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动泵超速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61227发布日期:2022-12-07 04:02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汽动泵超速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动泵超速试验工具,尤其涉及一种汽动泵超速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2.经调研,当前汽动辅助给水泵超速试验采用的是逐渐关泵入口阀、外接轴封水的方式(逐渐关小泵入口阀,使系统流动阻力变大,流量减小,在蒸汽量不变情况下,使泵的转速升高,达到超速工况)。上述方式具有以下缺点:
3.1.泵入口人为产生严重汽蚀环境,加剧诱导轮汽蚀损伤;
4.2.汽蚀超速工况,加剧平衡盘磨损;
5.3.试验前后需外接轴封水的时间长,占用机组上行关键路径;
6.4.超速风险高,若泵入口阀不慎全关未及时打开,将导致旋转部件缺水而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动泵超速试验装置。
8.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汽动泵超速试验装置,包括抬杆组件和升降机构;
9.所述抬杆组件包括抬杆、设置在所述抬杆的第一端上并用于与汽动泵上调速器与调节阀的控制连杆端部固定连接的插卡套;
10.所述升降机构支撑在所述抬杆的第二端下方,用于驱使所述抬杆的第二端上升,通过杠杆原理增大调节阀的开度。
11.优选地,所述插卡套包括一端开放的筒体;所述筒体的至少一壁面设有u形槽口,使所述壁面形成插卡部;
12.所述抬杆平行所述筒体的轴线并以第一端对接在所述筒体的封闭端上。
13.优选地,所述筒体的封闭端设有螺孔,所述抬杆的第一端端部设有外螺纹,所述抬杆的第一端端部通过螺纹配合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筒体的封闭端上。
14.优选地,所述抬杆的第一端端部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所述筒体的封闭端上。
15.优选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升降器件。
16.优选地,所述升降器件为千斤顶或气缸。
17.优选地,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升降器件上的快速打闸单元;
18.所述抬杆的第二端置于所述快速打闸单元上。
19.优选地,所述快速打闸单元包括设置支撑座、承载座以及连动手柄;
20.所述支撑座设置在所述升降器件的顶部;所述承载座可活动设置在所述支撑座内,并且所述承载座的至少一端伸出所述支撑座外,用于支撑所述抬杆的第二端;
21.所述连动手柄通过转轴连接所述支撑座,并且所述连动手柄的一端位于所述支撑座内并连接所述承载座,相对另一端位于所述支撑座外。
22.优选地,所述支撑座内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贯穿所述支撑座依次相邻的三个
侧面,使所述支撑座形成u形结构;
23.所述承载座横置在所述容置槽内,其相对两端凸出所述支撑座相对的两个侧面;所述连动手柄对应在所述支撑座另外的一侧面,一端穿进所述容置槽内连接所述承载座。
24.优选地,所述承载座上设有定位槽,并且所述承载座上设有连通所述定位槽的腰形孔,所述连动手柄的一端端部穿进所述定位槽内,通过第一销轴穿接在腰形孔及连动手柄的一端端部上,将所述连动手柄与所述承载座连接;并且,所述连动手柄相对所述支撑座可在水平方向上转动。
2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用于汽动泵超速试验,通过抬杆组件插入汽动泵中调速器与调节阀控制连杆处,配合升降机构利用杠杆原理,开大调节阀开度,增加汽轮机进汽量,实现汽动泵的超速试验,不会发生汽蚀,并且无需外接轴承润滑水,保障了设备安全稳定,降低超速试验风险,优化了超速试验流程,减少超速试验时间。
附图说明
26.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汽动泵超速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汽动泵超速试验装置中升降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30.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汽动泵超速试验装置,包括抬杆组件10和升降机构20。
31.其中,抬杆组件10用于设置在汽动泵和升降机构20之间。抬杆组件1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用于与汽动泵上调速器与调节阀(进汽调节阀)的控制连杆端部固定连接,第二端支撑在升降机构20上。在升降机构20进行上升动作的同时,驱使其上的抬杆组件10的第二端也上升,由于杠杆原理,抬杆组件10的第一端下降,从而通过抬杆组件10的第一端下拉调节阀的控制杆,增大调节阀的开度。
32.具体地,抬杆组件10可包括抬杆11和插卡套12。抬杆1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插卡套12设置在抬杆11的第一端上,从而形成抬杆组件10的第一端。插卡套12以插接卡设的方式配合在调速器与调节阀的控制连杆端部上,与其相对固定。抬杆11的第二端形成抬杆组件10的第二端,用于支撑在升降机构20上,随升降机构20进行升降动作。
33.插卡套12与控制连杆端部紧密配合,配合间隙为0-0.05mm。
34.作为选择,插卡套12进一步可包括一端开放的筒体121;筒体121的至少一壁面设有u形槽口122,使壁面形成插卡部,可对应控制连杆端部外周结构。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筒体121整体为矩形体,即具有四个壁面,每一壁面上均设有u形槽口122。
35.抬杆11平行筒体121的轴线并以第一端对接在筒体121的封闭端上。作为抬杆11和筒体121的一种连接方式,抬杆11的第一端端部可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筒体121的封闭端上,两者形成一体结构。作为抬杆11和筒体121的另一种连接方式,可通过螺纹配合实
现,即:筒体121的封闭端设有螺孔,抬杆11的第一端端部设有外螺纹,抬杆11的第一端端部通过螺纹配合可拆卸连接在筒体121的封闭端上。抬杆11和筒体121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便于两者的拆装、收纳,此外也便于更换不同长度的抬杆11或者更换筒体121等等。
36.如图1、2所示,升降机构20可包括底座(未图示)、设置在底座上的升降器件21。底座作为整个升降机构20的底部支撑结构,助于整个升降机构20的稳定放置。升降器件21通过升降动作驱使其上的抬杆11的第二端升降。
37.为配合抬杆组件10连接汽动泵上的控制连杆后的原始高度,底座上进一步可设置支架,通过支架调整升降器件21在底座上的高度。
38.升降器件21进一步可为千斤顶或气缸。升降器件21优选千斤顶,便于缓慢稳定上升,以稳定地打开调节阀开度,进而提高泵升速的稳定性。在图1、2所示实施例中,千斤顶采用剪刀式千斤顶,其一端可连接手轮,通过手轮手动操作剪刀式千斤顶的展开或闭合。
39.进一步地,升降机构20还包括设置在升降器件21上的快速打闸单元;抬杆11的第二端置于快速打闸单元上。该快速打闸单元的设置,使得可以通过击打快速打闸单元使抬杆11的第二端从升降机构20上脱离,即不再支撑在升降机构20上。
40.作为选择,快速打闸单元可包括设置支撑座22、承载座23以及连动手柄24。支撑座22设置在升降器件21的顶部;承载座23可活动设置在支撑座22内,并且承载座23的至少一端伸出支撑座22外,用于支撑抬杆11的第二端。连动手柄24通过转轴241连接支撑座22,并且连动手柄24的一端位于支撑座22内并连接承载座23,相对另一端位于支撑座22外。连动手柄24通过转轴241相对支撑座22可转动,从而通过转动可带动与其连接的承载座23也转动,使其上支撑的抬杆11的第二端脱离。
41.具体地,支撑座22可为具有多面的结构体,如矩形体等。支撑座22内设有容置槽221,容置槽221贯穿支撑座22依次相邻的三个侧面,使支撑座22形成u形结构。在升降器件21的顶部,支撑座22水平放置,使得其容置槽221贯穿的三个侧面形成水平方向上依次邻接。
42.承载座23横置在容置槽221内,其相对两端凸出支撑座22相对的两个侧面(为容置槽221贯穿的三个侧面中的两个)。该凸出的两端的顶面分别可用于抬杆11第二端的放置定位。连动手柄24对应在支撑座22另外的一侧面(为容置槽221贯穿的三个侧面的位于中间的一个),一端穿进容置槽221内连接承载座23,另一端位于支撑座22外可形成操作部,用于操作连动手柄24转动。
43.其中,为了使连动手柄24与支撑座22之间的配合有一个可活动的定位,连动手柄24上(如中部位置)可设有凸出的圆柱242,支撑座22内可设有凹槽(未图示)供圆柱242定位其中。圆柱242设有中心孔供转轴241穿设。
44.连动手柄24与承载座23之间的连接也非硬性连接,有一定的可活动性。参考图2,承载座23上设有定位槽231,定位槽231的开口朝向支撑座22外;承载座23上设有竖向且连通定位槽231的腰形孔232。连动手柄24的一端端部穿进定位槽231内,通过第一销轴233穿接在腰形孔232及连动手柄24的一端端部上,将连动手柄24与承载座23连接。
45.连动手柄24相对支撑座22可在水平方向上转动,同时可带动承载座23也在水平方向上摆动。进一步,连动手柄24的穿进定位槽231内的端部呈弧形,减少端部与定位槽231内表面的摩擦,确保连动手柄24的转动顺畅。
46.本实用新型的汽动泵超速试验装置应用于汽动泵超速试验时,将插卡套12插卡至在调速器与调节阀的控制连杆端部上,抬杆11远离插卡套12的第二端放在快速打闸单元上,具体为承载座23的顶面上。升降器件21升高带动快速打闸单元和抬杆11一同升高;在杠杆的作用下,抬杆11的第一端处的汽动泵的调节阀开度逐渐增大,汽轮机的进汽量增加,转速上升。
47.若打击快速打闸单元上的连动手柄24,可使抬杆11和快速打闸单元快速分离,起到调节阀快速复位的作用。
48.本实用新型的汽动泵超速试验装置应用于汽动泵超速试验,保障了设备安全稳定,降低超速试验风险,优化了超速试验流程,减少超速试验时间,预计每次换料周期可节约机组大修关键路径3小时,对核电厂发电效益和核安全水平提升有直接影响。
4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