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管道的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556204发布日期:2024-04-09 17:46阅读:56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高温管道的风机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风机制造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耐高温管道的风机。


背景技术:

1、离心风机是一种用于产生气流的旋转机械设备,通常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商业领域。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旋转叶轮产生动能,将气体引入设备内部并将其推向出口,以实现气流的传送和输送,耐高温管道的风机主要用于在高温环境下输送烟气、蒸汽或其它高温气体。

2、相关技术中耐高温的风机通常包括机架、耐热电机、隔热密封垫和散热风机,耐热电机固定连接于机架,耐热电机的选用有利于保证耐热电机在高温环境下稳定输出功率,散热风机固定连接于耐热电机的输出端,散热风机用于散热保证风机内部的温度,隔热密封垫固定连接于散热风机,隔热密封垫的设置有利于防止高温气体泄露。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当温度超出设定温度时,耐热电机输出功率的稳定性降低,风机的稳定性差,风机的使用质量差。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降低风机的温度,保证风机使用时的稳定性,保证风机的使用质量,本技术提供一种耐高温管道的风机。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耐高温管道的风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耐高温管道的风机,包括耐热电机、蜗壳、扇叶、机架和冷却装置,所述耐热电机固定连接于机架,所述蜗壳设置于耐热电机一侧,所述蜗壳开设有容纳腔,所述扇叶设置于容纳腔内并固定连接于耐热电机的输出端,所述蜗壳开设有用于散热的散热孔,所述冷却装置设置于容纳腔内,所述冷却装置用于对耐热电机和蜗壳内部气流进行冷却。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耐热电机工作时,耐热电机带动扇叶工作,扇叶转动时,扇叶的转动带动气流成型,当装置设置于高温环境时,气流成型为高温气流,通过散热孔的设置,有利于降低容纳腔内部的温度,从而有利于降低气流的温度,冷却装置的设置有利于降低耐热电机和蜗壳内部气流的温度,从而有利于保证冷却装置内部的温度,进而有利于保证耐热电机输出功率的稳定性,保证风机使用时的稳定性,保证风机的使用质量。

5、可选的,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机构、储液箱、冷却管道和节温器,所述储液箱固定连接于机架,所述储液箱开设有用于容纳冷却液的储液腔,所述储液箱开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延申至与储液腔联通,所述出料口与冷却管道联通,所述冷却管道绕设于耐热电机的外周面,所述节温器用于控制冷却管路内冷却液的流向循环,所述冷却机构用于对冷却管道内的冷却液降温。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储液箱开设有储液腔,通过将储液箱固定至指定方位,从而通过储液腔的限位带动冷却液移动至指定方位,通过对冷却液的输入端进行限位,从而有利于保证冷却液从出料口送出并通过冷却管道进入装置,当冷却液进入冷却管道时,冷却管道绕设于耐热电机的外周面,当耐热电机随着使用过程中温度升高时,冷却管道的冷却液流经有利于带走耐热电机外周面的热量,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耐热电机外周的热量传递至冷却液,从而有利于保证耐热电机的稳定性,当冷却液的温度升高时,冷却机构用于对冷却液降温,从而有利于保证装置整体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7、可选的,所述冷却管道包括注液管道、小循环管道和大循环管道,所述注液管道一端与出料口联通,所述注液管道远离出料口一侧与小循环管道联通,所述小循环管道绕设于耐热电机,所述节温器预设有额定上限温度与额定下限温度,当所述小循环管道流经的冷却液低于额定下限温度时,所述节温器关闭用于使得小循环管道对冷却液限位,所述冷却机构设置于大循环管道一侧,当所述小循环管道流经的冷却液高于额定下限温度时,所述大循环管道用于对冷却液限位,所述大循环管道穿设于蜗壳并绕设于容纳腔腔壁,所述冷却机构用于对流经大循环管道的冷却液进行冷却。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液通过注液管道进入小循环管道,从而通过小循环管道流经耐热电机,当冷却液流动时,带走耐热电机表面的热量,冷却液的温度升高,当流经小循环管道的冷却液温度上升至额定上下温度时,节温器关闭小循环通道,从而使得冷却液沿大循环通道流动,大循环通道对冷却液进行限位,冷却液流经大循环通道,从而使得冷却液对耐热电机和蜗壳进行同步降温,大循环通道一侧设置有冷却机构对冷却液进行降温,有利于保证耐热电机输出功率的稳定性,保证风机使用时的稳定性,保证风机的使用质量。

9、可选的,所述冷却机构包括冷却水泵,所述冷却水泵设置有三接头,所述小循环管路包括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所述第一循环管路设置有三接头,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一端固定连接于注液管道,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一端固定连接于冷却水泵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一端固定连接于节温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一端固定连接于冷却水泵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循环管路绕设于耐热电机的外周面,所述第二循环管路远离冷却水泵一端固定连接于节温器。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冷却液顺着注液通道进入第一循环管路时,由于冷却液温度低于节温器额定下限温度,冷却液通过第一循环管路进入冷却水泵,冷却水泵工作,从而使得冷却水泵驱动冷却液进入第二循环管路,当冷却液流经第二循环管路时,冷却液吸收耐热电机表面的温度,从而有利于保证耐热电机稳定工作,从而使得冷却液温度上升,进而驱使冷却液流经节温器,从而有利于完成冷却液对耐热电机降温的冷却小循环,通过冷却液的循环流动散热,有利于在低能耗的消耗下,保证耐热电机输出功率的稳定性,保证风机使用时的稳定性,保证风机的使用质量。

11、可选的,所述大循环管路包括第三循环管路和第四循环管路,所述第三循环管路一端固定连接于节温器,所述第三循环管路穿设于蜗壳并绕设于容纳腔腔壁,所述冷却结构还包括冷却水箱,所述冷却水箱固定连接于机架并用于对冷却液进行冷却,所述第三循环管路远离节温器一端固定连接于冷却水箱,所述第四循环管路固定连接于冷却水箱,所述第四循环管路远离冷却水箱一端固定连接于冷却水泵。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冷却液随着小循环的进行,冷却液的温度升高至额定上限温度和额定下限温度之间时,节温器部分打开,在冷却液随小循环进行的同时,部分冷却液随着第三循环管路流动,由于第三循环管路绕设于容纳腔腔壁,从而使得冷却液沿第三循环管路的流动逮走容纳腔内的热量,进而有利于使得冷却液进入冷却水箱,冷却水箱对冷却液进行降温,从而通过冷却水箱的设立,快速对冷却液进行冷却,当冷却液冷却后,通过第四循环管路的设置,有利于保证冷却液进行循环使用。

13、可选的,所述冷却机构还包括冷却风扇,所述冷却风扇固定连接于机架并用于对冷却水箱进行冷却,当所述小循环管路内的冷却液温度超出额定上限温度时,所述节温器完全打开并传递信号至冷却风扇,所述大循环管路工作。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小循环管路内的冷却液温度超出额定上限温度时,通过节温器对小循环管路关闭,冷却液全部流入大循环管路,冷却液通过第二循环管路、第三循环管路和第四循环管路,从而使得冷却液通过注液管道流向冷却水泵,并流经第二循环管路对耐热电机进行降温, 流经节温器时,节温器完全打开,从而使得冷却液全部流向第三循环管路,第三循环管路的冷却液带动对容纳腔降温,从而通过冷却水箱对冷却液进行降温,进而通过第四循环管路完成对冷却液的循环,冷却风扇对冷却水箱进行降温,从而通过对冷却液温度的控制,有利于保证耐热电机输出功率的稳定性,保证风机使用时的稳定性,保证风机的使用质量。

15、可选的,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降温机构,所述降温机构包括圆板和冷凝套管,所述圆板固定连接于蜗壳,所述圆板用于隔绝容纳腔和外界环境,所述冷凝套管固定连接于圆板并穿设于圆板,所述冷凝套管与容纳腔联通并用于对通过的气流冷却。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板用于将容纳腔与外界环境隔绝,从而有利于使得进入容纳腔的空气通过冷凝套管进行冷却,当外界空气通过冷凝套管时,冷凝套管对外界空气进行降温,从而有利于降低进入容纳腔内的温度,进而有利于保证蜗壳温度的稳定性,保证风机使用时的稳定性,保证风机的使用质量。

17、可选的,所述冷凝套管设置有若干,若干所述冷凝套管沿圆板中心周向设置,若干所述冷凝套管均用于对气体进行冷却。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冷凝套管的设置,有利于通过若干阵列于圆板的冷凝套管一同对气流进行冷却,从而通过若干冷凝套管的设置,保证气流进入容纳腔内的效率并有利于保证若干冷凝套管对气流冷却的有效性,保证蜗壳温度的稳定性,保证风机使用时的稳定性,保证风机的使用质量。

19、可选的,所述降温机构还包括环形套管和环形外壳,所述环形外壳固定连接于蜗壳,所述环形套管固定连接于环形外壳,所述环形套管延申至于冷凝套管联通。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形套管与冷凝套管联通,环形套管的设置有利于对空气进行导向对通过环形套管的设置对空气进行增压,进而有利于使得空气通过环形套管的增压导向后进入冷凝套管,空气进入冷凝套管并通过冷凝套管对空气进行降温,有利于保证装置的温度,并有利于保证风机使用时的稳定性,保证风机的使用质量。

21、可选的,所述环形外壳具有倾角,所述环形外壳用于将气流导入环形套管,所述环形套管对应冷凝套管设置有若干,若干所述环形套管均与对应的冷凝套管联通。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环形外壳倾角的设置,有利于通过环形外壳将气流导入若干环形套管,若干环形套管的设置有利于增加装置的进气效率,从而通过若干环形套管对气流进行增压并进行导向送入冷凝套管,进而有利于降低气流进入装置的温度,有利于保证风机使用时的稳定性,保证风机的使用质量。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当耐热电机工作时,耐热电机带动扇叶工作,扇叶转动时,扇叶的转动带动气流成型,当装置设置于高温环境时,气流成型为高温气流,通过散热孔的设置,有利于降低容纳腔内部的温度,从而有利于降低气流的温度,冷却装置的设置有利于降低耐热电机和蜗壳内部气流的温度,从而有利于保证冷却装置内部的温度,进而有利于保证耐热电机输出功率的稳定性,保证风机使用时的稳定性,保证风机的使用质量。

25、2.储液箱开设有储液腔,通过将储液箱固定至指定方位,从而通过储液腔的限位带动冷却液移动至指定方位,通过对冷却液的输入端进行限位,从而有利于保证冷却液从出料口送出并通过冷却管道进入装置,当冷却液进入冷却管道时,冷却管道绕设于耐热电机的外周面,当耐热电机随着使用过程中温度升高时,冷却管道的冷却液流经有利于带走耐热电机外周面的热量,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耐热电机外周的热量传递至冷却液,从而有利于保证耐热电机的稳定性,当冷却液的温度升高时,冷却机构用于对冷却液降温,从而有利于保证装置整体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26、3.冷却液通过注液管道进入小循环管道,从而通过小循环管道流经耐热电机,当冷却液流动时,带走耐热电机表面的热量,冷却液的温度升高,当流经小循环管道的冷却液温度上升至额定上下温度时,节温器关闭小循环通道,从而使得冷却液沿大循环通道流动,大循环通道对冷却液进行限位,冷却液流经大循环通道,从而使得冷却液对耐热电机和蜗壳进行同步降温,大循环通道一侧设置有冷却机构对冷却液进行降温,有利于保证耐热电机输出功率的稳定性,保证风机使用时的稳定性,保证风机的使用质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