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液压缸锁紧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压缸锁紧机构。
背景技术:2.现有的液压缸锁紧机构通常采用常态闭锁液压平衡阀,阻止液压油的流动,从而阻止液压系统中的执行元件工作。通过压力油开启平衡阀,工作油路联通,使液压系统中的执行元件工作。
3.引证申请号为“201921127242.1”、名称为“一种液压缸锁紧机构”的一件中国专利申请,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右端处的缸体,所述壳体的左端固定有封堵盖,所述壳体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活塞体,所述活塞体的右侧连接有横向设置的且与缸体卡接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外部活动套设有固定在壳体内壁之间的隔板,所述活塞杆上固定套设有与隔板活动连接的活塞套,所述隔板的右侧设有固定套设在活塞杆上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壳体右端的内壁之间连接有对称设置的板簧,所述活塞体与隔板之间设有开设在壳体两侧的油孔,处于下方的所述油孔的上方设有固定在壳体内壁上的固定架,固定架的顶部活动连接有竖向设置的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底端连接有封堵在油孔中的堵头,所述堵头与固定架之间连接有套设在活动杆上的弹簧。
4.该液压缸锁紧机构虽锁紧效果更好,且解锁闭锁时的灵敏度更高,但与堵头相连的弹簧位于壳体内部,在液压油通过油孔进入的过程中,弹簧会持续压缩和回复,久而久之,将造成弹簧疲劳,从而导致弹簧的弹性效果下降,而弹簧、堵头与活动杆所构成的弹性件位于壳体内部,使得弹性件不易进行更换,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液压缸锁紧机构,旨在改善上述所提出的问题。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压缸锁紧机构,包括缸体和拆装组件,所述缸体一侧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内壁滑动连接有活塞体,所述活塞体一端设置有贯穿出所述缸体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与所述缸体相卡合,所述壳体内部固定设置有隔板,所述壳体内部滑动设置有连接板,所述隔板活动套设于所述活塞杆,所述连接板固定套接于所述活塞杆,所述连接板一侧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连接板通过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壳体内壁相连,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进油管,所述拆装组件包括内管、弹性件、第一紧固件、第二紧固件与封堵件,所述进油管螺纹套接于所述内管,所述内管内壁两侧固定有横杆,两个所述横杆之间固定有圆环,所述弹性件底部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圆环活动连接,所述弹性件顶部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封堵件活动连接,所述封堵件用于封堵所述进油管,所述封堵件活动设置于所述进油管内部。
7.在上述实现过程中,起初进油管螺纹套接于内管,使得二者相连通,当无液压油通过内管而进入壳体时,此时弹性件处于正常状态,以使得弹性件顶部的封堵件封堵进油管,
此时第一弹簧也处于正常状态,活塞杆端部与缸体相卡合,从而对缸体起到锁紧的作用,当存在液压油通过内管而进入壳体时,此时,液压油经过内管将向上移动,从而带动封堵件向上移动,弹性件随之处于拉长状态,当封堵件脱离进油管时,此时进油管内部即可通过液压油,液压油进入活塞体与隔板之间的腔体,随着液压油的流动,从而带动活塞体及其一端的活塞杆向左移动,从而解除活塞杆与缸体之间的卡合作用,连接板也随之移动而带动第一弹簧进行拉长,当液压油停止输送时,无向上流动的压力作用于封堵件,弹性件由拉长状态进行回复,使得封堵件重新位于进油管内部,此时通过第一弹簧拉长后的反作用力,以使得连接板及其所套接的活塞杆向右移动,使得活塞杆重新与缸体进行卡合,从而完成液压缸的锁紧过程,若需对弹性件进行更换时,旋动内管使其脱离进油管,因为封堵件活动设置在进油管内部,所以当内管脱离进油管后,进油管及其内部所连接的封堵件同样脱离进油管,通过第一紧固件以解除弹性件底部与圆环的连接作用,向上移动封堵件以带动弹性件完全脱离内管,再通过第二紧固件以解除弹性件顶部与封堵件的连接作用,即可完成弹性件的拆卸过程,以便更换弹性件,以避免弹性件长时间使用时产生疲劳而影响封堵件封堵进油管的效果,且上述过程简单易操作,可靠性较高。
8.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弹性件包括套管、内杆与第二弹簧,所述套管滑动套接于所述内杆,所述第二弹簧设置于所述套管内部且与所述内杆顶部相连。
9.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此种设计,当液压油向上移动带动封堵件随之移动时,套管在内杆外部向上移动滑动,第二弹簧进行拉长。
1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紧固件包括挡块,所述内杆穿过所述圆环且底部伸出至所述圆环下方,所述挡块螺纹套接于所述内杆底部,所述挡块顶部与所述圆环底部相接触,所述挡块顶部且位于所述内杆外部设置有与所述内杆外壁相适配的螺纹槽。
11.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旋动挡块使其顶部的螺纹槽脱离内杆,从而完成挡块与内杆底部之间的分离过程,此时向上移动内杆使其脱离圆环,即可完成弹性件底部与圆环之间的分离过程。
12.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紧固件包括固定块和凹槽,所述固定块设置于所述封堵件底部,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固定块底部且可供所述套管顶部插接,所述固定块两侧均活动贯穿有螺栓,两个所述螺栓相对一端分别螺纹穿设于所述套管两侧。
13.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旋动螺栓使其脱离套管,以解除套管与凹槽之间的连接状态,此时向下移动套管使其脱离凹槽,即可完成弹性件顶部与固定块之间的分离过程。
14.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套管内侧底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内杆外侧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滑动连接于所述限位槽。
15.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当液压油向上移动推动封堵件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套管向上滑动,通过限位块滑动连接于限位槽的设置,以对套管的运动进行竖向限位,通过限位槽的长度的设置,以避免套管完全与内杆分离(即内杆始终有部分长度位于套管内部)。
16.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限位槽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限位槽关于所述内杆呈对称设置,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槽对应设置。
17.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此种设计,以提高套管竖向移动的稳定性。
18.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封堵件包括堵板和密封橡胶圈,所述密封橡胶圈设置于所述堵板外圈,所述密封橡胶圈外壁与所述进油管内壁相接触。
19.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密封橡胶圈外壁与进油管内壁相接触的设置,以较大程度降低堵板外部与进油管内部之间的缝隙,使得封堵件可较好封堵进油管内部流通的路径,同时当旋动内管而带动堵板随之运动时,通过密封橡胶圈的弹性,以使得封堵件可在进油管内部进行活动。
2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内管底部连通有进油斗,所述进油斗呈锥形,所述进油斗外表面设置有防滑垫。
21.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进油斗的形状,以便扩大内管进油的口径,通过防滑垫的设置,以便旋动进油斗及其所连接的内管(防滑垫图中未画出)。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液压缸锁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图1中a处的放大图;
25.图3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图2中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26.图4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图3中封堵件的俯视图;
27.图5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图3中b处的放大图;
28.图6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图3中c处的放大图;
29.图7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弹性件中内杆的正面剖视图。
30.图中:100-缸体;110-壳体;120-活塞体;121-活塞杆;130-隔板;140-连接板;141-第一弹簧;150-进油管;200-拆装组件;210-内管;211-横杆;212-圆环;220-弹性件;221-套管;2211-限位块;222-内杆;2221-限位槽;223-第二弹簧;230-第一紧固件;231-挡块;2311-螺纹槽;240-第二紧固件;241-固定块;2411-螺栓;242-凹槽;250-封堵件;251-堵板;252-密封橡胶圈;260-进油斗。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32.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请参阅图1-7,本技术提供一种液压缸锁紧机构,包括缸体100和拆装组件200,缸体100一侧设置有壳体110,壳体110内壁滑动连接有活塞体120,活塞体120一端设置有贯穿出缸体100的活塞杆121,活塞杆121与缸体100相卡合,壳体110内部固定设置有隔板130,壳体110内部滑动设置有连接板140,隔板130活动套设于活塞杆121,连接板140固定套接于活塞杆121,连接板140一侧设置有第一弹簧141,连接板140通过第一弹簧141与壳体110内壁
相连,壳体110底部设置有进油管150,拆装组件200包括内管210、弹性件220、第一紧固件230、第二紧固件240与封堵件250,进油管150螺纹套接于内管210,内管210内壁两侧固定有横杆211,两个横杆211之间固定有圆环212,弹性件220底部通过第一紧固件230与圆环212活动连接,弹性件220顶部通过第二紧固件240与封堵件250活动连接,封堵件250用于封堵进油管150,封堵件250活动设置于进油管150内部。
34.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弹性件220包括套管221、内杆222与第二弹簧223,套管221滑动套接于内杆222,第二弹簧223设置于套管221内部且与内杆222顶部相连,通过此种设计,当液压油向上移动带动封堵件250随之移动时,套管221在内杆222外部向上移动滑动,第二弹簧223进行拉长。
35.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第一紧固件230包括挡块231,内杆222穿过圆环212且底部伸出至圆环212下方,挡块231螺纹套接于内杆222底部,挡块231顶部与圆环212底部相接触,挡块231顶部且位于内杆222外部设置有与内杆222外壁相适配的螺纹槽2311,旋动挡块231使其顶部的螺纹槽2311脱离内杆222,从而完成挡块231与内杆222底部之间的分离过程,此时向上移动内杆222使其脱离圆环212,即可完成弹性件220底部与圆环212之间的分离过程。
36.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第二紧固件240包括固定块241和凹槽242,固定块241设置于封堵件250底部,凹槽242设置于固定块241底部且可供套管221顶部插接,固定块241两侧均活动贯穿有螺栓2411,两个螺栓2411相对一端分别螺纹穿设于套管221两侧,旋动螺栓2411使其脱离套管221,以解除套管221与凹槽242之间的连接状态,此时向下移动套管221使其脱离凹槽242,即可完成弹性件220顶部与固定块241之间的分离过程。
37.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套管221内侧底部设置有限位块2211,内杆222外侧设置有限位槽2221,限位块2211滑动连接于限位槽2221,当液压油向上移动推动封堵件250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套管221向上滑动,通过限位块2211滑动连接于限位槽2221的设置,以对套管221的运动进行竖向限位,通过限位槽2221的长度的设置,以避免套管221完全与内杆222分离(即内杆222始终有部分长度位于套管221内部)。
38.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限位槽2221设置有两个,两个限位槽2221关于内杆222呈对称设置,限位块2211与限位槽2221对应设置,通过此种设计,以提高套管221竖向移动的稳定性。
39.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封堵件250包括堵板251和密封橡胶圈252,密封橡胶圈252设置于堵板251外圈,密封橡胶圈252外壁与进油管150内壁相接触,通过密封橡胶圈252外壁与进油管150内壁相接触,以较大程度降低堵板251外部与进油管150内部之间的缝隙,使得封堵件250可较好封堵进油管150内部流通的路径,同时当旋动内管210而带动堵板251随之运动时,通过密封橡胶圈252的弹性,以使得封堵件250可在进油管150内部进行活动。
40.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内管210底部连通有进油斗260,进油斗260呈锥形,进油斗260外表面设置有防滑垫,通过进油斗260的形状,以便扩大内管210进油的口径,通过防滑垫的设置,以便旋动进油斗260及其所连接的内管210(防滑垫图中未画出)。
41.该液压缸锁紧机构的工作原理:起初进油管150螺纹套接于内管210,使得二者相连通,当无液压油通过内管210而进入壳体110时,此时弹性件220处于正常状态,以使得弹性件220顶部的封堵件250封堵进油管150,此时第一弹簧141也处于正常状态,活塞杆121端
部与缸体100相卡合,从而对缸体100起到锁紧的作用,当存在液压油通过内管210而进入壳体110时,此时,液压油经过内管210将向上移动,从而带动封堵件250向上移动,弹性件220随之处于拉长状态,当封堵件250脱离进油管150时,此时进油管150内部即可通过液压油,液压油进入活塞体120与隔板130之间的腔体,随着液压油的流动,从而带动活塞体120及其一端的活塞杆121向左移动,从而解除活塞杆121与缸体100之间的卡合作用,连接板140也随之移动而带动第一弹簧141进行拉长,当液压油停止输送时,无向上流动的压力作用于封堵件250,弹性件220由拉长状态进行回复,使得封堵件250重新位于进油管150内部,此时通过第一弹簧141拉长后的反作用力,以使得连接板140及其所套接的活塞杆121向右移动,使得活塞杆121重新与缸体100进行卡合,从而完成液压缸的锁紧过程,若需对弹性件220进行更换时,旋动内管210使其脱离进油管150,因为封堵件250活动设置在进油管150内部,所以当内管210脱离进油管150后,进油管150及其内部所连接的封堵件250同样脱离进油管150,通过第一紧固件230以解除弹性件220底部与圆环212的连接作用,向上移动封堵件250以带动弹性件220完全脱离内管210,再通过第二紧固件240以解除弹性件220顶部与封堵件250的连接作用,即可完成弹性件220的拆卸过程,以便更换弹性件220,以避免弹性件220长时间使用时产生疲劳而影响封堵件250封堵进油管150的效果,且上述过程简单易操作,可靠性较高。
42.需要说明的是,缸体100具体的型号规格需根据该装置的实际规格等进行选型确定,具体选型计算方法采用本领域现有技术,故不再详细赘述。
43.缸体100的供电及其原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清楚的,在此不予详细说明。
4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