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螺杆式启闭机的螺杆接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6146阅读:5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螺杆式启闭机的螺杆接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水电工程中的螺杆式启闭机,更具体地说,它涉及螺杆式启闭机的螺杆接长装置。



背景技术:

螺杆式启闭机属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工机械设备,用于河道、灌排站以及各种给排水工程,与闸门成套配合使用,通过螺杆的上下运动来实现闸门的开启和关闭。

现行业内应用最为广泛的启闭机按启闭原理分为:螺杆式、卷扬式、液压式等。其中螺杆式启闭机按传动结构主要分为:推力螺杆式、蜗轮蜗杆式、锥齿轮式、直齿轮式等。其中螺杆式启闭机按动力来源分为:手摇式、直连电动式、手电两用式、柴油机式等。

因为使用情况和场合不同,会用到不同长度的丝杆,而因加工机床的加工长度和实际加工工艺所限,所以在长度要求较长的时候,需要将丝杆接长,但传统的接长装置通常采用焊接法或套筒连接法,该种方法会直接影响到丝杆轴线垂直度,同时不方便装卸和运输及安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接同轴度高且拆卸方便的螺杆接长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一种用于螺杆式启闭机的螺杆接长装置,包括两端设置有对接部的接长件,每一所述对接部均设置有与螺杆配合的对接腔,且所述对接腔同轴设置,在每一对接部上均设置有可将螺杆固定在对接腔内的固定结构,且在每一对接部上均设置有调节螺杆在对接腔中轴心位置的调节结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接长件两端的对接部上的对接腔中插入螺杆式启闭机的螺杆和待加长的螺杆,然后通过固定结构将螺杆与接长件实现固定,并且通过调节结构进行螺杆在对接腔中轴线位置的调节,实现在接长件两端的螺杆的轴线同轴度达到统一。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对接部壁面且垂直对接腔轴线穿通的过孔,所述过孔配合有插销。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再螺杆的端部设置与对接部壁面过孔大小一致的空,然后通过插销实现螺杆在对接腔中的固定,拆装方便。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调节结构包括设置在对接部壁面处绕对接腔轴线环绕均匀间隔的至少三个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的端部穿入对接腔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绕对接腔轴线均匀间隔设置的至少三个调节螺栓,并且螺栓的端部穿入对接腔中,当对接腔中接入螺杆的时候,调节螺栓可以对螺杆的三个均匀方向进行调节,使得螺杆的轴线于对接腔的轴线处于同轴,并且可以通过调节螺栓实现锁紧。

进一步优化为:设置于接长件两端对接部的对接腔互相穿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对接腔互相穿通,在加工接长件的时候,对接腔可以一次加工,同轴度更加容易把控。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调节螺栓环绕对接腔的轴线于对接部的壁面上均匀设置四个。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调节螺栓环绕对接腔的轴线均匀设置四个,调节性更加强,调节之后对螺杆的锁定效果也更加牢固。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调节螺栓的端部设置有柔性挤压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柔性挤压头,通过调节螺栓在对螺杆实现轴心调节的时候,可以减少压坏螺杆螺纹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通过接长件,可以实现对螺杆式启闭机的螺杆接长灵活性大大增加,可在工厂组装完成再运输,也可分段运输到安装现场,并在安装过程中根据安装工序安排进行安装,同时,便于装卸、维护、保养和更换,并且可以进行方便的调节轴心的效果,接长之后的螺杆同心度大大增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螺杆接长装置与螺杆配合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A-A示图。

图中,1、原螺杆;2、接长件;31、第一插销;32、第二插销;41、第一开口销;42、第二开口销;51、第一调节螺栓;52、第二调节螺栓;6、柔性挤压头;7、接长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种用于螺杆式启闭机的螺杆接长装置,参见附图1和2,为接长装置的实用状态时的图,此接长装置包括接长件2,接长件2的内部穿通,并且两端分别为对接部,其中一个对接部与螺杆式启闭机的原螺杆1实现对接,另一端的对接部与待接长的接长螺杆7实现对接,并且原螺杆1的端部插入对接部的对接腔之后,通过第一插销31实现轴向固定,并且通过第一开口销41对第一插销31实现固定,之后接长件2的另一端对接部的对接腔插入接长螺杆7,通过第二插销32实现接长螺杆7在接长件2上的轴向固定,并且通过第二开口销42对第二插销32实现固定。

在调节径向间隙或者说是调节原螺杆1与接长螺杆7的同轴度的时候,通过松紧第一调节螺栓51,柔性挤压头6将对原螺杆1进行径向挤压,通过松紧第二调节螺栓52,柔性挤压头6将对接长螺杆7进行径向挤压,从而来达到原螺杆1和接长螺杆7的轴线统一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