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用于支撑手机、平板电脑、其它电脑辅助设备及多媒体设备的多段折叠式多功能懒人支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支架在实际使用时,尚存在一些缺陷,例如:(1)调节角度不太方便,很难真正实现灵活调节获得任意安装角度;(2)支架整体体积大,不便于存放及携带;(3)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手机支架一般是采用软管做支架,以便于一定程度上使软管变形来获得角度调节,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支架晃动的现象,不太稳定,往往需要多次重新调节位置。
因此,本专利申请的申请人精心研究了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新型支架结构,其有效解决了上述种种问题,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段折叠式多功能懒人支架,其实现了支架的水平360度自由旋转、上下伸缩、竖向旋转调节角度等多项使用功能,能够灵活满足使用者的不同使用需求,同时,可折叠设计使得支架便于存放及携带,硬质管设计提高了支架的结构强度及使用状态的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多段折叠式多功能懒人支架,包括有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的底座、第一硬质管、旋转伸缩控制组件、第二硬质管、第一竖向旋转折叠控制组件、第三硬质管、第二竖向旋转折叠控制组件及用于安装设备的设备安装固定部;其中,第二硬质管向下伸入第一硬质管内,第二硬质管绕旋转伸缩控制组件相对第一硬质管可水平360度旋转式设置,且,第二硬质管相对第一硬质管可上下伸缩式装设;第三硬质管绕第一竖向旋转折叠控制组件相对第二硬质管于第一竖向平面内旋转折叠或展开,设备安装固定部绕第二竖向旋转折叠控制组件相对第三硬质管于第二竖向平面内旋转折叠或展开,所述第一竖向平面、第二竖向平面彼此垂直;折叠状态下,第三硬质管与第二硬质管彼此平行。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旋转伸缩控制组件包括有内套筒和外套筒;所述内套筒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第一连接部连接于第二硬质管,其第二连接部具有用于围构成可变形嵌装槽的两个以上爪片,相邻爪片之间形成有间隙,每个爪片的外部形成有外螺纹;所述外套筒内部具有第一套接槽,所述第一套接槽包括有上下贯通的上段挤压锁合槽、中段解锁槽和下段内螺纹槽,所述上段挤压锁合槽的内壁面具有自上而下渐大的挤压面,所述中段解锁槽的横截面积大于上段挤压锁合槽;
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与前述可变形嵌装槽上下贯通的第二套接槽,所述第二套接槽的内壁面与爪片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止挡台阶面,前述第一硬质管伸入第二套接槽内,第一硬质管的上端抵于止挡台阶面下侧;第一硬质管的内壁面凸设有第一伸缩限位凸台,第二硬质管下端嵌设有端塞,端塞的下端具有往外凸伸出第二硬质管外侧面的第二伸缩限位凸台;
前述第二硬质管穿过可变形嵌装槽并伸入第一硬质管内,外套筒螺合套接于内套筒外部,内螺纹适配于外螺纹,第二伸缩限位凸台受限于第一伸缩限位凸台下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竖向旋转折叠控制组件、第二竖向旋转折叠控制组件均包括有枢接组件和一同枢接于枢接组件上的两个连接轴座,所述枢接组件为螺丝锁紧转动控制结构或阻尼转动控制结构;第一、第二竖向旋转折叠控制组件的枢接组件所在轴向彼此垂直,且都位于横向平面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设备安装固定部与第二竖向旋转折叠控制组件之间连接有第四硬质管,前述第二硬质管上端、第三硬质管下端、第三硬质管上端、第四硬质管下端分别装设于各自相应的连接轴座上,其中,第二硬质管上端所连接的连接轴座或第三硬质管上端所连接的连接轴座上分别形成有限制相应第三硬质管或第四硬质管旋转角度的限转止挡面;所述第三硬质管的旋转范围为相应限转止挡面至向下旋转平行于第二硬质管之间,或者,所述第四硬质管的旋转范围为相应限转止挡面至向下旋转平行于第三硬质管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硬质管上端所连接的连接轴座左侧形成有前述限转止挡面,在展开状态下,前述第三硬质管位于第二硬质管右侧且与第二硬质管平行,第四硬质管位于第三硬质管左侧且与第二硬质管位于同一轴向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设备安装固定部与第四硬质管的上端之间连接有球头万向旋转组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硬质管、第二硬质管、第三硬质管均为金属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硬质管、第二硬质管、第三硬质管均为铝合金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数据充电接口。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实现了支架的水平360度自由旋转、上下伸缩、竖向旋转调节角度等多项使用功能,能够灵活满足使用者的不同使用需求,同时,收展操作简单,收缩折叠后整体体积较小,便于存放及携带,本实用新型之支架设计相比传统支架而言更为人性化;以及,整个支架主要由若干硬质管连接而成,硬质管的设计提高了支架的结构强度、使用状态的稳定性,也延长了支架的使用寿命。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截面示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图;
图5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图;
图6是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图(显示螺丝锁紧转动控制结构);
图7(a)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或第二竖向旋转折叠控制组件的另一旋转控制方式的局部放大示图(显示阻尼转动控制结构);
图7(b)是图7(a)所示结构的分解示图;
图8是图3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收缩状态示图;
图10是实施例中第三硬质管旋转呈90度限位的状态示图;
图11是实施例中第三硬质管旋转至与第二硬质管平行的状态示图;
图12是实施例之整个支架完全收折后的状态示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底座 20、第一硬质管
21、第一伸缩限位凸台 30、旋转伸缩控制组件
31、内套筒 311、第一连接部
3111、第二套接槽 312、第二连接部
313、止挡台阶面
32、外套筒 321、第一套接槽
3211、上段挤压锁合槽 3212、中段解锁槽
3213、下段内螺纹槽 40、第二硬质管
41、端塞 411、第二伸缩限位凸台
50、第一竖向旋转折叠控制组件 60、第三硬质管
70、第二竖向旋转折叠控制组件 80、设备安装固定部
90、第四硬质管 101、外部牙套
102、内部球形爪 103、球头连接轴
104、限转止挡面 105、连接轴座
106、螺丝锁紧转动控制结构 107、阻尼转动控制结构
108、转轴固定片 109、第一阻尼片
110、阴尼套 111、阴尼外套
112、阻尼转轴 113、垫片
114、阻尼松紧调节轮 115、第二阻尼片
116、螺母 117、第三阻尼片
118、螺帽。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12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所述多段折叠式多功能懒人支架,包括有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的底座10、第一硬质管20、旋转伸缩控制组件30、第二硬质管40、第一竖向旋转折叠控制组件50、第三硬质管60、第二竖向旋转折叠控制组件70及用于安装设备的设备安装固定部80;其中,所述第一硬质管20、第二硬质管40、第三硬质管60及下述第四硬质管90均优选设计为金属管,例如:铝合金管等,其结构强度好、使用稳定性佳;以及,所述底座10上可以设置数据充电接口等。
其中,第二硬质管40向下伸入第一硬质管20内,第二硬质管40绕旋转伸缩控制组件30相对第一硬质管20可水平360度旋转式设置,且,第二硬质管40相对第一硬质管20可上下伸缩式装设;第三硬质管60绕第一竖向旋转折叠控制组件50相对第二硬质管40于第一竖向平面内旋转折叠或展开,设备安装固定部80绕第二竖向旋转折叠控制组件70相对第三硬质管60于第二竖向平面内旋转折叠或展开,所述第一竖向平面、第二竖向平面彼此垂直;折叠状态下,第三硬质管60与第二硬质管40彼此平行。
结合图3、图4所示,所述旋转伸缩控制组件30包括有内套筒31和外套筒32;所述内套筒31具有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二连接部312,其第一连接部311连接于第二硬质管40,其第二连接部312具有用于围构成可变形嵌装槽的两个以上爪片,相邻爪片之间形成有间隙,每个爪片的外部形成有外螺纹;所述外套筒32内部具有第一套接槽321,所述第一套接槽321包括有上下贯通的上段挤压锁合槽3211、中段解锁槽3212和下段内螺纹槽3213,所述上段挤压锁合槽3211的内壁面具有自上而下渐大的挤压面,所述中段解锁槽3212的横截面积大于上段挤压锁合槽;
所述第一连接部311具有与前述可变形嵌装槽上下贯通的第二套接槽3111,所述第二套接槽3111的内壁面与爪片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止挡台阶面313,前述第一硬质管20伸入第二套接槽3111内,第一硬质管20的上端抵于止挡台阶面313下侧;第一硬质管20的内壁面凸设有第一伸缩限位凸台21,第二硬质管40下端嵌设有端塞41,端塞41的下端具有往外凸伸出第二硬质管40外侧面的第二伸缩限位凸台411;前述第二硬质管40穿过可变形嵌装槽并伸入第一硬质管20内,外套筒32螺合套接于内套筒31外部,内螺纹适配于外螺纹,第二伸缩限位凸台411受限于第一伸缩限位凸台21下方;
在锁紧状态下,前述外套筒32的挤压面箍紧所有爪片,爪片紧抱于第二硬质管40;在旋转调节角度过程中,前述外套筒32的挤压面向上远离爪片解除对爪片的紧箍,中段解锁槽3212向上位移至原来挤压面所挤压爪片的位置,爪片未构成对第二硬质管40的紧抱,第二硬质管40可自由旋转,实现第二硬质管40的360度水平旋转,可旋转至任意角度,也可将第二硬质管40沿第一硬质管20内自由伸缩,其伸缩状态如图9所示。
结合图3、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竖向旋转折叠控制组件50、第二竖向旋转折叠控制组件70均包括有枢接组件和一同枢接于枢接组件上的两个连接轴座105,第一竖向旋转折叠控制组件50、第二竖向旋转折叠控制组件70的枢接组件所在轴向彼此垂直,且都位于横向平面上,所述枢接组件为螺丝锁紧转动控制结构106,通过螺丝旋转松开或锁紧,实现两个连接轴座105的相对可转动或相对固定;以及,如图7(a)和图7(b)所示,所述枢接组件为阻尼转动控制结构107,只需直接握住相应的硬质管作旋转动作即可,操作相对更为方便,具体而言,所述阻尼转动控制结构107包括有转轴固定片108、第一阻尼片109、阴尼套110、阴尼外套111、阻尼转轴112、垫片113、阻尼松紧调节轮114、第二阻尼片115、螺母116、第三阻尼片117、螺帽118等。如图11和图12所示,其大致显示了本实施例的折叠过程及最终折叠状态,经收折后,整个支架的体积大幅缩减,便于存放、携带。
如图3和图8所示,所述设备安装固定部80与第二竖向旋转折叠控制组件70之间连接有第四硬质管90,所述设备安装固定部80与第四硬质管90的上端之间连接有球头万向旋转组件,所述球头万向旋转组件一般包括有外部牙套101、内部球形爪102及球头连接轴103,球头连接轴103的球头端适配于内部球形爪102内,外部牙套101适配于内部球形爪102外围,球头连接轴103的轴接端连接于第四硬质管90的上端(包含直接连接或通过其它配件转接),松动外部牙套101,球头端可多向旋转。所述设备安装固定部80可以有多种不同设计,并非以本专利申请中附图所示结构为限,作为设备安装固定部80,其理应依据所需装设的不同设备而设计,本专利申请的创造性设计在于支架之除设备安装固定部80以外的结构。
以及,如图3、图5及图10所示,前述第二硬质管40上端、第三硬质管60下端、第三硬质管60上端、第四硬质管90下端分别装设于各自相应的连接轴座105上,其中,第二硬质管40上端所连接的连接轴座105或第三硬质管60上端所连接的连接轴座105上分别形成有限制相应第三硬质管60或第四硬质管90旋转角度的限转止挡面104;所述第三硬质管60的旋转范围为相应限转止挡面104至向下旋转平行于第二硬质管40之间,或者,所述第四硬质管90的旋转范围为相应限转止挡面至向下旋转平行于第三硬质管60之间。此处,是在第一竖向旋转折叠控制组件50上设置有前述限转止挡面104,所述第二硬质管40所连接的连接轴座105成有前述限转止挡面104,在展开状态下,前述第三硬质管60位于第二硬质管40右侧且与第二硬质管40平行,第四硬质管90位于第三硬质管60左侧且与第二硬质管40位于同一轴向上。以竖直状态为参照的话,第三硬质管60向左能旋转90度、向右可以旋转180度至与第二硬质管40平行贴合,而第四硬质管90可以向左、向右各旋转180度。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实现支架的水平360度自由旋转、上下伸缩、竖向旋转调节角度等多项使用功能,能够灵活满足使用者的不同使用需求,同时,收展操作简单,收缩折叠后整体体积较小,便于存放及携带,本实用新型之支架设计相比传统支架而言更为人性化;以及,整个支架主要由若干硬质管连接而成,硬质管的设计提高了支架的结构强度、使用状态的稳定性,也延长了支架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