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元器件充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1808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下元器件充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下元器件充油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深海环境的水下用仪器设备,均需要采用内部充油的形式进行内部电气元件的绝缘保护,同时具备一定的内压,是仪器设备在深水压力环境下具有减小内外压差的能力,消除外壳结构件的应力。而现有的仪器充油是在陆上环境进行,待绝缘油充满腔体后进行封装密封,但是无法进行使用状态下的动态充油或放油泄压工作,使设备仪器的动态使用受限,并且维修维护工作量增大,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无法在使用状态下充放油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水下元器件充油装置。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水下元器件充油装置,包含有,

动态卡箍,其具有上半箍体及处于所述上半箍体下方的下半箍体,所述上半箍体的左端与所述下半箍体的左端通过枢轴相活动地结合,而所述上半箍体的右端与所述下半箍体的右端通过紧固件相固定地结合;以及,

充油机构,其具有注油口、进油口及密封组件,其中,所述上半箍体上具有贯通其上表面及下表面的孔道,所述注油口结合于所述上半箍体的下表面且与所述孔道相连通,所述进油口结合于所述上半箍体的后端面且与所述孔道相连通,所述密封组件具有处于所述孔道内的杆状部、结合于所述杆状部上方的拉环部及用以使所述杆状部复位的复位弹簧。

所述充油机构还具有泄压口,所述泄压口结合于所述上半箍体上且与所述孔道相连通。

所述动态卡箍及所述充油机构均系采用不锈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至少在于:形成独立的动态密封结构,使装置实现水下环境的动态充放油功能,兼具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和2,图中所示的是一种水下元器件充油装置,采用刚性结构件配合密封动态开关组件的形式。

动态卡箍1,其具有上半箍体及处于所述上半箍体下方的下半箍体,所述上半箍体的左端与所述下半箍体的左端通过枢轴相活动地结合,而所述上半箍体的右端与所述下半箍体的右端通过紧固件相固定地结合;以及,

充油机构,其具有注油口2、进油口5及密封组件4,其中,所述上半箍体上具有贯通其上表面及下表面的孔道,所述注油口结合于所述上半箍体的下表面且与所述孔道相连通,所述进油口结合于所述上半箍体的后端面且与所述孔道相连通,所述密封组件具有处于所述孔道内的杆状部6、结合于所述杆状部上方的拉环部3及用以使所述杆状部复位的复位弹簧7。

所述充油机构还具有泄压口,所述泄压口结合于所述上半箍体上且与所述孔道相连通。

所述动态卡箍及所述充油机构均系采用不锈钢。

当使用时,使用动态卡箍1紧固在管件仪器外,使注油口与仪器注油孔连通。通过密封组件4的位移控制注油口的开闭,以实现充油放油的过程。具体地说,当所述拉环部上提时,所述注油口为打开状态,此时通过进油口进行充油工作。当所述拉环部下压时,所述杆状部阻塞所述进油口与所述孔道的连通,打开注油口与外界连通,实现仪器内油压释放。当无作用力在所述拉环部时,所述杆状部受弹簧力复位,阻塞进油口、注油口和泄压口,实现内外的阻隔密封,此时处于稳定工作状态。

特点是它体积小、结构简单轻便,同时具有动态调节功能,其动态开关在同一轴向运动过程中可实现充油、放油和关闭稳定三种状态,能够实现水下设备仪器内腔油压的动态调节,使水下仪器设备的机动性、适应性、安全可靠性大大提高。

以上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