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轨的中滑轨补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97305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滑轨的中滑轨补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指一种滑轨的中滑轨补强结构,涉及一种滑轨的中滑轨的补强结构的相关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所用的三段式滑轨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内滑轨、中滑轨与外滑轨等构件所组成,经查中国台湾新型第M430204号「滑轨结构改良」专利案所揭露的中滑轨或者常见的中滑轨61、62、63、64(另参考图1~图4所示)包含一内轨主壁611、621、631、641以及连接该各内轨主壁611、621、631、641两侧的内轨侧壁612、613、622、623、632、633、642、643,虽然各内轨主壁611、 621、631、641的中央具有补强肋614、624、634、644,然而经查其遇到较重的载重时容易导致变形或损坏,相对降低使用寿命,若是用于宽度较宽、规格较大的滑轨,缺失愈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轨的中滑轨补强结构,其中滑轨的中轨主壁透过其所增设位置中央补强肋的两侧的两补强肋可提升载重能力与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轨的中滑轨补强结构,可适用于大规格例如宽度较宽的滑轨,避免使用后变形或损坏而相对可提高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滑轨的中滑轨补强结构,其中该滑轨包括:

一内滑轨,包括一内轨主壁以及连接于该内轨主壁两侧相对的两内轨侧壁,且该两内轨侧壁的外侧各具有一滚珠槽道;

一第一滚珠衬套,滑套于前述内滑轨与一中滑轨之间;

一中滑轨,包括一中轨主壁以及连接于该中轨主壁两侧相对的两中轨侧壁,该中轨主壁沿着该中滑轨的长度方向具有一突出的中央补强肋,且前述两中轨侧壁的内、外两侧分别具有一滚珠槽道;

一第二滚珠衬套,滑套于前述中滑轨与一外滑轨之间;

一外滑轨,包括一外轨主壁以及连接于该外轨主壁两侧相对的两外轨侧壁,该两外轨侧壁的内侧各具有一滚珠槽道;

其特征在于:

该中滑轨的中轨主壁另沿着该中滑轨的长度方向间隔具有突出的两补强肋,且该两补强肋分别位于其中央补强肋的两侧,以提升载重能力与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

1.中滑轨的中轨主壁透过其所增设位置中央补强肋的两侧的两补强肋可提升载重能力与结构强度。

2.可适用于大规格例如宽度较宽的滑轨,避免使用后变形或损坏而相对可提高使用寿命。

兹配合图式详加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所用的滑轨的中滑轨的前视图;

图2是另一现有技术所用的滑轨的中滑轨的前视图;

图3是另一现有技术所用的滑轨的中滑轨的前视图;

图4是另一现有技术所用的滑轨的中滑轨的前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由内滑轨、第一滚珠衬套、中滑轨、第二滚珠衬套与外滑轨所组成的滑轨的前视组合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滑轨的前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滑轨的部份立体图。

图中1.内滑轨1,2.第一滚珠衬套,3.中滑轨,4.第二滚珠衬套,5.外滑轨, 11.内轨主壁,12.内轨侧壁,13.内轨侧壁,31.中轨主壁,32.中轨侧壁,33. 中轨侧壁,51.外轨主壁,52.外轨侧壁,53外轨侧壁,121.滚珠槽道,131.滚珠槽道,311.中央补强肋,312.补强肋,313.补强肋,321.滚珠槽道,322.滚珠槽道,331.滚珠槽道,332.滚珠槽道,521.滚珠槽道,531.滚珠槽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如图5~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滑轨的中滑轨补强结构,其中该滑轨包括:一内滑轨1,包括一内轨主壁11以及连接于该内轨主壁11两侧相对的两内轨侧壁12、13,该两内轨侧壁12、13的外侧各具有一滚珠槽道121、131;

一第一滚珠衬套2,滑套于前述内滑轨1与一中滑轨3之间;

一中滑轨3,包括一中轨主壁31以及连接于该中轨主壁31两侧相对的两中轨侧壁32、33,该中轨主壁31沿着该中滑轨3的长度方向具有一突出的中央补强肋 311,所述两中轨侧壁32、33的内、外两侧分别具有一滚珠槽道321、322、331、 332;

一第二滚珠衬套4,滑套于前述中滑轨3与一外滑轨5之间;

一外滑轨5,包括一外轨主壁51以及连接于该外轨主壁51两侧相对的两外轨侧壁52、53,该两外轨侧壁52、53的内侧各具有一滚珠槽道521、531;

其特征在于:

该中滑轨3的中轨主壁31另沿着该中滑轨3的长度方向间隔具有突出的两补强肋312、313,该两补强肋312、313分别位于其中央补强肋311的两侧,以提升载重能力与结构强度,特别是适用于较宽或较大规格尺寸的滑轨,相对具有不易变形避免损坏以提高使用寿命的优点。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对上述各种零部件的构造进行材料和结构的改进,或者是采用技术等同物进行替换。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或直接或间接运用于其他相关技术领域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