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张紧装置及其动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15326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机械张紧装置,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内燃机的链条传动系统的机械张紧装置。本发明还涉及机械张紧装置的动轨。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用于内燃机的链条传动系统中的链条时时处于张紧状态,设置了机械张紧装置。图1和图2显示了现有技术中的常用的机械张紧装置,其中采用了板簧2’。所述机械张紧装置包括动轨1’及板簧2’。动轨1’包括基部5’和位于基部5’两侧相对设置的侧壁3’,所述基部5’顶靠链条放置以便使链条张紧,侧壁3’的内侧设有钩部31’,钩部31’在板簧2’安装之后将所述板簧2’卡扣,从而防止了板簧2’自钩部31’的下侧脱离。图3和图4显示了上述机械张紧装置的动轨1’的成型过程,由于钩部31’自基部向上延伸并具有向内延伸的突出部,在成型过程中需要至少三个模具来形成动轨1’的基本结构。其中模具8’用以形成动轨1’的外部轮廓,模具7’用以形成动轨1’的内部结构以及钩部31’的外部结构,模具9’用以形成钩部31’的下部结构并且能够顺利从动轨1’的内部脱离。由于动轨1’需要多个模具来成型,这无疑增加了制造的复杂性并由此带来了成本的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机械张紧装置和动轨,用于内燃机的链条传动系统,其以较低的成本制造。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动轨,用于内燃机的链条传动系统的机械张紧装置,所述动轨包括基部和位于基部两侧呈相对设置的侧壁,所述基部用于顶靠链条放置以便使链条张紧,在基部的内表面设置有用以扣合板簧的钩部,所述基部的外表面上对应所述钩部的位置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以模具在成型所述钩部下方的收容空间时脱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所述基部的外表面上对应所述钩部的位置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以模具在成型所述钩部下方的收容空间时脱模,这样能够减少动轨成型过程中使用的模具数量,有利于降低动轨的制造成本。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机械张紧装置,用于内燃机的链条传动系统,所述机械张紧装置包括伸长的板簧、固定于内燃机的枢轴杆、限定基部和侧壁的动轨和定位于内燃机上的销,所述动轨的基部顶靠链条放置,用以引导链条的行进,且所述动轨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于枢轴杆,以便能绕枢轴杆旋转,所述动轨的基部上设有钩部,所述板簧的一端抵靠在所述销上,另一端与所述钩部接合,且所述板簧设置成压靠于所述动轨,以向所述动轨施加压力,所述基部的外表面上对应所述钩部的位置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以模具在成型所述钩部下方的收容空间时脱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所述基部的外表面上对应所述钩部的位置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以模具在成型所述钩部下方的收容空间时脱模,这样能够减少动轨成型过程中使用的模具数量,有利于降低机械张紧装置的制造成本。附图说明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特征及其优点将是显而易见的。在图中:图1是现有技术的采用板簧的机械张紧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机械张紧装置的局部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机械张紧装置的动轨通过模具成型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机械张紧装置的动轨通过模具成型的局部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的机械张紧装置的动轨的局部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的机械张紧装置的动轨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本发明的机械张紧装置的动轨通过模具成型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的机械张紧装置的动轨通过模具成型的局部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的机械张紧装置的动轨通过模具成型的另一局部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的机械张紧装置装配于链条上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内燃机的链条传动系统包括链条100和链轮200。根据本发明的机械张紧装置包括固定于内燃机的枢轴杆300、动轨1和定位于内燃机上的销400,动轨1顶靠链条100放置,用以引导链条100的行进。动轨1上具有凸台,凸台中设有通孔,用于枢轴杆300穿过,从而使动轨1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于枢轴杆300,以便能绕枢轴杆300旋转。所述机械张紧装置还包括伸长的板簧2,其一端与销400接触并抵靠于销400上,动轨1上设有钩部31(参见图5-6),板簧2的另一端与钩部31接合,从而将板簧2锁定于动轨1上,其中板簧2被预张紧,以适当地向动轨1施加压力,由此使链条100保持足够张紧。通过调节板簧2的预张紧,适当地向动轨1施加压力。借助于预张紧的板簧2的压力,动轨1能够围绕固定于内燃机中的枢轴杆300旋转。以此方式,随着链条行进,不管链条是松还是紧,本发明的机械张紧装置都将保证链条100处于张紧状态。如图5和图6所示,动轨1包括基部5和位于基部5两侧呈相对设置的侧壁3。所述基部5的外表面顶靠链条100放置以便使链条100张紧。所述钩部31位于基部5的内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钩部31与侧壁3间隔开设置,并且侧壁3在钩部31的对应位置被切口,钩部31与切口之间存在间隙。当板簧2装配时,板簧的一端会被压到钩部31的下方,在这个过程中,钩部31可以向切口一侧移动,这可以减小板簧2安装过程中与钩部31之间的摩擦力。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钩部31也可以直接与侧壁3一体成型而无需设置切口。如上所述,钩部31需要压在板簧2的上侧,因此钩部31具有向内延伸的突出部310。正如在背景技术中所讲,在动轨1的成型过程中,为了成型该突出部310,需要单独的一个模具设置在突出部310下部才能够形成卡合板簧2的收容空间(未标号)。本发明为了方便动轨1的成型,在基部5的外表面上对应钩部31的位置上设有开口50,该开口50贯穿基部5并与钩部31的突出部310在垂直于基部5的方向上呈对应关系。在该实施例中,开口50的截面呈长方形形状。如图7至图9所示,本发明的动轨1仅需要两个模具7、8来实现成型。其中第一模具7用以形成侧壁3之间的结构,并且可以形成钩部31的上部结构。第二模具8用以形成基部5的外部结构,并且第二模具8上设有两个柱形体b。在动轨1的成型过程中,该柱形体b对应基部5上的开口50并穿过该开口50直至突出部310的下方。这样,通过第二模具8不仅能够形成基部5的外部结构,还能够形成突出部310下方的收容空间。重要的是,该第二模具8在动轨1的成型过程中还可以顺利实现脱模,这显然有利于降低动轨1的制造成本。当然,以上成型过程只是结合本发明所作的一个简单描述,本发明的核心在于减少了原有成型方法中的用于形成突出部310下方的收容空间的第三模具。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