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灶及其燃气阀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52988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燃气灶及其燃气阀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燃气灶领域,尤其涉及用于燃气灶的燃气阀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燃气灶,在燃气控制方面,一般采用旋塞阀控制或电子控制的方式,模式十分单一,缺乏改进。特别是在基于炊具放置与否来自动控制燃气供应的应用方面,现有技术一般采用电子控制的方式,成本较高。

除非有充足的证据支持,否则这里所述的现有技术并不意味着承认这些现有技术在本申请的申请日之前为本发明所涉及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公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燃气灶及其燃气阀组件,提出新的改进。

本发明提出的用于燃气灶的燃气阀组件,包括磁体件、设置有气流通道的阀体和用于调节所述气流通道的流量的阀芯;所述阀芯至少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该两个位置所对应的气流通道的流量不同;所述阀芯,被设置为适于被所述磁体件吸附或排斥进而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并在该吸附或排斥作用消失时返回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磁体件至少包括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所述磁体件自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时,其对所述阀芯产生所述吸附或排斥作用。即,所述磁体件被设置为可以在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切换位置,而所述磁体件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由于距离原因其对所述阀芯并不产生所述吸附或排斥作用(这里需要予以说明的是,“所述吸附或排斥作用”是指足以将所述阀芯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吸附或排斥作用),所述阀芯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磁体件处于所述第四位置时,其对所述阀芯产生所述吸附或排斥作用,所述阀芯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本发明提出一种全新的燃气供应控制方案。

可选的,所述阀芯置于所述阀体之内;所述磁体件与所述阀芯间隔以所述阀体的壁体。这样,有助于提升所述气流通道的气密性。

可选的,还包括第一复位装置,被设置为用于在所述吸附或排斥作用消失时将所述阀芯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可选的,所述气流通道包括一用于供燃气流过的开口部;所述阀体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孔;所述阀芯包括封堵件、杆部和吸附件,所述封堵件、吸附件均固定于所述杆部上,所述吸附件被设置为适于被所述磁体件吸附或排斥;所述杆部穿过所述第一支撑孔,所述封堵件、吸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孔的两侧,所述杆部可沿所述第一支撑孔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阀芯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封堵件封闭所述开口部;所述阀芯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封堵件离开所述开口部;所述第一复位装置设置于所述封堵件与所述支撑件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复位装置设置于所述吸附件与所述支撑件之间。

可选的,所述磁体件包括永磁体或电磁铁。

可选的,所述磁体件自所述第四位置向所述第三位置移动时,移动一定距离后,其对所述阀芯的所述吸附或排斥作用方消失。即,所述磁体件自所述第四位置向所述第三位置移动时,移动一定距离后,所述阀芯方返回所述第一位置。这样,有助于产生延时效果。

可选的,所述阀体的外壁上设置有内凹部;所述磁体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磁体件置于所述内凹部内;所述磁体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磁体件置于所述内凹部外。所述内凹部的设置,既可在所述磁体件移向所述第四位置时,起到导向作用;还可缩减所述磁体件与所述阀芯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燃气灶,其设置有如以上任一项所述的燃气阀组件。

可选的,所述燃气阀组件还包括传动装置,该传动装置连接于所述磁体件;所述传动装置包括第二复位装置;所述传动装置,被设置为所述燃气灶上放置炊具时,所述传动装置在所述炊具的压迫下移动,带动所述磁体件自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所述炊具移走时,所述传动装置在所述第二复位装置的作用下移回原位置,带动所述磁体件自所述第四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所述阀芯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相较于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气流通道的流量变小。这里需要予以说明的是,所述阀芯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气流通道包括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两种可能的设置。这样,可以实现炊具离开锅架时,相应的燃烧器的火焰自动调小或关闭,从而实现节能。

可选的,所述第二复位装置包括气弹簧。

可选的,所述第二复位装置包括单向阻尼元件;所述传动装置在所述炊具的压迫下移动时,所述单向阻尼元件产生第一阻力f1;所述传动装置在所述第二复位装置的作用下移回原位置时,所述单向阻尼元件产生第二阻力f2;f1与f2方向相反,且f1<f2。这样,可在f2的作用下产生延时效果,即所述炊具移走,所述传动装置在所述第二复位装置的作用下移回原位置时,在f2的作用下所述磁体件缓慢地自所述第四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进而所述吸附或排斥作用可维持一定时间;亦即所述炊具移走后,所述阀芯在所述第二位置停留一 定时间再返回所述第一位置。

可选的,所述传动装置包括延时模块,用于在所述炊具移走时,使得所述磁体件在所述第四位置停留一定时间再移向所述第三位置。这样,所述炊具移走后,所述阀芯在所述第二位置停留一定时间再返回所述第一位置。

可选的,所述传动装置包括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被设置为用于在所述磁体件处于所述第四位置时,若所述传动装置受到所述炊具的进一步的压迫,则所述缓冲装置发生可恢复的压缩。这样,便于所述燃气阀组件匹配不同的炊具。

可选的,所述缓冲装置包括气弹簧。

可选的,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自锁状态,此时该传动装置不受到所述的炊具的压迫。即,在该自锁状态下,所述燃气阀组件不再受到炊具的控制。

可选的,所述燃气灶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传动装置还包括炊具检测件、连接件和推动件;所述炊具检测件自下而上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炊具检测件,被设置为所述燃气灶上放置炊具时该炊具检测件在所述炊具的压迫下向下移动;所述推动件连接于所述磁体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推动件,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炊具检测件。

可选的,所述第二复位装置设置于所述炊具检测件或推动件。

可选的,所述燃气灶包括锅架;所述锅架上未放置炊具时,所述炊具检测件的顶端高于所述锅架的顶端;所述传动装置在所述炊具的压迫下移动时,所述炊具检测件被设置为可移动至其顶端低于所述锅架的顶端的位置。这样,所述燃气阀组件可同时匹配尖底炊具和平底炊具。

可选的,所述第二复位装置设置于所述推动件;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自锁状态,此时,所述炊具检测件在所述第二复位装置的推动下具有向下移动的趋势,且所述炊具检测件不受到所述的炊具的压迫。即,在该自锁状态下,所述燃气阀组件不再受到炊具的控制。

可选的,所述燃气灶包括底壳,该底壳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炊具检测件包括止挡件;所述传动装置处于所述自锁状态时,所述炊具检测件的自上而下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止挡件挤压于所述底壳的内壁。

可选的,所述燃气灶包括燃烧器,该燃烧器包括外环火盖和中心火盖;所述阀体的气流通道用于向所述外环火盖供气。

这里需要予以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出现的“水平”、“垂直”、“向下”、“向上”、“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低于”等方位性的表达,若没有特别说明,则是基于所述燃气灶的惯常使用状态而言的。

这里需要予以指出的是,该说明书中所出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 于描述目的,并不用于指示相对重要性;而且,其也不是对其所限定的特征的数量的界定;此外,其也不是对其所限定的特征的逻辑关系或顺序关系的界定。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内容并非用于描述本发明的所有的可能的实施方式。整个申请中,多处通过列举示例提供指导,这些示例可以用于各种可行的组合。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发明作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发明燃气灶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燃气灶实施例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沿图1中C-C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是图4所示结构于放置平底炊具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结构于放置尖底炊具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是图4所示结构于放置尖底炊具且炊具检测件处于自锁状态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燃气灶实施例1的燃气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燃气阀组件的爆炸图;

图10是本发明燃气灶实施例1的燃气阀组件的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燃气灶实施例1的燃气阀组件的阀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强磁铁处于第三位置时沿图11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3是强磁铁处于第四位置时沿图11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燃气灶实施例1的燃气阀组件的阀体的爆炸图;

图15是本发明燃气灶实施例1的燃气阀组件的阀芯安装于支撑件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沿图15中A-A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强磁铁,2-气流通道,3-阀体,4-第一复位装置,5-支撑件,6-封堵件,7-杆部,8-吸附件,9-微调螺钉,10-内凹部,11-第二复位装置,12-炊具,13-密封垫片,14-缓冲装置,15-锅架,16-炊具检测件,17-连接件,18-推动部,19-枢轴,20-底壳,21-止挡件,22-开口部,23-气管,24-开关阀,25-外环火盖,26-中心火盖,27-支架,28-活动杆, 29-止挡部,30-进气口,31-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方案以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燃气灶实施例,包括气管23、两个开关阀24、一个燃气阀组件、一个面板、一个底壳20、两个燃烧器和两个锅架15,如图1至4所示。图2所示燃气灶的部分结构,尚未安装面板和锅架15。两个燃烧器均包括外环火盖25和中心火盖26。该燃气灶实施例设置有贯穿面板的第一安装孔,底壳20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开关阀24设置有电磁安全阀和用于进行燃气档位控制的旋塞阀,两个开关阀24与两个燃烧器一一对应。

燃气阀组件,包括磁体件、传动装置、第一复位装置4、设置有气流通道2的阀体3和用于调节气流通道2的流量的阀芯,如图8和9所示。该燃气阀组件,用于控制图2所示的右侧燃烧器的外环火盖25的燃气供应。第一复位装置4包括弹簧。

阀体3包括支撑件5、本体部和盖部,本体部上设置有微调螺钉9和用于容纳放置阀芯的容纳部,将支撑件5与阀芯配置在一起后置于容纳部内,然后,在本体部与盖部之间放置密封垫片13,再将本体部与盖部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支撑件5设置有第一支撑孔。盖部的外壁上对应于阀芯的位置,设置有内凹部10。微调螺钉9,用于微调气流通道2的流量。

阀体3的气流通道2设置于本体部。阀体3的气流通道2,用于向图2所示的右侧燃烧器的外环火盖25供气。本体部上还设置有进气口30和出气口31,如图10至14所示。进气口30和出气口31分别连接于向图2所示的右侧燃烧器的外环火盖25供应燃气的气管23。燃气流过开关阀24后流入气管23,然后流入连接于该气管23的进气口30,从进气口30流入的燃气流经气流通道2后从出气口31流出,然后流入连接于该出气口31的气管23,然后流向图2所示的右侧的燃烧器的外环火盖25。

阀芯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该两个位置所对应的气流通道2的流量不同。阀芯包括封堵件6、杆部7和吸附件8,封堵件6、吸附件8分别固定于杆部7的两端,杆部7穿过第一支撑孔,封堵件6、吸附件8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撑孔的两侧,杆部7被设置为可沿第一支撑孔的延伸方向移动,第一复位装置4的弹簧设置于封堵件6与支撑件5之间,如图15和16所示,第一复位装置4的弹簧始终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吸附件8被设置为适于被磁铁吸 附,具体地,吸附件8采用铁制成。

磁体件具备磁性,就本实施例而言,磁体件采用强磁铁1。强磁铁1置于阀体3之外,强磁铁1与阀芯的吸附件8间隔以阀体3的壁体。强磁铁1包括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强磁铁1自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时,其对阀芯的吸附件8产生吸附作用。即,强磁铁1位于第四位置时,强磁铁1置于内凹部10内,强磁铁1对阀芯的吸附件8产生吸附作用,进而将阀芯吸附至第二位置,如图5、6、7和13所示;强磁铁1位于第三位置时,强磁铁1置于内凹部10外,所述吸附作用消失,阀芯在第一复位装置4的作用下置于第一位置,如图3、4和12所示。阀芯处于第一位置时相较于处于第二位置,气流通道2的流量变小。气流通道2包括一个用于供燃气流过的开口部22。阀芯处于第一位置时,封堵件6封闭开口部22,如图3、4和12。阀芯处于第二位置时,封堵件6离开开口部22,如图5、6、7和13所示。

传动装置,被设置为燃气灶上放置炊具12时,该传动装置在炊具12的压迫下移动,进而带动强磁铁1自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炊具12移走时,传动装置移回原位置,进而带动强磁铁1自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具体地,传动装置包括第二复位装置11、缓冲装置14、炊具检测件16、连接件17和推动件,如图8和9所示。连接件17的一端通过枢轴19铰接于推动件,连接件17的另一端也通过枢轴19铰接于炊具检测件16。

推动件包括推动部18、支架27、活动杆28和止挡部29。支架27固定于底壳20。推动部18设置有第二支撑孔。活动杆28穿过第二支撑孔,活动杆28可沿第二支撑孔的延伸方向移动。止挡部29、强磁铁1分别设置于活动杆28的两端,且强磁铁1在活动杆28的朝向阀体3的那一端,止挡部29、强磁铁1分别位于第二支撑孔的两侧。止挡部29,用于防止活动杆28从第二支撑孔脱落。第二复位装置11包括弹簧。第二复位装置11设置于推动件,具体地,第二复位装置11设置于支架27与推动部18之间。推动部18可相对于支架27移动。缓冲装置14包括弹簧,该弹簧设置于强磁铁1与推动部18之间,且该弹簧套装于活动杆28上。缓冲装置14,被设置为用于在强磁铁1已处于第四位置时,若传动装置受到进一步的压迫(例如,受到炊具12的进一步的压迫),则缓冲装置14发生可恢复的压缩。

炊具检测件16采用杆状结构,且在该杆状结构的底部设置有止挡件21。炊具检测件16自下而上穿过第一安装孔。锅架15上未放置炊具12时,炊具检测件16的顶端高于锅架15的顶端,如图3和4所示。锅架15上放置炊具12时,炊具检测件16在炊具12的压迫下向下移动。

图2所示的右侧燃烧器对应的锅架15上放置平底炊具12时,炊具检测件16在该炊具12的挤压下垂直向下移动,炊具检测件16通过连接件17带动推动部18水平朝向阀体3的内凹部10移动,在推动部18的挤压下第二复位装置11的弹簧被压缩,同时,推动部18进 一步带动活动杆28水平朝向阀体3的内凹部10移动,活动杆28进一步带动强磁铁1置入阀体3的内凹部10内,强磁铁1与吸附件8的距离变小。此时,强磁铁1对吸附件8产生吸附作用,吸附件8在该吸附作用下朝向强磁铁1移动直至抵靠于阀体3的内壁,如图5所示。吸附件8在该吸附作用下朝向强磁铁1移动时,第一复位装置4的弹簧被压缩,吸附件8带动杆部7朝远离开口部22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封堵件6离开开口部22。此时,若相应的开关阀24开启,则自进气口30流入的燃气分别流经微调螺钉9所调节的气流通道2和开口部22所处气流通道2后汇集在一起流向出气口31,如图13所示,此时,图2所示的右侧燃烧器的外环火盖25此时处于正常燃烧状态。

若将平底炊具12替换为尖底炊具12,则炊具检测件16相对于图5所示位置进一步垂直向下移动,炊具检测件16通过连接件17进一步带动推动部18水平朝向阀体3的内凹部10移动,在推动部18的进一步挤压下第二复位装置11的弹簧被进一步压缩,由于强磁铁1已经置于阀体3的内凹部10内,推动部18则压缩缓冲装置14的弹簧,如图6所示。此时,若相应的开关阀24开启,则自进气口30流入的燃气分别流经微调螺钉9所调节的气流通道2和开口部22所处气流通道2后汇集在一起流向出气口31,如图13所示,此时,图2所示右侧的燃烧器的外环火盖25的处于正常燃烧状态。

若将炊具12从锅架15上移走,第二复位装置11的处于被压缩状态的弹簧开始恢复形变进而向远离阀体3的方向推动推动部18,推动部18移动进而带动强磁铁1移动至第三位置,强磁铁1与吸附件8的距离变大,此时,强磁铁1对吸附件8的吸附力消失或对吸附件8的吸附力减弱至不足以克服第一复位装置4的弹簧对封堵件6及支撑件5的挤压力,进而,处于被压缩的状态的第一复位装置4的弹簧开始恢复形变,带动杆部7朝开口部22的方向移动直至将封堵件6挤压于开口部22,从而封闭了燃气流经开口部22的气流通道2,如图12所示,此时,阀芯处于第一位置,如图3和4所示。此时,从进气口30流入的燃气仅流经微调螺钉9所调节的气流通道2,然后流向出气口31,进而流向图2所示的右侧燃烧器的外环火盖25,此时,流向该外环火盖25的燃气流量较小,该外环火盖25处于节能状态,虽然中心火盖26处于燃烧状态,但燃烧器整体火焰很小。此时,当炊具12再次放回到锅架15上时,炊具检测件16在该炊具12的挤压下垂直向下移动,炊具检测件16通过连接件17带动推动部18水平朝向阀体3的内凹部10移动,在推动部18的挤压下第二复位装置11的弹簧被压缩,同时,推动部18进一步带动活动杆28水平朝向阀体3的内凹部10移动,活动杆28进一步带动强磁铁1置入阀体3的内凹部10内,强磁铁1与吸附件8的距离变小,强磁铁1对吸附件8产生吸附作用,吸附件8在该吸附作用下朝向强磁铁1移动直至抵靠于阀体3的内壁。吸附件8在该吸附作用下朝向强磁铁1移动时,第一复位装置4 的弹簧被压缩,吸附件8带动杆部7朝远离开口部22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封堵件6离开开口部22。此时,自进气口30流入的燃气分别流经微调螺钉9所调节的气流通道2和开口部22所处气流通道2后汇集在一起流向出气口31。此时,图2所示的右侧燃烧器的外环火盖25恢复正常燃烧状态。进而,实现了炊具12离开锅架15则自动切换至节能状态,炊具12放回到锅架15上则自动切换至正常燃烧状态。

传动装置还包括自锁状态,如图7所示。在锅架15上未放置炊具12时,人工向下按压炊具检测件16,炊具检测件16垂直向下移动,炊具检测件16通过连接件17带动推动部18水平朝向阀体3的内凹部10移动,在推动部18的挤压下第二复位装置11的弹簧被压缩,强磁铁1置入阀体3的内凹部10内,此时,进一步按压炊具检测件16,推动部18压缩缓冲装置14的弹簧并进一步压缩第二复位装置11的弹簧,直至连接件17连接于炊具检测件16的枢轴19低于连接件17连接于推动部18的枢轴19,此时,不再人工向下按压炊具检测件16,处于被压缩状态的第二复位装置11的弹簧开始恢复形变,进而向远离阀体3的方向推动推动部18,推动部18又通过连接件17带动炊具检测件16垂直向下移动,直至炊具检测件16自上而下穿过第二安装孔且止挡件21向下挤压于底壳20的内壁,此时,传动装置便处于自锁状态了,炊具检测件16不受到炊具12的压迫,如图7所示,强磁铁1处于第四位置,阀芯处于第二位置。传动装置处于自锁状态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除传动装置的自锁状态:在底壳20下向上推伸出底壳20外的炊具检测件16,直至连接件17连接于炊具检测件16的枢轴19高于连接件17连接于推动部18的枢轴19,这时,第二复位装置11的处于被压缩状态的弹簧开始恢复形变进而向远离阀体3的方向推动推动部18,推动部18移动进而带动强磁铁1移动至第三位置,强磁铁1与吸附件8的距离变大,此时,强磁铁1对吸附件8的吸附力消失或对吸附件8的吸附力减弱至不足以克服第一复位装置4的弹簧对封堵件6及支撑件5的挤压力,进而,处于被压缩的状态的第一复位装置4的弹簧开始恢复形变,带动杆部7朝开口部22的方向移动直至将封堵件6挤压于开口部22,从而封闭了燃气流经开口部22的气流通道2,如图12所示,此时,阀芯处于第一位置,如图3和4所示。这样,如果用户不需要“炊具12离开锅架15则自动切换至节能状态”这一功能,则可以将传动装置设置为自锁状态。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对某些技术特征进行增加、删减、修改或替换还可以得到其他的实施例。如,也可以是将吸附作用替换为排斥作用,这时,要求吸附件也具备磁性,从而强磁铁自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时,强磁铁对吸附件产生排斥作用。再如,也可以是,不设置微调螺钉所调节的那部分气流通道,进而,阀芯处于第一位置时,整个气流通道被该阀芯封闭,自进气口流入的燃气无法流至出气口。再如,第一复位装置、第二复位装置、缓 冲装置也可以采用其它弹性元件,例如,弹性橡胶等。再如,也可以是,磁体件采用强磁铁以外的其它的永磁体,只要适于应用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即可。再如,也可以是,磁体件采用电磁铁来代替强磁铁。再如,也可以是,第二复位装置包括气弹簧,即通过该气弹簧来实现第二复位装置的功能。再如,也可以是,缓冲装置包括气弹簧,即通过该气弹簧来实现缓冲装置的功能。再如,也可以是,第二复位装置设置于炊具检测件。再如,也可以是,自阀体的出气口流出的燃气仅流向中心火盖。再如,也可以是,自阀体的出气口流出的燃气流向整个燃烧器。再如,也可以是,燃气阀组件,用于控制整个燃烧器的燃气供应。而且,传动装置处于自锁状态时,该燃气阀组件停止向燃烧器输送燃气,这样,传动装置处于自锁状态时,还可实现童锁功能。

实施例2

本发明还提出另一种燃气灶实施例2,该燃气灶实施例2是在上述燃气灶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而得到的。该燃气灶实施例2与上述燃气灶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如下。

该燃气灶实施例2的燃气阀组件,用于控制整个燃烧器的燃气供应。阀芯处于第一位置时,阀芯封闭向燃烧器输送燃气的气流通道。阀芯处于第二位置时,阀芯开启向燃烧器输送燃气的气流通道。即,炊具放置于锅架上时,阀芯处于第二位置,燃烧器处于正常燃烧状态;炊具离开锅架后,阀芯处于第一位置,燃烧器的火焰自动熄灭。进而,实现了炊具离开锅架自动熄火的功能。

炊具离开锅架,传动装置在第二复位装置的作用下移回原位置,同时,强磁铁在传动装置的带动下自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移动,强磁铁移动一定距离后,强磁铁对吸附件的吸附作用方消失。

该燃气灶实施例2的第二复位装置还包括单向阻尼元件。传动装置在炊具的压迫下移动时,单向阻尼元件产生第一阻力f1。炊具离开锅架,传动装置在第二复位装置的作用下移回原位置时,单向阻尼元件产生第二阻力f2,该第二阻力f2会起到阻碍传动装置移回原位置的作用。f1与f2二者的方向相反,且第一阻力小于第二阻力,即f1<f2。

传动装置在第二复位装置的作用下移回原位置时(即传动装置带动强磁铁自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移动时),由于受到单向阻尼元件所产生的第二阻力f2的阻碍,强磁铁在传动装置的带动下自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的移动较为缓慢,经过一定时间,强磁铁对吸附件的吸附作用方消失;即,炊具离开锅架后经过一定时间所述吸附作用方消失,阀芯方移动到第一位置,燃烧器火焰熄灭。可见,炊具离开锅架后并不立刻停止向燃烧器供气,而是延迟一定时间再停止向燃烧器供气,在该延迟的一定时间内若炊具放回到锅架上则燃烧器恢复正常燃烧状态。这样,实现炊具离开锅架自动熄火功能的同时,避免在进行掂锅等烹饪过程中的操作时发生 熄火误动作。

关于该燃气灶实施例2的其他结构及配合关系,请参见燃气灶实施例1的相应描述。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对某些技术特征进行增加、删减、修改或替换还可以得到其他的实施例。如,也可以是,第二复位装置采用一个元件来同时实现上述单向阻尼元件的功能和复位功能。再如,也可以是,f1=0,这样便于实现将炊具放置到锅架上时快速压迫炊具检测件向下移动。

需要附加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应该被理解为仅限于以上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而是应该被理解为覆盖了本发明权利要求结合说明书揭示内容而确定的所有可能的实施情况。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