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浮球液位开关的高温屏蔽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05064发布日期:2022-12-27 23:45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浮球液位开关的高温屏蔽泵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屏蔽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浮球液位开关的高温屏蔽泵。


背景技术:

2.屏蔽泵的电机和泵是一体的,其结构是将定子屏蔽套与定子屏蔽板焊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密闭腔,将泵与电机的转子密封住并与电机的定子隔离开,将普通离心泵的动密封转化成静密封,做到完全不泄漏,屏蔽泵凭借其安全又可靠的无泄漏性能在输送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介质的场所应用十分广泛。
3.屏蔽泵在启动前先要进行灌泵排气,屏蔽泵的泵腔绝不允许含有气体,如果排气不充分泵会发生汽蚀现象,随着汽蚀不断地发生冲击和振动,流量、扬程达不到要求;若汽蚀严重,在使用短时间内会损坏屏蔽套、烧毁电机绕组;汽蚀产生断流现象使滑动轴承干磨并损坏,屏蔽泵电机与泵是一体式的,电机产生的热量主要靠循环介质带走,介质的饱和蒸气压又受温度影响较大,如果电机内部散热不及时会加剧泵的汽蚀,所以高温屏蔽泵的充分排气十分关键,一般在排气孔处焊接一个排气阀,灌泵时打开排气阀排气,泵灌满时会从此阀溢出介质,有毒有害等危险介质不允许排向大气,需将此部分介质再引回安全的储液罐中,在引回介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操作不当会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因此使用并不安全。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带有浮球液位开关的高温屏蔽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带有浮球液位开关的高温屏蔽泵。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有浮球液位开关的高温屏蔽泵,包括泵体以及换热器,换热器位于泵体的上方,换热器的右侧设置有换热器盖,换热器盖上设置有第一双头螺柱与螺母,第一双头螺柱与螺母通过螺母将换热器盖活动安装在换热器的右侧,换热器盖上固定安装有与换热器盖内部连通的第二管路,第二管路的左侧活动安装有第一管路,第一管路上固定安装有浮球液位开关,浮球液位开关位于换热器的上方,泵体的左侧开设有第一孔和第二孔,泵体的内部左侧开设有第二腔室,泵体的内部右侧开设有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的内部左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滑动轴承组件,泵体的左侧对应第一孔和第二孔的位置固定安装有前轴承体,前轴承体与第一滑动轴承组件之间连接,前轴承体上安装有连接段,第二腔室的内部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二滑动轴承组件,第二滑动轴承组件的内部安装有后轴承体,第二滑动轴承组件与第一滑动轴承组件的内环之间固定安装有电机转子,电机转子为圆柱形结构,泵体的左侧开设有第三腔室,电机转子的左侧位于第三腔室的内部,电机转子的弧形侧壁上固定安装有辅助叶轮,辅助叶轮位于第三腔室的内部。
6.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管路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配对法兰,第一配对法兰的左侧
与第一管路的右侧固定连接,第二管路和第一管路之间通过第一配对法兰活动连接。
7.作为优选,所述电机转子与第二腔室之间开设有电机缝隙,泵体内安装有位于定子上的定子屏蔽套。
8.作为优选,所述换热器盖的右侧设置有第三管路以及第四管路,第三管路的一端与换热器的内部连通,第三管路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孔与第三腔室的内部连通。
9.作为优选,所述第三管路靠近换热器盖的一端上固定安装有第二配对法兰,第三管路通过第二配对法兰与换热器盖固定连接,第四管路靠近换热器盖的一端上固定安装有第三配对法兰,第四管路通过第三配对法兰与换热器盖固定连接,第四管路靠近泵体的一端上安装有第四配对法兰,第四管路通过第四配对法兰与泵体连接。
10.作为优选,所述泵体上对应第四管路的位置开设有第三孔,第四管路的一端与换热器的内部连通,第四管路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孔与第二腔室的内部连通,泵体的右侧开设有第四孔。
11.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浮球液位开关的高温屏蔽泵。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1)、该一种带有浮球液位开关的高温屏蔽泵,在起泵前,灌泵排气,灌泵介质从泵入口慢慢进入泵腔内,a点位于换热器盖的出口腔,是除液位开关外整个泵的最高点,通过浮球液位开关监测,如果泵灌满,介质会从第二管路、第一管路进入浮球液位开关内,灌泵的介质不会溢出也不需要引出,操作简单、方便、安全,起泵,高温屏蔽泵主要有两条循环通路:第一循环(主循环):介质从泵体入口走向泵体出口,此循环用来满足流量、扬程等工况要求;第二循环:第三腔室内的高温介质在辅助叶轮的增压下从前轴承体上的第二孔进入第二腔室,再由电机缝隙进入第一腔室,再由后轴承体上的第四孔通过第四管路进入换热器盖的入口腔从而进入换热器内进行热量交换,在从换热器盖的出口腔通过第三管路,再由第一孔进入第三腔室,此循环先对高温介质进行热量交换,换热之后的介质再起到给电机降温冷却的作用,从而达到了安全使用的效果。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他的实施附图。
15.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要结构示意图。
17.图例说明:
18.1、第一孔;2、第二孔;3、连接段;4、前轴承体;5、第一滑动轴承组件;6、换热器;7、浮球液位开关;8、第一管路;9、第一配对法兰;10、第二管路;11、换热器盖;12、第二配对法
兰;13、第三配对法兰;14、第三管路;15、第四配对法兰;16、第四管路;17、第三孔;18、第四孔;19、后轴承体;20、第二滑动轴承组件;21、第一腔室;22、电机转子;23、电机缝隙;24、定子屏蔽套;25、第二腔室;26、辅助叶轮;27、第三腔室;28、第一双头螺柱与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实施例:一种带有浮球液位开关的高温屏蔽泵,如图1所示,包括泵体以及换热器6,换热器6位于泵体的上方,换热器6的右侧设置有换热器盖11,换热器盖11上设置有第一双头螺柱与螺母28,第一双头螺柱与螺母28通过螺母将换热器盖11活动安装在换热器6的右侧,换热器盖11上固定安装有与换热器盖11内部连通的第二管路10,第二管路10为“l”形结构的管,第二管路10的左侧活动安装有第一管路8,第一管路8为圆柱形的管,第一管路8上固定安装有浮球液位开关7,浮球液位开关7位于换热器6的上方,泵体的左侧开设有第一孔1和第二孔2,泵体的内部左侧开设有第二腔室25,泵体的内部右侧开设有第一腔室21,第二腔室25为圆柱形结构的槽,第二腔室25的内部左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滑动轴承组件5,泵体的左侧对应第一孔1和第二孔2的位置固定安装有前轴承体4,前轴承体4与第一滑动轴承组件5之间连接,前轴承体4上安装有连接段3,第二腔室25的内部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二滑动轴承组件20,第二滑动轴承组件20的内部安装有后轴承体19,第二滑动轴承组件20与第一滑动轴承组件5的内环之间固定安装有电机转子22,电机转子22为圆柱形结构,泵体的左侧开设有第三腔室27,电机转子22的左侧位于第三腔室27的内部,电机转子22的弧形侧壁上固定安装有辅助叶轮26,辅助叶轮26位于第三腔室27的内部。
21.第二管路10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配对法兰9,第一配对法兰9的左侧与第一管路8的右侧固定连接,第二管路10和第一管路8之间通过第一配对法兰9活动连接。
22.电机转子22与第二腔室25之间开设有电机缝隙23,泵体内安装有位于定子上的定子屏蔽套24。
23.换热器盖11的右侧设置有第三管路14以及第四管路16,第三管路14的一端与换热器6的内部连通,第三管路14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孔1与第三腔室27的内部连通。
24.第三管路14靠近换热器盖11的一端上固定安装有第二配对法兰12,第三管路14通过第二配对法兰12与换热器盖11固定连接,第四管路16靠近换热器盖11的一端上固定安装有第三配对法兰13,第四管路16通过第三配对法兰13与换热器盖11固定连接,第四管路16靠近泵体的一端上安装有第四配对法兰15,第四管路16通过第四配对法兰15与泵体连接。
25.泵体上对应第四管路16的位置开设有第三孔17,第四管路16的一端与换热器6的内部连通,第四管路16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孔17与第二腔室25的内部连通,泵体的右侧开设有第四孔18。
2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27.在起泵前,灌泵排气,灌泵介质从泵入口慢慢进入泵腔内,a点位于换热器盖11的出口腔,是除液位开关外整个泵的最高点,通过浮球液位开关监测,如果泵灌满,介质会从
第二管路10、第一管路8进入浮球液位开关内,灌泵的介质不会溢出也不需要引出,操作简单、方便、安全,起泵,高温屏蔽泵主要有两条循环通路:第一循环(主循环):介质从泵体入口走向泵体出口,此循环用来满足流量、扬程等工况要求;第二循环:第三腔室27内的高温介质在辅助叶轮26的增压下从前轴承体4上的第二孔2进入第二腔室25,再由电机缝隙23进入第一腔室21,再由后轴承体19上的第四孔18通过第四管路16进入换热器盖11的入口腔从而进入换热器6内进行热量交换,在从换热器盖11的出口腔通过第三管路14,再由第一孔1进入第三腔室27,此循环先对高温介质进行热量交换,换热之后的介质再起到给电机降温冷却的作用,从而达到了安全使用的效果。
2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