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体组件、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71157发布日期:2023-01-17 20:25阅读:25来源:国知局
泵体组件、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泵体组件、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空调器。


背景技术:

2.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因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等特点,在空调、热泵热水器、制冷设备、车载制冷系统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滚动转子式压缩机能效,单缸双排滚动转子式压缩机被越来越多的采用。而这也带来了其他一些问题。
3.压缩机在制冷系统领域的主要作用是对制冷剂进行周期性压缩,使得低温低压制冷剂被压缩成高温高压制冷剂促使其在制冷系统内循环流动。单缸双排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在周期性压缩排气过程中,位于上下法兰阀片座中的阀片会不断地开启和关闭排气孔,以此来实现排气作用。受上下双排气泵体结构影响,下排气需要流经下消音腔及泵体流通孔才能到达上消音腔,这一过程会给气流带来较明显的压降。由于压降的存在,压缩机在工作过程中,上下排气阀片所受背压大小将不尽相同。通过分析可知排气阀片开启条件为p
缸内
≥p
背压
+p
预作用力
,而当上下排气阀片刚度条件相同(即排气阀片预作用力相同),由于背压不同,且气缸内压力一定,两排气阀片开启的时间将不一致,造成上阀片先开启、下阀片后开启进而导致排气脉动大、排气压力损失及振动加剧等不利状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泵体组件、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空调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上下排气阀的开启时间差较大导致泵体组件的排气脉动大、排气压力损失及振动加剧的技术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泵体组件,包括第一排气消音腔以及与其对应设置的第一排气阀组件、第二排气消音腔以及与其对应设置的第二排气阀组件、泵体排气口,其中第一排气消音腔与所述第二排气消音腔之间通过过流通道连通,所述泵体排气口与所述第一排气消音腔对应设置,所述过流通道内设置有特斯拉阀管,且所述特斯拉阀管的正向入口与所述第二排气消音腔对应设置,所述特斯拉阀管的正向出口与所述第一排气消音腔对应设置。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特斯拉阀管具有的循环节数量为n,n≥4。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特斯拉阀管具有的主流通通道的通道折角为α,0
°
<α≤25
°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流通通道的流通截面为矩形,所述矩形的宽度为d,0.5mm≤d≤2.0mm。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泵体组件为单缸双排泵体时,n=6,α=12.5
°
,d=2mm;或者,当所述泵体组件为双缸单级泵体时,n=8,α=10
°
,d=2mm。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流通道具有至少两个,各所述过流通道中皆设有所述
特斯拉阀管。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泵体组件为单缸双排泵体。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泵体组件为双缸单级泵体。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压缩机,包括上述的泵体组件。
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压缩机。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泵体组件、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空调器,在过流通道中设置特斯拉阀管,能够充分利用特斯拉阀管的正向加速导通、反向阻碍导通的特性,极大程度地降低第二排气阀组件排出于第二排气消音腔内的排气气流在流入第一排气消音腔内与第一排气阀组件排出的排气气流混合之前的压降,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小两个排气消音腔内气流的压力差也即两个排气阀组件的背压压差,从而实现两个排气阀组件中分别具有的排气阀片开启时间尽可能的一致性,进而降低排气脉动带来的压力损失以及振动加剧现象,另外,特斯拉阀管的反向阻碍导通使其具有止回流的作用,这能够杜绝回流所造成的功耗增大的不利发生。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体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为单缸双排泵体组件);
17.图2为图1中的特斯拉阀管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图2的右侧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体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为双缸单级泵体组件);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单缸双排泵体组件中特斯拉阀管具有的主流通通道的通道折角α与相应的压缩机能效之间的关系曲线示意图(以泵体高度为36mm为例);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单缸双排泵体组件中特斯拉阀管的主流通通道宽度d在其通道折角α为12.5
°
时与相应的压缩机能效之间的关系曲线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表示为:
23.11、第一排气消音腔;21、第二排气消音腔;3、泵体排气口;4、特斯拉阀管;41、正向入口;42、正向出口;43、主流通通道;44、支流道;51、第一阀片;52、第一阀片挡板;61、第二阀片;62、第二阀片挡板;71、上法兰;72、上消音器;73、下法兰;74、下消音器;75、第一气缸;76、第二气缸;77、隔板;78、曲轴;79、第一滚子;80、第二滚子。
具体实施方式
24.结合参见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泵体组件,包括第一排气消音腔11以及与其对应设置的第一排气阀组件、第二排气消音腔21以及与其对应设置的第二排气阀组件、泵体排气口3,其中第一排气消音腔11与第二排气消音腔21之间通过过流通道连通,泵体排气口3与第一排气消音腔11对应设置,过流通道内设置有特斯拉阀管4(也可简称为特斯拉阀),且特斯拉阀管4的正向入口41与第二排气消音腔21对应设置,特斯拉阀管4的正向出口42与第一排气消音腔11对应设置。具体参见图1或者图4所示出,第一排气阀组件具体包括具有一定刚度的第一阀片51以及能够对第一阀片51的打开角度进行限制的第一阀片挡板52,第二排气阀组件包括具有一定刚度的第二阀片61以及能够第二阀片61的打开角度进行限制的第二阀片挡板62,前述的特斯拉阀管4可以采用现有技术的特斯
拉阀管即可。
25.该技术方案中,在过流通道中设置特斯拉阀管4,能够充分利用特斯拉阀管4的正向加速导通、反向阻碍导通的特性,极大程度地降低第二排气阀组件排出于第二排气消音腔21内的排气气流在流入第一排气消音腔11内与第一排气阀组件排出的排气气流混合之前的压降,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小两个排气消音腔内气流的压力差也即两个排气阀组件的背压压差,从而实现两个排气阀组件中分别具有的排气阀片开启时间尽可能的一致性(也即减小开启时间差),进而降低排气脉动带来的压力损失以及振动加剧现象,另外,特斯拉阀管的反向阻碍导通使其具有止回流的作用,这能够杜绝回流所造成的功耗增大的不利发生。
26.前述的过流通道的具体构造根据具体的泵体结构型式构造形成,具体例如,图1示出的单缸双排泵体组件中,过流通道具体由下法兰73、上法兰71以及两者所夹持的第一气缸75上分别具有的同轴设置的通孔构成,特斯拉阀管4具体可以以过盈配合的方式组装于该过流通道中;再例如图4中示出的双缸单级泵体组件中,过流通道具体由下法兰73、上法兰71、隔板77以及被三者中的两者分别夹持的第一气缸75、第二气缸76上分别具有的同轴设置的通孔构成,特斯拉阀管4具体可以以过盈配合的方式组装于该过流通道中。
27.参见图2所示,特斯拉阀管4具有的循环节数量为n,n≥4,图中具体示出的n=5.5,以使特斯拉阀管4对第二排气消音腔21内流向第一排气消音腔11内的气流具有较好的正向加速导通效果,保证压差处于较小的范围。
28.实用新型人发现,特斯拉阀管4具有的主流通通道33的通道折角为α,α值对阀管的正向加速导通及反向阻碍导通效果有较大影响,参见图5所示,特斯拉阀管4具有的主流通通道33的通道折角为α,0
°
<α≤25
°
,在该范围内,相应的压缩机的能效处于较高水平。
29.结合参见图3及图6所示,主流通通道43的流通截面为矩形,矩形的宽度为d,0.5mm≤d≤2.0mm,如图6所示,处于该范围内,相应的压缩机的能效处于较高水平。而更为优选的是,结合参见图5及图6,经实验验证,在泵体组件为单缸双排泵体时,当特斯拉阀管结构参数设置如下,n=6,α=12.5
°
,d=2mm时。压缩机泵体排气过程压力脉动得到明显改善,压缩机整体能效提升约1%;当泵体组件为双缸单级泵体时,n=8,α=10
°
,d=2mm时,压缩机泵体排气过程压力脉动得到明显改善,压缩机整体能效提升约1.2%。
30.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特斯拉阀管4的外观为长方体结构,其具有阀管宽度k、阀管厚度h、阀管长度l等几何参数,以上参数并不直接影响特斯拉阀的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对其进行限定。
31.由于特斯拉阀管4内的主流通通道33截面面积对比原始泵体圆直流通孔(也即前述的过流通道)截面积不占优势,故其中用于设置特斯拉阀管的泵体流通孔应不少于两个,保证特斯拉阀管4的气流综合流通速度不低于原始圆直流通孔,也即,过流通道具有至少两个,各过流通道中皆设有特斯拉阀管4。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特斯拉阀管4内部并非完全空心结构,其具有一定强度,因此在泵体中结构位置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设更多用于放置特斯拉阀管的流通孔并不会对泵体结构强度造成较大影响。
32.图1中示出了一种单缸双排泵体,其中上消音器72与上法兰71之间形成了第一排气消音腔11,下消音器74与下法兰73之间则形成了第二排气消音腔21,第一排气阀组件设置于上法兰71上的上排气口上且处于上消音器72内,第二排气阀组件设置于下法兰73的下
排气口上且处于下消音器74内;而对于图4示出的双缸单级泵体,设置方式相类似,不做赘述。
3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压缩机,包括上述的泵体组件。
3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压缩机。
35.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方式的有利技术特征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3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