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按扣、按扣及母按扣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05269阅读:655来源:国知局
母按扣、按扣及母按扣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母按扣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含母按扣和公按扣的按扣。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对于公按扣的卡合突起而言能够切换锁定和非锁定状态的母按扣。如该专利文献1的图30~31、图33、图36~40以及图42~45所示,还公开了利用板簧来控制各字母U形部的位置。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采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带有锁定功能的按扣或者与该按扣类似的结构的上锁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121650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05571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母按扣中,各板簧与各字母U形部相关联地收容在收容构件内。在这种情况下,具有能够利用各板簧分别控制各字母U形部的位置变动的优点,但会导致制造复杂化、制造成本增加。本申请发明人等新发现了提供有助于简化制造、降低制造成本的技术的意义。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母按扣能够基于转动体(110)的转动来切换容许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脱离的非锁定状态和限制所述卡合突 起(210)脱离的锁定状态,其中,

该母按扣(100)包括:

突起保持部(120),其包含为了保持所述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而配置的两个以上的可动片(121、122),在所述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的插拔过程中,各可动片(121、122)向外侧移位;

板簧(130),其设置在所述突起保持部(120)的外侧,沿着围绕所述突起保持部(120)的周向延伸;以及

收容构件(140),其能够配置至少所述突起保持部(120)和所述板簧(130),

所述板簧(130)在所述周向上比各可动片(121、122)延伸得长,能够对移位到外侧的各可动片(121、122)向内侧施力。

在多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板簧(130)构成为字母C形或者朗多耳氏环状,除了板簧(130)的两端之间的间隙之外围绕所述突起保持部(120)。

在多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板簧(130)的两端之间的间隙的大小短于所述可动片(121、122)的所述周向上的长度。

在所述收容构件(140)上设有向内侧突出的两个以上的限制突起(145),所述突起保持部(120)和所述板簧(130)受到来自所述转动体(110)的转动力而转动的情况下,

在从所述非锁定状态向所述锁定状态过渡的过程中,所述板簧(130)的一端(131)跃上所述限制突起(145)。

在多个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板簧(130)的两端之间设有向外侧突出的两个以上的折曲部(133、134),在所述非锁定状态下,各折曲部(133、134)与所述收容构件(140)接触。

在所述突起保持部(120)具有两个可动片(121、122)、所述收容构件(140)上设有两个限制突起(145)、所述板簧(130)上设有两个折曲部(133、134)的情况下,

所述板簧(130)在所述两个折曲部(133、134)之间构成为圆弧状。

在多个技术方案中,所述两个以上的可动片(121、122)是一对字母U形部,在各字母U形部的各端部设有向外侧隆起的隆起部(128)。

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方案的按扣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母按扣(100)和所述公按扣(200)。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母按扣(100)的制造方法,该母按扣(100)能够基于转动体(110)的转动来切换容许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脱离的非锁定状态和限制所述卡合突起(210)脱离的锁定状态。该制造方法包括以下的工序:

将为了保持所述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而配置的两个以上的可动片(121、122)配置在收容构件(140)内;以及

将在周向上比各可动片(121、122)延伸得长的板簧(130)配置在收容构件(140)内,

在所述收容构件(140)内配置有所述两个以上的可动片(121、122)和所述板簧(130)的状态下,所述板簧(130)配置在各可动片(121、122)的外侧,所述板簧(130)能够对移位到外侧的各可动片(121、122)向内侧施力。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例示技术方案,能够提供一种有助于简化制造、降低制造成本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按扣的概略的竖直剖面示意图,表示公按扣和母按扣卡扣结合后的状态。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按扣的概略的竖直剖面示意图,表示公按扣和母按扣自卡扣结合脱离后的非卡合状态。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母按扣的概略的水平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母按扣的概略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母按扣的概略的竖直剖面示意图,也一并图示钥匙构件。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母按扣的概略的水平剖面示意图。母按扣处于非锁定状态。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母按扣的概略的水平剖面示意图,母按扣处于非锁定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的状态。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母按扣的概略的水平剖面示意图,母按扣处于非锁定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的状态。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母按扣的概略的水平剖面示意图,母按扣处于锁定状态。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母按扣的板簧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母按扣的板簧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母按扣的概略的竖直剖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母按扣的概略的水平剖面示意图,母按扣处于非锁定状态。

图14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母按扣的概略的水平剖面示意图,母按扣处于锁定状态。

图15是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的母按扣的概略的竖直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母按扣;110、转动体;120、突起保持部;121、可动片(字母U形部);122、可动片(字母U形部);130、施力部件(板簧);140、收容构件;200、公按扣;210、卡合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非限定性的例示的实施方式。公开的1个 以上实施方式和实施方式所包含的各特征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过多说明就能够将各实施方式和/或各特征组合起来,且组合的叠加效果也是可知的。原则上省略实施方式之间的重复说明。附图以说明发明为主要目的,存在为了作图方便而简化的情况。

参照图1~图11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是按扣的概略的竖直剖面示意图,表示公按扣和母按扣卡扣结合后的状态。图2是按扣的概略的竖直剖面示意图,表示公按扣和母按扣自卡扣结合脱离后的非卡合状态。图3是母按扣的概略的水平截面示意图。图4是母按扣的概略的俯视示意图。图5是母按扣的概略的竖直剖面示意图,也一并图示钥匙构件。图6是母按扣的概略的水平剖面示意图,母按扣处于非锁定状态。图7是母按扣的概略的水平剖面示意图,母按扣处于非锁定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的状态。图8是母按扣的概略的水平剖面示意图,母按扣处于非锁定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的状态。图9是母按扣的概略的水平剖面示意图,母按扣处于锁定状态。图10是母按扣的板簧的示意图。图11是母按扣的板簧的示意图。

首先,如下定义表示方向的用语。另外需说明的是,各用语为便于理解本说明书,而并不应被用于限定解释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

内侧表示在与图1和图2所图示的轴线AX10正交的任意平面中靠近轴线AX10的方向。外侧表示在与图1和图2所图示的轴线AX10正交的任意平面中远离轴线AX10的方向。

半径方向表示在与图1和图2所图示的轴线AX10正交的任意平面中远离或者靠近轴线AX10的方向。半径方向内侧表示在与图1和图2所图示的轴线AX10正交的任意平面中靠近轴线AX10的方向。半径方向外侧表示在与图1和图2所图示的轴线AX10正交的任意平面中远离轴线AX10的方向。能够以俯视和仰视时的公按扣、母按扣的圆形的形状为基准来理解半径方向。

周向是围绕后述的母按扣100的突起保持部120的方向。周向也是围绕后述的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的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按扣900包含母按扣100和公按扣200。在图示例中, 各按扣是金属制,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可用树脂部件来代替按扣中的公按扣和母按扣这二者或其中之一的整体或者局部。图示了母按扣100和公按扣200分别安装在布料300上的情形。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申请公开的全部内容也应该能够理解各按扣向各布料300安装的安装方法。

公按扣200具有俯视和仰视时构成为圆盘状的基部205和立起设置在基部205的上表面的中央的大致圆柱状的卡合突起210。卡合突起210沿着轴线AX10向上延伸。卡合突起210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颈部211和头部212。卡合突起210的头部212相对于卡合突起210的颈部211向外侧及半径方向外侧突出。这样,卡合突起210的头部212与颈部211相比直径扩大,能够确保与母按扣100的良好的卡扣结合。

在图示例中,公按扣200由两片金属构件201、202形成。各金属构件201、202各自的突起部分重叠,构成上述的卡合突起210,从而能够确保卡合突起210的充分的强度。由金属构件202的突起部分包覆穿过布料300的开口而在布料300上方露出的金属构件201的突起部分,利用压力机冲压处理该半成品,能够制造公按扣。另外,公按扣200的具体结构是任意的,在其他的方式中,可采用利用树脂的注射成形制造的公按扣。

母按扣100包含转动体110、突起保持部120、板簧130以及收容构件140。在收容构件140内配置和收容有转动体110、突起保持部120以及板簧130。收容构件140沿轴线AX10具有一对开口。收容构件140的上侧开口的开口宽度稍稍宽于下侧开口的开口宽度。转动体110具有自收容构件140的上侧开口突出的突出部117,但由于转动体110与突起保持部120、板簧130同样地被限制了自收容构件140脱离,因而,可理解为转动体110也被收容在收容构件140内。

突起保持部120包含一对字母U形部121、122来作为多个“可动片”,这一对字母U形部121、122配置在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的外周或者轴线AX10的周围。字母U形部121、122是能够在半径方向上移动的可动片。在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的插拔过程中,各字母U形部121、122可向外侧及半径方 向外侧移位。对于这一对字母U形部而言,存在将一者称作第1字母U形部121、将另一者称作第2字母U形部122的情况。另外,可动片的个数依赖于突起保持部120的分片数。在将突起保持部120分为三部分的情况下,优选将120°范围内的三个弧状部作为可动片发挥作用。

字母U形部121、122以保持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的方式配置,在各字母U形部121、122的各端部邻接时形成大致椭圆形的开口。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的头部212的俯视形状呈圆形,因而,在卡合突起210被夹在各字母U形部121、122之间时,各字母U形部121、122发挥作用以阻止卡合突起210拔出。

在各字母U形部121、122的各端部设有向外侧及半径方向外侧隆起的隆起部128。利用隆起部128使收容构件140的内壁和突起保持部120之间的间隙减小,促进稳定的转动。

一对字母U形部121、122和板簧130被载置于收容构件140的底部147上,在一对字母U形部121、122和板簧130上载置有转动体110。这样,一对字母U形部121、122、板簧130以及转动体110被配置于收容构件140的筒部146内。

转动体110、突起保持部120(一对字母U形部121、122)以及板簧130形成一起转动的转动单元。在转动体110的上表面设有能够供钥匙构件400嵌合的上槽118。对转动体110赋予的转动力能够被传递到突起保持部120和板簧130。

在图示例中,为了从转动体110向突起保持部120和板簧130传递转动力,在转动体110的下表面设有沿着与上槽118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下槽119。在各字母U形部121、122上设有与转动体110的下槽119嵌合的上方凸部129。在板簧130上也设有与转动体110的下槽119嵌合的上方凸部139。这样,来自转动体110的转动力传递到各字母U形部121、122,且同样传递到板簧130。另外,转动单元内的各部件的配置方式、连结方式以及各部件之间的转动力的传递方法是任意的,也可设想其他各种各样的形态。

在图示例中,收容构件140由3个金属构件141、142、143形成。金属构 件141具有用于载置突起保持部120和板簧130的圆形的底部147,在底部147的中央设有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穿过用的圆形状的开口。自圆形的底部147的外周立起壁板,由此构成筒部146的内壁部分。在安装于布料300之后,如图1和图2所示,金属构件141的筒部的上端部向外侧及半径方向外侧卷曲。

金属构件142设置在金属构件141的外周。金属构件142具有按压布料300的下表面的环状的按压部,自按压部的内周立起壁板,由此构成筒部的外壁部分。金属构件142的筒部的内表面与金属构件141的筒部的外表面接触,形成提高了强度的双层结构的筒部146。在安装于布料300之后,如图1和图2所示,金属构件142的筒部的上端部向外侧及半径方向外侧卷曲,保持在金属构件141的筒部的上端部的卷曲部内。

金属构件143包含配置在转动体110的外周部上的环状的表板部。上述转动体110的突出部117自环状的表板部的开口突出。金属构件143还包含自环状的表板部的外周下降而与金属构件141和金属构件142各自的上端的卷曲部卡合的裙部。布料300被金属构件142和金属构件143夹住,由此,完成母按扣100向布料300的安装。

图3表示容许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脱离的非锁定状态。如图3所示,在收容构件140内,在内侧配置有突起保持部120,在外侧及半径方向外侧配置有板簧130。板簧130沿着围绕突起保持部120的周向延伸。板簧130是沿周向细长的板簧。板簧130在周向上与各字母U形部121相比延伸得较长。板簧130能够对在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插拔时向外侧及半径方向外侧移位的各字母U形部121、122向内侧施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多个可动片或者字母U形部采用共用的板簧。由此,能够减少对应于各可动片或者字母U形部来准备各板簧、将这些零散的部件适当地配置在收容构件内的工作量。能够促进简化母按扣的组装和降低母按扣的制造成本。

板簧130构成为字母C形或者朗多耳氏环状。板簧130除了两端之间的间隙之外围绕突起保持部120。板簧130具有一端131和另一端132,两端之间存 在间隙。板簧130在一端131和另一端132之间具有1个以上或者多个折曲部,在图示例中具有第1折曲部133和第2折曲部134。板簧130在第1折曲部133和第2折曲部134处强有力地接触收容构件140的内壁。

在多个实施方式中,板簧130的两端之间的间隙的大小短于上述各可动片121、122的周向上的长度。在多个实施方式中,板簧130的两端之间的间隙在周向上的长度小于由突起保持部120保持的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的整周长的1/4。卡合突起210的整周为360°,其1/4是90°。通过设定适当的间隙,能够设定适当的弹簧力。在多个实施方式中,板簧130的两个端部位于由图3所示的正交关系的第1假想线和第2假想线划分的4个区域中的一个区域内。在图3所示时,第1假想线与各可动片121、122的活动方向一致。第2假想线与第1假想线正交。

第1折曲部133和一端131之间的部分以具有角度α的方式向内侧弯曲,能够减小一端131跃上后述的限制突起145m时的板簧130的变形量。另外,若板簧130的变形量较大,则板簧130有可能塑性变形。

在第1折曲部133和第2折曲部134之间设有圆弧状的弧状部135。在第1折曲部133和第2折曲部134之间未设其他折曲部,由此,能够确保从非锁定状态向锁定状态切换时的转动容易性。弧状部135和收容构件140位于以收容构件140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同心圆上,第1折曲部133和第2折曲部134也可以说是自该弧状部135的同心圆的假想线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部分。

另外,在一端131和第1折曲部133之间设有第1上方凸部139。在另一端132和第2折曲部134之间设有第2上方凸部139。第1折曲部133和第2折曲部134隔着突起保持部120设在相反的位置。

在非锁定状态下,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的俯视正圆形的头部212穿过第1字母U形部121和第2字母U形部122之间的椭圆形的开口时,卡合突起210的头部212使第1字母U形部121和第2字母U形部122向半径方向外侧移位,由此,第1字母U形部121和第2字母U形部122之间的间隔扩宽,容许卡合突起210的头部212穿过。接着,板簧130动作,使移位到半径方向外侧的 字母U形部121和第2字母U形部122分别向半径方向内侧移位,将它们分别向初始位置或者初始位置侧推回。

详细地讲,在卡合突起210的头部212穿过的过程中,板簧130的一端131和第1折曲部133之间的区段被第1字母U形部121向半径方向外侧推压,之后,该区段将第1字母U形部121向内侧推回。同样,在卡合突起210的头部212穿过的过程中,弧状部135的与第1折曲部133相比靠近第2折曲部134附近的区段被第2字母U形部122向半径方向外侧推压,之后,该区段将第2字母U形部122向内侧推回。基于板簧130的这样的动作,第1字母U形部121和第2字母U形部122之间的间隔缩窄,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被由第1字母U形部121和第2字母U形部122构成的突起保持部120保持。也就是说,在非锁定状态下,公按扣200能够相对于母按扣100装拆。在后述的锁定状态下,保持在母按扣100上的公按扣200处于难以自母按扣100脱离的状态。

如图4所示,在转动体110的上表面设有能够供钥匙构件400嵌合的上槽118。在图5中图示了钥匙构件400的一个例子。通过将钥匙构件400嵌合于转动体110,使钥匙构件400转动,转动体110转动,随之,突起保持部120和板簧130转动。可以将上槽118设为字母H形,也可以设为除此之外的文字、图案。也可以在转动体110上设有凸部而在钥匙构件400上设有凹部,由此确保两者的嵌合。也就是说,转动体110和钥匙构件400各自的嵌合部的形状相对应地形成,实现转动体110和钥匙构件400之间的嵌合。

在图6~图9中图示了突起保持部120和板簧130的转动过程。另外,图6表示母按扣100的非锁定状态。图9表示母按扣100的锁定状态。如上所述,转动体110、突起保持部120以及板簧130一起转动,利用这些构件形成转动单元。在图6所示时,各限制突起145不位于第1字母U形部121和第2字母U形部122之间的间隔扩宽的方向上,转动单元处于非锁定位置。在图9所示时,各限制突起145位于第1字母U形部121和第2字母U形部122之间的间隔扩宽的方向上,转动单元处于锁定位置。

在收容构件140上设有两个以上的限制突起145。在图示例中,设有两个 限制突起145,两个限制突起145隔着突起保持部120设置于相反的位置。以下,存在区分为第1限制突起145m和第2限制突起145n进行说明的情况。在板簧130对应于转动体110的转动而顺时针转动时,板簧130的一端131跃上第1限制突起145m。像图7所图示的那样,板簧130的一端131在第1限制突起145m的倾斜面上上升。像图8所图示的那样,板簧130的一端131跃上第1限制突起145m,板簧130的一端131沿着第1限制突起145m的顶部移动。像图9所图示的那样,板簧130的一端131经过第1限制突起145m。在从非锁定状态向锁定状态切换的过程(也称作从非锁定状态向锁定状态过渡的过程)中,通过板簧130的一端131跃上限制突起145,能够获得切换的操作感。在图9所示时,板簧130的一端131位于图9所示的第1假想线和与该第1假想线正交的第2假想线之间,该第1假想线通过第1字母U形部121的端部和第2字母U形部122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和收容构件140的中心轴线。

在非锁定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的状态切换过程中,板簧130的各折曲部133、134不会跃上各限制突起145,能够确保转动体110相对轻快地转动。在板簧130的第1折曲部133和第2折曲部134之间设有弧状部135。在从非锁定状态向锁定状态的切换过程中,弧状部135与第2限制突起145n接触。但是,由于弧状部135不具有折曲部,因此,能够避免第2限制突起145n和弧状部135强有力地接触,能够确保转动体110相对轻快地转动。

在图9所示的锁定状态下,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保持在母按扣100的突起保持部120上。在自突起保持部120拔出卡合突起210的情况下,在自卡合突起210的头部212受到的力的作用下,各字母U形部121、122欲向半径方向外侧移位。但是,像图9所示的那样,各限制突起145位于各字母U形部121、122的两端之间的中央部的半径方向外侧,由此,各字母U形部121、122向半径方向外侧的移位被各限制突起145所限制。因而,能够阻止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自母按扣100的突起保持部120脱离。另外,各字母U形部121、122的两端之间的中央部也可以称作被限制部,各被限制部将板簧130夹在限制突起145与被限制部之间,各被限制部的移动被限制突起145限制。

另外,在图6的非锁定状态下,限制突起145没有位于各字母U形部121、122的两端之间的中央部的半径方向外侧,而是位于各字母U形部121、122的端部的半径方向外侧。在这种情况下,限制突起145对各字母U形部121、122向半径方向外侧的移动没有任何限制,因而,能够容许将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插入到母按扣100的突起保持部120或使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自母按扣100的突起保持部120脱离。

板簧130在收容构件140内呈图10所示的形状,但若自收容构件140取出板簧130,则当然会基于其弹性而变为板簧130的两端之间的间隙减小的形状。

母按扣100的制造方法包含将字母U形部121、122配置在收容构件140内的工序和将板簧130配置在收容构件140内的工序。可以先将突起保持部120配置在收容构件140内,再将板簧130配置在收容构件140内,也可以与之相反。

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也可设想图11所示的使用通常形状的板簧130的情况。在图11所示的情况下,在第1折曲部133和第2折曲部134之间设有第3折曲部136。图11的板簧130在突起保持部120的作用下扩径而在该板簧130的一端131、第1折曲部133、第2折曲部134以及第3折曲部136这4处与收容构件140的内壁接触。能够预见,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板簧130的一端131抵接于限制突起145m之外,还有第3折曲部136抵接于限制突起145n,从而转动体110的转动变得沉重。此外,在板簧130的一端131跃上限制突起145m时,板簧130的一端131附近的板簧变形量变大,从而也有可能板簧130塑性变形。

参照图12~图14说明另一个实施方式。图12是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母按扣的概略的竖直剖面示意图。图13是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母按扣的概略的水平剖面示意图,母按扣处于非锁定状态。图14是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母按扣的概略的水平剖面示意图,母按扣处于锁定状态。

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非锁定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突起保持部120和板簧130与转动体110同步地转动,而设在收容构件140上的限制突起145不转 动。另一方面,在图12~图1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在非锁定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突起保持部120和板簧130不转动,而使设在转动体110的底面的外周部的一对限制脚部115转动。在这样的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同样的有益效果。另外,有时将第1实施方式的限制突起145和本实施方式的限制脚部115统称为限制部、限制部件或限制构造。

如图12所示,转动体110的限制脚部115被配置在板簧130和收容构件140的筒部146之间。转动体110从图13的非锁定状态向图14的锁定状态逆时针转动。此时,转动体110的第1限制脚部115m经过板簧130的一端131,而转动体110的第2限制脚部115n沿着板簧130的弧状部135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从非锁定状态向锁定状态的切换过程中的操作感,而且能够确保转动体110相对轻快的转动。

参照图15说明又一个实施方式。图15是又一个实施方式的母按扣的概略的竖直剖面示意图。另外,参照图15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是在上述两个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追加特征。但是,参照图15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也可以不依赖于上述两个实施方式而独立实施。

如图15所示,在转动体110上嵌合有包覆构件500。包覆构件500相对于转动体110能够装拆或者无法装拆。通过设置包覆构件500,使尺寸比转动体110的尺寸大的包覆构件500转动,不使用钥匙构件400就能够简单地使转动体110转动。包覆构件500的外观可以是实施了外观设计或者没有实施外观设计的任意形状的钮扣。包覆构件500也有助于隐蔽母按扣100的锁定功能。

图示例的包覆构件500具有圆形的平板部510、设在圆形的平板部510的中心的凸部520、以及自圆形的平板部510的外周向下方延伸的凸缘部530。包覆构件500的平板部510的直径或宽度比收容构件140的直径或宽度大。因而,能够简单地实现对包覆构件500的把持。包覆构件500的凸部520具有与转动体110的上槽118相对应的形状。与转动体110与钥匙构件400之间的关系同样地,转动体110和包覆构件500各自的嵌合部构成为相对应的形状,实现转动体110和包覆构件500的嵌合。通过使包覆构件500转动,从而转动体110 转动,因而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突起保持部120和板簧130沿周向转动。这样可执行母按扣100的锁定状态和非锁定状态之间的切换。

在本案中,在以下的附记中也公开了特定的母按扣。在此说明的一点是,由该母按扣限定的施力部件并不限定于本申请所公开的单一的板簧130,也包含使用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那样的多个板簧130。限制部件也同样地,包含限制突起、限制脚部或者除此之外的部分、结构。

-附记-

母按扣100包括:

转动体110,其能够在锁定位置和非锁定位置之间转动;

突起保持部120,其包含为了保持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而设置的两个以上的可动片121、122,各可动片121、122能够在公按扣200的卡合突起210的插拔过程中向外侧移位;

施力部件130,其用于对所述突起保持部120的各可动片121、122向内侧施力;

收容构件140,其能够配置至少所述转动体110、所述突起保持部120以及所述施力部件130;

限制部件115、145,其在所述转动体110处于锁定位置时限制各可动片121、122向外侧移位;以及

包覆构件500,其包覆所述转动体110和所述收容构件140,以能够向所述转动体110传递转动力的方式与该转动体110结合。

根据上述的教导,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对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各样的变更。写入权利要求书中的附图标记是用于参考的,并不应出于限定解释权利要求书的目的来参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