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环保节能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76886发布日期:2022-11-22 22:36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环保节能风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环保节能风机。


背景技术:

2.风机是依靠输入的机械能提高气体压力并排送气体的机械,它是一种从动的流体机械,风机是一种量大面广的通用机械设备,在化工、石油、冶金、矿山、机械等工业部分得到广泛应用,气体压缩和气体输送机械是把旋转的机械能转换为气体压力能和动能,并将气体输送出去的机械,风机的主要结构部件是叶轮、机壳、进风口、支架、电机、皮带轮、联轴器、消音器、传动件(轴承)等。
3.现有的风机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叶轮在高速、低负荷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震动,这个震动会驱使风机颤抖,进而产生较大的噪音,影响风机的正常使用,另外,现有的风机随着运转时间的加长,风机内粉尘会不均匀的附着在叶轮上,逐渐破坏风机的动平衡,影响风机的使用效果,防尘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环保节能风机,以解决现有的风机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叶轮在高速、低负荷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震动,这个震动会驱使风机颤抖,进而产生较大的噪音,影响风机的正常使用,另外,现有的风机随着运转时间的加长,风机内粉尘会不均匀的附着在叶轮上,逐渐破坏风机的动平衡,影响风机的使用效果,防尘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环保节能风机,包括外壳体、进风管与出风管,所述进风管贯通连接于外壳体的前表面,所述出风管一体式安装于外壳体的后端位置,所述外壳体的底端焊接设置有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的下方活动连接有安装基座,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安装设置有内壳体,所述内壳体的内部转动安装有风机叶轮,所述进风管的底端贯通式连接有集污管,并且进风管的内部中心位置固定安装有微型马达。
7.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壁固定安装有减震套筒,所述内壳体的外侧壁固定安装有缓冲柱,且缓冲柱活动穿插于减震套筒的内部。
8.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减震套筒的内部镶嵌设置有弹簧,所述外壳体与内壳体通过减震套筒、缓冲柱弹性连接。
9.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减震套筒与缓冲柱均设置有八组,且八组减震套筒与缓冲柱呈“环形”阵列式分布。
10.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进风管的内部后端位置固定镶嵌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为网状结构,所述集污管的底端螺纹连接有活动盖。
11.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微型马达的后端通过输出轴转动连接有清洁刷板,所述清洁刷板的背面设置有刷毛,且清洁刷板背面与过滤板表面活
动贴合。
12.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底座的底面开设有安装空槽,所述安装基座的顶面固定安装有电动液压柱,且安装基座通过电动液压柱与支撑底座固定连接。
1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设置有减震套筒与缓冲柱,当风机运作时,风机叶轮转动产生的震动力通过内壳体传递至缓冲柱,缓冲柱则向外挤压减震套筒内的弹簧,使弹簧压缩并回弹,将风机叶轮的震动力缓冲化解,以降低风机叶轮震动产生的噪音,具有良好的降噪效果,实用性得到有效提升。
15.2.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设置有外壳体与内壳体,缓冲柱与减震套筒分八个不同方向等距设置,内壳体受到作用力时,则向相同方向的缓冲柱施加压力,可全方位的缓冲来自不同方向的作用力,减震效果得到大幅提升。
16.3.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设置有过滤板与集污管,风机叶轮运转使内壳体内形成负压,进而通过进风管抽取空气,空气经过进风管时,可由过滤板将其中的粉尘及颗粒隔绝在内壳体以外,避免粉尘进入内壳体后附着在风机叶轮表面,长期使用破坏风机的动平衡,防尘性能优异,实用性得到有效提升。
17.4.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设置有微型马达与清洁刷板,过滤板将粉尘隔离后,部分粉尘掉落至集污管,剩余的则附着在过滤板表面,启动微型马达,使其通过输出轴带动清洁刷板以过滤板为圆心转动,进而使清洁刷板对过滤板进行清扫,避免长期使用造成过滤板堵塞,自动化强,实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18.5.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设置有电动液压柱,需要对风机的整体高度进行调节时,启动电动液压柱,使其整体高度伸长或缩短,进而带动支撑底座升高或下降,实现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对风机整体高度的自由调节,结构简单,灵活性强,适用范围得到有效提升。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体与内壳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进风管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底座与安装基座剖面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1、外壳体;101、减震套筒;2、进风管;201、过滤板;3、出风管;4、支撑底座;401、安装空槽;5、安装基座;501、电动液压柱;6、内壳体;601、缓冲柱;7、风机叶轮;8、集污管;801、活动盖;9、微型马达;901、清洁刷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5.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环保节能风机,包括外壳体1、进风管2与出风管3,进风管2贯通连接于外壳体1的前表面,出风管3一体式安装于外壳体1的后端位置,外壳体1的底端焊接设置有支撑底座4,支撑底座4的
下方活动连接有安装基座5,外壳体1的内侧安装设置有内壳体6,内壳体6的内部转动安装有风机叶轮7,进风管2的底端贯通式连接有集污管8,并且进风管2的内部中心位置固定安装有微型马达9。
26.参照图1和图2所示,具体的,外壳体1的内侧壁固定安装有减震套筒101,内壳体6的外侧壁固定安装有缓冲柱601,且缓冲柱601活动穿插于减震套筒101的内部;减震套筒101的内部镶嵌设置有弹簧,外壳体1与内壳体6通过减震套筒101、缓冲柱601弹性连接;减震套筒101与缓冲柱601均设置有八组,且八组减震套筒101与缓冲柱601呈“环形”阵列式分布,本实施例中,当风机运作时,风机叶轮7转动产生的震动力通过内壳体6传递至缓冲柱601,缓冲柱601则向外挤压减震套筒101内的弹簧,使弹簧压缩并回弹,将风机叶轮7的震动力缓冲化解,以降低风机叶轮7震动产生的噪音,具有良好的降噪效果,实用性得到有效提升,缓冲柱601与减震套筒101分八个不同方向等距设置,内壳体6受到作用力时,则向相同方向的缓冲柱601施加压力,可全方位的缓冲来自不同方向的作用力,减震效果得到大幅提升。
27.参照图1和图3所示,具体的,进风管2的内部后端位置固定镶嵌有过滤板201,过滤板201为网状结构,集污管8的底端螺纹连接有活动盖801;微型马达9的后端通过输出轴转动连接有清洁刷板901,清洁刷板901的背面设置有刷毛,且清洁刷板901背面与过滤板201表面活动贴合,本实施例中,风机叶轮7运转使内壳体6内形成负压,进而通过进风管2抽取空气,空气经过进风管2时,可由过滤板201将其中的粉尘及颗粒隔绝在内壳体6以外,避免粉尘进入内壳体6后附着在风机叶轮7表面,长期使用破坏风机的动平衡,防尘性能优异,实用性得到有效提升,过滤板201将粉尘隔离后,部分粉尘掉落至集污管8,剩余的则附着在过滤板201表面,启动微型马达9,使其通过输出轴带动清洁刷板901以过滤板201为圆心转动,进而使清洁刷板901对过滤板201进行清扫,避免长期使用造成过滤板201堵塞,自动化强,实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28.参照图1和图4所示,具体的,支撑底座4的底面开设有安装空槽401,安装基座5的顶面固定安装有电动液压柱501,且安装基座5通过电动液压柱501与支撑底座4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需要对风机的整体高度进行调节时,启动电动液压柱501,使其整体高度伸长或缩短,进而带动支撑底座4升高或下降,实现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对风机整体高度的自由调节,结构简单,灵活性强,适用范围得到有效提升。
29.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流程及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当风机运作时,风机叶轮7转动产生的震动力通过内壳体6传递至缓冲柱601,缓冲柱601则向外挤压减震套筒101内的弹簧,使弹簧压缩并回弹,将风机叶轮7的震动力缓冲化解,以降低风机叶轮7震动产生的噪音,具有良好的降噪效果,实用性得到有效提升,缓冲柱601与减震套筒101分八个不同方向等距设置,内壳体6受到作用力时,则向相同方向的缓冲柱601施加压力,可全方位的缓冲来自不同方向的作用力,减震效果得到大幅提升,风机叶轮7运转使内壳体6内形成负压,进而通过进风管2抽取空气,空气经过进风管2时,可由过滤板201将其中的粉尘及颗粒隔绝在内壳体6以外,避免粉尘进入内壳体6后附着在风机叶轮7表面,长期使用破坏风机的动平衡,防尘性能优异,实用性得到有效提升,过滤板201将粉尘隔离后,部分粉尘掉落至集污管8,剩余的则附着在过滤板201表面,启动微型马达9,使其通过输出轴带动清洁刷板901以过滤板201为圆心转动,进而使清洁刷板901对过滤板201进行清扫,避免长期使用
造成过滤板201堵塞,自动化强,实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需要对风机的整体高度进行调节时,启动电动液压柱501,使其整体高度伸长或缩短,进而带动支撑底座4升高或下降,实现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对风机整体高度的自由调节,结构简单,灵活性强,适用范围得到有效提升。
30.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