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发动机增压器模拟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2.目前,传统的发动机增压器模拟试验装置多采用柴油、煤油等燃料在燃烧室燃烧产生高温气体以驱动增压器涡轮进行工况模拟,燃料燃烧产生高温气体的过程也产生了大量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环境。
3.出口温度的调节通过改变燃烧室供油量实现,调节过程响应较慢并且工作稳定性差,需要反复调节才能达到或接近所需工况,影响试验的效率和测试的准确度。
4.供油量的改变直接影响喷到燃烧室的燃料的雾化效果,所以不同工况下的燃烧完全度差别大,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在当前环保要求越来越严,试验数据的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发动机增压器模拟试验装置越来越难以满足试验需求。
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发动机增压器模拟试验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发动机增压器模拟试验装置,解决了有害气体污染物的排放有待优化的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发动机增压器模拟试验装置包括:螺杆空压机、等离子加热器、压气机出口管道、压气机进口、涡轮出口、润滑供油及冷却系统、加热器控制柜和上位机;所述螺杆空压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等离子加热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螺杆空压机上安装有进风调节阀;所述等离子加热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压气机出口管道的内部连通,所述压气机出口管道上安装有自循环调节阀,并且压气机出口管道的输出端安装有压气机排气口,所述压气机排气口上安装有压气机排气调节阀;所述压气机进口的输出端与所述增压器压气机连接,并且增压器压气机上安装有增压器涡轮;涡轮出口的输入端与所述增压器涡轮的输出端连通,所述增压器涡轮的输入端与所述等离子加热器的输出端连通。
8.优选的,所述等离子加热器的输出端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并且等离子加热器的输出管道上安装有流量传感器及压力传感器。
9.优选的,所述润滑供油及冷却系统的输出端连接在所述增压器压气机和所述增压器涡轮上。
10.优选的,所述上位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加热器控制柜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加热器控制柜的输出端与所述等离子加热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11.优选的,所述涡轮出口的输出端安装有尾气缓冲组件,所述尾气缓冲组件包括缓冲罐,所述缓冲罐的顶端安装有排气管,所述缓冲罐的内表面滑动安装有活塞板,所述活塞板的顶部安装有气泵,所述涡轮出口的管道上安装有电磁阀。
12.优选的,所述缓冲罐上安装有泄压阀,所述泄压阀的输入端与所述缓冲罐的内部相互连通。
13.优选的,所述涡轮出口的输出端与所述缓冲罐的内部相互连通,所述缓冲罐的内部与所述排气管的内部相互连通。
14.优选的,所述气泵的输入端与所述活塞板的下方相互连通,并且气泵的输出端与所述活塞板的上方相互连通。
15.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发动机增压器模拟试验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发动机增压器模拟试验装置,采用等离子加热器取代化石燃料燃烧产生高温气体,极大减少了气体污染物的产生,降低了环境污染,由于采用电加热,避免了化石燃料燃烧不充分现象,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改善了系统响应速度和控制稳定性,提高了试验参数测量精度和重复性,不需尾气后处理装置,降低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发动机增压器模拟试验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发动机增压器模拟试验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2所示的尾气缓冲组件部分的三维图;
20.图4为图3所示的缓冲罐部分的剖视图。
21.图中标号:
22.1、螺杆空压机,11、进风调节阀;
23.2、等离子加热器;
24.3、压气机出口管道,31、自循环调节阀,32、压气机排气口,33、压气机排气调节阀;
25.4、压气机进口,41、增压器压气机,42、增压器涡轮;
26.5、涡轮出口;
27.6、润滑供油及冷却系统;
28.7、加热器控制柜;
29.8、上位机;
30.9、尾气缓冲组件,900、缓冲罐,901、排气管,902、活塞板,903、气泵,910、电磁阀,920、泄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2.第一实施例:
33.请结合参阅图1,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发动机增压器模拟试验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4.为了提高发动机增压器模拟试验装置的控制、测量精度,减少有害气体污染物的
产生,同时提高效率,减少碳排放,降低尾气处理难度,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发动机增压器模拟试验装置,不用化石燃料,不用传统燃烧室,极大减少有害气体污染物的产生,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稳定度,显著提高了性能参数的测量准确度。改善了试验人员的工作环境。
35.一种新型发动机增压器模拟试验装置包括:螺杆空压机1、等离子加热器2、压气机出口管道3、压气机进口4、涡轮出口5、润滑供油及冷却系统6、加热器控制柜7和上位机8;所述螺杆空压机1的输出端与所述等离子加热器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螺杆空压机1上安装有进风调节阀11;所述等离子加热器2的输入端与所述压气机出口管道3的内部连通,所述压气机出口管道3上安装有自循环调节阀31,并且压气机出口管道3的输出端安装有压气机排气口32,所述压气机排气口32上安装有压气机排气调节阀33;所述压气机进口4的输出端与所述增压器压气机41连接,并且增压器压气机41上安装有增压器涡轮42;涡轮出口5的输入端与所述增压器涡轮42的输出端连通,所述增压器涡轮42的输入端与所述等离子加热器2的输出端连通。
36.所述等离子加热器2的输出端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并且等离子加热器2的输出管道上安装有流量传感器及压力传感器。
37.所述润滑供油及冷却系统6的输出端连接在所述增压器压气机41和所述增压器涡轮42上。
38.所述上位机8的输出端与所述加热器控制柜7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加热器控制柜7的输出端与所述等离子加热器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39.燃油由进油口进入,在油泵的泵送下,进入贮油箱,贮油箱内部装有温度传感器,对油温进行实时监测,上部装有放气阀,可以自动控制箱内油位的高度;
40.温度传感器信号进入控制电路,与设定温度值比较,经运算后,程序控制半导体致冷器的电流方向和大小,从而控制半导体致冷器内外两个表面的温差,从而调节散热片和贮油箱之间的换热,达到燃油温度调节的目的;
41.安装的风扇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加强散热片间空气的对流,可以加快温度调节的速度,温度符合要求的燃油从出油口流出,供发动机使用。
42.采用等离子加热器对压缩空气进行加热。通过专用电源控制电极放电功率,从而调节出口气体的温度,得到所需温度、压力、流量的高温气流,用于对发动机增压器进行各工况下的性能测试。与传统方案相比,极大减少了排气污染物的产生,系统的响应速度、控制稳定性和测量准确度明显提高。
43.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发动机增压器模拟试验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44.采用等离子加热器2取代化石燃料燃烧产生高温气体,极大减少了气体污染物的产生,降低了环境污染,由于采用电加热,避免了化石燃料燃烧不充分现象,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改善了系统响应速度和控制稳定性,提高了试验参数测量精度和重复性,不需尾气后处理装置,降低使用成本。
45.第二实施例:
46.请参阅图2、图3和图4,基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发动机增压器模拟试验装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出另一种新型发动机增压器模拟试验装置。第二实施
例仅仅是第一实施例优选的方式,第二实施例的实施对第一实施例的单独实施不会造成影响。
47.具体的,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发动机增压器模拟试验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新型发动机增压器模拟试验装置,还包括:
48.所述涡轮出口5的输出端安装有尾气缓冲组件9,所述尾气缓冲组件9包括缓冲罐900,所述缓冲罐900的顶端安装有排气管901,所述缓冲罐900的内表面滑动安装有活塞板902,所述活塞板902的顶部安装有气泵903,所述涡轮出口5的管道上安装有电磁阀910。
49.尾气缓冲组件9方便对涡轮出口5输出端排放的气体进行临时的缓冲,缓冲后储存在缓冲罐900的内部,且通过气泵903方便对储存的气体进行取样和检测,从而方便对缓冲罐900内部储存的气体含量进行质量检测,为尾气排放的安全提供保障。
50.所述缓冲罐900上安装有泄压阀920,所述泄压阀920的输入端与所述缓冲罐900的内部相互连通。
51.活塞板902滑动至最上方时,缓冲罐900的内部开始增压,缓冲罐900内部增压时,泄压阀920开始向外自动排气,避免空气积压而产生安全隐患。
52.所述涡轮出口5的输出端与所述缓冲罐900的内部相互连通,所述缓冲罐900的内部与所述排气管901的内部相互连通。
53.所述气泵903的输入端与所述活塞板902的下方相互连通,并且气泵903的输出端与所述活塞板902的上方相互连通。
54.使用时,启动电磁阀910,涡轮出口5的尾气向缓冲罐900的内部输送,缓冲罐900内部的气体增加时活塞板902受压向上滑动,活塞板902向上滑动时带动气泵903向上移动,气泵903向上移动后,尾气储存在缓冲罐900的内部;
55.排气时,启动气泵903进行手动排气,气泵903抽取活塞板902下方的气体向上排放,气体排放时,活塞板902向下滑动复位。
56.有益效果:
57.尾气缓冲组件9方便对涡轮出口5输出端排放的气体进行临时的缓冲,缓冲后储存在缓冲罐900的内部,且通过气泵903方便对储存的气体进行取样和检测,从而方便对缓冲罐900内部储存的气体含量进行质量检测,为尾气排放的安全提供保障。
5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