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档位轻型车手动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8551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多档位轻型车手动变速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手动变速器,特别是一种多档位轻型车手动变速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市场上轻型手动变速器的结构多为五挡手动或六挡手动,其爬坡能力差,不合适在路况较差(泥路和砂路)的路面上行驶,无法满足特殊用途车辆如驾校用车、改装车和工程车等对于多传动比和大输出扭矩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多传动比、大输出扭矩的多档位轻型车手动变速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多档位轻型车手动变速器,包括前传动系统、用于操纵前传动系统的主操纵杆和换挡拨杆,所述的前传动系统包括前输入轴、中间轴齿轮、挡轮、倒挡惰轮和前输出轴,其特征在于,变速器还包括与前输出轴传动连接的后传动系统、用于操纵后传动系统的副操纵杆和换挡拨叉,所述的主操纵杆与换挡拨杆设于一换挡盖上,所述的副操纵杆与换挡拨叉也设于该换挡盖上。

在上述的多档位轻型车手动变速器中,所述的后传动系统包括后输入轴、与后输入轴传动连接的中间齿轮、与中间齿轮传动连接的低速齿轮和后输出轴,所述的后输入轴通过花键与前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的后输出轴穿设在低速齿轮内且后输出轴与低速齿轮同轴设置,所述的后输出轴上具有位于后输入轴与低速齿轮之间的齿毂和与齿毂传动连接的齿套,在上述换挡拨叉的作用下所述的齿套选择性地与后输入轴或低速齿轮传动连接。

其中,换挡拨叉的作用是推动齿套前后运动。

在上述的多档位轻型车手动变速器中,所述的换挡拨叉上通过弹性圆柱销连接有副换挡轴,所述的副换挡轴上设有用于定位和加强换挡手感的定位结构。

在上述的多档位轻型车手动变速器中,所述的定位结构包括三个设于副换挡轴上的沿其轴向均匀分布的定位槽、设于副换挡轴外的定位弹簧和定位钢球,三个定位槽分别对应后传动系统的高挡、低挡和空挡,所述的定位钢球在定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伸入定位槽内。换挡时换挡拨叉带动副换挡轴一起移动,被定位弹簧压紧的定位钢球在三个定位槽的作用下,起到定位和加强换挡手感的作用。

在上述的多档位轻型车手动变速器中,所述的副换挡轴上还具有两个用于引起空挡指示灯亮灭的凹槽。这两个凹槽起到指示空挡位置的作用,由它推动空挡开关,从而引起空挡指示灯的亮灭,以指示副操纵杆是否在空挡位置。

在上述的多档位轻型车手动变速器中,所述的前传动系统设于前壳体内,所述的后传动系统设于大后壳体内,所述大后壳体的输出端还设有小后壳体,上述的后输出轴穿设在小后壳体内。

当发动机的动力通过离合器传入变速器的前输入轴,经中间轴齿轮和按主操纵杆选定的挡轮(一挡、二挡、三挡、四挡、五档、R挡和空挡)传递给前输出轴,四挡时前输入轴与前输出轴直接连接,空挡时动力传递被切断,R挡时输入的动力经倒档惰轮传入前输出轴实现输出翻转。前输出轴通过花键将动力传至后输入轴,再经中间齿轮按副操纵杆选定的挡轮(L挡、H挡)传递给后输出轴,完成动力输出,H挡(高挡)时后输入轴与后输出轴直接连接,空挡时动力传递被切断。挂入L挡(低挡)时的传动路线为:前输出轴通过花键将动力传递至后输入轴,再经中间齿轮、低速齿轮、齿套和齿毂传递至后输出轴输出;挂入H挡时的传动路线为:前输出轴通过花键将动力传递至后输入轴,再直接经齿套和齿毂传递至后输出轴输出;空挡时在后输入轴处动力传递中断,后输出轴无动力输出。

本变速器的换挡原理如下:在一挡、二挡、三挡、四挡、五档和R挡时,由主操纵杆操纵,其换挡动作原理与原变速器相同,在高/低挡切换操作时,驾驶员在副操纵杆的前后方向上施加换挡力,此力通过副操纵杆传递至换挡拨叉,从而推动齿套前后移动,完成高/低挡切换操作。当副操纵杆向后移动时,换挡拨叉向前移动,挂入高挡;反之副操纵杆向前移动,换挡拨叉向后移动,挂入低挡;副操纵杆在中间位置不动,则为空挡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多档位轻型车手动变速器具有以下优点:其结构简单、紧凑,也易于拆装,充分利用原有变速器的基本结构,有利于节约成本;在正常变速器基础上增加一级减速,使变速器档位数量增加1倍,输出转矩和转速的变化范围扩大1倍,增加副操纵杆并与主换档杆平行布置完成高/低速档切换;当副操纵杆挂入高速档时,整车按正常行驶,适合进行正常客货运输;当副换档杆挂入低速档时,各档输出扭矩增大1倍,整车爬坡能力增加,适合路况较差、泥路、沙路行驶;同时低档时各档车速降低1倍,更适合驾校教学,按学员的掌握程度选择使用高/低速档,既符合学习的循序渐进又增加驾驶安全性,另外,可在后壳体侧面设计取力孔,需要时可加装动力输出器,适合改装车、工程车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主操纵杆与副操纵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挡拨叉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前传动系统;11、前输入轴;12、前输出轴;2、后传动系统;21、后输入轴;22、中间齿轮;23、低速齿轮;24、后输出轴;25、齿毂;26、齿套;30、换挡盖;31、主操纵杆;32、换挡拨杆;33、副操纵杆;34、换挡拨叉;35、副换挡轴;36、定位槽;37、定位弹簧;38、定位钢球;39、凹槽;41、前壳体;42、大后壳体;43、小后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多档位轻型车手动变速器,包括前传动系统1、用于操纵前传动系统1的主操纵杆31和换挡拨杆32,前传动系统1包括前输入轴11、中间轴齿轮、挡轮、倒挡惰轮和前输出轴12。变速器还包括与前输出轴12传动连接的后传动系统2、用于操纵后传动系统2的副操纵杆33和换挡拨叉34,主操纵杆31与换挡拨杆32设于一换挡盖30上,副操纵杆33与换挡拨叉34也设于该换挡盖30上。

如图1所示,后传动系统2包括后输入轴21、与后输入轴21传动连接的中间齿轮22、与中间齿轮22传动连接的低速齿轮23和后输出轴24,后输入轴21通过花键与前输出轴12传动连接,后输出轴24穿设在低速齿轮23内且后输出轴24与低速齿轮23同轴设置,后输出轴24上具有位于后输入轴21与低速齿轮23之间的齿毂25和与齿毂25传动连接的齿套26,在换挡拨叉34的作用下齿套26选择性地与后输入轴21或低速齿轮23传动连接。其中,换挡拨叉34的作用是推动齿套26前后运动。

如图2和图3所示,换挡拨叉34上通过弹性圆柱销连接有副换挡轴35,副换挡轴35上设有用于定位和加强换挡手感的定位结构。

具体的,如图3所示,定位结构包括三个设于副换挡轴35上的沿其轴向均匀分布的定位槽36、设于副换挡轴35外的定位弹簧37和定位钢球38,三个定位槽36分别对应后传动系统2的高挡、低挡和空挡,定位钢球38在定位弹簧37的弹力作用下伸入定位槽36内。换挡时换挡拨叉34带动副换挡轴35一起移动,被定位弹簧37压紧的定位钢球38在三个定位槽36的作用下,起到定位和加强换挡手感的作用。

如图3所示,副换挡轴35上还具有两个用于引起空挡指示灯亮灭的凹槽39,这两个凹槽39起到指示空挡位置的作用,由它推动空挡开关,从而引起空挡指示灯的亮灭,以指示副操纵杆33是否在空挡位置。

如图1所示,前传动系统1设于前壳体41内,后传动系统2设于大后壳体42内,大后壳体42的输出端还设有小后壳体43,后输出轴24穿设在小后壳体43内。

当发动机的动力通过离合器传入变速器的前输入轴11,经中间轴齿轮和按主操纵杆31选定的挡轮(一挡、二挡、三挡、四挡、五档、R挡和空挡)传递给前输出轴12,四挡时前输入轴11与前输出轴12直接连接,空挡时动力传递被切断,R挡时输入的动力经倒档惰轮传入前输出轴12实现输出翻转。前输出轴12通过花键将动力传至后输入轴21,再经中间齿轮22按副操纵杆33选定的挡轮(L挡、H挡)传递给后输出轴24,完成动力输出,H挡(高挡)时后输入轴21与后输出轴24直接连接,空挡时动力传递被切断。挂入L挡(低挡)时的传动路线为:前输出轴12通过花键将动力传递至后输入轴21,再经中间齿轮22、低速齿轮23、齿套26和齿毂25传递至后输出轴24输出;挂入H挡时的传动路线为:前输出轴12通过花键将动力传递至后输入轴21,再直接经齿套26和齿毂25传递至后输出轴24输出;空挡时在后输入轴21处动力传递中断,后输出轴24无动力输出。

本变速器的换挡原理如下:在一挡、二挡、三挡、四挡、五档和R挡时,由主操纵杆31操纵,其换挡动作原理与原变速器相同,在高/低挡切换操作时,驾驶员在副操纵杆33的前后方向上施加换挡力,此力通过副操纵杆33传递至换挡拨叉34,从而推动齿套26前后移动,完成高/低挡切换操作。当副操纵杆33向后移动时,换挡拨叉34向前移动,挂入高挡;反之副操纵杆33向前移动,换挡拨叉34向后移动,挂入低挡;副操纵杆33在中间位置不动,则为空挡位。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