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水型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99508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水型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共设施及节水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节水型水龙头。



背景技术:

水龙头是房屋建筑内部数量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用水器具,其性能对实际的节水效果影响很大,研制开发节水型水龙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节水型水龙头的种类较多,大量节水水龙头涌入市场,如感应式水龙头、自回弹式水龙头等,虽都能起到一定的节水功能,但因其成本高,不利于在用水比较集中的公共场所使用。

水龙头的节水内涵之一是在满足用户用水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无效水的损失;所谓的无效水是指用户在用水过程中不需要但浪费掉的那部分水。这部分包括:由于水龙头自身受生产工艺、生产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局限而损失的水;包括由于人们用水习惯造成的无意识浪费的水,像人们在用水结束后水龙头出水通道中的滞留水也会被浪费掉;也包括在设计使用过程中损失的水,如高层建筑超压出流漏水现象等。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情况设计一种节水型水龙头,该节水型水龙头可在不改变人们正常用水习惯的前提下,有效地防止用水完后出水通道中滞留水的浪费,同时解决一些传统水龙头滴水、漏水的缺陷,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克服水龙头在使用过程中出水通口内滞留水的损失,以及关闭水龙头后滴水、漏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节水型水龙头。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手柄、壳体、主阀阀体、副阀阀体、主阀阀盖、主阀活动陶瓷片、主阀固定陶瓷片、密封环、副阀活动陶瓷片、副阀固定陶瓷片、副阀阀盖、密封圈,壳体内为双阀体结构,主阀阀体位于副阀阀体的上部,主阀阀体承受来自管网的压力,副阀阀体承受上出水通道中滞留水的压力,主阀阀体与副阀阀体之间形成上出水通道,副阀阀体与出水口之间形成下出水通道;

所述主阀活动陶瓷片、主阀固定陶瓷片和密封环位于主阀阀体内部,主阀固定陶瓷片位于主阀活动陶瓷片下面,主阀阀盖与主阀阀体上部连接并与手柄上部固连,主阀阀体下部与壳体内壁之间装有密封环,所述主阀活动陶瓷片与主阀固定陶瓷片上分别设有单通水孔,通水孔为扇形结构,扇形通水孔的圆心角为85°;

所述副阀活动陶瓷片、副阀固定陶瓷片和密封圈位于副阀阀体内部,副阀固定陶瓷片位于副阀活动陶瓷片下面,副阀阀盖与副阀阀体下部连接并与手柄下部固连,副阀阀盖与手柄连接处装有密封圈,所述副阀活动陶瓷片与副阀固定陶瓷片上分别设有双通水孔,每个陶瓷片上的两个通水孔相隔180°,通水孔均为扇形结构,扇形通水孔的圆心角为70°;

所述主阀阀体和副阀阀体与手柄连接为一体,旋转手柄时主阀阀体与副阀阀体同时运动,主阀阀体、副阀阀体内的陶瓷片上的扇形通水孔的圆心角相差15°。

副阀阀体通水孔的面积大于主阀阀体通水孔的面积。

所述主阀活动陶瓷片和主阀固定陶瓷片与所述副阀活动陶瓷片和副阀固定陶瓷片同轴安装。

本实用新型节水型水龙头的进水口与管网的管道连接后,当从关闭状态打开水龙头时,操纵手柄向打开水龙头方向旋转,直到主阀活动陶瓷片和主阀固定陶瓷片上的通水孔对上,主阀阀体开始出水,但此时出水口不出水,继续旋转手柄,副阀活动陶瓷片和副阀固定陶瓷片上的通水孔开始对上,出水口开始出水,继续向打开方向旋转手柄时,水流逐渐增大。当从打开状态关闭水龙头时,操纵手柄向关闭水龙头方向旋转,旋转手柄当出水口不出水时,此时,副阀活动陶瓷片和副阀固定陶瓷片上的通水孔完全错开,继续旋转手柄,此时,主阀活动陶瓷片和主阀固定陶瓷片上的通水孔完全错开,水龙头完全关闭。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节水型水龙头,通过手柄将主阀阀体和副阀阀体连为一体,水龙头壳体内为双阀体结构,主阀阀体位于上部承受来自管网的压力,副阀阀体位于下部,副阀阀体承受上出水同道中滞留水的压力,同时副阀阀体还可承受由于超压供水超过主阀额定流量压力值的压力,主阀阀体与副阀阀体之间形成上出水通道,副阀阀体与出水口之间形成下出水通道。主阀阀体和副阀阀体与手柄连为一体,旋转手柄时主阀阀体与副阀阀体同时运动,不会改变人们正常使用水龙头的习惯。

当关闭水龙头时,副阀活动陶瓷片和副阀固定陶瓷片相对于主阀活动陶瓷片和主阀固定陶瓷片提前完全错开,而且副阀阀体安装位置与水龙头出水口较近,下出水通道中的水会将在手柄旋转至主阀活动陶瓷片和主阀固定陶瓷片完全错开时全部流入盛水的容器中,避免无效水的损失。当主阀活动陶瓷片和主阀固定陶瓷片有一定的磨损,或自来水管网中的压力高于主阀额定流量下的压力值时,单阀水龙头会出现滴水、漏水的现象。本发明节水型水龙头采用双阀体结构,当主阀阀体漏水时,副阀阀体还可承受超过正常供水压力值的压力,可有效地解决滴水、漏水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节水型水龙头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节水型水龙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节水型水龙头的主阀阀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节水型水龙头的副阀阀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水龙头关闭时主、副阀活动陶瓷片与固定陶瓷片位置示意图。

图5为水龙头打开时主阀阀体部分打开、副阀阀体即将打开时主、副阀活动陶瓷片与固定陶瓷片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6为水龙头半开时主、副阀活动陶瓷片与固定陶瓷片位置示意图。

图7为水龙头全开时主、副阀活动陶瓷片与固定陶瓷片位置示意图。

图中:

1.手柄 2.壳体 3.主阀阀体 4.副阀阀体 5.主阀阀盖 6.主阀活动陶瓷片 7.主阀固定陶瓷片 8.密封环 9.副阀活动陶瓷片 10.副阀固定陶瓷片 11.副阀阀盖 12.密封圈

A为进水口 B为出水口 C为上出水通道 D为下出水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是一种节水型水龙头。

参阅图1~图7,本实施例节水型水龙头,由手柄1、壳体2、主阀阀体3、副阀阀体4、主阀阀盖5、主阀活动陶瓷片6、主阀固定陶瓷片7、密封环8、副阀活动陶瓷片9、副阀固定陶瓷片10、副阀阀盖11、密封圈12组成;A为进水口,B为出水口,C为上出水通道,D为下出水通道。水龙头的壳体内为双阀体结构;主阀阀体3位于副阀阀体4的上部,主阀阀体3承受来自管网的压力,副阀阀体4承受上出水通道中滞留水的压力,主阀阀体3与副阀阀体4之间形成上出水通道,副阀阀体4与出水口之间形成下出水通道。主阀活动陶瓷片6、主阀固定陶瓷片7和密封环8位于主阀阀体3内部;主阀固定陶瓷片7安装在主阀活动陶瓷片6下面,主阀阀盖5与主阀阀体3上部连接并与手柄1上部固定连接;主阀阀体3下部与壳体2内壁之间装有密封环8,主阀活动陶瓷片6与主阀固定陶瓷片7上分别设有单通水孔,通水孔为扇形结构,扇形通水孔的圆心角为85°。副阀活动陶瓷片9、副阀固定陶瓷片10和密封圈12位于副阀阀体4内部;副阀固定陶瓷片10安装在副阀活动陶瓷片9下面,副阀阀盖11与副阀阀体4下部连接并与手柄1下部固定连接;副阀阀盖11与手柄1连接处有密封圈12。副阀活动陶瓷片9与副阀固定陶瓷片10上分别设有双通水孔,每个陶瓷片上的两个通水孔相隔180°,通水孔均为扇形结构,扇形通水孔的圆心角为70°。主阀活动陶瓷片6和主阀固定陶瓷片7与所述副阀活动陶瓷片9和副阀固定陶瓷片10同轴安装。

主阀阀体3和副阀阀体4与手柄连接为一体,旋转手柄时主阀阀体3与副阀阀体4同时运动,主阀阀体3、副阀阀体4内的陶瓷片上的扇形通水孔的圆心角相差15°。上出水通道C由上到下各截面的截面积逐渐增大,使得副阀阀体4通水孔的面积大于主阀阀体3通水孔的面积,出水口B处的流速会下降,方便使用。

本实施例中,将水龙头与自来水管连接后,主阀阀体3承受来自自来水管的压力,副阀阀体4承受上出水通道中滞留水的压力,当超压供水或陶瓷片磨损时,主阀阀体3会出现漏水的现象,但水只能流到上出水通道C,此时下阀关闭,水不会从出水口B流出,此时副阀阀体4承受超过主阀阀体3额定流量压力值的压力,双阀体结构有效地避免了滴水、漏水。

打开水龙头时,水龙头处于完全关闭状态,主阀活动陶瓷片6和主阀固定陶瓷片7的通水孔相对位置完全错开,副阀活动陶瓷片9和副阀固定陶瓷片10的通水孔完全错开,此时,出水口B没有水流出;将手柄1向水龙头打开方向旋转,主阀活动陶瓷片6和主阀固定陶瓷片7的通水孔错开,副阀活动陶瓷片9和副阀固定陶瓷片10的通水孔仍然处于完全错开状态,此时出水口B没有水流出;继续向打开方向旋转手柄1,主阀活动陶瓷片6和主阀固定陶瓷片7的通水孔错开,副阀活动陶瓷片9和副阀固定陶瓷片10的通水孔也错开,此时,出水口B有水流出。继续向打开方向旋转手柄1,出水口B处的水流量逐渐增大,直到水龙头完全打开,主阀活动陶瓷片6和主阀固定陶瓷片7的通水孔完全对准,副阀活动陶瓷片9和副阀固定陶瓷片10的通水孔完全对准,此时水流量最大。

关闭水龙头时,水龙头处于完全打开状态,主阀活动陶瓷片6和主阀固定陶瓷片7的通水孔完全对准,副阀活动陶瓷片9和副阀固定陶瓷片10的通水孔完全相对准,此时水流量最大;将手柄1向水龙头关闭方向旋转,出水口B处的水流量逐渐减小,主阀活动陶瓷片6和主阀固定陶瓷片7的通水孔错开,副阀活动陶瓷片9和副阀固定陶瓷片10的通水孔错开。继续向关闭方向旋转手柄1,出水口B处的水流量逐渐减小直至出水口B没有水流出,副阀活动陶瓷片9和副阀固定陶瓷片10的通水孔处于完全错开状态,主阀活动陶瓷片6和主阀固定陶瓷片7的通水孔错开;继续向关闭方向旋转手柄1,主阀活动陶瓷片6和主阀固定陶瓷片7的通水孔完全错开,副阀活动陶瓷片9和副阀固定陶瓷片10的通水孔完全错开,水龙头完全关闭。

打开水龙头时,副阀阀体4相对于主阀阀体3延迟出水。关闭水龙头时,副阀阀体4相对于主阀阀体3提前断水,而且副阀阀体4安装位置与水龙头出水口B较近,在水龙头完全关闭时,下出水通道D中的水在流出盛水容器时全部流出出水口B,可有效地避免下出水通道D中滞留水的浪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