图6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27.结合图1、图3及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泵,包括泵体1和与泵体1相连的管道10,泵体1上设有与管道10相连以引入液体的进液口2,以及与管道10相连以排出液体的出液口3。本实用新型的泵主要应用于清洁设备中,以协助清洁设备正常工作,但并不代表本实用新型的泵只能应用于清洁设备,其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设备,此处不再举例说明。
28.泵还包括靠近进液口2设置的第一减震件4和靠近出液口3设置的第二减震件5,第一减震件4上开设有供进液口2穿出的第一通孔40,以使得第一减震件4在进液口2与泵体1的连接位置处套设在泵体1的外侧;第二减震件5上开设有供出液口3穿出的第二通孔50,以使得第二减震件5在出液口3与泵体1的连接位置处套设在泵体1的外侧。这样设置,可以减小泵在工作时对泵体1产生的震动,从而减小对器械的损坏,以延长使用寿命。
29.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该泵为真空泵,泵体1呈圆柱状设置,第一减震件4和第二减震件5也呈与泵体1相配合的圆形设置,且分别罩设在泵体1的进液端和出液端。本实施例中,进液口2和出液口3在泵体1的轴向方向和径向方向上均错位设置,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为泵体1上的其他结构让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液口2和出液口3在泵体1的轴向方向和径向方向上也可以对齐设置,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此处不作限制。
30.本实施例中,第一减震件4的结构与第二减震件5的结构相同,方便一次成型,以下将以第一减震件4为例进行具体的结构说明。第一减震件4的内直径大于泵体1的外直径,以使得第一减震件4能够罩设在泵体1上,对泵体1起到较好的减震作用。进一步地,第一通孔40和第二通孔50均为圆孔,第一减震件4上还开设有供泵体1上的其他结构突伸出的孔洞
41,且该孔洞41位于第一通孔40的旁侧。
31.从图1中可以看出:出液口3位于泵体1的中轴线上,进液口2偏离泵体1的中轴线设置,从而当第一减震件4罩设在泵体1的进液端时,进液口2从第一通孔40穿过,泵体1的其他结构从孔洞41穿出;而当第二减震件5罩设在泵体1的出液端时,出液口3从第二通孔50穿出,此时该第二通孔50实质就是第一减震件4上的孔洞41。也就是说,每个减震件上都开设有两个通孔,以方便进液口2、其他结构、出液口3穿出。
3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减震件4与第二减震件5的结构也可以设置为不同,此时只要保证第一减震件4上至少开设有供进液口2穿出的第一通孔40,第二减震件5上至少开设有供出液口3穿出的第二通孔50即可,此处不作限制。
33.如图3和图4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该泵为电磁泵,泵体1’呈方形柱状设置,第一减震件4’和第二减震件5’也呈方形设置,且分别套设在泵体1’的进液端和出液端。本实施例中,该电磁泵的进液口2’和出液口3’在泵体1’的轴向方向上位于同一条直线,第一通孔40和第二通孔50在泵体1’的轴向方向上也位于同一条直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液口2’与出液口3’、第一通孔40与第二通孔50也可以错位设置或者并排设置,此处不作任何限制。
34.本实施例中,第一减震件4’上也开设有供进液口2’穿出的第一通孔40,以使得第一减震件4’在进液口2’与泵体1’的连接位置处套设在泵体1’的外侧;第二减震件5’上也开设有供出液口3’穿出的第二通孔50,以使得第二减震件5’在出液口3’与泵体1’的连接位置处套设在泵体1’的外侧。如此设置,可以减小电磁泵在工作时对泵体1’产生的震动,从而减小对器械的损坏,延长了使用寿命。
35.进一步地,结合图3、图4和图5,该电磁泵还包括与泵体1’相连的管道10以及罩设在泵体1’外侧的外壳(未图示)。泵体1’与外壳之间形成有间隙,泵还包括限位收容在该间隙内的消音件,所述进液口2’一侧以及所述出液口3’一侧均设置有消音件。消音件的设置,能够降低电磁泵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本实施例中,因电磁泵的进液口2’和出液口3’在泵体1’的轴向方向上位于同一条直线,所以泵体1’内形成有一将进液口2’与出液口连通以供液体在泵体1’内通过的通道8,较佳地,通道8的两端均设有消音件。
36.具体地,消音件包括靠近进液口2’设置的第一消音件6和靠近出液口3’设置的第二消音件7,且第一消音件6呈圆形设置,第二消音件7呈方形设置,第一减震件4’盖扣在第一消音件6上,第二减震件5’罩设在第二消音件7的外部。第一消音件6和第二消音件7上均开设有供进液口2’/出液口3’穿出的穿孔61。另外,电磁泵的泵体1’底部还设有用于固定电磁线圈9的固定件12,当第二消音件7固定至出液口3’时,第二消音件7在罩设泵体1’底部的同时还包裹住固定件12。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不但能够更好的减小噪音,而且还能够减小泵体1’工作时所产生的震动。
37.优选地,上述第一减震件4、4’和第二减震件5、5’均为橡胶件或硅胶件,上述第一消音件6和第二消音件7均为吸音海绵,但不应以此为限。此外,第一减震件4、4’与泵体1的组装方式、第二减震件5、5’与泵体1的组装方式可以是卡扣式组装、粘贴式组装或者通过螺钉锁紧式组装,此处均不作限制。
38.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组合泵,该组合泵同样也是应用在清洁设备中,以能够更好地帮助清洁设备清洗物品。该组合泵包括第一泵和第二泵,第一泵优
选为清洁设备中用于抽取清洗装置清洗出来的污水的抽污泵,第二泵优选为清洁设备中为清洗装置提供清水的清水泵。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泵为图1所示的真空泵,第二泵为图3所示的电磁泵。
39.真空泵和电磁泵通过连接座11固定连接,以方便将组合泵整体安装到清洁设备中,并减小在清洁设备内的占用空间。此外,连接在真空泵和电磁泵上的管道10均采用耐磨材料制成,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避免真空泵和电磁泵在工作时,由于泵体1、1’的震动而产生管道10的破裂。
4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泵中增加第一减震件4、4’和第二减震件5、5’,从而可以减小泵体1、1’工作时产生的震动,且第一减震件4、4’和第二减震件5、5’与泵体1、1’相互配合,使得结构紧凑、简单;另外,通过在泵中增设了消音件,使得泵体1、1’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减小。
41.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