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双驱动切换增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57320发布日期:2022-06-29 03:05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单双驱动切换增压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压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单双驱动切换增压器。


背景技术:

2.高压气体在工业中应用广泛。高压气体的产生需要气体增压器辅助实现。
3.按照气体压力增大的方式不同,气体增压器有机械式、液压式和气压式等等。
4.典型的机械式气体增压器如汽车中的涡轮增压器,它实际上是一种空气压缩机,通过压缩空气来增加进气量。涡轮增压器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能量驱动涡轮,并带动与涡轮同轴的压气机叶轮高速旋转,新鲜空气在压气机叶轮离心力的作用下被压缩进入发动机的汽缸,从而增加了发动机的充气量。简而言之,机械式气体增压器是通过机械部件对气体进行施力压缩做功,从而使得气体压强增大。
5.液压式增压器和气压式增压器类似,都是通过大面积活塞端的低压流体驱动而产生小面积活塞端的高压气体。根据所选用流体的状态分为液压式和气压式,其中,气压式增压器根据驱动活塞数量的不同分为单驱动式增压器和双驱动式增压器,单驱动式增压器和双驱动式增压器彼此不可切换。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气压式气体增压器分为单驱动式和双驱动式,单驱动式和双驱动式彼此不可切换,提供了单双驱动切换增压器,该增压器能够实现单活塞驱动和双驱动活塞相互切换。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8.单双驱动切换增压器,包括增压腔体、增压活塞、连杆、第一驱动活塞、第二驱动活塞、换向阀、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
9.在所述增压腔体内设置有腔间隔壁,用于将增压腔体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在所述连杆上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所述增压活塞、所述第一驱动活塞和所述第二驱动活塞,所述增压活塞位于所述增压腔体的外侧,所述第一驱动活塞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一驱动活塞将所述第一腔体分为第一左腔体和第一右腔体,第一左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左腔体相连通,所述第一左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换向阀的三号口相连,第一右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右腔体相连通,所述第一右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换向阀的四号口相连,所述换向阀的一号口与进气管的一端相连,所述换向阀的二号口与出气管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驱动活塞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第二驱动活塞将所述第二腔体分为第二左腔体和第二右腔体,第二左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左腔体相连通,所述第二左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六号口相连,所述第一控制阀的五号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一左气管相连通,第二右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右腔体相连通,所述第二右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阀的九号口相连,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八号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右气管相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的七号口通过连接管与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十号口相连通。
10.所述换向阀采用二位四通阀。
11.所述换向阀具有两种位态分别为:第一种位态:换向阀的一号口与换向阀的三号口相连通,换向阀的二号口与换向阀的四号口相连通,第二种位态:换向阀的一号口与换向阀的四号口相连通,换向阀的二号口与换向阀的三号口相连通。
12.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均采用二位三通阀。
13.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均具有两种位态分别为:第一种位态:第一控制阀的六号口和第一控制阀的七号口相连通,第二控制阀的九号口和第二控制阀的十号口相连通;
14.第二种位态:第一控制阀的五号口与第一控制阀的六号口相通,第二控制阀的八号口和第二控制阀的九号口相连通。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增压器能够实现单活塞驱动和双驱动活塞相互切换,实现了一台增压器即可用作单驱动增压器,又可作为双驱动增压器。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换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为增压活塞,2为连杆,3为第一驱动活塞,31为第一左腔体,32为第一右腔体,33为第一左气管,34为第一右气管,4为第二驱动活塞,41为第二左腔体,42 为第二右腔体,43为第二左气管,44为第二右气管,5为腔间隔壁,6为进气管,7为出气管,8为换向阀,81为一号口,82为二号口,83为三号口,84为四号口,9为第一控制阀,95为五号口,96为六号口,97为七号口,10为第二控制阀,1008为八号口,1009 为九号口,1010为十号口。
21.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以上附图获得其他的相关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23.实施例一
24.单双驱动切换增压器,包括增压腔体、增压活塞1、连杆2、第一驱动活塞3、第二驱动活塞4、换向阀8、第一控制阀9和第二控制阀10,
25.在增压腔体内设置有腔间隔壁5,用于将增压腔体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在连杆 2上由左至右依次设置增压活塞1、第一驱动活塞3和第二驱动活塞4,增压活塞1位于增压腔体的外侧,第一驱动活塞3位于第一腔体内,第一驱动活塞3将第一腔体分为第一左腔体31和第一右腔体32,第一左气管33的一端与第一左腔体31相连通,第一左气管33的另一端与换向阀8的三号口83相连,第一右气管34的一端与第一右腔体32相连通,第一右气管34的另一端与换向阀8的四号口84相连,换向阀8的一号口81与进气管6的一端相连,换向阀8的二号口82与出气管7的一端相连,第二驱动活塞4位于第二腔体内,第二驱动活塞7将第二腔体分为第二左腔体41和第二右腔体42,第二左气管43的一端与第二左腔体41相连通,第
二左气管43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阀9的六号口 96相连,第一控制阀9的五号口95通过第一管路与第一左气管33相连通,第二右气管 44的一端与第二右腔体42相连通,第二右气管44的另一端与第二控制阀10的九号口 1009相连,第二控制阀10的八号口1008通过第二管路与第一右气管34相连通,第一控制阀9的七号口97通过连接管与第二控制阀10的十号口1010相连通。
26.实施例二
27.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换向阀8采用二位四通阀。
28.换向阀8具有两种位态分别为:第一种位态:换向阀8的一号口81与换向阀8的三号口83相连通,换向阀8的二号口82与换向阀8的四号口84相连通,第二种位态:换向阀8的一号口81与换向阀8的四号口84相连通,换向阀8的二号口82与换向阀8的三号口83相连通。
29.实施例三
30.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第一控制阀9和第二控制阀10均采用二位三通阀。
31.第一控制阀9和第二控制阀10均具有两种位态分别为:第一种位态:第一控制阀9 的六号口96和第一控制阀9的七号口97相连通,第二控制阀10的九号口1009和第二控制阀10的十号口1010相连通;
32.第二种位态:第一控制阀9的五号口95与第一控制阀9的六号口96相通,第二控制阀10的八号口1008和第二控制阀10的九号口1009相连通。
33.作为单级驱动增压器时,将换向阀8、第一控制阀9和第二控制阀10均调整为第一种位态,此时,气体从进气管6进入,由换向阀8的一号口81经由换向阀8的三号口83 后,进入第一左腔体31内,气体推动第一驱动活塞3向右移动,将第一右腔体32中的气体挤出,气体经由换向阀8的四号口84、换向阀8的二号口82最终进入出气管7后排出,同时,由于第一驱动活塞3、连杆2和第二驱动活塞4为一体设置,故第二驱动活塞 4随着第一驱动活塞3的移动而一起向右移动,于是位于第二右腔体42中的气体被挤压,气体经过第二右气管44进入第二控制阀10的九号口1009,再依次经过第二控制阀10 的十号口1010、第一控制阀9的七号口97、第一控制阀9的六号口96和第二左气管43 进入第二左腔体41内,则第二驱动活塞4上无动力施加,仅第一驱动活塞3上有动力对右侧的增压活塞1施加压力进行气体压缩;
34.紧接着,换向阀8转换为第二种位态,第一控制阀9、第二控制阀10依然保持第一种位态,气体从进气管6进入,由换向阀8的一号口81经由换向阀8的四号口84后,进入第一右腔体32内,气体推动第一驱动活塞3向左移动,将第一左腔体31中的气体挤出,气体经由换向阀8的三号口83、换向阀8的二号口82最终进入出气管7后排出,由于第一驱动活塞3、连杆2和第二驱动活塞4为一体设置,故第二驱动活塞4随着第一驱动活塞3的移动而一起向左移动,于是位于第二左腔体41中的气体被挤压,气体经过第二左气管43进入第一控制阀9的六号口906,再依次经过第一控制阀9的七号口97、第二控制阀10的十号口1010、第二控制阀10的九号口1009和第二右气管44进入第二右腔体42内,则第二驱动活塞4上无动力施加,仅第一驱动活塞3上有动力对左侧的增压活塞1施加压力进行气体压缩。
35.作为双级驱动增压器时,将换向阀8调整为第一种位态,第一控制阀9和第二控制阀10均调整为第二种位态,此时,气体从进气管6进入,由换向阀8的一号口81经由换向阀8的三号口83后,分为两股,一股进入第一左腔体31内,推动第一驱动活塞3 向右移动,将第一右腔体32中的气体挤出,气体经由换向阀8的四号口84、换向阀8 的二号口82最终进入出
气管7后排出。同时,另一股气体进入第一控制阀9的五号口95 后,经过六号口96进入第二左气管43,然后进入第二左腔体41,推动第二驱动活塞4 向右移动,位于第二右腔体42中的气体被挤压,气体经过第二右气管44进入第二控制阀10的九号口1009,再依次经过第二控制阀10的八号口1008后由四号口84进入换向阀8,再由二号口82进入出气口7后排出;
36.紧接着,换向阀8转换为第二种位态,第一控制阀9、第二控制阀10依然保持第二种位态,气体从进气管6进入,由换向阀8的一号口81经由换向阀8的四号口84后,分为两股,一股进入第一右腔体32内,推动第一驱动活塞3向左移动,将第一左腔体31 中的气体挤出,气体经由换向阀8的三号口83、换向阀8的二号口82最终进入出气管7 后排出。同时,另一股气体进入第二控制阀10的八号口1008后,经过九号口1009进入第二右气管44,然后进入第二右腔体42,推动第二驱动活塞4向左移动,位于第二左腔体41中的气体被挤压,气体经过第二左气管43进入第一控制阀9的六号口96,再依次经过第一控制阀9的五号口95后由三号口83进入换向阀8,再由二号口82进入出气口 7后排出。
37.为了易于说明,实施例中使用了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
38.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39.以上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