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挡锁止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6174阅读:1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P挡锁止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P挡锁止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停车驻车时,整车挂入P挡,变速箱内部会有驻车机构来对变速箱内部齿轮固定,使其无法转动,确保整车无法行驶,传统整车是存在P/R/N/D挡,且切换挡位是手动操作换挡杆,随着科技和软件的进步,越来越多整车厂和客户希望选用旋钮电子换挡,以增加科技感和时尚感;P挡锁止控制和解锁是旋钮电子换挡控制中的重要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可靠的进行P挡锁止控制,自动化程度高的P挡锁止控制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P挡锁止控制装置,包括与控制驻车机构动作的驻车阀连接的驻车阀控制油路,所述驻车阀控制油路上设有控制所述驻车阀控制油路通断的控制阀,所述控制阀受换挡操作机构控制。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换挡操作机构为旋钮换挡装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控制阀为电磁阀。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控制阀为换向阀,所述驻车阀控制油路上连接有控制所述换向阀通断的第二控制油路,所述第二控制油路上依次设有减压阀和压力控制开关电磁阀,所述压力控制开关电磁阀控制所述第二控制油路的通断,沿所述第二控制油路,油液经所述减压阀后流至所述压力控制开关电磁阀。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压力控制开关电磁阀为常高开关电磁阀。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油液经油泵后经滤清器进入驻车阀控制油路和第二控制油路。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当P挡解锁时,锁止所述驻车阀的锁止装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锁止装置包括可卡紧所述驻车阀的锁止销和控制锁止销动作的锁止电磁阀。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一种P挡锁止控制装置,包括与控制驻车机构动作的驻车阀连接的驻车阀控制油路,所述驻车阀控制油路上设有控制所述驻车阀控制油路通断的控制阀,所述控制阀受换挡操作机构控制;操作旋钮换挡装置,当整车处于P挡时,压力控制开关电磁阀通电,断开第二控制油路,此时换向阀处于初始位置,油液无法经驻车阀控制油路进入驻车阀,驻车阀处于初始位置,驻车机构处于P挡;当整车需要解锁P挡,将旋钮换挡装置的旋钮旋至D/R/N位置时,发出控制电流,压力控制开关电磁阀断电,第二控制油路连通,换向阀移动,驻车阀控制油路连通,油液经驻车阀控制油路进入驻车阀,驻车阀左端建立油压,驻车阀被推动向右移动,移动到最大位移后,锁止电磁阀通电,锁止销下移,将驻车阀锁住,起到安全作用,此时P挡处于解锁状态;可以可靠的进行P挡锁止控制,自动化程度高,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P挡锁止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P挡解锁时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P挡锁止控制装置,包括与控制驻车机构1动作的驻车阀2连接的驻车阀控制油路3,所述驻车阀控制油路3上设有控制所述驻车阀控制油路3通断的控制阀4,所述控制阀4受换挡操作机构控制。

所述换挡操作机构为旋钮换挡装置。

所述控制阀为电磁阀。

优选的,所述控制阀4为换向阀,所述驻车阀控制油路3上连接有控制所述换向阀4通断的第二控制油路5,所述第二控制油路5上依次设有减压阀6和压力控制开关电磁阀7,所述压力控制开关电磁阀为常高开关电磁阀,所述压力控制开关电磁阀7控制所述第二控制油路5的通断,沿所述第二控制油路5,油液经所述减压阀6后流至所述压力控制开关电磁阀7。由于驻车阀的动作需要较大的油压,普通电磁阀作为控制阀无法满足要求,通过设置第二控制油路,经减压阀减压后,第二控制油路上的压力控制开关电磁阀控制作为所述控制阀的换向阀动作,可以可靠的进行P挡锁止控制,自动化程度高。

油液经油泵8后经滤清器9进入驻车阀控制油路3和第二控制油路5。

还包括当P挡解锁时,锁止所述驻车阀的锁止装置。

所述锁止装置包括可卡紧所述驻车阀的锁止销10和控制锁止销10动作的锁止电磁阀11。

操作旋钮换挡装置,如图1所示,当整车处于P挡时,压力控制开关电磁阀7通电,断开第二控制油路5,此时换向阀4处于初始位置,油液无法经驻车阀控制油路3进入驻车阀2,驻车阀2处于初始位置,驻车机构1处于P挡;当整车需要解锁P挡,将旋钮换挡装置的旋钮旋至D/R/N位置时,发出控制电流,如图2所示,压力控制开关电磁阀7断电,第二控制油路5连通,换向阀移动,驻车阀控制油路3连通,油液经驻车阀控制油路3进入驻车阀2,驻车阀2左端建立油压,驻车阀2被推动向右移动,移动到最大位移后,锁止电磁阀11通电,锁止销10下移,将驻车阀2锁住,起到安全作用,此时P挡处于解锁状态;可以可靠的进行P挡锁止控制,自动化程度高,安全可靠。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