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风轮及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415623发布日期:2023-09-10 02:16阅读:58来源:国知局
离心风轮及风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器,尤其涉及一种离心风轮及风机。


背景技术:

1、离心风轮是一种能够在转动时实现轴向进风和周向出风的吹风装置。现有的离心风轮分为单向风轮和双向风轮,单向风轮仅能够沿一个旋转方向转动运行,其扇叶参数包括取值范围在40°~60°的进口角α与取值范围在110°~170°的出口角β,关于双向风轮,为了均衡不同旋转方向下的吹风性能,其扇叶的进口角和出口角均接近90°,但无论正转或反转,双向风轮的吹风性能都逊色于同尺寸规格的单向风轮。

2、随着离心风轮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扩展,在许多场合需要离心风轮具备正反转两种工作状态,要能够随时改变离心风轮的旋转方向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确保离心风轮在任何工作状态都具有符合行业推荐范围的进口角以及出口角,以使双向风轮的吹风性能看齐单向风轮。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正转和反转,且两种工作状态下具有相当且良好的吹风效果的离心风轮。

2、本发明提供的离心风轮包括具有风轮中心转动的本体和多个围绕风轮中心排布的扇叶,本体包括围绕风轮中心的安装区,扇叶安装于安装区,安装区包括围绕风轮中心的内圈,还包括在内圈的径向以外围绕内圈的外圈,每个扇叶包括转动连接于内圈的迎风板,还包括转动连接于外圈的送风板,在任意一个扇叶中,迎风板与送风板转动连接。

3、本发明的离心风轮所采用的扇叶可以改变自身形状,通过惯性作用,扇叶的形状能够跟随本体旋向而改变,从而使扇叶获得了分别对应两种本体旋向的导风形态,无论离心风轮正向运行还是反向运行,扇叶的进口角和出口角均能够自动地匹配当下的本体旋向,且进口角和出口角均能够取得符合行业推荐范围的角度值。因此离心风轮在两种工作状态下都具有良好且一致的吹风效果;当本体实现某一旋向的稳定转动后,扇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能够维持其形状不变,进口角和出口角的角度值维持稳定,从而稳定地引导气体流动,因此本发明的离心风轮的吹风效果堪比传统离心风轮的吹风效果。

4、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内圈设有多个围绕风轮中心排布的异形孔,外圈设有多个围绕风轮中心排布的铰接孔,迎风板包括设于异形孔的内连接部,内连接部能够靠近和远离风轮中心,送风板包括设于铰接孔的外连接部。

5、如此设置,异形孔提供了供扇叶正常形变所需的空间余量,随着本体转速加快,送风板绕铰接孔的轴心摆动,迎风板在惯性作用和送风板的拉力作用下既摆动同时远离风轮中心移动,从而改变扇叶的进口角和出口角,并使扇叶的形态切换为适配当前本体旋向的导风形态。

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内圈设有多个围绕风轮中心排布的铰接孔,外圈设有多个围绕风轮中心排布的异形孔,迎风板包括设于铰接孔的内连接部,送风板包括设于异形孔的外连接部,外连接部能够靠近和远离风轮中心。

7、如此设置,异形孔提供了供扇叶正常形变所需的空间余量,随着本体转速加快,迎风板绕铰接孔的轴心摆动,送风板在惯性作用和迎风板的拉力作用下既摆动同时靠近风轮中心移动,从而改变扇叶的进口角和出口角,并使扇叶的形态切换为适配当前本体旋向的导风形态。

8、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迎风板与送风板的转动中心形成扇叶的弯折中心,外连接部到弯折中心的距离为l1,内连接部到弯折中心的距离为l2,1.3≤l1/l2≤2;及/或,本体绕风轮中心转动时,迎风板与内连接部的圆周速度方向之间形成夹角α’,α’的补角为α,40°≤α≤60°;送风板和外连接部的圆周速度方向之间形成夹角β,110°≤β≤170°。

9、如此设置,扇叶在惯性作用下所形成的导风形态趋近传统固定式扇叶的形态,扇叶的进口角范围为40°~60°,出口角的范围为110°~170°,因此可以获得和传统固定式扇叶相近的导风效果。

1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内圈和外圈之间还具有多个围绕风轮中心排布的容让孔,迎风板及/或送风板还包括滑接部,滑接部伸入容让孔并滑动连接于本体。

11、如此设置,滑接部能够通过相对本体滑动从而快速且规律地带动迎风板和送风板相对本体摆动,从而加快扇叶向导风形态的切换,此外,容让孔限定滑接部的运动行程,从而限定扇叶的导风形态。

1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迎风板与送风板中的一者被配置为能够绕给定的摆动中心相对本体摆动,另一者被配置为能够在预设范围内靠近和远离风轮中心,容让孔为弧形孔,弧形孔的圆心位于摆动中心。

13、如此设置,容让孔可以规范迎风板和送风板的摆动姿态,从而使迎风板和送风板中的一者严格的绕摆动中心摆动,且确保另一者相对本体的转动和移动能够低阻平顺地进行。

14、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外圈设有多个围绕风轮中心排布以供送风板铰接于本体的铰接孔,铰接孔的轴线形成摆动中心,铰接孔到风轮中心的最短距离线为弧形孔的两端连线的中垂线。

15、如此设置,在本体正转和反转两种工况下,扇叶所呈现的两种导风形态关于铰接孔到风轮中心的最短距离线对称,因此可以保证离心风轮在本体正转和本体反转两种工况下的吹风性能一致。

1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迎风板与送风板的转动中心形成扇叶的弯折中心,弯折中心与滑接部的轴线重合。

17、如此设置,在扇叶跟随本体转动而改变形态的过程中,扇叶中受到惯性力的作用部位即位于弯折中心,也即此时滑接部所受到的惯性力大于扇叶中其它部位所受到的惯性力,显著提高了扇叶改变形态的速率。

18、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迎风板的厚度从迎风板远离送风板的一端向迎风板连接送风板的一端增大;及/或,送风板的厚度从送风板远离迎风板的一端向送风板连接迎风板的一端增大。

19、如此设置,送风板相对本体转动的转动惯量增大,且迎风板相对本体转动的惯量增大,扇叶的重量分布使扇叶在惯性作用下更容易改变形态,在扇叶跟随本体转动而改变形态的过程中,送风板和迎风板的连接区域将更容易地滞后于送风板远离迎风板的一端和迎风板远离送风板的一端。

2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迎风板与送风板之间曲面适配且密封配合。

21、如此设置,迎风板和送风板之间不会出现缝隙或气道,避免空气流经扇叶的同时从迎风板和送风板之间流过,空气能够沿着迎风板和送风板的板面从本体中顺利地被排出,巩固了离心风轮的吹风性能。

2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迎风板与送风板的一者包括转动轴,另一者开设有转动槽,转动槽内壁为内圆柱面,转动轴与转动槽同轴设置,二者之间转动密封配合。

23、如此设置,迎风板与送风板之间的转动连接和迎风板与送风板之间的密封配合相互协调适应,兼顾了扇叶形态变换和扇叶导风效果。

24、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迎风板与送风板的一者包括具有c形槽的防脱部,另一者包括与c形槽内壁形成转动配合的转动轴,c形槽的开口宽度小于转动轴的外径。

25、如此设置,转动轴能够始终保持连接于防脱部的状态,在防脱部的约束下迎风板和送风板之间不容易松脱分离,提高了离心风轮的可靠性。

2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迎风板与送风板中包括转动轴的一者设有避让槽,避让槽在转动轴轴向上的尺寸对应转动轴适配防脱部的长度区间,防脱部被配置为能够沿转动轴的外圆面转动进入避让槽。

27、如此设置,防脱部不会在迎风板相对送风板转动过程中和送风板干涉,以使迎风板和送风板之间的夹角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变化,因而扇叶的形态改变更为显著,能够更好地满足引导气流所需的导风形态要求。

28、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风机,风机包括以上离心风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