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油泵,具体为一种侧装式车用油泵。
背景技术:
1、随着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车辆的冷却系统也在不断演变,从传统的水冷系统到如今的油冷系统,油冷系统因其更高的冷却效率和更好的热管理性能逐渐受到青睐,油冷系统可以将油直接泵入电动机内部,直接冷却关键部件,从而显著提高了冷却效果,延长了电动机的使用寿命,这一趋势推动了对高效、紧凑且可靠的车用油泵的需求。
2、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车用油泵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控制器和无刷电机集成在一起,而油泵部分是单独的;另一种是无刷电机和油泵部分集成在一起,控制器单独的。这些油泵大多采用插入式安装方式,即将油泵插入到油箱或系统中。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现有的插入式油泵在空间受限的环境中,安装和布置较为困难,无法充分利用狭小的空间,此外,很多现有油泵在设计上对气蚀的防护不足,导致气泡在高压区爆破,损害油泵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而且传统油泵在长时间运行中容易过热,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侧装式车用油泵,以解决上述背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装式车用油泵,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侧装式车用油包括后盖、控制组件、无刷电机组件、油泵组件和泵盖,后盖和控制组件紧固连接,控制组件和无刷电机组件紧固连接,控制组件和无刷电机组件电连接,无刷电机组件和油泵组件传动连接,泵盖和油泵组件紧固连接。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组件内部含有电路板,通过电连接直接控制无刷电机组件,无刷电机组件提供低磨损、高效率的动力输出,电机的转动轴直接或通过减速机械连接到油泵组件,实现油的吸入和压力输出,泵盖紧固在油泵组件上,封闭油泵内部机械,控制组件接收到启动信号后,激活无刷电机旋转,其动力通过机械链接传递给油泵组件,推动油泵内的运动部件形成负压,吸入油液,并在连续旋转中通过增压区将油液推出,完成油的循环输送。
5、进一步的,控制组件包括后密封圈、控制板、插接件和端盖,端盖和后盖紧固连接,后盖上设有散热孔,后密封圈和端盖紧固连接,插接件和端盖紧固连接,插接件和控制板电连接,控制板和端盖紧固连接,控制板位于端盖内,端盖上设有端子孔,控制板通过端子孔和无刷电机组件电连接,端盖和油泵组件紧固连接。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盖设计有散热孔,帮助散发控制组件运行时产生的热量,保持电子元件的正常工作温度,后密封圈与端盖的紧固连接确保了油泵内部的密封,防止油液和污染物的侵入,插接件作为电连接的中介,将控制板与端盖连接,并确保控制信号和电源可靠传输到无刷电机组件,控制板置于端盖内,并通过端盖上的端子孔与无刷电机组件的电连接,从而控制电机的启动和停止,此设计有效集成了控制系统与驱动系统,提高了油泵的响应速度和操作效率,同时通过优化部件布局和增强密封性,提升了系统的耐用性和可靠性。
7、进一步的,无刷电机组件包括定子、转子、油封圈和机壳,定子和机壳紧固连接,转子和机壳紧固连接,油封圈和机壳紧固连接,油封圈和转子转动连接,油泵组件和机壳紧固连接,油泵组件位于机壳内,定子上安装有连接端子,连接端子通过端子孔和控制板电连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子被紧固地连接到机壳中,提供稳定的静态部分,油封圈(33)保证密封同时减少摩擦和磨损,油泵组件也被固定在这个机壳内,从而整体构成了一个密封和坚固的单元,定子上的连接端子通过端子孔直接与控制板连接,实现电能的传输,使电机在接收到控制板的指令后能转动,驱动油泵组件进行油的吸取和排放,基于电磁感应,无刷电机通过电磁场的变化驱动转子旋转,转而驱动油泵,实现油的连续流动,不仅提高了油泵的效率和响应速度,增强了设备的耐用性和可靠性,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时间连续运行的应用环境。
9、进一步的,转子包括第一轴承、第二轴承、转动轴和磁钢,第一轴承和机壳紧固连接,第二轴承和机壳紧固连接,转动轴和第一轴承转动连接,转动轴和第二轴承转动连接,磁钢和转动轴紧固连接,转动轴和油泵组件传动连接,油封圈和第二轴承紧固连接,转动轴上设有连接凸起,连接凸起截面为圆角矩形,连接凸起和油泵组件传动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子包括两个轴承(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转动轴和磁钢,其中第一和第二轴承均与机壳紧固连接,确保转子在机壳内稳定转动,转动轴通过这两个轴承连接,使得其能在电机运行时顺畅旋转,而磁钢则紧固在转动轴上,与电机的定子互相作用产生旋转动力,此外,转动轴上的连接凸起(圆角矩形截面)与油泵组件的驱动部分紧固连接,直接传递动力,油封圈保护第二轴承,确保油液不会泄漏至电机部件,维持系统的整洁和效率,其中磁钢在电流作用下与定子的电磁场相互作用,产生旋转力矩,这种力矩通过转动轴和连接凸起传递至油泵组件,该系统能高效地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油泵执行吸油和压油操作,不仅优化了能量传输和机械效率,还通过良好的密封和稳固的构造减少了维护需求和潜在的故障点,使得油泵更为可靠和耐用。
11、进一步的,油泵组件包括内油泵和外油泵,连接凸起和内油泵传动连接,内油泵为花瓣形状,外油泵位于机壳内,外油泵和机壳紧固连接,内油泵位于外油泵内部,外油泵上设有内油腔,内油腔截面为花瓣形,内油泵位于内油腔内,内油泵和内油腔转动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油泵具有独特的花瓣形状,并与外油泵的内油腔紧密配合,该内油腔同样采用花瓣形截面设计以匹配内油泵的形状,内油泵通过连接凸起与电机的转动轴直接传动连接,使其能够在外油泵固定在机壳内的状态下转动,外油泵为内油泵提供了一个坚固的外壳和工作环境,同时也通过其结构稳定了整个装置,当电机启动时,转动轴带动连接凸起和内油泵旋转,内油泵在花瓣形内油腔内转动,通过其形状变化产生的容积变化来吸入和压缩油液,这种设计使得油泵在转动过程中能高效地处理油液,从低压区吸入并在高压区排出,实现连续的油液流动,这种油泵组件的实施方式提供了高效的油液处理能力和优异的密封性能,确保了油泵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花瓣形设计减少了部件间的磨损,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提高了整体系统的能效,使得油泵具有高效率和高可靠性。
13、进一步的,泵盖上设有上进油槽、上出油槽和第一转动槽,上进油槽和第一转动槽连通,上出油槽和内油腔连通,上进油槽上设有侧进油口,上进油槽和内油腔连通,侧进油口和机壳连通,上进油槽上设有上进油区,上进油区一端为斜面,上进油槽上设有第一防气蚀进口,第一防气蚀进口位于上进油区斜面一端,第一防气蚀进口截面为m形,第一防气蚀进口和上进油区连通,第一防气蚀进口和内油腔连通,上进油区和侧进油口连通,上出油槽上设有上出油区,上出油区一端为斜面,上出油槽上设有第一防气蚀出口,第一防气蚀出口位于上出油区斜面一端,第一防气蚀出口截面为n形,第一防气蚀出口和内油腔连通,第一防气蚀出口和上出油区连通。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进油槽通过侧进油口与机壳连通,允许油液进入,而该槽的一端设计为斜面,并设有m形截面的第一防气蚀进口,优化了油液流入路径,减少气泡形成的可能,从而防止气蚀现象,进油槽都与内油腔直接连通,确保了油液的顺畅输送至泵内部。同理,上出油槽设计在泵的出口部分,也设有斜面和n形截面的第一防气蚀出口,这些出口直接与内油腔连通,确保了压缩后的油液可以有效排出,并同样利用其形状减少气蚀的风险,基于有效管理油液的流动和压力变化,通过精进出油槽结构和防气蚀口,油泵可以在高效率下运转,同时极大地减少了因气泡引起的性能下降和损害风险,不仅提高了油泵的操作效率和可靠性,还通过防气蚀措施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确保了更稳定的输出性能。
15、进一步的,机壳上设有进壳油口、出壳油口、下进油槽和下出油槽,进油壳口和下进油槽连通,出油壳口和下出油槽连通,机壳和外油泵外壁围成的区域上设有连通腔,连通腔和下进油槽连通。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机壳上设有进壳油口和出壳油口,以及下进油槽和下出油槽。进壳油口与下进油槽连通,允许油液从外部进入泵体,而出壳油口则与下出油槽连通,负责排出经过压缩的油液,此外,机壳和外油泵的外壁之间围成一个连通腔,这个连通腔与下进油槽连通,确保油液能够顺利流动到内油腔中,油液通过进壳油口进入下进油槽,然后进入连通腔和内油腔,无刷电机驱动内油泵和外油泵旋转,内油泵在转动过程中吸入油液并进行压缩,最后通过下出油槽和出壳油口排出,利用电机驱动带动内外油泵的旋转,通过泵内容积变化实现油液的吸入和压缩排出,优化了油液的进出流路径,提高了油泵的工作效率和流体动力性能,通过连通腔和进出油槽布局,有效减少了流动阻力和气蚀风险,确保了油泵在高效运转的同时具备较长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适合在需要稳定和高效油液传输的汽车应用中使用。
17、进一步的,下进油槽上设有下进油区,下进油区一端为斜面,下进油槽上设有第二防气蚀进口,第二防气蚀进口截面为m形,第二防气蚀进口位于下进油区斜面一端,下进油区和内油腔连通,第二防气蚀进口和内油腔连通,下进油槽上设有分流口,分流口和下进油区连通,分流口和连通腔连通,连通腔和侧进油口连通,上进油区和内油腔连通,下出油槽上设有下出油区,下出油区一端为斜面,下出油槽上设有第二防气蚀出口,第二防气蚀出口位于下出油区斜面一端,第二防气蚀出口和下出油区连通,第二防气蚀出口截面为n形,下出油区和内油腔连通,下出油区和出壳油口连通,下进油区和进壳油口连通。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进油槽上设有下进油区,其一端为斜面,以优化油液流入的路径。下进油槽还设有第二防气蚀进口,截面为m形,位于下进油区的斜面一端,通过这个防气蚀进口,油液可以顺畅地流入内油腔,减少气泡形成的风险。此外,下进油槽还设有分流口,与下进油区和连通腔连通,使油液能够均匀分配。连通腔进一步与侧进油口连通,确保油液从不同方向流入内油腔,实现有效的油液流动,下出油槽则设置了下出油区,其一端同样为斜面,以便于油液的排出,下出油槽上设有第二防气蚀出口,截面为n形,位于下出油区的斜面一端,通过该出口,油液能够顺利从内油腔排出,下出油区与内油腔连通,同时也与出壳油口连通,确保压缩后的油液能够顺畅排出,下进油区与进壳油口连通,使油液从外部进入系统,通过下进油区和下出油区的优化形状和防气蚀进口/出口的设置,有效减少了气蚀现象,提高了油泵的工作效率和耐久性,分流口和连通腔的设计确保了油液流动的均匀性和连续性,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整体上,确保了油泵在各种工作条件下都能高效、可靠地运行,适用于需要高效油液传输的汽车系统。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20、1、高度集成设计:
21、侧装式车用油泵包括后盖、控制组件、无刷电机组件、油泵组件和泵盖,各组件通过紧固连接形成一个紧凑的单元。控制组件内部含有电路板,通过电连接直接控制无刷电机组件,实现低磨损、高效率的动力输出。电机的转动轴通过连接凸起与油泵组件相连,实现油的吸入和压力输出,泵盖封闭油泵内部机械,确保系统密封和稳定,控制组件接收到启动信号后,激活无刷电机旋转,其动力通过机械链接传递给油泵组件,推动油泵内的运动部件形成负压,吸入油液,并在连续旋转中通过增压区将油液推出,完成油的循环输送。
22、2、优化热管理和密封性能:
23、控制组件包括后密封圈、控制板、插接件和端盖,端盖和后盖紧固连接,后盖上设有散热孔,帮助散发控制组件运行时产生的热量,保持电子元件的正常工作温度。后密封圈与端盖的紧固连接确保了油泵内部的密封,防止油液和污染物的侵入,插接件将控制板与端盖连接,并确保控制信号和电源可靠传输到无刷电机组件,控制板置于端盖内,通过端盖上的端子孔与无刷电机组件电连接,从而控制电机的启动和停止,此设计有效集成了控制系统与驱动系统,提高了油泵的响应速度和操作效率,同时通过优化部件布局和增强密封性,提升了系统的耐用性和可靠性。
24、3、动力传输和流体管理:
25、无刷电机组件包括定子、转子、油封圈和机壳,定子和机壳紧固连接,提供稳定的静态部分,油封圈保证密封同时减少摩擦和磨损,转子包括第一轴承、第二轴承、转动轴和磁钢,第一和第二轴承均与机壳紧固连接,确保转子在机壳内稳定转动,转动轴通过这两个轴承连接,使其在电机运行时顺畅旋转,磁钢紧固在转动轴上,与电机的定子互相作用产生旋转动力,此外,转动轴上的连接凸起(圆角矩形截面)与油泵组件的驱动部分紧固连接,直接传递动力,油封圈保护第二轴承,确保油液不会泄漏至电机部件,维持系统的整洁和效率。
26、4、防气蚀设计:
27、泵盖上设有上进油槽、上出油槽和第一转动槽,上进油槽通过侧进油口与机壳连通,允许油液从外部进入,设计为斜面的上进油区设有m形截面的第一防气蚀进口,优化了油液流入路径,减少气泡形成的可能,从而防止气蚀现象,上出油槽设有n形截面的第一防气蚀出口,确保压缩后的油液可以有效排出,减少气蚀的风险,机壳上设有进壳油口、出壳油口、下进油槽和下出油槽,进壳油口与下进油槽连通,出壳油口与下出油槽连通,机壳和外油泵外壁围成的区域上设有连通腔,与下进油槽连通,确保油液能够顺利流动到内油腔中,通过分流管理从而减少气蚀的产生。
28、通过这些优化设计,该侧装式车用油泵不仅提高了操作效率和可靠性,还通过防气蚀措施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确保了高效、稳定的输出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