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雾管路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8759阅读:5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喷雾管路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雾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喷雾管路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夏天或者秋天的高温天气下,在炎热环境(如加油站、车间和公交站)下长期活动的人容易出现脱水和中暑的情况,尤其对于加油站这种易燃易爆的户外场所来说,降温措施更是必不可少,采取的常见降温措施一般为喷雾降温,可在这些环境内安装喷雾降温终端机,喷雾终端机通过喷出水雾来有效降低周围空气的温度。喷雾终端机通过喷雾管道输送水源,用于连接喷雾管道的配件多,管路复杂,管路的密封性差,喷雾时易有漏水现象发生,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雾管路连接结构,结构简单,连接方便,密封性强。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喷雾管路连接结构,包括喷雾管道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喷雾管道的管路连接头,所述管路连接头至少有一端开设有与所述喷雾管道连接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包括口径依次增大的内段、过渡段和外段,所述过渡段和所述外段之间形成有密封台阶面,所述喷雾管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孔的内段和过渡段密封配合的缩径段以及与所述连接孔的外段紧配合的套接段,所述缩径段和所述套接段之间形成有与所述密封台阶面密封配合的台阶部,所述连接孔的外段上至少设置有一朝其径向凸设的限位凸块,所述喷雾管道的套接段上开设有供所述限位凸块伸入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设置有将所述限位凸块卡设在所述限位槽内的偏心挡块。

所述连接孔的过渡段为倾斜段。

所述管路连接头相对的两端上分别开设有所述连接孔,所述管路连接头的第三端上开设有与喷雾头螺纹连接的内螺纹孔,所述内螺纹孔的中心轴延长线与所述连接孔的中心轴延长线相垂直。

所述连接孔的外段边沿上对称设置有所述限位凸块,所述喷雾管道的套接段上靠近其边沿分别开设有供各个所述限位凸块伸入的所述限位槽。

所述限位凸块呈弧形方条状,以所述限位凸块沿着所述连接孔的周沿的方向为所述限位凸块的长度方向,以所述限位凸块沿着所述连接孔轴向的方向为所述限位凸块的宽度方向,所述偏心挡块与所述限位槽其中一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限位凸块的长度,所述偏心挡块与所述限位槽另一侧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限位凸块的长度,所述偏心挡块与所述限位槽的槽底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限位凸块的宽度,所述限位槽的深度不小于所述限位凸块的厚度。

所述缩径段上沿其周向开设有环形密封槽,所述环形密封槽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缩径段通过此第一密封圈与所述内段密封配合。

所述缩径段靠近所述台阶部的位置外套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缩径段通过此第二密封圈与所述过渡段密封配合。

所述喷雾管道靠近各个所述套接段的位置上对称设置有与手指指腹相配合的凹陷部。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一种喷雾管路连接结构,当需要连接各喷雾管道时,先将喷雾管道的限位槽对准管路连接头上的限位凸块,然后将喷雾管道伸入管路连接头的连接孔内使得管路连接头的限位凸块进入限位槽内,最后沿着一定方向(如顺时针方向)转动喷雾管道使得管路连接头的限位凸块与限位槽内的偏心挡块相卡设,从而使得限位凸块无法从限位槽内脱离,便将喷雾管道与管路连接头连接起来。通过喷雾管道的缩径段分别与连接孔的内段和过渡段的密封配合、以及喷雾管道的台阶部与连接孔的密封台阶面的密封配合,实现了喷雾管道和管路连接头之间的密封连接。当反方向(如逆时针方向)转动喷雾管道使得管路连接头的限位凸块失去限位槽内的偏心挡块的限制,便可将喷雾管道从管路连接头的连接孔内拔出,便将喷雾管道从管路连接头上拆卸下来。

因此,本实用新型一种喷雾管路连接结构,结构简单,连接方便,密封性强。

进一步,所述连接孔的外段边沿上对称设置有所述限位凸块,所述喷雾管道的套接段上分别开设有供各个所述限位凸块伸入的所述限位槽,这样设置,通过各限位凸块与对应的限位槽之间的两两配合,使得喷雾管道和管路连接头的连接更加牢固。

进一步,以所述限位凸块沿着所述连接孔的周沿的方向为所述限位凸块的长度方向,以所述限位凸块沿着所述连接孔轴向的方向为所述限位凸块的宽度方向,所述偏心挡块与所述限位槽其中一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限位凸块的长度,所述偏心挡块与所述限位槽另一侧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限位凸块的长度,这样设置,使得限位凸块只能够从限位槽的一侧进入,无法从限位槽的另一侧脱出。

进一步,所述偏心挡块与所述限位槽的槽底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限位凸块的宽度,这样设置,使得限位凸块能够进入限位槽和偏心挡块之间,并且与偏心挡块相卡设。

进一步,所述限位槽的深度不小于所述限位凸块的厚度,这样设置,使得当喷雾管道伸入连接孔内时,限位凸块能够顺利进入限位槽内。

进一步,所述喷雾管道靠近各个所述套接段的位置上对称设置有与手指指腹相配合的凹陷部,当安装喷雾管道时,操作人员的手指扣在相应的凹陷部内,方便施力,有利于喷雾管道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喷雾管路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喷雾管路连接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喷雾管路连接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喷雾管道 1 缩径段 11

环形密封槽 111 第一密封圈 112

第二密封圈 113 套接段 12

限位槽 121 偏心挡块 122

台阶部 13 凹陷部 14

管路连接头 2 连接孔 21

内段 211 过渡段 212

外段 213 密封台阶面 214

限位凸块 215 内螺纹孔 2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一种喷雾管路连接结构,如图1-图2所示,包括喷雾管道1以及用于连接喷雾管道1的管路连接头2,管路连接头2至少有一端开设有与喷雾管道1连接的连接孔21,连接孔21包括口径依次增大的内段211、过渡段212和外段213,过渡段212为具有斜面的倾斜段,过渡段212和外段213之间形成有密封台阶面214,优选的,管路连接头2呈方体状,管路连接头2相对的左右两端上分别开设有此连接孔21,管路连接头2的上端上开设有与喷雾头螺纹连接的内螺纹孔22,内螺纹孔22的中心轴延长线与连接孔21的中心轴延长线相垂直。

如图2-图3所示,喷雾管道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对应的连接孔21的内段211和过渡段212密封配合的缩径段11以及与连接孔21的外段213紧配合的套接段12,缩径段11和套接段12之间形成有与密封台阶面214密封配合的台阶部13。缩径段11上沿其周向开设有环形密封槽111,环形密封槽111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12,缩径段11通过此第一密封圈112与连接孔21的内段211密封配合。缩径段11靠近台阶部13的位置外套设有第二密封圈113,缩径段11通过此第二密封圈113与连接孔21的过渡段212密封配合。

如图1-图2所示,各个连接孔21的外段213边沿上对称设置有朝连接孔21的径向凸设的限位凸块215,喷雾管道1的套接段12上靠近其边沿处分别开设有供各个限位凸块215伸入的限位槽121,限位槽121内设置有将限位凸块215卡设在限位槽121内的偏心挡块122。

如图1-图2所示,限位凸块215呈弧形方条状,以限位凸块215沿着连接孔21的周沿的方向为限位凸块215的长度方向,以限位凸块215沿着连接孔21轴向的方向为限位凸块215的宽度方向,偏心挡块122与其对应的限位槽121其中一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限位凸块215的长度,偏心挡块122与其对应的限位槽121另一侧壁之间的距离小于限位凸块215的长度,使得限位凸块215只能够从限位槽121的一侧进入,无法从限位槽121的另一侧脱出。偏心挡块122与其对应的限位槽121的槽底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限位凸块215的宽度,使得限位凸块215能够进入限位槽121和偏心挡块122之间,并且与偏心挡块122相卡设。限位槽121的深度不小于限位凸块215的厚度,使得当喷雾管道1伸入对应的连接孔21内时,限位凸块215能够顺利进入限位槽121内。位于喷雾管道1同一端的两限位槽121内的偏心挡块122之间的中心连接线穿过喷雾管道1的中心,使得喷雾管道1伸入管路连接头2内并在其内转动时,同一连接孔21内的两个限位凸块215都能够顺利进入对应的限位槽121内,并与偏心挡块122相卡设。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一种喷雾管路连接结构,如图1-图3所示,当需要连接各喷雾管道1时,先将喷雾管道1的各限位槽121对准管路连接头2上对应的限位凸块215,然后将喷雾管道1伸入管路连接头2的连接孔21内使得管路连接头2的限位凸块215进入对应的限位槽121内,最后沿着一定方向(如顺时针方向)转动喷雾管道1使得管路连接头2的限位凸块215与限位槽121内的偏心挡块122相卡设,从而使得限位凸块215无法从限位槽121内脱离,便将喷雾管道1与管路连接头2连接起来。通过喷雾管道1的缩径段11分别与连接孔21的内段211和过渡段212的密封配合、以及喷雾管道1的台阶部13与连接孔21的密封台阶面214的密封配合,实现了喷雾管道1和管路连接头2之间的密封连接。当反方向(如逆时针方向)转动喷雾管道1使得管路连接头2的限位凸块215失去对应的限位槽121内的偏心挡块122的限制,便可将喷雾管道1从管路连接头2的连接孔21内拔出,便将喷雾管道1从管路连接头2上拆卸下来。

因此,本实用新型一种喷雾管路连接结构,结构简单,连接方便,密封性强。

进一步,如图2所示,喷雾管道1靠近各个套接段12的位置上分别对称设置有与手指指腹相配合的凹陷部14,当安装喷雾管道1时,操作人员的手指扣在相应的凹陷部14内,方便施力,有利于喷雾管道1的安装。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