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压缩机的热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25226发布日期:2022-10-25 20:23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压缩机的热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压缩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压缩机的热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2.空气压缩机是一种用以压缩气体的设备。通过几种方法之一,空气压缩机迫使越来越多的空气进入储气罐,从而增加了压力。当储罐压力达到其设计上限时,空气压缩机将关闭。然后,压缩空气将保留在罐中,直到被使用。压缩空气中包含的能量可用于各种应用,利用空气释放和罐减压时的动能。当储气罐压力达到其下限时,空气压缩机将再次打开并重新给储气罐加压。空气压缩机必须与泵有所区别,因为它适用于任何气体,而泵则以液体工作。
3.但是,空气压缩机在对空气压缩过程中,气体被压缩后本身是变热的,市场上的空气压缩机制造商往往会忽略这持续不断产生的热量,在特殊场景下,如低温场景下,空气压缩机往往效率会变慢,如果将该热量转化为低温场景下的装置进行保温,便可提升装置的工作效率,因此需要一种空气压缩机的热利用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压缩机的热利用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气压缩机在对空气压缩过程中,气体被压缩后本身是变热的,市场上的空气压缩机制造商往往会忽略这持续不断产生的热量,在特殊场景下,如低温场景下,空气压缩机往往效率会变慢,如果将该热量转化为低温场景下的装置进行保温,便可提升装置的工作效率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空气压缩机的热利用装置,包括空气压缩机,所述空气压缩机的顶部一侧安装有进气端口,且空气压缩机的底部一侧连通有出气管,所述空气压缩机的底部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水箱,且水箱与出气管之间设置有导热棒,所述导热棒的一端贯穿水箱侧壁延伸至水箱的内腔,且导热棒的另一端贯穿出气管的侧壁延伸至出气管的内腔,所述空气压缩机的底部且位于水箱的一侧安装有水泵,且水泵的一端与水箱的一侧连通,并且水泵的另一端与另一个制暖片的底部连通,所述空气压缩机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制暖片,两个所述制暖片相连通,且其中一个制暖片的底部与相邻的水箱一侧相连通。
7.优选地,所述水泵的一端与水箱的一侧通过第二软管相连通,所述水泵的另一端与其中一个制暖片通过第一软管相连通。
8.优选地,两个所述制暖片之间通过连接管相连通,其中一个制暖片的底部与相邻的水箱一侧通过传输管相连通。
9.优选地,所述空气压缩机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腿。
10.优选地,所述导热棒的外圈套设有保护套。
11.优选地,所述保护套的一端与相邻的水箱一侧固定连接,且保护套的另一端与相邻的出气管的外壁固定连接。
12.本实用新型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在人员使用时,空气压缩机通过进气端口将过滤后的空气吸入其内腔,空气经过压缩会产生热量,压缩后且含带热量的空气经过出气管传输过程中,会与导热棒发生接触,对导热棒进行加热,通过导热棒的热量传递,使得水箱内侧的水源进行加热,通过水泵配合第二软管将水箱内加热后的水源抽出,通过第一软管传输至制暖片内部,待水源达到一定水位后,通过连接管传输至另一制暖片,而后受重力影响,通过传输管回到水箱内侧,完成了水循环作业,通过升温后的制暖片对空气压缩机进行保温作业,通过结构上的设计,使得装置在低温下的使用场景中,可以保证其正常且稳定的运行,做到了热量的再利用,减少了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了空气压缩机的稳定性。
14.本实用新型还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通过水泵的设置,为水源循环运动提高了动力源,通过制暖片的设置,为空气压缩机提高了保温的效果,通过支撑腿的设置,增加了装置底部的稳定性,通过保护套的设置,保证了导热棒不受外力影响,且保证了其供热不受环境影响,通过导热棒的设置,一方面帮助了压缩后的空气进行散热,增加了压缩后的空气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进行了将热量的传递。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管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水箱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出气管剖面。
21.图中:1、空气压缩机;2、导热棒;3、进气端口;4、出气管;5、支撑腿;6、制暖片;7、水箱;8、水泵;9、第一软管;10、连接管;11、保护套;12、第二软管;13、传输管。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3.参照图1-4,一种空气压缩机的热利用装置,包括空气压缩机1,所述空气压缩机1的顶部一侧安装有进气端口3,且空气压缩机1的底部一侧连通有出气管4,所述空气压缩机1的底部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水箱7,且水箱7与出气管4之间设置有导热棒2,所述导热棒2的一端贯穿水箱7侧壁延伸至水箱7的内腔,且导热棒2的另一端贯穿出气管4的侧壁延伸至出气管4的内腔,所述空气压缩机1的底部且位于水箱7的一侧安装有水泵8,且水泵8的一端与水箱7的一侧连通,并且水泵8的另一端与另一个制暖片6的底部连通,所述空气压缩机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制暖片6,两个所述制暖片6相连通,且其中一个制暖片6的底部与相
邻的水箱7一侧相连通,具体的,在人员使用时,空气压缩机1通过进气端口3将过滤后的空气吸入其内腔,通过挤压使得空气进行压缩,而后通过出气管4将压缩后的空气传输至存储装置,空气经过压缩会产生热量,压缩后且含带热量的空气经过出气管4传输过程中,会与导热棒2发生接触,对导热棒2进行加热,通过导热棒2的热量传递,使得水箱7内侧的水源进行加热,通过水泵8配合第二软管12将水箱7内加热后的水源抽出,通过第一软管9传输至制暖片6内部,待水源达到一定水位后,通过连接管10传输至另一制暖片6,而后受重力影响,通过传输管13回到水箱7内侧,完成了水循环作业,通过升温后的制暖片6对空气压缩机1进行保温作业,通过结构上的设计,使得装置在低温下的使用场景中,可以保证其正常且稳定的运行,做到了热量的再利用,减少了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了空气压缩机1的稳定性。
24.本方案具备以下工作过程:
25.在人员使用时,空气压缩机1通过进气端口3将过滤后的空气吸入其内腔,通过挤压使得空气进行压缩,而后通过出气管4将压缩后的空气传输至存储装置,空气经过压缩会产生热量,压缩后且含带热量的空气经过出气管4传输过程中,会与导热棒2发生接触,对导热棒2进行加热,通过导热棒2的热量传递,使得水箱7内侧的水源进行加热,通过水泵8配合第二软管12将水箱7内加热后的水源抽出,通过第一软管9传输至制暖片6内部,待水源达到一定水位后,通过连接管10传输至另一制暖片6,而后受重力影响,通过传输管13回到水箱7内侧,完成了水循环作业,通过升温后的制暖片6对空气压缩机1进行保温作业。
26.根据上述工作过程可知:
27.通过结构上的设计,使得装置在低温下的使用场景中,可以保证其正常且稳定的运行,做到了热量的再利用,减少了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了空气压缩机1的稳定性。
28.进一步地,水泵8的一端与水箱7的一侧通过第二软管12相连通,水泵8的另一端与其中一个制暖片6通过第一软管9相连通,具体的,通过水泵8的设置,为水源循环运动提高了动力源。
29.进一步地,两个制暖片6之间通过连接管10相连通,其中一个制暖片6的底部与相邻的水箱7一侧通过传输管13相连通,具体的,通过制暖片6的设置,为空气压缩机1提高了保温的效果。
30.进一步地,空气压缩机1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腿5,具体的,通过支撑腿5的设置,增加了装置底部的稳定性。
31.进一步地,导热棒2的外圈套设有保护套11,具体的,通过保护套11的设置,保证了导热棒2不受外力影响,且保证了其供热不受环境影响。
32.进一步地,保护套11的一端与相邻的水箱7一侧固定连接,且保护套11的另一端与相邻的出气管4的外壁固定连接,具体的,通过导热棒2的设置,一方面帮助了压缩后的空气进行散热,增加了压缩后的空气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进行了将热量的传递。
33.综上所述:在人员使用时,空气压缩机1通过进气端口3将过滤后的空气吸入其内腔,通过挤压使得空气进行压缩,而后通过出气管4将压缩后的空气传输至存储装置,空气经过压缩会产生热量,压缩后且含带热量的空气经过出气管4传输过程中,会与导热棒2发生接触,对导热棒2进行加热,通过导热棒2的热量传递,使得水箱7内侧的水源进行加热,通过水泵8配合第二软管12将水箱7内加热后的水源抽出,通过第一软管9传输至制暖片6内部,待水源达到一定水位后,通过连接管10传输至另一制暖片6,而后受重力影响,通过传输
管13回到水箱7内侧,完成了水循环作业,通过升温后的制暖片6对空气压缩机1进行保温作业,通过水泵8的设置,为水源循环运动提高了动力源,通过制暖片6的设置,为空气压缩机1提高了保温的效果,通过支撑腿5的设置,增加了装置底部的稳定性,通过保护套11的设置,保证了导热棒2不受外力影响,且保证了其供热不受环境影响,通过导热棒2的设置,一方面帮助了压缩后的空气进行散热,增加了压缩后的空气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进行了将热量的传递,通过结构上的设计,使得装置在低温下的使用场景中,可以保证其正常且稳定的运行,做到了热量的再利用,减少了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了空气压缩机1的稳定性。
3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