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及铰链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02433发布日期:2019-03-02 01:52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电子装置及铰链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及铰链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自动复归的铰链结构及安装有此铰链结构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铰链结构在现今的应用非常广泛,举凡门板、笔记本电脑等皆安装有铰链结构,以实现开合功能。请参考图1,图1是现有技术的铰链结构1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铰链结构1是由二支架10、二连杆12以及二滑动件14组成。借由连杆12带动滑动件14于支架10的滑槽100中滑动,二支架10即可相对弯折。铰链结构1的力量作动来源是借由套设于滑动件14上的凹凸弹片16摩擦产生。然而,借由摩擦产生力量,会磨耗凹凸弹片16的寿命,其力量衰退率也会变大,将使得铰链结构1无法通过使用寿命测试。此外,在二支架10相对弯折后,当施加于铰链结构1上的外力释放时,受到凹凸弹片16摩擦影响,二支架10无法自动复归至相对展开的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自动复归的铰链结构及安装有此铰链结构的电子装置。

本发明的铰链结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所述铰链结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第一连动件、第二连动件、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滑动件以及第二滑动件。第一支架具有第一滑槽。第二支架具有第二滑槽。第一固定件连接于第一支架。第二固定件连接于第二支架。第一连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固定件上。第二连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固定件上。第一弹性件设置于第一固定件上。第一弹性件的二端分别抵接于第一固定件与第一连动件。第二弹性件设置于第二固定件上。第二弹性件的二端分别抵接于第二固定件与第二连动件。第一连杆枢接于第二支架。第二连杆枢接于第一支架。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相互枢接。第一滑动件设置于第一滑槽中且连接于第一连动件与第一连杆。第二滑动件设置于第二滑槽中且连接于第二连动件与第二连杆。

当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展开时,所述第一滑动件位于所述第一滑槽中的第一端,当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弯折时,所述第一滑动件位于所述第一滑槽中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滑槽的宽度自所述第一端朝所述第二端渐增。

当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展开时,所述第一滑动件位于所述第一滑槽中的第一端,当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弯折时,所述第一滑动件位于所述第一滑槽中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滑槽具有二突出部,所述二突出部相对且邻近所述第一端。

所述铰链结构还包括软性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滑动件上。

本发明的电子装置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所述电子装置包括装置本体以及铰链结构,其中铰链结构设置于装置本体上。铰链结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第一连动件、第二连动件、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滑动件以及第二滑动件。第一支架具有第一滑槽。第二支架具有第二滑槽。第一固定件连接于第一支架。第二固定件连接于第二支架。第一连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固定件上。第二连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固定件上。第一弹性件设置于第一固定件上。第一弹性件的二端分别抵接于第一固定件与第一连动件。第二弹性件设置于第二固定件上。第二弹性件的二端分别抵接于第二固定件与第二连动件。第一连杆枢接于第二支架。第二连杆枢接于第一支架。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相互枢接。第一滑动件设置于第一滑槽中且连接于第一连动件与第一连杆。第二滑动件设置于第二滑槽中且连接于第二连动件与第二连杆。

当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展开时,所述第一滑动件位于所述第一滑槽中的第一端,当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弯折时,所述第一滑动件位于所述第一滑槽中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滑槽的宽度自所述第一端朝所述第二端渐增。

当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展开时,所述第一滑动件位于所述第一滑槽中的第一端,当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弯折时,所述第一滑动件位于所述第一滑槽中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滑槽具有二突出部,所述二突出部相对且邻近所述第一端。

所述铰链结构还包括软性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滑动件上。

因此,根据前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铰链结构及安装有此铰链结构的电子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当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对弯折时,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会分别借由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带动第一连动件与第二连动件移动,从而压缩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当施加于铰链结构上的外力释放时,被压缩的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所产生的弹性力即会将第一连动件与第二连动件往回推,从而借由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带动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转动,使得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自动复归至相对展开的状态。此外,本发明可将铰链结构设置于电子装置的装置本体上。当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对弯折时,即可借由铰链结构将电子装置的装置本体支撑于平面上。此时,平面提供的支撑力与被压缩的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所产生的弹性力相互抵销,使得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可保持于相对弯折的状态。在电子装置自平面移离后,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即可自动复归至相对展开的状态。再者,借由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提供弹性力,可有效改善铰链结构于进行寿命测试时的力量衰退率,从而提升铰链结构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铰链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铰链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的铰链结构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4是图3中的铰链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的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对弯折后的示意图。

图6是安装有铰链结构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对弯折后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的铰链结构的侧视图。

图9是图8中的铰链结构沿x-x线的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滑槽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3铰链结构

7电子装置

9平面

10支架

12连杆

14滑动件

16凹凸弹片

30第一支架

32第二支架

34第一固定件

36第二固定件

38第一连动件

40第二连动件

42第一弹性件

44第二弹性件

46第一连杆

48第二连杆

50第一滑动件

52第二滑动件

54、56、58枢轴

60软性套筒

70装置本体

100滑槽

300第一滑槽

302第一固定部

304突出部

320第二滑槽

322第二固定部

a1、a2、a3、a4箭头

d1、d2直径

e1第一端

e2第二端

w1、w2宽度

x-x剖面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2至图5,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铰链结构3的立体图,图3是图2中的铰链结构3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4是图3中的铰链结构3的俯视图,图5是图4中的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32相对弯折后的示意图。

如图2至图5所示,铰链结构3包括第一支架30、第二支架32、第一固定件34、第二固定件36、第一连动件38、第二连动件40、第一弹性件42、第二弹性件44、第一连杆46、第二连杆48、第一滑动件50以及第二滑动件52。

第一支架30具有第一滑槽300,且第二支架32具有第二滑槽3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0还可具有第一固定部302,且第二支架32还可具有第二固定部322。第一固定部302可以是铆合于第一支架30一端的弯折铁片,且第二固定部322可以是铆合于第二支架32一端的弯折铁片。需说明的是,第一固定部302亦可一体成型于第一支架30上,且第二固定部322亦可一体成型于第二支架32上,视实际应用而定。

第一固定件34连接于第一支架30,且第二固定件36连接于第二支架32。第一连动件38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固定件34上,且第二连动件40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固定件36上。第一弹性件42设置于第一固定件34上,且第二弹性件44设置于第二固定件36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34与第二固定件36可以是螺钉,且第一弹性件42与第二弹性件44可以是弹簧,但不以此为限。本发明可先将第一弹性件42与第一连动件38分别套设于第一固定件34上,再将第一固定件34的一端铆合于第一支架30的第一固定部302。此时,第一弹性件42的二端即分别抵接于第一固定件34与第一连动件38。同理,本发明可先将第二弹性件44与第二连动件40分别套设于第二固定件36上,再将第二固定件36的一端铆合于第二支架32的第二固定部322。此时,第二弹性件44的二端即分别抵接于第二固定件36与第二连动件40。

第一连杆46枢接于第二支架32,第二连杆48枢接于第一支架30,且第一连杆46与第二连杆48相互枢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46可借由枢轴54枢接于第二支架32,第二连杆48可借由枢轴56枢接于第一支架30,且第一连杆46与第二连杆48可借由枢轴58相互枢接。借此,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32即可借由第一连杆46与第二连杆48的连动相对转动。

第一滑动件50设置于第一支架30的第一滑槽300中且连接于第一连动件38与第一连杆46。第二滑动件52设置于第二支架32的第二滑槽320中且连接于第二连动件40与第二连杆48。当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32借由第一连杆46与第二连杆48的连动相对转动时,第一连杆46与第二连杆48即会分别带动第一滑动件50与第二滑动件52于第一滑槽300与第二滑槽320中移动。

如图5所示,当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32相对弯折时,第一连杆46与第二连杆48即会被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32带动而相对转动。此时,第一连杆46与第二连杆48即会分别借由第一滑动件50与第二滑动件52带动第一连动件38与第二连动件40朝箭头a1、a2的方向移动,从而压缩第一弹性件42与第二弹性件44。当施加于铰链结构1上的外力释放时,被压缩的第一弹性件42与第二弹性件44所产生的弹性力即会将第一连动件38与第二连动件40朝箭头a3、a4的方向往回推,从而借由第一滑动件50与第二滑动件52带动第一连杆38与第二连杆40转动,使得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32自动复归至图4所示的相对展开的状态。

需说明的是,当第一滑槽300与第二滑槽320的长度愈长,则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32可相对弯折的角度就愈大;反之,当第一滑槽300与第二滑槽320的长度愈短,则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32可相对弯折的角度就愈小。换言之,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32可相对弯折的角度系由第一滑槽300与第二滑槽320的长度来决定。

请参考图6以及图7,图6是安装有铰链结构3的电子装置7的示意图,图7是图6中的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32相对弯折后的示意图。如图6与图7所示,电子装置7包括装置本体70以及前述的铰链结构3,其中铰链结构3设置于装置本体70上。在实际应用中,装置本体70可以是移动电话、平板计算机或其它电子装置。需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铰链结构3亦可设置于其它具有开合功能的装置上,不以设置于电子装置上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可将铰链结构3的第二支架32固定于装置本体70的背部。当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32相对弯折时,即可借由铰链结构3的第一支架30将电子装置7的装置本体70支撑于平面9上,如图7所示。此时,平面9提供的支撑力与被压缩的第一弹性件42与第二弹性件44所产生的弹性力相互抵销,使得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32可保持于相对弯折的状态。借此,铰链结构3即可将电子装置7的装置本体70平稳地支撑于平面9上。在电子装置7自平面9移离后,第一支架30即可借由被压缩的第一弹性件42与第二弹性件44所产生的弹性力自动复归至图6所示的相对展开的状态。

请参考图8以及图9,图8是图6中的铰链结构3的侧视图,图9是图8中的铰链结构3沿x-x线的剖面图。如图8与图9所示,当第一支架30相对第二支架32展开时,第一滑动件50位于第一滑槽300中的第一端e1。此外,当第一支架30相对第二支架32弯折成图9所示的状态时,第一滑动件50位于第一滑槽300中的第二端e2,其中第二端e2与第一端e1相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槽300的宽度w1可自第一端e1朝第二端e2渐增。优选地,可使第一滑槽300的第一端e1处的宽度w1略小于第一滑动件50的直径d1。当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32自图7所示的相对弯折的状态复归至图6所示的相对展开的状态时,第一滑动件50会与第一滑槽300在第一端e1前方产生些微干涉,以防止第一支架30直接回弹至图6所示的状态而造成夹手。

请参考图10,图1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滑槽300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第一滑槽300可具有二突出部304,其中二突出部304相对且邻近第一滑槽300的第一端e1。此外,铰链结构3还可包括软性套筒60,套设于第一滑动件50上。软性套筒60可降低第一滑动件50与第一滑槽300之间的摩擦。在本实施例中,软性套筒60可由橡胶制成,但不以此为限。二突出部304间的宽度w2可略小于软性套筒60的直径d2。当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32自图7所示的相对弯折的状态复归至图6所示的相对展开的状态时,第一滑动件50会被二突出部304止挡,以防止第一支架30直接回弹至图6所示的状态而造成夹手。

需说明的是,第二支架32的第二滑槽320亦可与图9或图10中的第一滑槽300有相同设计,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根据前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铰链结构及安装有此铰链结构的电子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当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对弯折时,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会分别借由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带动第一连动件与第二连动件移动,从而压缩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当施加于铰链结构上的外力释放时,被压缩的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所产生的弹性力即会将第一连动件与第二连动件往回推,从而借由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带动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转动,使得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自动复归至相对展开的状态。此外,本发明可将铰链结构设置于电子装置的装置本体上。当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对弯折时,即可借由铰链结构将电子装置之装置本体支撑于平面上。此时,平面提供的支撑力与被压缩的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所产生的弹性力相互抵销,使得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可保持于相对弯折的状态。在电子装置自平面移离后,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即可自动复归至相对展开的状态。再者,借由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提供弹性力,可有效改善铰链结构于进行寿命测试时的力量衰退率,从而提升铰链结构的使用寿命。更甚者,本发明可改变第一滑槽和/或第二滑槽的宽度或于第一滑槽和/或第二滑槽中增设突出部,以实现防夹手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