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76200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流体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流体控制阀,所述流体控制阀利用阀芯的变位来对压力流体的连通状态进行切换。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这样一种流体控制阀:阀芯以能够自如变位的方式设于包括供压力流体流通的流路在内的主体的内部,通过阀芯相对于面向流路的落座部抵接(落座)或者分离,从而对压力流体的连通状态进行切换(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04-324661号公报)。在该流体控制阀中,安装有致动器以作为使阀芯变位的轴的驱动源(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10-127441号公报)。作为手动型的致动器,已知有按钮式和柱塞式等种种不同的致动器。根据各自的用途选择致动器,并安装于流体控制阀。

一般情况下,在将致动器安装于流体控制阀时,进行铆接、粘接、螺栓的紧固等。因此,一旦将致动器安装于流体控制阀,会有如下等问题:(1)装置整体只能用于专门的用途;(2)致动器的卸载需要工具和作业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考虑了这种技术问题而作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控制阀,所述流体控制阀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而容易地对从多种致动器中根据用途选出的致动器进行装卸。

本实用新型的流体控制阀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具有供压力流体流通的流路;阀芯,所述阀芯以能够自如变位的方式设于主体的内部,并相对于落座部落座或者分离,所述落座部设于面向流路的位置;以及轴,所述轴使阀芯变位。主体具有:嵌合部,所述嵌合部设于所述主体处,并和安装部嵌合,所述安装部以规定的形状和大小形成于驱动所述轴的致动器处;以及卡定孔部,所述卡定孔部形成于所述嵌合部的外周面,并对销部件进行卡定,所述销部件从形成于所述安装部的销插入孔插入。所述嵌合部能够适合多种所述致动器的所述安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流体控制阀,能够容易地对从多种致动器中根据用途选择出的致动器进行装卸。即,不需要工具,就能够根据用途相对于流体控制阀自由地更换不同种类的致动器。而且,能够大幅地缩短更换致动器的作业时间。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流体控制阀中,优选的是:主体具有直插式管接头,所述直插式管接头能够自如地装卸用于供给以及排出所述压力流体的管。由此,不需要另外准备用于安装管的管接头,就能够相对于流体控制阀的接口容易地装卸管。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流体控制阀中,优选的是:主体由树脂制材料形成,主体的嵌合部和致动器的安装部通过卡扣式卡合而彼此连接。由此,致动器相对于流体控制阀的装卸变得更容易。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流体控制阀中,优选的是:卡定孔部设有一对,销部件形成为U字形,并横跨所述一对卡定孔部而被卡定。由此,能够用一根销部件而可靠地将致动器固定于流体控制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流体控制阀,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而容易地对从多种致动器中根据用途选择出的致动器进行装卸。

从附图以及与之相协同的下面的优选实施方式例的说明,想必上述目的、特征以及优点会变得更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控制阀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流体控制阀的沿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对利用轴将阀芯从图2所示的流体控制阀的状态下压时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剖视图。

图4是对将按钮式的致动器安装于图1所示的流体控制阀的方法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5是由图1所示的流体控制阀和按钮式的致动器构成的流体控制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在图5所示的流体控制装置中仅将致动器沿着VI-VI线剖开后的立体图。

图7是图5所示的流体控制装置的沿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由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流体控制阀和柱塞式的致动器构成的流体控制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的流体控制装置的沿IX-IX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流体控制阀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控制阀10包括:主体12;阀芯14,所述阀芯14以能够自如变位的方式设于主体12的内部;轴16,所述轴16使阀芯14变位;以及阀机构部18,所述阀机构部18对阀芯14以及轴16进行收容。

主体12例如由树脂制材料形成。主体12具有:开口部20、22,所述开口部20、22呈圆筒状,并设于主体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流路24、26,所述流路24、26和所述开口部20、22连通;嵌合部28,所述嵌合部28和主体12的长度方向正交地突出;直插式管接头30、32,所述直插式管接头30、32嵌接于开口部20、22;定位孔34、36;以及流路形成用孔38。

开口部20、22经由插入有未图示的管的直插式管接头30、32而进行压力流体的供给以及排出。流路24、26设于开口部20、22之间,并供压力流体流通。

嵌合部28在主体12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中央位置从主体12的上表面突出,并被设为圆筒状,还在外周部与后述的致动器嵌合。在嵌合部28的外周面形成有卡定孔部40a、40b,所述卡定孔部40a、40b在将致动器固定于流体控制阀10时,对从致动器侧插入的后述的销部件进行卡定。此处,卡定孔部40a、40b是槽形状。

阀机构部18例如由树脂制材料形成。阀机构部18沿着高度方向(Z轴方向)配置于主体12的内部,阀机构部18的上部与嵌合部28的内周面抵接。阀机构部18由轴收容部44、落座部46、以及阀芯收容部46构成。

轴收容部44形成为圆筒状,并例如将弹簧50与轴16一起加以收容。由于利用弹簧50的弹性力对轴16向铅垂上方向(Z轴方向)进行施力,因此,在未从后述的致动器施加有按压力的状态下,轴16的上端向嵌合部28的上表面的上方突出。

落座部46在轴收容部44的下方形成为圆筒状。位于落座部46的中央的开口部46a包括环状的突起部46b,所述突起部46b以在阀芯14落座时封闭、在阀芯14分离时连通轴收容部44的内部空间58与阀芯收容部48的内部空间60的方式和阀芯14面对面。

阀芯收容部48形成为圆筒状,并配置于落座部46的下方。阀芯收容部48例如将弹簧52与阀芯14一起加以收容。由于利用弹簧52的弹性力对阀芯14向铅垂上方向(Z轴方向)上进行施力,因此,如图2所示,在未从轴16的下端部16a向阀芯14施加有按压力的状态下,阀芯14从下方向抵接(落座)于落座部46。与此相对,如图3所示,在从轴16的下端部16a向阀芯14施加有克服弹簧52的弹力的按压力的状态下,阀芯14从落座部46分离。

另外,在阀芯收容部48的侧面形成有连通孔54、56,所述连通孔54、56连通流路24和内部空间60。另一方面,设于轴收容部44的内部空间58经由连通孔51、53而和流路26连通。由此,轴收容部44以及阀芯收容部48的内部空间58、60和流路24、26一起构成压力流体的流路。落座部46设于面向流路(内部空间60)的位置。

直插式管接头30、32与开口部20、22嵌合。直插式管接头30、32分别包括:大致圆环状的垫圈62a、62b;卡盘64a、64b,所述卡盘64a、64b用于卡定配管;引导部件66a、66b,所述引导部件66a、66b卡定于卡盘64a、64b;以及释放衬套68a、68b,所述释放衬套68a、68b能沿着引导部件66a、66b自如变位。

当将未图示的管从直插式管接头30、32插入时,卡盘64a、64b的前端因管的外周面而向半径的外方向被推压并扩张。其结果是,形成卡盘64a、64b的前端和管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在管被插入至释放衬套68a、68b的内部之后,若将管朝着释放衬套68a、68b的凸缘方向稍许拔出,则管利用卡盘64a、64b卡定并安装于直插式管接头30、32的内部。与之相反,若将释放衬套68a、68b压入而使释放衬套68a、68b与卡盘64a、64b抵接,从而将卡盘64a、64b扩大,则能够容易地使管从直插式管接头30、32脱离。

在将流体控制阀10安装于未图示的被安装体的时候,定位孔34、36被用作未图示的例如螺栓等定位部件的插入目的地。形成流路用孔38是在形成旁通流路时被使用的槽,所述旁通流路与阀机构部18的外周面和主体12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流路24的一部分)连结。

接着,参照图4~图7,对按钮式的致动器72安装于本实施方式的流体控制阀10的流体控制装置100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致动器72包括:主体74,所述主体74例如由树脂制材料形成;安装部76,所述安装部76设于该主体74的下部,并和流体控制阀10的嵌合部28嵌合;以及操作部78,所述操作部78以能够在铅垂方向(Z轴方向)上自如变位的方式设于主体74的上部,并能够对流体控制阀10的压力流体的流通断开状态进行手动切换。如图4的箭头E所示,致动器72的安装部76从上方安装于流体控制阀10。安装部76的形状以及大小与流体控制阀10的嵌合部28的形状以及大小相配合地在多种致动器间被预先共用化。流体控制阀10的嵌合部28适合多种致动器的安装部。

在安装部76形成有一对销插入孔80a、80b。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安装部76以及销插入孔80a、80b形成于致动器72的正面侧以及背面侧两方。由此,能够从前后两个方向插入销部件82。另外,如图4所示,销部件82在整体上形成为大致U字形。销部件82例如由金属制材料形成。销部件82具有:中央部82a,所述中央部82a弯曲成凸状;弯曲部82b,所述弯曲部82b从所述中央部82a的两端延伸;以及前端部82c,所述前端部82c从弯曲部82b向外侧弯曲。

如图5所示,在致动器72和流体控制阀10连接后,销部件82从销插入孔80a、80b朝安装部76的深度方向(Y轴方向)插入。本实施方式的销部件82形成为大致U字形,因此,如图6所示,销部件82横跨一对卡定孔部40a、40b并在两个部位被卡定。销部件82被插入至致动器72的销插入孔80a、80b,因此,销部件82的内周面、上表面以及底面与嵌合部28的卡定孔部40a、40b抵接而被卡定。并且,销部件82的弯曲部82b的外周面、中央部82a以及前端部82c位于嵌合部28的外周面的径向外侧。由此,即使将致动器72向上方向(Z轴方向)拉拽,也能通过销部件82来限制安装部76朝上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维持安装部76和嵌合部28的嵌合状态。

如图7所示,在由流体控制阀10以及按钮式的致动器72构成的流体控制装置100中,若按下操作部78以克服弹簧73的弹力,则操作部78向箭头标记F方向变位,操作部78的下端部84对轴16的上端部进行按压,由此,轴16克服弹簧50的弹力而向下方变位,轴16的下端部16a使阀芯14从落座部46处分离。由此,如图3的点划线箭头标记A~D所示,流过流路24后的压力流体经由连通孔54、56、内部空间58、连通孔53而从流路26流到和直插式管接头32连接的未图示的管,从而对工作进行供给。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流体控制阀10,嵌合部28和致动器72的安装部76嵌合,并利用销部件82加以固定。因此,只需插入、拔出销部件82,就能够容易地将致动器72相对于流体控制阀10进行装卸。另外,安装部76的形状以及大小与流体控制阀10的嵌合部28的形状以及大小相配合地在多种致动器间被预先共用化。因此,不需要工具,就能够根据用途相对于流体控制阀10自由地更换不同种类的致动器。而且,能够大幅地缩短更换致动器的作业时间。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流体控制装置200进行说明,所述流体控制装置200由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流体控制阀10和柱塞式的致动器86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流体控制阀10的结构和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如图8以及图9所示,将和图4不同种类的致动器86安装于流体控制阀10,并利用和图4相同的销部件82进行固定。

如图8以及图9所示,柱塞式的致动器86包括:主体88,所述主体88例如由树脂制材料形成;安装部90,所述安装部90设于该主体88的下部,并和流体控制阀10的嵌合部28嵌合;以及操作部92,所述操作部92以能够在铅垂方向(Z轴方向)上自如变位的方式设于主体88的上部,并能够对流体控制阀10的压力流体的流通断开状态进行切换。设于操作部92的棒状的柱塞92a在设于主体88的圆筒状的开口部88a内往复运动。

在流体控制装置200内,若未图示的工件通过设于操作部92处的滚筒92b的上方,则操作部92根据工件的重量而向箭头标记G方向变位,操作部92(柱塞92a)的下端部96对轴16的上端部进行按压。由此,轴16的下端部16a将阀芯14向下方按压,从而和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从流路26供给压力流体。

在上述的二种致动器的安装例中,按钮式的致动器72的安装部76和柱塞式的致动器86的安装部90形成为规定的形状和大小。因此,流体控制阀10的嵌合部28适合多种致动器的安装部。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流体控制阀10,嵌合部28和致动器86的安装部90嵌合,并利用销部件82加以固定。因此,只需插入、拔出销部件82,就能够容易地将致动器86相对于流体控制阀10进行装卸。另外,安装部90的形状以及大小与流体控制阀10的嵌合部28的形状以及大小相配合地在多种致动器间被预先共用化。因此,不需要工具,就能够根据用途相对于流体控制阀10自由地更换不同种类的致动器。而且,能够大幅地缩短更换致动器的作业时间。

另外,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流体控制阀10中,嵌合部28和致动器72、86的安装部76、90嵌合,并利用销部件82加以固定。此处,流体控制阀10的主体12由树脂制材料形成,因此,也可以进一步将通过卡扣式(snap)卡合彼此连接的结构适用于主体12的嵌合部28与致动器72、86的安装部76、90之间的嵌合部分。由此,致动器72、86相对于流体控制阀10的装卸变得更容易。

并且,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流体控制阀10中,设有一对卡定孔部40a、40b。并且,销部件82形成为U字形,并横跨一对卡定孔部40a、40b而被卡定。由此,能够用一根销部件82而可靠地将致动器72、86固定于流体控制阀10。

本实用新型的流体控制阀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显然能够采取种种不同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