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一种横卧型旋转压缩机。
背景技术:2.作为横卧型旋转式压缩机的一例,已知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压缩机(横型旋转式压缩机)。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压缩机中,密闭容器(外壳)内通过分隔构件被分隔成旋转式的压缩机构部所在的油贮存部空间与电动机部所在的电动机侧空间。上述压缩机构部由设置于中间分隔板的左右两侧的第一压缩机构部和第二压缩机构部构成。上述第一压缩机构部和上述第二压缩机构部中的每一个具有:缸室;在缸室内偏心旋转的偏心辊(活塞构件);以及与偏心辊接触而将缸室内分隔为高压侧和低压侧的翼片(叶片)。
3.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压缩机中,由上述第一压缩机构部及上述第二压缩机构部压缩后的制冷剂(高压制冷剂)被释放到上述电动机侧空间并充满上述电动机侧空间,并且被引导至上述油存积部空间而充满上述油存积部空间,充满上述油贮存部空间后的高压制冷剂从排出制冷剂管向外部排出。另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压缩机具有将贮存在上述油贮存部空间下部的润滑油上吸并向上述第一压缩机构部和上述第二压缩机构部的各滑动部供给的供油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6053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压缩机中,上述第一压缩机构部的翼片及上述第二压缩机构部的翼片以被简单地弹性按压的状态与对应的偏心辊接触。因此,根据压缩机的运转状态等,上述第一压缩机构部的翼片及上述第二压缩机构部的翼片对对应的偏心辊的按压力不足,上述第一压缩机构部的翼片及上述第二压缩机构部的翼片有可能会与对应的偏心辊分开。
[0006]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压缩机中,上述第一压缩机构部的翼片及上述第二压缩机构部的翼片处于浸渍在贮存于上述油贮存部空间下部的润滑油中的状态。上述第一压缩机构部的翼片及上述第二压缩机构部的翼片随着对应的偏心辊的偏心旋转而往复运动,因此,对贮存于上述油贮存部空间下部的润滑油进行搅拌。若对所贮存的润滑油进行搅拌,则与上述高压制冷剂一起从上述排出制冷剂管排出的润滑油增加,或者有可能会使由上述供油路实现的润滑油的上吸、进而使润滑油向上述第一压缩机构部及上述第二压缩机构部的各滑动部的供给变得不稳定。
[0007]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叶片与活塞构件的分开进行抑制且对由
叶片的往复运动引起的润滑油的搅拌进行抑制的横卧型旋转式压缩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8]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横卧型旋转压缩机。上述横卧型旋转压缩机在外壳的内部具有由轴承部能自由旋转地支承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和由上述旋转轴驱动的旋转式的压缩机构部。上述压缩机构部包括夹着分隔构件配置于其两侧的第一压缩机构部和第二压缩机构部,在上述外壳的内底部设置有贮存润滑油的润滑油贮存部。上述第一压缩机构部和上述第二压缩机构部中的每一个包括:缸室;活塞构件,上述活塞构件伴随上述旋转轴旋转而在上述缸室内偏心旋转;叶片,上述叶片的前端部与上述活塞构件接触而将上述缸室内划分为吸入室和压缩室;施力构件,上述施力构件将上述叶片朝向上述活塞构件施力;以及背压室,上述背压室导入润滑油而使压力作用于上述叶片的背面,上述第一压缩机构部的背压室与上述第二压缩机构部的背压室经由形成于上述分隔构件的连通孔连通。另外,上述润滑油贮存部包括:主贮存部,上述主贮存部对润滑油的大部分进行贮存;副贮存部,上述副贮存部形成在上述压缩机构部的外周部与上述外壳的内周部之间,并且对导入到上述第一压缩机构部的背压室及上述第二压缩机构部的背压室的润滑油进行贮存;以及润滑油流路,上述润滑油流路将上述主贮存部与上述副贮存部连通,上述润滑油流路包括狭窄部,上述狭窄部具有比上述副贮存部的流路截面积小的流路截面积。发明效果
[0009]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能够提供一种能对叶片与活塞构件的分开进行抑制且对由叶片的往复运动引起的润滑油的搅拌进行抑制的横卧型旋转式压缩机。
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横卧型旋转式压缩机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上述横卧型旋转式压缩机中的压缩机构部30及其周边的图,图2的(a)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2的(b)是图2的(a)的x部分放大图,图2的(c)是图2的(a)的y部分放大图。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图4是图1的b-b剖视图。图5是图1的c-c剖视图。图6是图3的d-d剖视图。图7是图1的e-e剖视图。图8是图1的f-f剖视图。图9是表示上述横卧型电动压缩机中的制冷剂(气体)的流动的图。图10是表示上述横卧型电动压缩机中的润滑油的流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2]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横卧型旋转式压缩机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实施方式的横卧型旋转式压缩机(以下,简称为“压缩机”)100具有外壳110。外壳110包括:圆筒状的中间外壳111;有底圆筒状的前外壳112,上述前外壳112的开口端侧与中间外壳111
的前端(图1中的左端)接合;以及有底圆筒状的后外壳113,上述后外壳113的开口端侧与中间外壳111的后端(图1中的右端)接合。
[0013]
由中间外壳111周壁、前外壳112的周壁及后外壳113的周壁形成横长圆筒形的外壳主体部110a,由前外壳112的底壁形成对外壳主体部110a的一方(前侧)的开口端进行封闭的第一外壳端壁部110b,由后外壳113的底壁形成对外壳主体部110a的另一方(后侧)的开口端进行封闭的第二外壳端壁部110c。
[0014]
外壳110的内部由设置于中间外壳111的隔壁部114划分为第一外壳端壁部110b侧(前侧)的第一收容室115和第二外壳端壁部110c侧(后侧)的第二收容室116。
[0015]
另外,在外壳110的内底部设置有贮存有润滑油o的润滑油贮存部150。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润滑油贮存部150设置于第二收容室116的下部。润滑油贮存部150将在后面描述。
[0016]
在分隔壁部114的径向中央部形成有朝第一收容室115侧突出的轴套部114a。此外,在分隔壁部114形成有第一轴孔114b,上述第一轴孔114b从轴套部114a的前端面贯穿至第二收容室116侧的面。
[0017]
压缩机100在外壳110的内部具有旋转轴200。在外壳110内,旋转轴200在水平方向(前后方向)上延伸,轴线方向的中间部插通至第一轴孔114b而被能自由旋转地支承。即,旋转轴200贯穿分隔壁部114并延伸,旋转轴200的一端(前端)侧位于第一收容室115内,旋转轴200的另一端(后端)侧位于第二收容室116内。另外,在第一轴孔114b的内周面与旋转轴20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微小间隙(游隙)。该第一微小间隙被设定为能够被润滑油o密封(seal)。
[0018]
在第一收容室115中收容有使旋转轴200旋转的电动机部10。即,在外壳110内,电动机部10设置于旋转轴200的一端(前端)侧。另外,第一收容室115经由形成于前外壳112的制冷剂入口孔117与省略图示的外部制冷剂回路(的低压侧)连通。制冷剂入口孔117在旋转轴200的轴线方向上夹着电动机部10设置在与分隔壁部114相反侧的位置,在高度(上下)方向上设置在与旋转轴200对应的位置(与旋转轴200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处。
[0019]
电动机部10包括定子11和转子12。
[0020]
定子11固定于外壳110的内周面。具体而言,定子11固定于比中间外壳111的分隔壁部114更靠前外壳112一侧的部位的内周面。定子11具有:定子芯部11a,上述定子芯部11a由磁性体形成为圆筒状;以及定子线圈11b,上述定子线圈11b例如以集中卷绕的方式卷绕于定子芯部11a(的极齿部)。
[0021]
转子12以在定子11的径向内侧与定子11之间具有规定间隙的状态配置。在转子12中装入有永磁体。转子12形成为圆筒状,以在转子12的中空部插通有旋转轴200的一端(前端)侧的状态固定于旋转轴200。
[0022]
电动机部10构成为通过将电力经由设置于前外壳112的气密端子部20供给至定子11(定子线圈11b)来使转子12旋转,从而使旋转轴200旋转。
[0023]
在第二收容室116中收容有由旋转轴200驱动的旋转式的压缩机构部30。即,在外壳110内,压缩机构部30设置于旋转轴200的另一端(后端)侧。另外,第二收容室116经由形成于后外壳113的制冷剂出口孔118与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的高压侧)连通。制冷剂出口孔118在旋转轴200的轴线方向上设置在比后述的排出孔52a更靠分隔壁部114一侧的位置,在
高度方向上与制冷剂入口孔117同样地设置在与旋转轴200对应的位置。
[0024]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构部30构成为所谓的“双旋转式压缩机构”。压缩机构部30包括在水平方向上配置的第一压缩机构部30a和第二压缩机构部30b,在第一压缩机构部30a与第二压缩机构部30b之间设置有中间分隔板(分隔构件)50。换言之,第一压缩机构部30a和第二压缩机构部30b夹着中间分隔板50配置在其两侧。第一压缩机构部30a配置于中间分隔板50的分隔壁部114侧(即,前侧),第二压缩机构部30b配置于与中间分隔板50的分隔壁部114侧相反的一侧(即,后侧)。在中间分隔板50的径向中央部形成有供旋转轴200插通的插通孔。
[0025]
图2示出了压缩机构部30及其周边。图2的(a)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2的(b)是图2的(a)的x部分放大图,图2的(c)是图2的(a)的y部分放大图。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省略一部分),主要示出了第一压缩机构部30a的结构。图4是图1的b-b剖视图(省略一部分),主要示出了第二压缩机构部30b的结构。
[0026]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压缩机构部30a包括第一气缸31a、第一活塞构件34a和第一叶片35a。
[0027]
第一气缸31a具有比外壳110的内径小的外径。在第一气缸31a的外周部与外壳110的内周部之间形成有第一环状空间。在此,如图3所示,第一气缸31a在下部侧具有局部地扩径的第一扩径部32a,第一扩径部32a的外周部靠近外壳110的内周部。因此,在第一扩径部32a的外周部与外壳110的内周部之间形成有比上述第一环状空间中的其他空间窄的间隙空间。此外,以下,将在上述第一环状空间中的第一扩径部32a的外周部与外壳110的内周部之间形成的空间(间隙空间)称为“第一间隙部g1”。
[0028]
第一气缸31a的一个面(前侧的面)与分隔壁部114的第二收容室116侧的面紧贴,第一气缸31a的另一个面(后侧的面)与中间分隔板50的一个面(前侧的面)紧贴。另外,第一气缸31a在径向中央部具有截面呈圆形的第一缸室33a。
[0029]
第一活塞构件34a形成为圆环状,安装在位于第一气缸31a的第一缸室33a内的旋转轴200的第一偏心部201的外周面。第一活塞构件34a随着旋转轴200的旋转而在第一缸室33a内偏心旋转。
[0030]
第一叶片35a被收容在形成于第一气缸31a的第一叶片槽36a中。第一叶片槽36a形成为在第一缸室33a的内周面的下部开口且在下方具有规定深度的槽。第一叶片35a以能够沿进入第一缸室33a内的方向和从第一缸室33a退出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收容在第一叶片槽36a中。
[0031]
第一叶片35a被收容在第一叶片槽36a中的第一施力构件37a沿进入第一缸室33a内的方向,换言之朝向第一活塞构件34a弹性地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施力构件37a是压缩螺旋弹簧,配置在第一叶片35a与第一叶片槽36a的底部之间。具体而言,作为第一施力构件37a的压缩螺旋弹簧的一端(下端)被嵌合于形成在第一叶片槽36a底部的第一安装孔38a,作为第一施力构件37a的压缩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上端)被按压于第一叶片35a的背面。
[0032]
第一叶片35a的前端部与第一活塞构件34a的外周面接触,并将第一缸室33a内划分为第一吸入端口42a开口的吸入室(低压室)和第一排出端口43a开口的压缩室(高压室)(参照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吸入端口42a和第一排出端口43a设置在比旋转轴200更靠下方的位置。
[0033]
第一叶片槽36a中的第一叶片35a的背面与第一叶片槽36a的底部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一背压室39a。第一背压室39a经由贯穿第一安装孔38a底部的第一润滑油导入孔40a与第一间隙部g1连通。第一背压室39a构成为经由第一润滑油导入孔40a导入润滑油,并使压力作用于第一叶片35a的背面,即对第一叶片35a施加背压。
[0034]
另外,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隔壁部114的第一收容室115一侧的面上,以围绕轴套部114a的方式形成有第一凹部114c。第一凹部114c的开口被与分隔壁部114的第一收容室115一侧的面紧贴的第一封闭板121封闭,由此形成从第一收容室115划分出的第一排出消音室41a。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隔壁部114设置有第一排出消音室41a。第一封闭板121具有与外壳110的内径大致相等的外径,在第一封闭板121的中央部形成有供轴套部114a插通的插通孔。另外,第一排出消音室41a经由形成于分隔壁部114的第一连通孔114d与在第一缸室33a内朝上述压缩室开口的第一排出端口43a(参照图3)连通。
[0035]
第二压缩机构部30b具有与第一压缩机构部30a相同的结构。即,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压缩机构部30b包括第二气缸31b、第二活塞构件34b和第二叶片35b。
[0036]
与第一气缸31a同样地,第二气缸31b具有比外壳110的内径小的外径,在第二气缸31b的外周部与外壳110的内周部之间形成有第二环状空间。另外,如图4所示,第二气缸31b在下部侧具有局部地扩径的第二扩径部32b。第二扩径部32b的外周部靠近外壳110的内周部,在第二扩径部32b的外周部与外壳110的内周部之间形成有比上述第二环状空间中的其他空间窄的间隙空间。另外,与第一压缩机构部30a的情况同样地,以下,将在上述第二环状空间中的第二扩径部32b的外周部与外壳110的内周部之间形成的空间(间隙空间)称为“第二间隙部g2”。
[0037]
第二气缸31b的一个面(前侧的面)与中间分隔板50的另一个面(后侧的面)紧贴,第二气缸31b的另一个侧面(后侧的面)与排出消音室形成构件51的一个面(前侧的面)紧贴。另外,第二气缸31b在径向中央部具有截面呈圆形的第二缸室33b。
[0038]
第二活塞构件34b形成为圆环状,安装在位于第二气缸31b的第二缸室33b内的旋转轴200的第二偏心部202的外周面。第二活塞构件34b随着旋转轴200的旋转而在第二缸室33b内偏心旋转。在此,第二偏心部202相对于第一偏心部201绕旋转轴200的轴线错开180
°
(具有180
°
的相位差)设置,第一活塞构件34a和第二活塞构件34b具有180
°
的相位差而偏心旋转。
[0039]
第二叶片35b被收容在形成于第二气缸31b的第二叶片槽36b中。第二叶片槽36b形成为在第二缸室33b的内周面的下部开口且在下方具有规定深度的槽。第二叶片35b以能够沿进入第二缸室33b内的方向和从第二缸室33b退出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收容在第二叶片槽36b中。
[0040]
第二叶片35b被收容在第二叶片槽36b中的第二施力构件37b沿进入第二缸室33b内的方向,即朝向第二活塞构件34b弹性地施力。与第一施力构件37a同样地,第二施力构件37b是压缩螺旋弹簧,配置在第二叶片35b与第二叶片槽36b的底部之间。具体而言,作为第二施力构件37b的上述压缩螺旋弹簧的一端(下端)被嵌合于形成在第二叶片槽36b底部的第二安装孔38b,作为第二施力构件37b的上述压缩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上端)被按压于第二叶片35b的背面。
[0041]
第二叶片35b的前端部与第二活塞构件34b的外周面抵接,将第二缸室33b内划分
为第二吸入端口42b开口的吸入室(低压室)和第二排出端口43b开口的压缩室(高压室)(参照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吸入端口42a和第一排出端口43a同样地,第二吸入端口42b和第二排出端口43b设置在比旋转轴200更靠下方的位置。
[0042]
第二叶片槽36b中的第二叶片35b的背面与第二叶片槽36b的底部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背压室39b。第二背压室39b经由贯穿第二安装孔38b底部的第二润滑油导入孔40b与第二间隙部g2连通。第二背压室39b构成为经由第二润滑油导入孔40b导入润滑油o,并使压力作用于第二叶片35b的背面,即对第二叶片35b施加背压。
[0043]
第二背压室39b经由形成于中间分隔板50的连通孔50a与第一背压室39a连通。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压缩机构部30a的第一背压室39a和第二压缩机构部30b的第二背压室39b经由形成于中间分隔板50的连通孔50a彼此连通。在此,连通孔50a的开口面积(流路截面积)设定得比第一间隙部g1的流路截面积及第二间隙部g2的流路截面积大。
[0044]
另外,如图2所示,在排出消音室形成构件51的径向中央部形成有第二轴孔51a。旋转轴200的后端部及其附近能自由旋转地插通于第二轴孔51a。也就是说,旋转轴200通过形成于分隔壁部114的第一轴孔114b和形成于排出消音室形成构件51的第二轴孔51a支承成能自由旋转,上述第一轴孔114b以及第二轴孔51a分别构成旋转轴200的轴承部。另外,与第一轴孔114b的情况同样地,在第二轴孔51a的内周面与旋转轴20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微小间隙(游隙)。
[0045]
在排出消音室形成构件51的另一个面,即与第二气缸31b侧相反一侧的面(后侧的面),以围绕第二轴孔51a的方式形成有第二凹部51b。第二凹部51b的开口被与排出消音室形成构件51的上述另一个面紧贴的第二封闭板52封闭,由此形成第二排出消音室41b。第二排出消音室41b经由形成于排出消音室形成构件51上的第二连通孔51c与在第二缸室33b内朝上述压缩室开口的第二排出端口43b(参照图4)连通。
[0046]
图5是图1的c-c剖视图。如图5所示,排出消音室形成构件51具有比外壳110的内径小的外径,在排出消音室形成构件51的外周部与外壳110的内周部之间形成有第三环状空间。另外,与第一气缸31a及第二气缸31b同样地,排出消音室形成构件51在下部侧具有局部地扩径的第三扩径部51d。第三扩径部51d的外周部靠近外壳110的内周部,在第三扩径部51d的外周部与外壳110的内周部之间形成有比上述第三环状空间中的其他空间窄的间隙空间。但是,第三扩径部51d的周向长度比第一气缸31a的第一扩径部32a的周向长度及第二气缸31b的第二扩径部32b的周向长度大。优选地,第三扩径部51d被设定为上端部位于贮存于外壳110的内底部(第二收容室116的下部)的润滑油o的液面上方。另外,第三扩径部51d也可以通过将间隔构件等安装于排出消音室形成构件51而形成。
[0047]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封闭板121、第一气缸31a、中间分隔板50、第二气缸31b、排出消音室形成构件51以及第二封闭板52通过多个紧固构件(例如贯通螺栓)60紧固,并且固定于分隔壁部114。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构部30(第一压缩机构部30a、第二压缩机构部30b)安装且固定于分隔壁部114。
[0048]
图6是图3的d-d剖视图,图7是图1的e-e剖视图。
[0049]
如图6所示,第一排出消音室41a和第二排出消音室41b经由排出连通路径61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连通路径61设置于旋转轴200上方,并且形成为贯穿形成第一排出消音室41a的第一凹部114c的底部、第一气缸31a、中间分隔板50、第二气缸31b及形成第二排
出消音室41b的第二凹部51b的底部的通路。另外,第二排出消音室41b经由形成于第二封闭板52的排出孔52a与第二收容室116连通。
[0050]
另外,如图6所示,在第一气缸31a的第一缸室33a内朝上述吸入室开口的第一吸入端口42a经由第一吸入通路62与第一收容室115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吸入通路62设置在比旋转轴200更靠下方的位置。如图2、图3、图6和图7所示,第一吸入通路62形成为贯穿第一气缸31a的与第一吸入端口42a相邻的部位、分隔壁部114和第一封闭板121的通路。在此,如图7所示,第一吸入通路62在第一封闭板121的内部弯曲,在第一封闭板121的与分隔壁部114侧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开口的开口端62a,即在第一收容室115开口的第一吸入通路62的入口侧开口端62a位于第一收容室115的下部且位于第一轴孔114b的铅锤下方。
[0051]
此外,如图3和图6所示,在第二气缸31b第二缸室33b内的上述吸入室开口的第二吸入端口42b贯穿中间分隔板50并经由第二吸入通路63及第一吸入通路62与第一收容室115连通,上述第二吸入通路63将第一吸入端口42a与第二吸入端口42b连通。
[0052]
在此,对润滑油贮存部150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润滑油贮存部150设置在外壳110的内底部,更具体地设置在第二收容室116的下部。另外,如图1、图2所示,润滑油贮存部150包括主贮存部151、副贮存部152以及将主贮存部151和副贮存部152连通的润滑油流路153。
[0053]
主贮存部151贮存大部分润滑油o。换言之,主贮存部151是一次贮存润滑油o的一次贮存部。虽然主贮存部151的大小和位置等没有特别限制,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贮存部151设置在第二外壳端壁部110c与位于最靠近该第二外壳端壁部110c的位置的压缩机构部30的构成要素(在此为第二闭塞板52)之间,并且在主贮存部151的上方形成有空间部。换言之,主贮存部151位于外壳110内的比较大的空间部的下方。
[0054]
副贮存部152对导入到第一压缩机构部30a的第一背压室39a和第二压缩机构部30b的第二背压室39b的润滑油o进行贮存。副贮存部15主要对从主贮存部151经由润滑油流路153移动来的润滑油o进行贮存。换言之,副贮存部152是二次贮存润滑油o的二次贮存部。如图1~图4所示,副贮存部152形成在压缩机构部30的下部侧的外周部与外壳110的下部侧的内周部之间,包括第一间隙部g1和第二间隙部g2,上述第一间隙部g1形成在第一气缸31a的第一扩径部32a的外周部与外壳110的内周部之间,上述第二间隙部g2形成在第二气缸31b的第二扩径部32b的外周部与外壳110的内周面之间。
[0055]
润滑油流路153设置在主贮存部151与副贮存部152之间。图8是图1的f-f剖视图。如图1、图2、图5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润滑油流路153由第一流路部153a和第二流路部153b构成,上述第一流路部153a由第二封闭板52的下部侧的外周部和外壳110的内周部形成,上述第二流路部153b由排出消音室形成构件51的第三扩径部51d的外周部和外壳110的下部侧的内周部形成。
[0056]
在本实施方式中,润滑油流路153的第二流路部153b的流路截面积(参照图5)设定为比副贮存部152的流路截面积(参照图3及图4)和润滑油流路153的第一流路部153a的流路截面积(参照图8)小(窄)得多。
[0057]
返回至图1,压缩机100具有用于向旋转轴200的轴承部(第一轴孔114b、第二轴孔51a)及压缩机构部30(第一压缩机构部30a、第二压缩机构部30b)的各滑动部供给润滑油o的油供给通路70。如图2所示,油供给通路70包括:形成于第二封闭板52的内部的第一油通
路71;在旋转轴200的内部沿旋转轴200的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二油通路72;以及在旋转轴200的内部沿径向延伸的第一油引导孔73~第四油引导孔76。
[0058]
第一油通路71形成为一端(下端)在第二封闭板52的底部开口且在向上方延伸之后朝向旋转轴200的后端面弯曲,另一端(上端)在第二轴孔51a内开口的通路。具体而言,第一油通路71由垂直孔和水平孔构成,上述垂直孔从第二封闭板52的底部垂直地延伸至与旋转轴200相当的位置,上述水平孔从第二封闭板52的排出消音室形成构件51侧的面的、与第二轴孔51a对应的部位水平地延伸并与上述垂直孔连接。另外,第一油通路71的上述一端(下端),即上述垂直孔的开口部作为将润滑油o从润滑油贮存部150上吸的油供给通路70的上吸口起作用。
[0059]
第二油通路72形成为一端(后端)在旋转轴200的上述后端面开口且在旋转轴200内沿着旋转轴200的轴线延伸至超过第一气缸31a的位置(第一轴孔114b内)的通路。第二油通路72的另一端(前端)被封闭。第二油通路72的上述一端(后端)与第一油通路71的上述另一端(上端)连接,由第一油通路71和第二油通路72构成一个通路。
[0060]
第一油引导孔73的一端在第二油通路72开口,并且在旋转轴200内沿径向延伸,另一端在位于第二轴孔51a内的旋转轴200的外周面开口。更具体而言,第一油引导孔73的上述另一端在位于第二轴孔51a内的、与第二气缸31b相邻的部位的旋转轴200的外周面开口。即,第一油引导孔73将第二油通路72与形成于旋转轴200的外周面和第二轴孔51a的内周面之间的上述第二微小间隙连通。在此,位于第二轴孔51a内的旋转轴200的外周面中的、第一油引导孔73的上述另一端开口的部位与其他部位相比直径稍微缩小,并作为润滑油积存部起作用。
[0061]
第二油引导孔74的一端在第二油通路72开口并且在旋转轴200内沿径向延伸,另一端在旋转轴200的第二偏心部202的外周面开口(参照图2、图4)。在此,第二偏心部202的外周面中的、第二油引导孔74的上述另一端开口的部位为平坦面,在第二偏心部202的外周面与第二活塞构件34b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第三微小间隙。即,第二油引导孔74将第二油通路72与形成于第二偏心部202的外周面和第二活塞构件34b的内周面之间的上述第三微小间隙连通。
[0062]
第三油引导孔75的一端在第二油通路72开口并且在旋转轴200内沿径向延伸,另一端在旋转轴200的第一偏心部201的外周面开口。在此,与第二偏心部202同样地,第一偏心部201的外周面中的、第三油引导孔75的上述另一端开口的部位为平坦面,在第一偏心部201的外周面与第一活塞构件34a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第四微小间隙。即,第三油引导孔75使第二油通路72与形成于第二偏心部201的外周面和第一活塞构件34a的内周面之间的所述第四微小间隙连通。
[0063]
第四油引导孔76的一端在第二油通路72开口并且在旋转轴200内沿径向延伸,另一端在位于第一轴孔114b内的旋转轴200的外周面开口。更具体而言,第四油引导孔76的上述另一端在位于第一轴孔114b内的、与第一气缸31a相邻的部位的旋转轴200的外周面开口。即,第四油引导孔76将第二油通路72与形成于旋转轴200的外周面和第一轴孔114b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上述第一微小间隙连通。在此,位于第一轴孔114b内的旋转轴200的外周面中的、第四油引导孔76的上述另一端开口的部位与其他部位相比直径稍微缩小,并作为润滑油积存部起作用。
[0064]
接着,参照图9及图10,对压缩机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9是相当于图6的图,用箭头表示压缩机100中的制冷剂(气体)的流动。图10是相当于图1的图,用箭头表示压缩机100中的润滑油o的流动。
[0065]
如图9所示,首先,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0的压缩对象的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的低压侧的制冷剂(低压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孔117流入第一收容室115。因此,第一收容室115的压力与低压制冷剂的压力(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的低压侧的压力)大致相等。
[0066]
流入第一收容室115的低压制冷剂经过电动机部10(定子11与转子12的间隙),之后经过第一吸入通路62和第一吸入端口42a被吸入至第一压缩机构部30a的第一缸室33a,并经过第一吸入通路62、第二吸入通路63和第二吸入端口42b被吸入至第二压缩机构部30b的第二缸室33b。通过使低压制冷剂经过电动机部10来对电动机部10进行冷却。另外,如上所述,第一吸入通路62的入口侧开口端62a位于第一收容室115的下部,在第一收容室115的下部贮存有润滑油o的情况下,所贮存的润滑油o的一部分能够与低压制冷剂一起被吸入至第一缸室33a及第二缸室33b。
[0067]
被吸入至第一缸室33a的低压制冷剂通过第一活塞构件34a的偏心旋转在第一缸室33a内被压缩而成为高压制冷剂。高压制冷剂从第一缸室33a经由第一排出端口43a(参照图3)和第一连通孔114d(参照图2)排出到第一排出消音室41a,之后经过排出连通路径61流入第二排出消音室41b。
[0068]
被吸入至第二缸室33b的低压制冷剂通过第二活塞构件34b的偏心旋转在第二缸室33b内被压缩而成为高压制冷剂。高压制冷剂从第二缸室33b经由第二排出端口43b(参照图4)和第二连通孔51c(参照图2)排出到第二排出消音室41b。
[0069]
从第一缸室33a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和从第二缸室33b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在第二排出消音室41b中汇流,汇流后的高压制冷剂经由排出孔52a排出到第二收容室116。即,第二收容室116构成排出由压缩机构部30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的“排出室”。因此,第二收容室116的压力与高压制冷剂的压力(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的高压侧的压力)大致相等。
[0070]
排出到第二收容室116的高压制冷剂与第二外壳端壁部110c等接触和/或碰撞,由此,从高压制冷剂中分开出包含在其中的润滑油o。之后,分开出润滑油o之后的高压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出口孔118向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的高压侧流出。另一方面,从高压制冷剂中分开出的润滑油o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方移动而贮存在润滑油贮存部150(主要是主贮存部151)。
[0071]
如上所述,在润滑油贮存部150中,副贮存部152经由润滑油流路153与主贮存部151连通。因此,如图10所示,贮存在主贮存部151中的润滑油o的一部分经由润滑油流路153向副贮存部152移动而贮存在副贮存部152中。
[0072]
贮存在副贮存部152中的润滑油o经由第一润滑油导入孔40a导入到第一压缩机构部30a的第一背压室39a,经由第二润滑油导入孔40b导入到第二压缩机构部30b的第二背压室39b。第一背压室39a内的润滑油o能够经由形成于中间分隔板50的连通孔50a向第二背压室39b移动,第二背压室39b内的润滑油o能够经由形成于中间分隔板50的连通孔50a向第一背压室39a移动。
[0073]
另外,如上所述,用于向旋转轴200的轴承部及压缩机构部30的各滑动部供给润滑油o的油供给通路70包括:形成于第二封闭板52的内部的第一油通路71;在旋转轴200的内
部沿旋转轴200的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二油通路72;以及在旋转轴200的内部沿径向延伸的第一油引导孔73~第四油引导孔76。
[0074]
油供给通路70的一端侧(第一油通路71的一端(下端))位于第二收容室116内。另外,油供给通路70的另一端侧(第四油引导孔76)经由第一轴孔114b,更具体地经由形成在旋转轴200的外周面与第一轴孔114b的内周面之间的上述第一微小间隙与第一收容室115连通。此外,第一收容室115的压力与低压制冷剂的压力相同,第二收容室116的压力与高压制冷剂的压力相同。即,第二收容室116的压力比第一收容室115的压力高。
[0075]
因此,通过第二收容室116与第一收容室115的压力差,润滑油贮存部150的润滑油o被上吸至油供给通路70。具体而言,润滑油贮存部150的润滑油o从第一油通路71的上述一端(下端)流入到第一油通路71而被导入到第二油通路72。
[0076]
被引导至第二油通路72的润滑油o经由第四油引导孔76供给至第一轴孔114b。另外,引导至第二油通路72的润滑油o经由第一油引导孔73供给至第二轴孔51a。此外,引导至第二油通路72的润滑油o经由第二油引导孔74被引导至第二活塞构件34b的内侧,并从此处供给至第二压缩机构部30b的各滑动部。同样地,引导至第二油通路72的润滑油o经由第三油引导孔75被引导至第一活塞构件34a的内侧,并从此处供给至第一压缩机构部30a的各滑动部。
[0077]
供给至第一轴孔114b的润滑油o经过形成在第一轴孔114b的内周面与旋转轴200的外周面之间的上述第一微小间隙而流出到第一收容室115。流出到第一收容室115的润滑油o之后落下而贮存在第一收容室115的下部,或者与第一收容室115内的低压制冷剂一起被吸入至第一压缩机构部30a的第一缸室33a及第二压缩机构部30b的第二缸室33b。
[0078]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0,能够得到以下这样的效果。
[0079]
润滑油贮存部150设置于高压的第二收容室116的下部。在第一压缩机构部30a中,经由第一润滑油导入孔40a将贮存在润滑油贮存部150的副贮存部152中的高压润滑油o导入到第一背压室39a。因此,第一背压室39a的压力(高压润滑油o的压力)与第一缸室33a的压力的差压作为上述背压作用于第一叶片35a,第一叶片35a被按压于第一活塞构件34a。即,第一叶片35a通过第一施力构件37a的作用力和基于导入到第一背压室39a的高压润滑油o的压力的按压力而被按压于第一活塞构件34a。同样地,在第二压缩机构部30b中,经由第二润滑油导入孔40b将贮存在润滑油贮存部150的副贮存部152中的高压润滑油o导入到第二背压室39b,第二叶片35b通过第二施力构件37b的作用力和基于导入到第二背压室39b的高压润滑油o的压力的按压力而被按压于第二活塞构件34b。
[0080]
因此,第一叶片35a以充分的按压力被按压于第一活塞构件34a,从而对第一叶片35a与第一活塞构件34a的分开进行抑制。同样地,第二叶片35b以充分的按压力被按压于第二活塞构件34b,从而对第二叶片35b与第二活塞构件34b的分开进行抑制。
[0081]
另外,第一叶片35a随着第一活塞构件34a的偏心旋转而在第一叶片槽36a内往复运动。即,第一叶片35a通过第一施力构件37a的作用力等反复进入第一缸室33a内以及被第一活塞构件34a按压而从第一缸室33a退出(被第一活塞构件34a压回)。在第一叶片35a往复运动时,第一背压室39a的容积发生变化。同样地,第二叶片35b随着第二活塞构件34b的偏心旋转而在第二叶片槽36b内往复运动,第二背压室39b的容积根据第二叶片35b的往复运动而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润滑油o的粘度比较高,因此,特别是在高速旋转时,即在第一叶
片35a和第二叶片35b以高速往复运动时,有可能会发生以下现象。
[0082]
在第一背压室39a的容积增加时,与容积增加相应的量的润滑油o并未迅速地导入第一背压室39a,其结果是,第一背压室39a的压力暂时降低。同样地,在第二背压室39b的容积增加时,与容积增加相应的量的润滑油o并未迅速地导入第二背压室39b,其结果是,第二背压室39b的压力暂时降低。前者会导致第一叶片35a与第一活塞构件34a的分开,后者会导致第二叶片35b与第二活塞构件34b的分开。因此,期望抑制这些现象的发生。
[0083]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压缩机构部30a的第一背压室39a和第二压缩机构部30b的第二背压室39b经由形成于中间分隔板50的连通孔50a连通。另外,第一活塞构件34a和第二活塞构件34b具有180
°
的相位差而偏心旋转。因此,在第一叶片35a被第一活塞构件34a压回而使第一背压室39a的容积减少时,第一背压室39a内的高压润滑油o经过连通孔50a向容积增加的第二背压室39b移动。同样地,在第二叶片35b被第二活塞构件34b压回而使第二背压室39b的容积减少时,第二背压室39b内的高压润滑油o经过连通孔50a向容积增加的第一背压室39a移动。即,在第一背压室39a与第二背压室39b之间直接进行高压润滑油o的传递。
[0084]
因此,迅速地向容积增加的第一背压室39a导入润滑油o以及向容积增加的第二背压室39b导入润滑油o,从而抑制上述现象的发生。
[0085]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背压室39a经由第一润滑油导入孔40a与副贮存部152的第一间隙部g1连通,第二背压室39b经由第二润滑油导入孔40b与副贮存部152的第二间隙部g2连通。此外,第一间隙部g1的流路截面积和第二间隙部g2的流路截面积比连通孔50a的开口面积(流路截面积)小。因此,能够抑制润滑油o从容积减少的第一背压室39a向副贮存部152流出以及从容积减少的第二背压室39b向副贮存部152流出。
[0086]
因此,在第一背压室39a与第二背压室39b之间有效地进行高压润滑油o的传递,有效地抑制上述现象的发生。
[0087]
另外,导入到第一背压室39a的润滑油o也用于第一叶片35a与第一叶片槽36a之间的密封等,导入到第二背压室39b的润滑油o也用于第二叶片35b与第二叶片槽36b之间的密封等。因此,与低速旋转时相比,在高速旋转时,需要将更多的润滑油o导入到第一背压室39a和第二背压室39b。
[0088]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对润滑油o的大部分进行贮存的主贮存部151与对导入到第一压缩机构部30a的第一背压室39a及第二压缩机构部30b的第二背压室39b的润滑油o进行贮存的副贮存部152连通的润滑油流路153具有第二流路部153b,上述第二流路部153b具有比副贮存部152的流路截面积小的流路截面积。因此,第二流路部153b作为润滑油流路153中的“节流件”起作用,并且对润滑油o从副贮存部152流出进行抑制。
[0089]
因此,例如即使在高速旋转时压缩机100倾斜等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副贮存部152的润滑油o不足,进一步而言,能够抑制导入到第一背压室39a和第二背压室39b的润滑油o不足。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部153b相当于本发明的“狭窄部”。
[0090]
另外,由于润滑油流路153具有流路截面积比副贮存部152的流路截面积小的第二流路部153b(即,狭窄部),因此,主贮存部151的润滑油o几乎不受第一叶片35a的往复运动和第二叶片35b的往复运动的影响。即,主贮存部151的润滑油o几乎不被第一叶片35a的往复运动和第二叶片35b的往复运动搅拌。因此,与高压制冷剂一起从制冷剂出口孔118流出的润滑油o减少。
[009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将润滑油o从润滑油贮存部150上吸的上吸口起作用的第一油通路的上述一端(下端)在第二封闭板52的底部开口。即,油供给通路70将比润滑油贮存部150中的第二流路部153b更靠主贮存部151侧的润滑油o,即几乎不受第一叶片35a的往复运动和第二叶片35b的往复运动的影响(几乎未被搅拌)的润滑油o上吸。因此,由油供给通路70实现的润滑油o的上吸,进而润滑油o向旋转轴200的轴承部和压缩机构部30的各滑动部的供给能够稳定地进行。
[0092]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压缩机100在外壳110的内部具有旋转轴200、使旋转轴200旋转的电动机部10以及由旋转轴200驱动的压缩机构部30。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压缩机100也可以构成为利用位于外壳110外部的驱动源使旋转轴200旋转,而不是在外壳110的内部具有电动机部10。在压缩机100这样构成时,旋转轴200的一部分有时向外壳110的外部突出,但是该情况也包含在“压缩机在外壳的内部具有旋转轴”中。
[0093]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够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作出进一步变形以及改变,这一点是自不必言的。符号说明
[0094]
10
…
电动机部、11
…
定子、12
…
转子、30
…
压缩机构部、30a
…
第一压缩机构部、30b
…
第二压缩机构部、31a
…
第一气缸、31b
…
第二气缸、33a
…
第一缸室、33b
…
第二缸室、34a
…
第一活塞构件、34b
…
第二活塞构件、35a
…
第一叶片、35b
…
第二叶片、37a
…
第一施力构件、37b
…
第二施力构件、39a
…
第一背压室、39b
…
第二背压室、40a
…
第一润滑油导入孔、40b
…
第二润滑油导入孔、50
…
中间分隔板(分隔构件)、50a
…
连通孔、51
…
排出消音室形成构件、51a
…
第二轴孔(轴承部)、70
…
油供给通路、100
…
横卧型旋转式压缩机、114
…
分隔壁部、114b
…
第一轴孔(轴承部)、115
…
第一收容室、116
…
第二收容室、150
…
润滑油贮存部、151
…
主贮存部、152
…
副贮存部、153
…
润滑油流路、153a
…
第一流路部、153b
…
第二流路部(狭窄部)、200
…
旋转轴、g1
…
第一间隙部、g2
…
第二间隙部、o
…
润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