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耐低温预绝热保温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11047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预绝热保温管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耐低温预绝热保温管。
背景技术
:目前船舶预绝热保温管是由硅酸钙、PUR(聚氨酯)泡沫,外套HDPE(高密度聚乙烯)塑管组成。该方式存在一些缺点:1、硅酸钙易碎,安装过程中破损率较高,粉尘对环境污染大,对人体有害;2、对于有伴行管的管道,硅酸钙无法将管道及伴行管完全覆盖,影响绝热效果;3、HDPE(高密度聚乙烯)塑管无法长期在-50℃低温环境中使用。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耐低温预绝热保温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耐低温预绝热保温管,包括端套,所述端套的数量为两个,并开口向内卡接并套设有HDPE(高密度聚乙烯)塑管,所述HDPE(高密度聚乙烯)塑管的内侧安装有PE(聚乙烯)支架,所述HDPE(高密度聚乙烯)塑管的外周填充有PUR(聚氨酯)泡沫,所述PUR(聚氨酯)泡沫的内侧插设有钢管,所述PUR(聚氨酯)泡沫外表面与HDPE(高密度聚乙烯)塑管的内壁、PE(聚乙烯)支架的外壁之间还装设有高密度矿棉成型套。优选地,所述PE(聚乙烯)支架的内腔底部、与钢管接触部位装设有紧固用的铁丝。优选地,所述PE(聚乙烯)支架的间隔距离为1m。优选地,所述PUR(聚氨酯)泡沫与高密度矿棉成型套均采用套设于钢管端部的发泡模具将化工原料按比例搅拌后注入方式进行填充安装。优选地,所述端套的本体外部还套设有高强度防胀裂的热缩套,所述端套的外端部还均安装有法兰。本实用新型中改进了预绝热保温管的材料组成,将硅酸钙改为质轻、耐久、不燃、不腐、不受虫蛀的优良隔热保温材料高密度矿棉成型套。由于该材料导热系数≤0.034W/m.k,大大提高了绝热保温效果,安装方便,可将管道及伴行管完全包覆,且不含石棉;改用能承受-70℃低温的HDPE(高密度聚乙烯)塑管,满足船舶产品在极寒气象条件下的使用效果,更能保证在低温环境下预绝热管依然有较长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耐低温预绝热保温管的结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端套;2-HDPE(高密度聚乙烯)塑管;3-PE(聚乙烯)支架;4-PUR(聚氨酯)泡沫;5-钢管;6-高密度矿棉成型套;7-铁丝;8-热缩套;9-法兰。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一种新型耐低温预绝热保温管,包括端套1、HDPE(高密度聚乙烯)塑管2、PE(聚乙烯)支架3、PUR(聚氨酯)泡沫4、钢管5、高密度矿棉成型套6、铁丝7、热缩套8、法兰9,所述端套1的数量为两个,并开口向内卡接并套设有HDPE(高密度聚乙烯)塑管2,所述HDPE(高密度聚乙烯)塑管2的内侧安装有PE(聚乙烯)支架3,所述HDPE(高密度聚乙烯)塑管2的外周填充有PUR(聚氨酯)泡沫4,所述PUR(聚氨酯)泡沫4的内侧插设有钢管5,所述PUR(聚氨酯)泡沫4外表面与HDPE(高密度聚乙烯)塑管2的内壁、PE(聚乙烯)支架3的外壁之间还装设有高密度矿棉成型套6。进一步地,所述PE(聚乙烯)支架3的内腔底部、与钢管5接触部位装设有紧固用的铁丝7。进一步地,所述PE(聚乙烯)支架3的间隔距离为1m。进一步地,所述PUR(聚氨酯)泡沫4与高密度矿棉成型套6均采用套设于钢管5端部的发泡模具将化工原料按比例搅拌后注入方式进行填充安装。进一步地,所述端套1的本体外部还套设有高强度防胀裂的热缩套8,所述端套1的外端部还均安装有法兰9。制作过程:将钢管5表面清理干净,包扎高密度矿棉成型套6,每隔1米左右布置一圈PE聚乙烯支架3,并用铁丝7扎牢,然后套上HDPE高密度聚乙烯塑管2。在钢管两端安装发泡模具,通过高压发泡机将A、B两组份化工原料按比例搅拌后注入,均匀地充满钢管与塑管间的环形空间,经过一定时间固化成型。将模具拆下,修整两端面,然后烘热缩套8。最后清理表面污物,做好预绝热管防护。本实用新型改进了预绝热保温管的材料组成,将硅酸钙改为质轻、耐久、不燃、不腐、不受虫蛀的优良隔热保温材料高密度矿棉成型套。由于该材料导热系数≤0.034W/m.k,大大提高了绝热保温效果,安装方便,可将管道及伴行管完全包覆,且不含石棉;改用能承受-70℃低温的HDPE(高密度聚乙烯)塑管,满足船舶产品在极寒气象条件下的使用效果,更能保证在低温环境下预绝热管依然有较长使用寿命。硅酸钙及高密度矿棉成型套参数对比序号项目单位硅酸钙高密度矿棉成型套1密度Kg/m3≤220200±10%2含水率%≤7.5≤0.53导热系数W/m.k≤0.062≤0.0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