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电路及散热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06199发布日期:2022-11-23 10:03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散热电路及散热风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电路及散热风扇。


背景技术:

2.随着新一代中央处理器、内存、外围卡和图像处理卡等硬件设备的应用,服务器的配置需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导致服务器功耗显著提高,以致于服务器的温度会提升。为了保证服务器的正常运行,服务器的主板上设置有散热风扇以对服务器进行散热。
3.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散热风扇,在对服务器进行散热处理时会存在可靠性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散热电路及散热风扇,能够解决散热风扇对服务器进行散热处理时会存在可靠性较差的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电路,该散热电路包括:保护电路、控制器和散热组件的驱动电路;
6.保护电路连接在供电设备和驱动电路之间,用于在驱动电路工作过程中对驱动电路进行供电保护;
7.控制器与驱动电路的控制端连接,用于通过驱动电路控制散热组件运转以对供电设备进行散热。
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电路包括保护电路、控制器和散热组件的驱动电路,散热电路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保护电路对驱动电路进行供电保护,能够提高驱动电路的供电安全,进一步保证散热电路的供电安全以及散热风扇的供电安全,并且还能够降低散热电路的损坏几率,减少散热电路的维护成本,另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延长散热电路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电路对服务器进行散热处理时的可靠性。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保护电路包括:过流保护模块、缓起模块和防反灌稳压模块;过流保护模块连接在供电设备和缓起模块之间,防反灌稳压模块连接在缓起模块和驱动电路之间;
10.过流保护模块,用于对驱动电路进行过流保护;
11.缓起模块,用于对供电设备供电瞬间产生的浪涌电流进行抑制;
12.防反灌稳压模块,用于拟制驱动电路产生的反灌电压和负压。
1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电路中的保护电路包括过流保护模块、缓起模块和防反灌稳压模块,且过流保护模块、缓起模块和防反灌稳压模块设置在散热电路中的对应位置,分别对散热电路中出现的异常电流或异常电压起到对应的拟制作用或缓解作用,从而能够具有针对性地在极大程度上对散热电路起到保护作用,以降低散热电路的损坏几率。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缓起模块包括:开关电路和充电电路;开关电路的第一端和充电电路的第一端均与过流保护模块连接,开关电路的第二端与充电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开关电路的第三端与防反灌稳压模块连接,充电电路的第三端接地;
15.充电电路,用于根据浪涌电流进行充电,以调节充电电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端电压;
16.开关电路,用于在端电压达到开关电路的导通电压时导通,以使供电设备向驱动电路供电。
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电路中包括缓起模块,该缓起模块包括充电电路和开关电路,在散热电路母线上出现浪涌电流时,浪涌电流会先流向充电电路为充电电路充电,在充电电路的端电压达到开关电路的导通电压时开关电路导通以为驱动电路供电,此时浪涌电流也已为消失状态,从而使得该缓起模块能够在一定时间段内拟制浪涌电流,然后拟制后的电流通过开关电路流向散热电路后端,从而能够避免后端元器件损坏,进一步还能够减少散热电路中缓起模块的维护成本;同时,该散热电路中设置了缓起模块,从而使得散热电路能够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中,如热插拔和正常场景,进一步增加了散热风扇的应用场景。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电路包括充电单元和分压单元;充电单元的第一端和分压单元的第一端均与过流保护模块连接,充电单元的第二端与分压单元的第二端连接,分压单元的第三端接地;
19.充电单元,用于根据浪涌电流进行充电;
20.分压单元,用于控制充电单元的充电速度。
2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电路通过设置充电电路可以使得散热电路接收到的浪涌电流先流入充电电路为充电电路充电,在充电电路的充电电压达到一定值时,才能将散热电路上的电流流向驱动电路,从而能够有效拟制浪涌电流直接流入驱动电路,造成驱动电路内元器件损坏的情况。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充电单元包括第一充电电容;分压单元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开关电路包括开关管;
23.开关管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充电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开关管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充电电容的第二端、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以及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24.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分压单元中设置两个电阻,可以控制浪涌电流对充电电容的充电速度,从而能够有效拟制浪涌电流通过开关电路流向驱动电流,并且能够在充电电容的端电压达到开关电路的导通电压时,浪涌电流会完全消失,从而不会使散热电路母线上的浪涌电流流向驱动电路,避免了驱动电流因接收到浪涌电流而损坏的情况。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防反灌稳压模块包括:防反灌电路和稳压电路;防反灌电路包括至少一个二极管;各二极管的正极与缓起模块连接,各二极管的负极、稳压电路的第一端均与驱动电路连接,稳压电路的第二端接地;
26.防反灌电路,用于抑制驱动电路产生的反灌电压;
27.稳压电路,用于抑制驱动电路产生的负压。
28.本技术实施例中散热电路内设置的防反灌稳压模块可以包括防反灌电路和稳压电路,从而可以通过防反灌电路拟制驱动电路产生的反灌电压,以及通过稳压电路拟制驱动电路产生的负压,使得拟制处理具有针对性,拟制效果更好,在极大程度上保护了驱动电
路的安全性。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防反灌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稳压电路包括稳压二极管和第二充电电容;
30.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均与缓起模块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稳压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二充电电容的第一端均与驱动电路连接,稳压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二充电电容的第二端均接地。
31.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防反灌电路通过两个二极管并联设置,可以提高防反灌电路的通流能力,从而能够有效拟制驱动电路产生的较大的反灌电压,拟制范围较大,同时,该实施例中的稳压电路通过稳压二极管设置,能够拟制驱动电路产生的反压流向散热电路前端,并且在驱动电路产生的反压较大时还能够通过稳压电路中的充电电容来降低散热电路母线上流经的反压。
3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电路还包括:设置于缓起模块和防反灌稳压模块之间的调压回路;
33.调压回路,用于对供电设备的供电电压进行降压处理,以通过降压处理后的电压为驱动电路供电。
34.本技术实施例中散热电路内设置的调压回路,可以通过调压回路对供电设备的供电电压进行调压处理,使得调压处理后的电压满足驱动电路中元器件的供电需求,避免因供电设备的供电电压与驱动电路中元器件的供电需求不匹配而造成驱动电路中的元器件损坏,或者造成驱动电路中的元器件无法正常运行,从而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拟制驱动电路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
3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电路还包括:限流回路;
36.限流回路,用于将检测到的散热组件运转时电磁线圈产生的电流发送给控制器,以使控制器根据电流控制散热组件运转。
37.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散热电路内设置限流回路,可以实时检测驱动电路的实际运行状态,进而使得控制器根据驱动电路的实际运行状态生成对应的控制信号,以通过该控制信号调整散热组件的运转状态,使得散热组件的运转状态达到最佳,从而让散热电路的散热状态满足当前供电设备的实际散热需求,以对供电设备进行高效散热,进一步还可以缩短对供电设备的散热时间。
38.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风扇,该散热风扇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例的散热电路和散热风扇外壳;
39.散热电路设置于散热风扇外壳内,用于控制散热风扇运转。
附图说明
40.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电路的结构框图;
41.图2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电路的结构框图;
42.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电路的结构框图;
43.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电路的结构框图;
44.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电路的结构框图;
45.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电路的结构框图;
46.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电路的结构框图;
47.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电路的结构框图。
48.附图标记说明:
49.保护电路
ꢀꢀꢀꢀꢀꢀꢀꢀꢀꢀꢀꢀꢀ
10;
ꢀꢀꢀꢀꢀꢀ
过流保护模块
ꢀꢀꢀꢀꢀꢀꢀꢀꢀꢀ
11;
50.缓起模块
ꢀꢀꢀꢀꢀꢀꢀꢀꢀꢀꢀꢀꢀ
12;
ꢀꢀꢀꢀꢀꢀ
开关电路
ꢀꢀꢀꢀꢀꢀꢀꢀꢀꢀꢀꢀꢀꢀ
121;
51.充电电路
ꢀꢀꢀꢀꢀꢀꢀꢀꢀꢀꢀꢀ
122;
ꢀꢀꢀꢀꢀꢀ
充电单元
ꢀꢀꢀꢀꢀꢀꢀꢀꢀꢀꢀꢀꢀꢀ
1221;
52.分压单元
ꢀꢀꢀꢀꢀꢀꢀꢀꢀꢀꢀ
1222;
ꢀꢀꢀꢀꢀꢀ
防反灌稳压模块
ꢀꢀꢀꢀꢀꢀꢀꢀ
13;
53.防反灌电路
ꢀꢀꢀꢀꢀꢀꢀꢀꢀꢀ
131;
ꢀꢀꢀꢀꢀꢀ
稳压电路
ꢀꢀꢀꢀꢀꢀꢀꢀꢀꢀꢀꢀꢀꢀ
132;
54.控制器
ꢀꢀꢀꢀꢀꢀꢀꢀꢀꢀꢀꢀꢀꢀꢀ
20;
ꢀꢀꢀꢀꢀꢀ
驱动电路
ꢀꢀꢀꢀꢀꢀꢀꢀꢀꢀꢀꢀꢀꢀ
30;
55.调压回路
ꢀꢀꢀꢀꢀꢀꢀꢀꢀꢀꢀꢀꢀ
40;
ꢀꢀꢀꢀꢀꢀ
限流回路
ꢀꢀꢀꢀꢀꢀꢀꢀꢀꢀꢀꢀꢀꢀ
50。
具体实施方式
56.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57.在散热技术领域中,主要将散热风扇连接在服务器上,通过服务器对散热风扇供电,进一步使得散热风扇对服务器进行散热处理,以保证服务器在工作时温度不会过高能够正常运行。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散热风扇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存在可靠性差的问题。
58.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风扇内设置的散热电路,能够解决散热风扇在对服务器进行散热处理时存在可靠性差的问题。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电路的结构框图,该散热电路包括:保护电路10、控制器20和散热组件的驱动电路30;
59.保护电路10连接在供电设备和驱动电路30之间,用于在驱动电路30工作过程中对驱动电路30进行供电保护;
60.控制器20与驱动电路30的控制端连接,用于通过驱动电路30控制散热组件运转以对供电设备进行散热。
61.具体地,散热电路中的保护电路10可以通过晶闸管、压敏电阻、抗雷击瞬态电压抑制器、熔断器、自动空气开关、热继电器、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等等中的多个元器件组合实现。可选地,保护电路10连接在供电设备和驱动电路30之间,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供电设备为服务器,保护电路10相当于散热风扇与供电设备连接的接口电路,但是在驱动电路30工作过程中具有对驱动电路30进行供电保护的作用,例如过流保护、过压保护、过热保护、空载保护和/或短路保护等等。其中,上文中提到的驱动电路30工作,实际上就是散热电路工作(即散热风扇工作)。另外,通常供电设备给散热电路输入的供电电压为12v、24v、36v等等,但是为了满足多数散热电路的供电需求,减少传输压降和功率损耗,使得散热风扇的损耗降低,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本实施例以供电设备给散热电路输入的供电电压为54v为例进行说明。
62.需要说明的是,散热电路中的控制器20可以理解为散热风扇中的控制芯片或者处理器,主要用来控制散热电路中部分元器件的运行。其中,控制器20与驱动电路30的控制端之间可以通信连接,以控制驱动电路30的运行,如可以控制驱动电路30的运行速度、启停状态等等。可选地,上述通信连接可以为wifi、蓝牙、移动数据等方式连接,其中,图1中未示出
控制器20与驱动电路30的控制端之间的连接关系。
6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驱动电路30可以通过晶闸管、电阻、电容、二极管、开关电路等等元器件实现,同时驱动电路30中还设置有散热组件,相当于散热风扇的叶片,该叶片可以为铁叶、铝叶、塑料叶等制成,散热风扇叶片的数量本技术实施例不做限定,只要能够满足对供电设备的降温需求均可。其中,驱动电路30运行时,通过散热风扇叶片的运转来对供电设备进行散热降温。
6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电路包括保护电路、控制器和散热组件的驱动电路,散热电路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保护电路对驱动电路进行供电保护,能够提高驱动电路的供电安全,进一步保证散热电路的供电安全以及散热风扇的供电安全,并且还能够降低散热电路的损坏几率,减少散热电路的维护成本,另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延长散热电路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电路对服务器进行散热处理时的可靠性。
65.基于上述实施例,下面对上述散热电路中的保护电路1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则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的散热电路,上述散热电路中的保护电路10包括:过流保护模块11、缓起模块12和防反灌稳压模块13;过流保护模块11连接在供电设备和缓起模块12之间,防反灌稳压模块13连接在缓起模块12和驱动电路30之间;
66.过流保护模块11,用于对驱动电路30进行过流保护;缓起模块12,用于对供电设备供电瞬间产生的浪涌电流进行抑制;防反灌稳压模块13,用于拟制驱动电路30产生的反灌电压和负压。
67.具体地,散热电路能够接收的电流是固定的,但是供电设备提供给散热电路的电流可能与散热电路的工作电流不匹配,所以在散热电路上电工作的过程中,散热电路母线上会产生过电流的情况,其中,为了对散热电路中的驱动电路30进行过流保护,本技术实施例在散热电路中设置有过流保护模块11,能够对驱动电路30进行过流保护。可选地,过流保护模块11可以通过电容、电阻、电感器等等元器件实现,但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过流保护模块11可以为保险丝。
68.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过流保护模块11设置在散热电路的前端,能够快速响应过流状态,及时有效切断散热电路与供电设备之间的通路,对散热电路中的其它所有电路或其它所有模块进行保护,避免因散热组件失效造成供电设备掉电的问题,并且还能够避免散热电路中元器件的损坏。可选地,过流保护模块11可以为普通保险丝、可恢复保险丝或电子保险丝。其中,普通保险丝具有成本低,触发保护后散热组件失效,保护彻底的优势;可恢复保险丝具有使用较为灵活的优势,即触发保护后供电通路断开待散热电路中的元器件故障消失后可恢复通路;电子保险丝具有快速响应散热电路中的元器件故障及时做出保护动作,更好的保护散热电路中的元器件的优势。
69.其中,散热风扇与供电设备连接后,在供电设备有电的情况下供电设备就会给散热风扇上电,即供电设备给散热电路供电,开始供电瞬间相当于散热风扇与供电设备之间出现了热插拔的场景,此时,散热电路母线上就会接收到供电设备发送的浪涌电流。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散热电路中设置缓起模块12,能够在一定时间段内拟制散热电路上电瞬间产生的浪涌电流流向驱动电路30,相当于对浪涌电流起到了拟制的作用,并且在浪涌电流消失后散热电路母线上的电流才会流向驱动电路30,以对驱动电路30起到保护作用。可选地,缓起模块12可以通过电容、电阻、电感器、二极管、开关等等元器件实现。在本技术
实施例中,缓起模块12设置在散热电路的前端,用于对散热电路母线上的浪涌电流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能够避免浪涌电流直接流入散热电路中的其它所有电路或其它所有模块出现过充,以造成其它所有电路或其它所有模块损坏的情况。
70.同时,在驱动电路30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反灌电压和负压,为了拟制反灌电压和负压,本技术实施例在散热电路中设置防反灌稳压模块13以拟制后端驱动电路30产生的反灌电压和负压。其中,反灌电压和负压均是从散热电路的后端流向散热电路的前端的,后端为驱动电路30,前端为保护电路10。可选地,防反灌稳压模块13可以通过电容、电阻、电感器、二极管、三极管等等元器件实现。
7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电路中的保护电路包括过流保护模块、缓起模块和防反灌稳压模块,且过流保护模块、缓起模块和防反灌稳压模块设置在散热电路中的对应位置,分别对散热电路中出现的异常电流或异常电压起到对应的拟制作用或缓解作用,从而能够具有针对性地在极大程度上对散热电路起到保护作用,以降低散热电路的损坏几率。
72.下面对上述保护电路10中的缓起电路进行说明。则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的散热电路中,散热电路内保护电路10中的缓起模块12包括:开关电路121和充电电路122;开关电路121的第一端和充电电路122的第一端均与过流保护模块11连接,开关电路121的第二端与充电电路122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电路121的第三端与防反灌稳压模块13连接,充电电路122的第三端接地;
73.充电电路122,用于根据浪涌电流进行充电,以调节充电电路12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端电压;开关电路121,用于在端电压达到开关电路121的导通电压时导通,以使供电设备向驱动电路30供电。
74.其中,缓起模块12包括开关电路121和充电电路122。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开关电路121可以为空气开关、继电器或转换开关等等,包括三个端点,即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开关电路121的第二端可以与充电电路122的一端连接。
75.上述充电电路122可以通过多个电子元器件实现,包括三个端点,即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可选地,充电电路122可以控制开关电路121的导通,在充电电路12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端电压达到开关电路121的导通电压时开关电路121导通,散热电路中的电流主要流经开关电路121输入至驱动电路30,也就是供电设备向驱动电路30供电。可选地,充电电路122的第一端和充电电路122的第二端之间的端电压达到开关电路121的导通电压,可以理解为开关电路121的第一端与开关电路121的第二端之间的端电压达到导通电压。
76.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只有散热风扇与供电设备之间出现热插拔时,散热电路母线上才会出现浪涌电流,并且开始对散热电路供电时,充电电路12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电压均等于散热电路接收到的供电设备输入的供电电压,即充电电路12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端电压较小,逼近于0,此时开关电路121是关断状态,在该情况下,浪涌电流先流向充电电路122为充电电路122进行充电,随着充电过程的变化,充电电路122第二端的电压会缓慢降低,在充电电路122的端电压达到开关电路121的导通电压时开关电路121从关断状态自动切换为导通状态。
7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充电电路122第二端的电压降低到r2/(r1+r2)*v时,开关管自动导通,其中,v表示供电设备输入散热电路的供电电压,例如,供电设备输入散热电路的
供电电压为54v,则在充电电路122第二端的电压降低到r2/(r1+r2)*54时,开关管自动导通。
78.其中,随着充电电路122的充电过程,散热电路母线上的浪涌电流也会消失,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充电电路122的端电压达到开关电路121的导通电压时,浪涌电流已对应消失。
7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电路中包括缓起模块,该缓起模块包括充电电路和开关电路,在散热电路母线上出现浪涌电流时,浪涌电流会先流向充电电路为充电电路充电,在充电电路的端电压达到开关电路的导通电压时开关电路导通以为驱动电路供电,此时浪涌电流也已为消失状态,从而该缓起模块能够在一定时间段内拟制浪涌电流,然后拟制后的电流通过开关电路流向散热电路后端,从而能够避免后端元器件损坏,进一步还能够减少散热电路中缓起模块的维护成本;同时,该散热电路中设置了缓起模块,从而使得散热电路能够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中,如热插拔和正常场景,进一步增加了散热风扇的应用场景。
80.下面对上述缓起模块12中的充电电路122进行说明。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的散热电路,该散热电路内缓起模块12中的充电电路122包括充电单元1221和分压单元1222;充电单元1221的第一端和分压单元1222的第一端均与过流保护模块11连接,充电单元1221的第二端与分压单元1222的第二端连接,分压单元1222的第三端接地;
81.充电单元1221,用于根据浪涌电流进行充电;分压单元1222,用于控制充电单元1221的充电速度。
82.其中,浪涌电流流入充电单元1221对充电单元1221充电,且浪涌电流流经分压单元1222以控制充电单元1221的充电速度。
83.需要说明的是,充电电路122中的充电单元1221可以包括电容、电阻、电感等电子元器件。可选地,上述分压单元1222可以为可变电阻器,还可以为多个常规电阻。可选地,分压单元1222可以包括三个端点,即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
84.其中,为了控制开关电路121的导通状态,并且避免充电电路122接收到较大的浪涌电流,需要在充电电路122中设置分压电路。则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的散热电路,该散热电路内充电电路122中的充电单元1221包括第一充电电容c1;上述分压单元1222包括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上述开关电路121包括开关管q1;
85.开关管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充电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开关管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充电电容的第二端、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以及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86.可选地,充电单元1221中的分压单元1222可以包括多个常规的电阻。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述分压单元1222可以包括两个电阻,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可选地,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阻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可选地,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均有两个端点,其中一个端点可以称为第一端,另一端点可以称为第二端。
87.同时,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充电单元1221可以为电容,即第一充电电容c1。第一充电电容c1有两个端点,其中一个端点可以称为第一端,另一端点可以称为第二端。在实际充电电路122结构中,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一充电电容c1的第一端均与过流保护模块1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第一充电电容c1的第二端均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接地。
88.可以理解的是,开关电路121为开关管,开关管q1可以为p沟道管或n沟道管;该p沟
道管可以为p沟道耗尽型mos管和p沟道增强型mos管,该n沟道管可以为n沟道耗尽型mos管和n沟道增强型mos管。但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述开关管q1为p沟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即p-mosfet。
89.可选地,开关管q1可以包括三个端点,即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这三端分别可以为p-mosfet的栅极(g极)、源极(s极)、漏极(d极)。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开关管q1的第一端可以为d极,开关管q1的第二端可以为g极,开关管q1的第三端为s极。在散热电路上电瞬间,开关管q1中的体二极管导通,具有反向截止散热电路母线上传输的浪涌电流的功能。在第一充电电容c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端电压达到开关管q1的导通电压时开关管q1导通,此时,开关管q1接收散热电路母线上传输的电流,并通过开关管q1中的mos管流向驱动电路30。可选地,开关管q1导通可以理解为开关管q1中的mos管导通。
90.其中,开关管q1的d极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一充电电容c1的第一端,开关管q1的s极、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均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其中,通过第一充电电容c1两端的电压控制开关管的导通状态;第二电阻r2可以控制第一充电电容c1的充电速度,也就是控制开关管q1的导通时间,避免第一充电电容c1接收到较大的冲击电流,并且还可以实现分压的作用以限制第一充电电容c1两端的电压。
91.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分压单元中设置两个电阻,可以控制浪涌电流对充电电容的充电速度,从而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拟制浪涌电流通过开关电路流向驱动电流,并且能够在充电电容的端电压达到开关电路的导通电压时,浪涌电流会完全消失,从而不会使散热电路母线上的浪涌电流流向驱动电路,避免了驱动电流因接收到浪涌电流而损坏的情况。
9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电路通过设置充电电路可以使得散热电路接收到的浪涌电流先流入充电电路为充电电路充电,在充电电路的充电电压达到一定值时,才能将散热电路上的电流流向驱动电路,从而能够有效拟制浪涌电流直接流入驱动电路,造成驱动电路内元器件损坏的情况。
93.基于上述实施例,下面对上述散热电路中保护电路10的防反灌稳压模块13进行说明。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的散热电路,该散热电路内保护电路10中的防反灌稳压模块13包括:防反灌电路131和稳压电路132;防反灌电路131包括至少一个二极管;各二极管的正极与缓起模块12连接,各二极管的负极、稳压电路132的第一端均与驱动电路30连接,稳压电路132的第二端接地;
94.防反灌电路131,用于抑制驱动电路30产生的反灌电压;稳压电路132,用于抑制驱动电路30产生的负压。
95.具体地,防反灌稳压模块13包括防反灌电路131和稳压电路132。其中,防反灌电路131和稳压电路132均可以通过电阻、电容、三极管、二极管等元器件实现。
96.但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防反灌电路131包括至少一个二极管,实际应用中,防反灌电路131中二极管的数量可以根据散热电路的电流需求以及二极管的额定电流有关。可选地,防反灌电路131中各二极管的类型和型号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对此本技术实施例不做限定。其中,各二极管的类型可以为整流二极管、续流二极管、开关二极管、稳压二极管、检波二极管等等。在实际电路中,各二极管的正极均与缓起模块12中开关管的第三端连接,各二极管的负极、稳压电路132的第一端均与驱动电路30连接,稳压电路132的第二端接地。
9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将防反灌电路131设置在驱动电路30之前,能够有效抑制驱动电路30产生的反灌电压,将反灌电压隔离在散热电路后端,以避免散热电路中元器件的损坏,并且由于反灌电压是从驱动电路30流向供电设备的,所以防反灌电路131将反灌电压隔离在散热电路后端还能够避免影响供电设备的稳定性。同时,将稳压电路132设置在驱动电路30之前,能够有效抑制驱动电路30产生的负压。
98.其中,下面对上述防反灌电路131和稳压电路132进行说明。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的散热电路,该散热电路内防反灌稳压模块13中的防反灌电路131包括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稳压电路132包括稳压二极管d3和第二充电电容c2;
99.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均与缓起模块12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稳压二极管d3的负极和第二充电电容c2的第一端均与驱动电路30连接,稳压二极管d3的正极和第二充电电容c2的第二端均接地。
10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防反灌稳压模块13中的防反灌电路131包括两个二极管,即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防反灌稳压模块13中的稳压电路132包括稳压二极管d3和第二充电电容c2。可选地,稳压二极管d3与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的型号和类型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可选地,第二充电电容c2与第一充电电容的型号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稳压电路132在稳压二极管d3的作用下,还可以避免高压击穿驱动电路30中的开关管。
101.在实际电路中,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稳压二极管d3的负极和第二充电电容c2的第一端均与驱动电路30连接,稳压二极管d3的正极和第二充电电容c2的第二端均接地。可选地,第二充电电容c2包括两端,其中任一端可以称为第二充电电容c2的第一端,另一端可以称为第二充电电容c2的第二端。
102.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防反灌电路通过两个二极管并联设置,可以提高防反灌电路的通流能力,从而能够有效拟制驱动电路产生的较大的反灌电压,拟制范围较大,同时,该实施例中的稳压电路通过稳压二极管设置,能够拟制驱动电路产生的反压流向散热电路前端,并且在驱动电路产生的反压较大时还能够通过稳压电路中的充电电容来降低散热电路母线上流经的反压。
103.本技术实施例中散热电路内设置的防反灌稳压模块可以包括防反灌电路和稳压电路,从而可以通过防反灌电路拟制驱动电路产生的反灌电压,以及通过稳压电路拟制驱动电路产生的负压,使得拟制处理具有针对性,对反灌电压和负压的拟制效果更好,在极大程度上保护了驱动电路的安全性。
104.在一些场景中,驱动电路30中的元器件所需的供电电压小于散热电路接收到的电压时,该情况下,就需要对散热电路接收到的电压先进行降压处理后,然后将降压处理后的电压发送给驱动电路30,以供驱动电路30中的对应元器件正常运行。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上述散热电路还包括:设置于缓起模块12和防反灌稳压模块13之间的调压回路40;
105.调压回路40,用于对供电设备的供电电压进行降压处理,以通过降压处理后的电压为驱动电路30供电。
106.具体地,散热电路中的调压回路40设置于缓起模块12和防反灌稳压模块13之间,可以通过降压变换器、升降压变换器、电容、电阻等元器件实现,对供电设备的供电电压具
有降压处理的功能,例如,将54v电压调节至12v、5v等电压。其中,散热电路中还包括电压转发模块,调压回路40可以将降压处理后的电压发送给电压转发模块,以让电压转发模块将降压处理后的电压发送给驱动电路30,为驱动电路30中的驱动芯片供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调压回路40连接在驱动电路30和缓起模块12不仅为了给驱动电路30供电,还为了给控制器20供电。可选地,供电设备的供电电压可以理解为供电设备输入至散热电路的供电电压。
107.若在一些情况下,驱动电路30中的驱动芯片所需的供电电压小于散热电路接收到的电压时,此时,散热电路中的调压回路40可以通过升压变换器、升降压变换器、电容、电阻等元器件实现,用于对供电设备的供电电压进行升压处理,例如,将54v电压调节至60v、65v等电压,然后通过电压转发模块将升压处理后的电压发送给驱动电路30,为驱动电路30中的驱动芯片供电。
10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增加调压电路的适用场景,并且节省散热电路的成本,调压回路40中设置有升降压转换器,以使得调压回路40既能够对供电设备的供电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又能够对供电设备的供电电压进行升压处理。
109.另外,散热电路中的调压回路40还可以对供电设备的供电电压进行调压处理,即降压处理或升压处理,以将供电设备的供电电压调节至控制器20所需的供电电压后将其通过转发模块输入至控制器20。
110.本技术实施例中散热电路内设置的调压回路,可以通过调压回路对供电设备的供电电压进行调压处理,使得调压处理后的电压满足驱动电路中元器件的供电需求,避免因供电设备的供电电压与驱动电路中元器件的供电需求不匹配而造成驱动电路中的元器件损坏,或者造成驱动电路中的元器件无法正常运行,从而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拟制驱动电路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
111.在实际应用中,散热电路中的控制器20需要向驱动电路30发送控制信号,来控制驱动电路30中的散热组件运转以对供电设备进行散热,其中,该控制信号可以用于控制散热组件的运转状态,即启停状态和运转速度,为了使得散热组件的运转状态满足当前供电设备的实际散热需求,控制器20需要根据当前驱动电路30的实际运行状态来生成对应的控制信号,以对驱动电路30中的散热组件的运转状态进行调整。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8所示,散热电路还包括:限流回路50;
112.限流回路50,用于将检测到的散热组件运转时电磁线圈产生的电流发送给控制器20,以使控制器20根据电流控制散热组件运转。
113.具体地,散热电路还包括限流回路50,该限流回路50可以为电流互感器、电流检测器等等,用于检测驱动电路30中散热组件运转时电磁线圈产生的电流,并将检测到的散热组件运转时电磁线圈产生的电流发送给控制器20,以使控制器20根据该电流生成对应的脉冲信号,然后对脉冲信号进行处理得到对应的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发送给驱动电路30,以控制驱动电路30中的散热组件运转。
114.例如,脉冲信号可以为脉冲宽度调制波形,脉冲宽度调制波形的占空比和频率可以控制散热组件的转速,脉冲宽度调制波形的高低电平可以控制散热组件的启停状态,因此,可以通过获取脉冲宽度调制波形的占空比、频率和高低电平来确定控制信号。其中,控制器20还可以对脉冲宽度调制波形进行调整以改变控制信号,从而控制散热组件的启停状
态和/或运转速度。
115.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风扇还包括主控系统,主控系统会实时采集散热组件工作时对应的pach信号,这里需要说明的是,pach信号表征散热组件的当前运转速度,进一步,主控系统可以将pach信号实时发送给控制器20,以使控制器20基于pach信号调整脉冲宽度调制波形。
116.其中,散热电路中的驱动电路30包括至少一个驱动芯片、至少一个开关管和风扇线圈,驱动电路30中的开关管与缓起模块12中的开关管的型号和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117.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驱动芯片,用于根据控制器20发送的控制信号控制驱动电路30中开关管的导通状态,在这里,开关管导通时可以为电磁线圈供电,即驱动芯片输出的电流会流向电磁线圈,使电磁线圈产生磁场,在磁场力的作用下散热组件运转。其中,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控制散热组件的运转方向、运转速度和启停状态。
118.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调整脉冲宽度调制波形来改变控制信号,从而可以增大或减小驱动电路30中开关管的打开、关断的时长,达到限流的目的,进一步控制散热组件的启停状态和运转速度。
119.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是由于驱动电路30中开关管的关断或导通,会出现充电电路122过充的情况,从而使得驱动电路30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反灌电压,其中,散热电路通过防反灌电路131来拟制驱动电路30产生的反灌电压。
120.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散热电路内设置限流回路,可以实时检测驱动电路的实际运行状态,进而使得控制器根据驱动电路的实际运行状态生成对应的控制信号,以通过该控制信号调整散热组件的运转状态,使得散热组件的运转状态达到最佳,从而让散热电路的散热状态满足当前供电设备的实际散热需求,以对供电设备进行高效散热,进一步还可以缩短对供电设备的散热时间。
121.基于上述提供的散热电路,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散热风扇,该散热风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电路和散热风扇外壳。
122.可选地,散热电路设置于风扇外壳内,用于控制散热风扇运转。可选地,风扇外壳可以为塑料、铝合金等材质制成。
12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风扇,可以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电路,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124.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25.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