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腔室抗性消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26097发布日期:2022-10-25 22:34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腔室抗性消声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消声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腔室抗性消声装置。


背景技术:

2.抗性消声器是一种在管道截面的突变处或者旁接共振腔等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引起阻抗的改变而产生声能的反射、干涉从而降低由消声器向外辐射的声能来达到消声目的的消声器,而穿孔消声器就是抗性消声器的一种。
3.现有的穿孔消声器大多数是在消声器的内部设置带有多个直径不大于1毫米微孔的消声组件,消声组件将消声器内部的空腔分割成多个腔室,从而达到消除目标频带噪声的效果,目前,穿孔消声器由于其防湿、防火以及结构简单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在鼓风机,空压机等设备的气流通道处用以降低气流通过时所产生的噪声。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由于现有的穿孔消声器内部用于消除噪声的消声组件上的微孔直径较小,而鼓风机以及空压机等设备所产生的气流可能携带灰尘,因此在长期使用下,会有气流中所产生的灰尘附着在消声组件的微孔上,并堵塞消声组件微孔的情况发生,从而对消声效果造成影响,但是由于消声组件固定在消声器的内部,而且消声器在使用时两端均连接有管道,这使得工作人员如果对消声器进行清洁的话则需要将消声器从管道上取下才能进行清洁工作,十分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方便工作人员清洁附着在微孔上的灰尘,本技术提供一种多腔室抗性消声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多腔室抗性消声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多腔室抗性消声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装置主体内部形成有空腔,空腔内设有消声组件,装置主体一端设有与空腔连通的吹尘口,装置主体另一端设有与空腔连通的吸尘口,吹尘口远离装置主体的一端和吸尘口远离装置主体的一端分别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连接有端盖。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吹尘口在揭开端盖后与吹气装置连接,而吸尘口在揭开端盖后则与吸尘装置连接,吹气装置,例如风机,所产生的气流通过吹尘口进入到装置主体的空腔内,从而吹动附着在消声组件上的灰尘,然后启动吸尘装置通过吸尘口,对在空腔内漂浮的灰尘进行吸附,达到去除附着在消声组件的微孔上的灰尘的效果。
9.可选的,装置主体靠近吸尘口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输入法兰,装置主体靠近吹尘口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输出法兰,输入法兰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法兰板与第二法兰板,第一法兰板用于与装置主体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第一法兰板以及第二法兰板之间夹设有连接管,连接管一端与第一法兰板固定连接,连接板另一端与第二法兰板固定连接,第一法兰远离连接管的一面与消声组件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入法兰用于供气流进入空腔内,输入法兰包括与装置
主体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的第一法兰板以及用于连接其他设备的第二法兰板,且第一法兰板以及第二法兰板之间夹设有连接管,使得其他设备所产生的气流能够通过输入法兰进入到空腔内,而第一法兰板与装置主体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使得第一法兰板可以从装置主体上拆下,方便工作人员对输入法兰进行更换。
11.可选的,消声组件包括第一消声管与第二消声管,第一消声管以及第二消声管上分别设有多个微孔,第一消声管穿设于第二消声管内,第二消声管两端分别与空腔内壁固定连接,第一消声管一端与第一法兰板固定连接,第一消声管另一端与空腔内壁抵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消声管穿设于第二消声管内,使得第一消声管与第二消声管之间,以及第二消声管与空腔内壁之间形成多个腔室,使得消声组件的消声效果更好,而第一消声管一端与第一法兰固定连接,第一消声管的另一端与空腔内壁抵接,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将第一法兰板从装置主体上卸下后,可以将第一消声管取出,方便工作人员对第一消声管进行清洁。
13.可选的,第一法兰板以及第二法兰板上均设有绕连接管轴线圆周分布的转动槽。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法兰板以及第二法兰板上绕连接管轴线圆周分的转动槽,使得输入法兰在连接时可以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消声管转动,使得第一消声管上微孔的位置与第二消声管上微孔的位置错开,延长声音在第一消声管以及第二消声管之间反射的时间,达到更好的消声效果,而转动槽则是起到使输入法兰在转动时的角度更加灵活。
15.可选的,输入法兰上同样设有绕连接管轴线圆周分布的转动槽。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输入法兰卡住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松开输入法兰与装置主体的连接,转动输出法兰,带动装置主体转动,进而使得第二消声管转动,实现第二消声管上微孔的位置与第一消声管上微孔的位置相互错开,达到更好的消声效果。
17.可选的,空腔内壁靠近输出法兰的内壁在对应第一消声管的位置设有用于与第一消声管插接配合的插接槽。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接槽对第一消声管起到限位的作用。
19.可选的,插接槽内粘接有软垫,软垫用于与第一消声管抵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软垫由吸音棉组成,在填充第一消声管与插接槽之间间隙的同时,也起到消声的作用。
21.可选的,第一法兰板与装置主体之间夹设有密封垫,密封垫一面与第一法兰板抵接,密封垫另一面与装置主体的表面抵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垫用于封堵第一法兰板与装置主体之间的间隙,增加第一法兰板与装置主体之间的密封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在装置主体的上设置分别与空腔连通吹尘口以及吸尘口,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吹尘口以及吸尘口对位于空腔内的消声组件进行清洁,达到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清洁的效果;
25.2.通过转动输入法兰,带动第一消声管转动,使得第一消声管上微孔的位置与第二消声管上微孔的位置相互错开,起到提升消声效果的作用。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多腔室抗性消声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内部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图2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装置主体;2、空腔;3、吹尘口;4、吸尘口;5、端盖;6、输入法兰;7、输出法兰;8、第一法兰板;9、第二法兰板;10、连接管;11、第一消声管;12、第二消声管;13、微孔;14、转动槽;15、插接槽;16、软垫;17、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多腔室抗性消声装置,参照图1-2,包括装置主体1,装置主体1内部形成有空腔2,装置主体1长度方向的一端设有输入法兰6,装置主体1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则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有输出法兰7,其中输入法兰6包括第一法兰板8以及第二法兰板9,第一法兰板8与第二法兰板9之间设有连接管10,连接管10的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第一法兰板8和第二法兰板9固定连接。
32.第一法兰板8以及第二法兰板9上均绕连接管10的轴线圆周分布有转动槽14,而输出法兰7上的法兰板也同样设有绕连接管10轴线圆周分布的转动槽14,连接螺栓穿过第一法兰板8上的转动槽14实现第一法兰板8与装置主体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在第一法兰板8与装置主体1之间设有密封垫17,密封垫17用于封堵第一法兰板8与装置主体1之间的缝隙,而第二法兰板9则是用于连接从装置主体1外部往装置主体1内部输送气流的其他设备。
33.而在装置主体1上靠近输入法兰6的一端设置有与空腔2连通的吹尘口3,而在装置主体1上靠近输出法兰7的一端则是设置有与空腔2连通的吸尘口4,吹尘口3远离装置主体1的一端以及吸尘口4远离装置主体1的一端均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连接有用于放置外部杂物进入到空腔2内的端盖5。
34.参照图2-3,空腔2内部设有第一消声管11以及第二消声管12,第一消声管11以及第二消声管12上分别设有多个通孔,第一消声管11与第二消声管12同轴且第一消声管11穿设于第二消声管12内,在空腔2内形成多个用于消声的腔室,第一消声管11以及第二消声管12的长度方向均与装置主体1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二消声管12两端分别与空腔2内壁固定连接,在空腔2靠近输出法兰7的一端的内壁上设有插接槽15,第一消声管11靠近输入法兰6的一端与第一法兰板8固定连接,第一消声管11远离输入法兰6的一端则是抵接在插接槽15内。
35.插接槽15对第一消声管11起到限位的作用,而且插接槽15内还粘接有软垫16,软垫16由吸音棉组成,软垫16与第一消声管11抵接,填充了第一消声管11与插接槽15之间的间隙,同时,软垫16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消声作用。
36.当工作人员拧松穿过第一法兰板8上的连接螺栓时,可以通过转动输入法兰6的方式带动第一消声管11转动,从而使得第一消声管11上微孔13的位置与第二消声管12上微孔13的位置相互错开,从而使得气流所产生的噪音音在第一消声管11与第二消声管12之间反射的时间更长,达到更好的消声效果;同样的,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取下第一法兰板8上的连接螺栓,转动输出法兰7,进而带动装置主体1转动,而第二消声管12由于与空腔2的内壁
固定连接,因此第二消声管12会随着装置主体1的转动而转动,从而实现第二消声管12上微孔13的位置与第一消声管11上微孔13的位置相错,达到与转动输入法兰6同样的效果。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多腔室抗性消声器的实施原理为:工作人员在本技术中的多腔室抗性消声装置停止运行时,将用于封堵吸尘口4以及吹尘口3的端盖5取下,在吹尘口3处连接风机的出风管道,在吸尘口4处连接吸尘器的吸尘管道,当风机运转时所产生的风力会通过出风管道进入到空腔2内,而吸尘器运转时所产生的吸力则会将风机所吹起的附着在第一消声管11与第二消声管12上的灰尘通过吸尘口4吸出,实现对第一消声管11以及第二消声管12的清洁;而工作人员也同样可以将第一法兰板8上的连接螺栓拧出,从而将第一消声管11从空腔2内部取出后,再分别对第一消声管11以及第二消声管12进行清洁。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