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61888发布日期:2022-12-23 23:50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充气泵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充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充气泵。


背景技术:

2.目前充气泵通常是通过电动机驱动齿轮传动机构,并由齿轮传动机构的输出齿轮通过凸轮机构带动活塞在气缸内进行往复运动,由此产生压缩空气为轮胎等设备充气增压。然而充气泵充气时,短时间内活塞快速做往复运动时,气缸温度快速升高。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在充气泵的端部设置散热风扇进行散热,然而散热风扇的散热效率低,仍然无法避免气缸的温度升高,造成充气泵的散热效率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充气泵的散热效率差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利用气缸吸气对气缸进行冷却的充气泵。
4.一种充气泵,包括:
5.气缸;
6.外壳,所述气缸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外壳与所述气缸之间形成有进气通道;
7.所述气缸上设置有吸气口,所述外壳上设置有进气口,所述吸气口和所述进气口均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
8.所述外壳内形成有容纳槽,所述气缸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气缸的侧面与所述容纳槽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所述进气通道,所述容纳槽的开口构成所述进气口。
9.所述气缸的第一端面与所述容纳槽的槽底之间具有间距,所述间距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所述吸气口位于所述第一端面上。
10.所述进气通道的截面为环形,且所述进气通道的轴线与所述气缸的轴线共线。
11.所述充气泵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设置于所述气缸和所述外壳之间。
12.所述充气泵还包括排气结构,所述气缸上设置有排气口,所述排气结构的一端与所述排气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外部连通。
13.所述充气泵还包括吸气单向机构和排气单向机构,所述吸气单向机构设置于所述吸气口处,所述排气单向机构设置于所述排气口处或所述排气结构上。
14.所述外壳具有远离所述吸气口的外壳端面,所述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外壳端面上;和/或,所述外壳包括环绕于所述气缸上的侧壁,所述进气口设置于所述侧壁上。
15.所述充气泵还包括活塞,所述活塞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气缸内,且所述活塞与所述气缸共同围成容积可变的压缩腔,所述吸气口与所述压缩腔连通。
16.所述充气泵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活塞连接于所述驱动机构上,且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活塞移动以调节所述压缩腔的容积。
17.本发明提供的充气泵,利用外壳在气缸的外表面上限定出进气通道,进气通道既能正常给气缸内进气,又能达到给气缸降温的目的,有效的延长充气泵的使用寿命,提高了
散热效率。而且在气缸上设置吸气口,克服现有技术中采用活塞与气缸的密封性差异进行进气而造成充气压力小的问题,提高充气泵的工作效率。同时进气通道的气流是利用气缸的吸气进行驱动的,无需额外设置电驱动机构进行散热,降低充气泵能耗,提高充气泵的续航能力。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充气泵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充气泵的剖视图;
20.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充气泵的另一剖视图;
21.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充气泵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2.图中:
23.1、气缸;2、外壳;3、进气通道;11、吸气口;21、进气口;22、槽底;4、间距;5、排气结构;6、吸气单向机构;7、排气单向机构;8、活塞;9、驱动电机;10、凸轮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5.如图1至图4所示的充气泵,包括:气缸1;外壳2,所述气缸1设置于所述外壳2内,且所述外壳2与所述气缸1之间形成有进气通道3;所述气缸1上设置有吸气口11,所述外壳2上设置有进气口21,所述吸气口11和所述进气口21均与所述进气通道3连通。利用外壳2在气缸1的外表面上限定出进气通道3,外部空气可以通过进气口21流入进气通道3,流经进气通道3的气体再通过吸气口11流入气缸。
26.由于充气泵运行过程中,气缸内的活塞做往复运动,使得气缸温度高于外部空气的温度,当外部低温空气流经进气通道3、吸气口11、气缸1的过程中,会在进气通道3中形成冷却风道,冷却风道中的气体能够降低气缸1表面的温度。此外当冷却风道的气体进入气缸后,又可以对气缸1的内表面及气缸内部高温气体进行降温。进气通道3既能正常给气缸1内进气,又能达到给气缸降温的目的,有效的延长充气泵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散热效率。而且在气缸1上设置吸气口11,克服现有技术中采用活塞与气缸1的密封性差异进行进气而造成充气压力小的问题,提高充气泵的工作效率。同时进气通道3的气流是利用气缸1的吸气进行驱动的,无需额外设置电驱动机构进行散热,降低充气泵能耗,提高充气泵的续航能力。
27.当充气泵吸气时,外壳2外部的气体会依次通过进气口21、进气通道3和吸气口11进入气缸1内部,此时流经进气通道3的气体能够对气缸1进行降温,从而保证对气缸1的降温效果。而且在气缸1上设置吸气口11,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利用活塞与气缸1之间的间隙进行吸气来说,吸气量大,充气压力大,充气泵的工作效率高。
28.其中,所述进气口21位于所述外壳2远离所述吸气口11的部分上。尽可能的增加进气通道3内的气体流经气缸1的距离,从而增加对气缸1的散热效果。
29.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外壳2内形成有容纳槽,所述气缸1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气缸1的侧面与所述容纳槽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所述进气通道3,所述容纳槽的开口构成
所述进气口21。在安装充气泵时,将气缸1由开口放入容纳槽内,并使外壳2与气缸1之间形成进气通道3,其中气缸1的吸气口11需要放入至容纳槽的内部,从而使得进气口21的气流可以通过进气通道3流动至吸气口11处,实现对气缸1的冷却。
30.为了方便对气缸1的布置,所述气缸1的第一端面与所述容纳槽的槽底22之间具有间距4,所述间距4与所述进气通道3连通,所述吸气口11位于所述第一端面上。利用间距4使得任意位置的进气通道3内的气流均可以顺利的流动至吸气口11处,从而保证气缸1的吸气。
31.优选的,容纳槽的开口开设在外壳2远离吸气口11的外壳端面上,气缸1具有与第一端面相对的第二端面,第二端面和外壳端面齐平,进气口21设置在外壳端面上,并且进气口21位于容纳槽和气缸1之间,避免外壳2的占用尺寸过大而影响充气泵的整体尺寸,提高充气泵的便携性,同时也避免外壳2的尺寸过小而无法对气缸1进行充分冷却,提高充气泵的冷却效果。
32.为了保证对气缸1的均匀冷却,所述进气通道3的截面为环形,且所述进气通道3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气缸1的中心轴线共线(如图2中的虚线所示),从而使得气缸1的外表面上均具有气流进行冷却。
33.所述充气泵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设置于所述气缸1和所述外壳2之间。利用加强件保证气缸1和外壳2之间的固定可靠,从而保证进气通道3的结构稳定性,保证对气缸1的冷却效果。
34.所述充气泵还包括排气结构5,所述气缸1上设置有排气口,所述排气结构5的一端与所述排气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外壳2的外部连通。利用排气结构5将气缸1内部的压力气体引出气缸1,实现对待充物的充气。
35.为了保证充气泵的正常工作,所述充气泵还包括吸气单向机构6和排气单向机构7,所述吸气单向机构6设置于所述吸气口11处,所述排气单向机构7设置于所述排气口处或所述排气结构5上。其中吸气单向机构6的气流方向为由进气通道3向气缸1内部,排气单向机构7的气流方向为由气缸1向外壳2的外部。
36.吸气单向机构6和排气单向机构7均为单向阀,单向阀包括阀体和设置于阀体内部的阀芯以及驱动阀芯进行移动的复位机构,阀体上设置有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当气体由气体入口流入时,气体入口处的气体会挤压阀芯而使复位机构移动,最终阀芯打开气体入口,气体可以通过气体入口进入并流经阀体后由气体出口排出,完成气体流动,当气体停止由气体入口进入时,复位机构带动阀芯移动而将气体入口封闭。而当气体出口由气体出口进入阀芯时,其会将阀芯向气体入口处挤压,使得阀芯更加紧密的封闭气体入口,从而使得气体无法流通。
37.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充气泵还包括活塞8,所述活塞8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气缸1内,且所述活塞8与所述气缸1共同围成容积可变的压缩腔,所述吸气口11与所述压缩腔连通。随着活塞8的移动,压缩腔的容积不断变化,从而将压缩腔内的气体加压并排出,完成对待充物充气的目的。当充气泵由图2向图3的状态切换时,活塞向图中的左侧移动,而使得压缩腔的容积逐渐减小,此时充气泵进行排气,而当充气泵由图3向图2的状态切换时,活塞向图中的右侧移动,使得压缩腔的容积逐渐增大,此时充气泵进行吸气。活塞8在移动的过程中会不断的与气缸1产生摩擦,从而会造成气缸1的温度上升的问题。当外部低温空气流
经进气通道3、吸气口11、气缸1的过程中,会在进气通道3中形成冷却风道,冷却风道中的气体能够降低气缸1表面的温度。此外当冷却风道的气体进入气缸后,又可以对气缸1的内表面及气缸内部高温气体进行降温。进气通道3既能正常给气缸1内进气,又能达到给气缸降温的目的,有效的延长充气泵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散热效率。
38.为了实现活塞8的移动,所述充气泵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活塞8连接于所述驱动机构上,且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活塞8移动以调节所述压缩腔的容积。具体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9和凸轮机构10,所述活塞8通过所述凸轮机构10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机9上。驱动电机9带动凸轮机构10进行转动,而凸轮机构10将电机的转动传动为活塞8的直线运动,从而实现对压缩腔容积的改变。
39.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为了避免驱动机构对进气口21的遮挡,可以将部分进气口21设置在外壳2的侧壁上,从而保证进气通道3的气体量满足气缸1的冷却和吸气需求。使得冷却风量更足,能更快更有效地降低气缸的温度,提高了散热效率,延长气缸和活塞的使用寿命,同时使得充气泵的进气量更大,充气泵能更快地充满待充物。
40.其中,外壳2的侧壁环绕于气缸1上,且侧壁的内表面与气缸1的外表面共同围成进气通道3。
4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