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插拔杆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65853发布日期:2022-09-27 23:55阅读:99来源:国知局
风扇插拔杆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插拔杆布置结构,属于风扇领域。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的机械式风扇摇头机构利用尾牙箱结构实现风扇摇头,尾牙箱具有拉杆,拉杆上连接有插拔杆,拉动插拔杆可将拉杆拉起,尾牙箱内的齿轮断开啮合,风扇停止摇头;按压插拔杆后拉杆落下,此时尾牙箱内的齿轮相啮合,风扇实现摇头。当风扇做摇头运动时,插拔杆会以自身轴心转动,与电机后壳产生摩擦,如此可能造成后壳和插拔杆损坏,且摩擦后的粉末掉入机体内部,有着火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小风扇在摇头时插拔杆转动的风险的风扇插拔杆布置结构。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风扇插拔杆布置结构,包括电机及与电机连接的尾牙箱,尾牙箱上还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还包括设置有第二导向结构的转接件,转接件上固定连接有插拔杆,第一导向结构与第二导向结构在竖直方向上滑动连接,尾牙箱内的拉杆可转动的设置在转接件上;
5.拉杆与转接件之间设置有第一抵接结构,当插拔杆位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抵接结构作用,将拉杆拉起;拉杆与转接件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抵接结构,当插拔杆位于第二状态时,第二抵接结构作用,将拉杆落下。
6.进一步的,插拔杆固定设置在转接件的顶部,且插拔杆的轴线方向沿竖直方向延伸。
7.进一步的,转接件的顶面开设有连接孔,连接孔的轴线方向沿竖直方向延伸,插拔杆的一端设于连接孔中、并与连接孔固定连接。
8.进一步的,插拔杆与连接孔间采用可拆卸连接。
9.进一步的,插拔杆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卡接孔,连接孔的内周壁上凸设有与卡接孔相适配的卡齿,卡齿与卡接孔卡接。
10.进一步的,插拔杆的底端面上开设有凹陷部,在竖直方向上,凹陷部沿竖直方向上的顶壁高于卡接孔沿竖直方向上的顶壁,连接孔内固定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的顶面与凹陷部的顶壁限位配合,以用于避免卡接孔与卡齿脱离卡接状态。
11.进一步的,转接件的底面还开设有安装孔,拉杆可转动的设置在安装孔内,安装孔的内壁上凸设有第一限位凸起,拉杆的外周壁开设有第二限位槽,第一限位凸起容纳于第二限位槽中;
12.第一限位凸起的顶面与第二限位槽的顶壁限位配合,形成第一抵接结构;
13.第一限位凸起的底面与第二限位槽的底壁限位配合,形成第二抵接结构。
14.进一步的,第二导向结构为沿着竖直方向贯穿转接件的导向孔,第一导向结构为
导向柱,导向柱的轴线方向沿竖直方向延伸。
15.进一步的,导向柱的外周面上沿其周向间隔的设有多个凸起,凸起与导向孔的内周面接触。
16.进一步的,凸起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呈弧形。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8.运用本技术的结构后,向下按压插拔杆,第二抵接结构作用,拉杆落下,尾牙箱内的齿轮相啮合从而带动拉杆在转接件上转动,因此拉杆转动无法带动固定设置在转接件上的插拔杆转动;另外,第一导向结构与第二导向结构的配合同样可防止转接件以拉杆的轴线为旋转轴旋转。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转接件的剖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转接件与第一种拉杆的装配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转接件的剖视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转接件与第二种拉杆的装配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插拔杆的轴测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示意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导向柱的轴测图。
27.图中标记为:1是电机,2是尾牙箱,22是定位柱,24是拉杆,242是第二限位凸起,244是第二限位槽,3是转接件,31是卡齿,32是导向孔,34是连接孔,36是安装孔,362是第一限位凸起,364是第一限位槽,38是限位部,4是插拔杆,42是卡接孔,44是凹陷部,5是导向柱,52是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9.因此,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如图1至图5、及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插拔杆布置结构,包括电机1及与电机1连接的尾牙箱2,尾牙箱2上还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还包括设置有第二导向结构的转接件3,转接件3上固定连接有插拔杆4,第一导向结构与第二导向结构在竖直方向上滑动连接,尾牙箱2内的拉杆24可转动的设置在转接件3上;
31.拉杆24与转接件3之间设置有第一抵接结构,当插拔杆4位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抵接结构作用,将拉杆24拉起;拉杆24与转接件3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抵接结构,当插拔杆4位于第二状态时,第二抵接结构作用,将拉杆24落下。
32.具体的,插拔杆4的第一状态为拉动插拔杆4时,插拔杆4的第二状态为按压插拔杆4时;运用本技术的结构后,向下按压插拔杆4,第二抵接结构作用,拉杆24落下,尾牙箱2内的齿轮相啮合从而带动拉杆24在转接件3上转动,因此拉杆24转动无法带动固定设置在转接件3上的插拔杆4转动;另外,第一导向结构与第二导向结构的配合同样可防止转接件3以拉杆24的轴线为旋转轴旋转,当然在正常情况下拉杆24转动是不会带动转接件3旋转的。
33.优选的,插拔杆4固定设置在转接件3的顶部,且插拔杆4的轴线方向沿竖直方向延伸。
34.优选的,转接件3的顶面开设有连接孔34,连接孔34的轴线方向沿竖直方向延伸,插拔杆4的一端设于连接孔34中、并与连接孔34固定连接。
35.优选的,插拔杆4与连接孔34间采用可拆卸连接。具体的,除了可拆卸连接外还可将插拔杆4胶接在连接孔34内,但如此设置不方便维修插拔杆4或者转接件3。
36.如图6所示,优选的,插拔杆4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卡接孔42,连接孔34的内周壁上凸设有与卡接孔42相适配的卡齿31,卡齿31与卡接孔42卡接。具体的,除了卡接外,插拔杆4与连接孔34之间还可通过螺纹连接,通过卡接将插拔杆4连接至连接孔34内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37.优选的,插拔杆4的底端面上开设有凹陷部44,在竖直方向上,凹陷部44沿竖直方向上的顶壁高于卡接孔42沿竖直方向上的顶壁,连接孔34内固定设置有限位部38,限位部38的顶面与凹陷部44的顶壁限位配合,以用于避免卡接孔42与卡齿31脱离卡接状态。
38.具体的,在装配插拔杆4时,需对插拔杆4施加向下的力,从而将插拔杆4上的卡接孔42卡接至连接孔34内的卡齿31上;如果不设置凹陷部44及限位部38,当对插拔杆4施加的力过大时,卡接孔42可能与卡齿31脱离卡接状态,即:卡接孔42与卡齿31卡接后,插拔杆4继续向下运动,继而使卡齿31与卡接孔42脱开,如此将使得按压插拔杆4而无法带动转接件3向下运动;设置凹陷部44与限位部38即可解决卡齿31与卡接孔42脱离卡接的问题,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当对卡接孔42与卡齿31卡接后,限位部38的顶面与凹陷部44的顶壁限位配合,从而防止插拔杆4继续向下运动,如此可解决卡齿31与卡接孔42脱离卡接的问题。
39.本方案的凹陷部44可以是盲孔,也可以是凹槽。
40.优选的,转接件3的底面还开设有安装孔36,拉杆24可转动的设置在安装孔36内,安装孔36的内壁上凸设有第一限位凸起362,拉杆24的外周壁开设有第二限位槽244,第一限位凸起362容纳于第二限位槽244中;
41.第一限位凸起362的顶面与第二限位槽244的顶壁限位配合,形成第一抵接结构;
42.第一限位凸起362的底面与第二限位槽244的底壁限位配合,形成第二抵接结构。
43.具体的,本方案的拉杆24上的顶面上固定有螺钉,螺钉的顶部与拉杆24的顶面组合形成第二限位槽244;向下按压插拔杆4,第二抵接结构作用,拉杆24落下,尾牙箱2内的齿轮相啮合从而带动拉杆24在转接件3的安装孔36内空转,因此拉杆24转动无法带动固定设置在转接件3上的插拔杆4转动。
44.除本方案外,还可在安装孔36的内壁上设置第一限位槽364,在拉杆24的外周壁上设置第二限位凸起242,第二限位凸起242容纳于第一限位槽364中,第二限位凸起242的顶面与第一限位槽364的顶壁限位配合,形成第一抵接结构;
45.第二限位凸起242的底面与第一限位槽364的底壁限位配合,形成第二抵接结构。
46.还可在转接件3的底面设置柱状的安装柱来代替安装孔36,同时在拉杆24的顶面设置与安装柱相适配的盲孔,第一抵接结构与第二抵接结构参照本方案设置即可。
47.优选的,第二导向结构为沿着竖直方向贯穿转接件3的导向孔32,第一导向结构为导向柱5,导向柱5的轴线方向沿竖直方向延伸。具体的,本技术的尾牙箱2上凸设有定位柱22,导向柱5的底面上开设有定位孔,定位孔套设在定位柱22外周面,如此固定定位柱22较为方便,且维修、更换容易。
48.如图8所示,优选的,导向柱5的外周面上沿其周向间隔的设有多个凸起52,凸起52与导向孔32的内周面接触。具体的,本方案可减小导向柱5与导向孔32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导向柱5与导向孔32之间的摩擦力,如此在提起或者按下插拔杆4时较为省力。
49.优选的,凸起52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呈弧形。
5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类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文中,“平行”、“垂直”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
51.另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和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