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装置及具有其的吹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7880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锁定装置及具有其的吹吸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工具,尤其涉及一种锁定装置及具有其的吹吸机。



背景技术:

吹吸机是一种户外清洁用工具,主要用于落叶的清理和收集,因此也被称为树叶吹吸机。其通过吹风将地面上的树叶吹走或是通过吸风将树叶吸入收集袋中。

现有的吹吸机一般是由机头和设置于机头前部的风管两大部分组成,机头及风管之间通过锁定装置连接。

现有技术中,锁定装置的结构复杂,操作不方便。

另外,当机头及风管组装完成后,在实际操作中,风管和/或机头容易受到外力作用,例如用户拉扯风管,而随着外力的增大,容易导致锁定装置失效,从而导致机头及风管相互分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定装置及具有其的吹吸机,其可以实现组装/拆卸方便,而且锁定装置在外力作用下不会失效。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锁定装置,其用于组装/拆卸第一组件及第二组件,所述锁定装置包括:

与所述第一组件枢轴连接的按键部,所述按键部的一端设有锁扣部;

位于所述第二组件上的锁舌部,所述锁舌部上具有一锁口;

其中,当所述第一组件及所述第二组件组装完成时,所述锁扣部限位于所述锁口中,且而后当所述第二组件受到沿所述第二组件拔出方向的力时,所述锁舌部始终施力于所述锁扣部而使得所述锁扣部保持朝向锁止方向转动的趋势,所述锁止方向为所述锁扣部朝向所述锁口的方向。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按键部通过转轴与所述第一组件连接,当所述锁舌部插入所述第一组件且所述锁扣部未插入所述锁口时,所述锁扣部及所述转轴位于所述锁舌部的同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按键部的另一端设有按压部,所述转轴位于所述锁扣部及所述按压部之间,且所述转轴与所述按压部位于所述锁舌部的同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按压部位于所述按键部沿所述第二组件拔出方向的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组件具有一通孔,至少部分所述按键部穿过所述通孔而与所述锁舌部相互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孔的周缘包括靠近所述按压部的第二配合部,所述按压部限位于所述第二配合部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按压部具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互抵靠以限位所述按压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定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按压部连接的第一弹性件,当所述第一弹性件压缩时,所述第一弹性件施力于所述按压部而使得所述锁扣部保持朝向所述锁止方向转动的趋势。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当组装完成后所述第二组件受到沿所述第二组件拔出方向的力时,所述锁口的第一接触部与所述锁扣部的第二接触部相互作用,所述第二接触部或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切面与所述第二组件拔出方向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锐角或直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30°~60°。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夹角为45°。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触部为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第二组件拔出方向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与所述第一夹角相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接触部为弧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定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组件上的相互配合的推挡件及第二弹性件,当所述锁舌部插入所述第一组件中时,所述锁舌部远离所述第二组件的端部挤压所述推挡件而使所述第二弹性件压缩,当组装完成时,所述第二弹性件通过所述推挡件始终给予所述锁舌部一朝向所述第二组件拔出方向的推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舌部为耐磨锁舌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舌部与所述第二组件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吹吸机,包括机头、风管及如上任意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用于组装/拆卸所述机头及所述风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锁定装置可以实现组装/拆卸过程方便,且当组装完成后受到外力时,第二组件不会脱离第一组件,结构牢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组件及第二组件拆卸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锁舌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按键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组件及第二组件自锁状态示意图;

图5是图4中部分区域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按键部及锁舌部配合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组件及第二组件解锁状态示意图;

图8是图7中部分区域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为清楚地表达本实用新型内所描述的位置与方向,本实用新型使用的例如“上”、“上方”、“下”、“下方”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将图中的设备翻转,则被描述为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单元将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以囊括上方和下方这两种方位。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锁定装置100,所述锁定装置100用于拆卸/组装第一组件10及第二组件20。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锁定装置100用于吹吸机为例,所述第一组件10为吹吸机的机头,所述第二组件20为吹吸机的风管,但不以此为限,锁定装置100也可用于其他部件之间的组装/拆卸。

所述锁定装置100包括与所述第一组件10枢轴连接的按键部11及位于所述第二组件20上的锁舌部21。

结合图2,所述锁舌部21上形成一锁口211。

所述按键部11与所述第一组件10之间形成有锁舌容置部112,所述锁舌容置部112用于容纳锁舌部21。

所述按键部11通过转轴113与所述第一组件10连接,所述按键部11的一端设有锁扣部111,所述按键部11远离锁扣部111的一端设有按压部114,所述转轴113位于所述锁扣部111及所述按压部114之间。当所述第一组件10及所述第二组件20组装完成时,所述锁扣部111限位于所述锁口211中。

具体的,结合图3,按键部11为一帽状盖体,其外轮廓呈弧状,按键部11包括一按键部本体(未标示)及由按键部本体朝向两外侧凸伸的两个转轴113,且所述转轴113与所述第一组件10活动连接,所述按键部11可通过转轴113相对第一组件10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以实现拆卸及组装。

这里,逆时针定义为锁止方向,即锁扣部111朝向锁口211的方向,顺时针定义为解锁方向,即锁扣部111远离锁口211的方向。

当然,转轴113的结构不以上述说明为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转轴可为一贯穿按键部本体的杆状结构。

当所述锁舌部21插入所述锁舌容置部112中且所述锁扣部111未插入所述锁口211时,所述锁扣部111、所述按压部114及所述转轴113实质是位于所述锁舌部21的同一侧,如图6所示,所述锁扣部111、所述按压部114及所述转轴113均位于所述锁舌部21的上方。

另外,所述按压部114位于所述按键部11沿所述第二组件20拔出方向X的一侧,即如图6所示,所述按压部114位于所述锁扣部111的右侧。

可以理解,当所述锁扣部111插入所述锁口211中时,若此时用户向外拉扯第二组件20,那么锁舌部21会受到沿第二组件20拔出方向X的作用力F,当然,第二组件20拔出方向X的作用力F不限定于用户向外拉扯产生的力。

由于此时转轴113位于锁舌部21的上方,作用力F始终提供按键部11一驱使所述按键部11沿逆时针旋转的力矩(未标示),且作用力F越大,其产生的逆时针力矩越大。

且,由于按压部114位于所述锁扣部111沿所述第二组件20拔出方向X的一侧,按键部11沿逆时针旋转会带动锁扣部111持续朝向锁口211方向转动。

也就是说,在作用力F的作用下,按键部11始终具有朝向逆时针转动的趋势而使得第一组件10及第二组件20实现自锁,作用力F的施加只会让按键部11上的锁扣部111与锁口211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而不会导致锁扣部111脱离锁口211而使得自锁解除。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组件10具有一通孔101,至少部分所述按键部11穿过所述通孔101而与所述锁舌部21相互配合。

也就是说,第一组件10的壳体上形成一通孔101,且这里以按压部114部分凸伸出壳体为例。

所述通孔101的周缘(即壳体部分)包括靠近所述锁扣部111的第一配合部102及靠近所述按压部114的第二配合部103,所述按压部114限位于所述第二配合部103处。

具体的,所述第一配合部102不限制所述锁扣部111的转动。

所述按压部114具有限位部1142,所述限位部1142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03相互抵靠以限位所述按压部114。

所述限位部1142为按压部114的末端朝向远离按键部11方向凸伸的凸部,凸部限制在第二配合部103的下方,如此,当按键部11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按压部114相对第二配合部103转动而不脱离第二配合部103。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装置100还包括与所述按压部114连接的第一弹性件12,当所述第一弹性件12压缩时,所述第一弹性件12施力于所述按压部114而使得所述按键部11保持朝向逆时针转动的趋势。

第一弹性件12的一端抵持第一组件10,另一端与按压部114下方凸设的凸柱1141相互匹配。

这里,当锁舌部21插入锁舌容置部112中时,所述锁舌部21的端部实质是先抵触到锁扣部111,锁舌部21继续前进而使得按键部11顺时针旋转,第一弹性件12受到挤压而被压缩,而后当锁扣部111逐渐趋近锁口211时,被压缩的第一弹性件12驱动按键部11逆时针转动而使得锁扣部111进入锁口211内。

在一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12在初始状态时为未压缩状态。

在另一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12在初始状态时为压缩状态,如此,当所述第一弹性件12驱动按键部11逆时针转动而使得锁扣部111进入锁口211内后,所述第一弹性件12仍然给予按键部11一驱使按键部11朝向逆时针转动的力,从而进一步避免锁扣部111脱离锁口211。

在本实施方式中,继续参图5及图6,所述锁定装置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组件10上的相互配合的推挡件13及第二弹性件14,所述第二弹性件14沿第二组件20拔出方向X延伸。

所述推挡件13与所述第一组件10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14的一端抵持第一组件10,另一端抵持推挡件13。

当所述锁舌部21插入所述锁舌容置部112中时,所述锁舌部21远离第二组件20的端部挤压所述推挡件13而使所述第二弹性件14压缩,且随着锁扣部111进入锁口211而实现自锁时,第二弹性件14保持为压缩状态。

如此,当所述第一组件10及所述第二组件20处于自锁状态时,所述第二弹性件14通过所述推挡件13始终给予所述锁舌部21一朝向第二组件20拔出方向X的推力F1。

所述推力F1与上述作用力F的作用相同,推力F1可以进一步避免锁扣部111脱离锁口211。

综上所述,当组装完成后所述第二组件20受到沿第二组件20拔出方向X的力(包括作用力F、推力F1等)时,所述锁舌部21始终施力于所述锁扣部111而使得所述锁扣部111保持朝向锁止方向转动的趋势。

这里,当所述锁扣部111限位于所述锁口211中时,便实现了第一组件10及第二组件20的自锁。

另外,用户仅需直接将第二组件20插入第一组件10中便可实现两者的组装,同时通过按动按键部11便可实现两者的拆卸,第一组件10与第二组件20的组装/拆卸过程方便快捷。

更重要的是,当第一组件10与第二组件20组装完成时,所述锁舌部21始终施力于所述锁扣部111而使得所述锁扣部111保持朝向所述锁止方向转动的趋势,如此,即使第二组件20受到外力作用也不会使其脱离第一组件10,第一组件10与第二组件20的自锁状态稳定可靠。

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口211与锁扣部111之间存在相对运动,两者之间会产生摩擦,为了提高锁舌部21的使用寿命,锁舌部21由耐磨材料制成,较佳的,锁舌部21由铁片制成。

另外,所述锁舌部21与所述第二组件20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在一具体示例中,所述锁舌部21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组件20上,如此可提高制造及装配过程的便利性,但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组装完成后(自锁状态下)所述第二组件20受到沿第二组件20拔出方向X的力(包括推力F1及用户拉扯产生的作用力F等)时,所述锁口211的第一接触部2111与所述锁扣部111的第二接触部1111相互作用,所述第二接触部1111或所述第二接触部1111的切面与所述第二组件20拔出方向X之间形成第一夹角α,所述第一夹角α为锐角或直角。

这里,若第一夹角α过小,那么相当于锁扣部111的第二接触部1111趋近平行于锁舌部21上表面,通过受力分析,推力F1和/或作用力F于锁扣部111处形成的正压力F2过小,导致第一接触部2111与第二接触部1111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过小,此时,若第一组件10及第二组件20工作过程中产生振动或是于按压部114处施加较小的按压力时,锁扣部111便会脱离锁口211而出现解锁状况,即此时锁扣装置100的自锁状态不稳定。

若第一夹角α过大,相应的,会导致第一接触部2111与第二接触部1111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过大,用户需要于按压部114处施加较大的按压力才能使得锁扣部111脱离锁口211,如此,会导致解锁不便。

因此,第一夹角α的角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角α的范围设定为30°≤α≤60°,较佳的,所述第一夹角α=45°。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部2111为斜面2111,第一接触部2111实质可由锁舌部21的部分区域弯折形成。

所述斜面2111与所述第二组件20拔出方向X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未标示),所述第二夹角与所述第一夹角α相等。

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接触部211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1111相互匹配。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接触部1111为弧面1111。

这里,将所述第二接触部1111设置为弧面1111,一方面,可以便于锁扣部111顺滑进入锁口211中,另一方面,第二接触部1111与第一接触部2111始终为弧面接触,使得锁扣部111滑入锁口211时整个锁舌部21的左右偏移量较小,提高锁舌部21插入的稳定性。

另外,由于第二接触部1111为朝向锁舌部21插入方向凸伸的弧面,当锁扣部111逐渐滑入锁口211中时,锁舌部21逐渐朝向其插入方向移动,使得第一组件10及第二组间20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从而使得第一组件10与第二组件20紧密配合。

下面,简单介绍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组件10及第二组间20组装/拆卸过程。

参图5及图6,当所述第一组件10及所述第二组件20处于组装过程中时,所述第二组件20带动所述锁舌部21插入第一组件10的锁舌容置部112中,锁舌部21远离第二组件20的端部抵持锁扣部111的外侧面,使得按键部11顺时针转动,锁扣部111上升,按压部114下降,第一弹性件12发生形变;锁舌部21继续沿其插入方向前进,锁舌部21远离第二组件20的端部抵住推挡件13,并将推挡件13沿锁舌部21插入方向推动,第二弹性件14发生形变;当锁舌部21上的锁口211移动至对应锁扣部111位置时,按键部11在第一弹性件12的作用下逆时针转动,锁扣部111插入锁口211中,第一组件10及第二组件20实现自锁,所述第二弹性件14始终通过推挡件13施力于所述锁舌部21,使得锁舌部21始终给予所述锁扣部111一使锁扣部111始终保持逆时针转动趋势的力。

参图7及图8,当所述第一组件10及所述第二组件20处于拆卸过程中时,于按压部114处施加一按压力,按压力使得按键部11顺时针转动,锁扣部111退出锁口211,第二弹性件14通过推动件13推动锁舌部21沿第二组件20拔出方向运动,锁舌部21被弹出,第二组件20脱离第一组件10。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