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进行车辆的制动的活塞对置型盘式制动器。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已知以下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盘式制动器。在该以往的盘式制动器(以下称为“第一以往盘式制动器”)中,设置有垫夹,所述垫夹向盘形转子的转出方向(转出侧)按压设置于制动垫的突起部。垫夹具有:支点部,从主构架延伸并卡合于止脱销;作用点部,对支点部进行弯曲加工,向转出方向(转出侧)按压制动垫的突起部;以及力点部,利用杠杆原理与材料的弹力使力作用于作用点部。而且,力点部在作用点部以向制动垫施加按压的状态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卡合于止脱销。由此,垫夹的主构架在固定状态下变为使按压力作用于制动垫的状态。因此,在第一以往盘式制动器中,防止了制动垫的晃动,抑制了起因于晃动的咔嗒(rattle)噪音以及叮当(clonk)噪音。
另一方面,在上述以往第一盘式制动器中,在设置垫夹的作用点部的情况下,对支点部进行弯曲加工的部位增多,在大量制造垫夹时难以维持支承制动垫的性能以及按压制动垫的性能两者均衡。另外,由于使作用点部从主构架延伸,因此例如在弯曲加工时垫夹容易产生歪斜,成品率有可能变差。
与此相对地,例如已知在以下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活塞对置型盘式制动器。在该以往的活塞对置型盘式制动器(以下称为“第二以往盘式制动器”)中,与上述以往第一盘式制动器相比,不具有复杂的弯曲形状,制造容易。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708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22458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以往第二盘式制动器中,与上述以往第一盘式制动器相比,弯曲加工的部位少,在大量制造垫夹时也能够维持支承制动垫的性能以及按压制动垫的性能两者均衡。另外,由于弯曲加工的部位少,因此在弯曲加工时垫夹不容易产生歪斜,能够提高成品率。另一方面,希望在盘式制动器中进一步降低在制动时产生的异常噪音(例如制动鸣响)与抵接噪音(叮当噪音)以及在非制动时由于制动垫振动而产生的异常噪音(咔嗒噪音)。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盘式制动器,其通过简单的构造使制动时的制动垫的姿态稳定,从而抑制异常噪音的产生。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第一项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活塞对置型盘式制动器的发明具备:圆盘状的盘形转子;制动钳,被设置成跨越盘形转子的外周部的一部分,收容配置在盘形转子的轴方向的两侧的活塞;一对制动垫,在制动钳的内部被活塞按压,从轴方向的两侧按压盘形转子;一对垫销,在盘形转子的周方向上设置在转入侧以及转出侧,以使一对制动垫能够相对于制动钳在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一对制动垫;以及垫弹簧,具有基部与卡止部,并按压一对制动垫,所述基部在轴方向上延伸,所述卡止部从基部在周方向上向转入侧以及转出侧延伸并卡止于一对垫销,其中,所述活塞对置型盘式制动器构成为,一对制动垫具有:第一被按压部,设置在外周部的转出侧,在盘形转子的径方向上朝向外侧竖立设置;以及第二被按压部,设置在外周部,垫弹簧具有:第一按压部,在轴方向上延伸并设置于基部,并且朝向转出侧按压一对制动垫的第一被按压部;以及第二按压部,在轴方向上延伸并设置于基部,并且在径方向上朝向内侧按压一对制动垫的第二被按压部。
发明的效果
由此,垫弹簧的第一按压部能够借助第一被按压部朝向转出侧按压一对制动垫。另外,垫弹簧的第二按压部能够借助第二被按压部朝向转子径内方向按压制动垫。由此,能够使一对制动垫的姿态稳定,能够防止在制动时产生的异常噪音(制动鸣响)、抵接噪音(叮当噪音)以及在非制动时产生的异常噪音(咔嗒噪音)等的产生。
另外,能够大幅地减少制造垫弹簧时的弯曲加工的次数,非常容易地进行制造。由此,即使在大量生产时,也能够容易地确保均衡的性能。另外,由于能够在基部设置第一按压部以及第二按压部,因此能够减少伴随弯曲加工产生的歪斜,其结果是,能够制造具有均衡的性能的垫弹簧。因此,能够在垫弹簧的制造中提高成品率,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活塞对置型盘式制动器的整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制动钳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组装于制动钳的制动垫、垫销以及垫弹簧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示出垫弹簧的结构的仰视图。
图5是示出垫弹簧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6是说明垫弹簧与制动垫之间的组装关系的剖面图。
图7是说明制动时的制动垫的转动的局部剖面图。
图8涉及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是示出组装于制动钳的制动垫、垫销以及垫弹簧的局部剖面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一按压部以及第二按压部的形状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一按压部以及第二按压部的形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对彼此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在图中赋予相同附图标记。另外,用于说明的各图是示意图,各部的形状存在未必严谨的情况。
如图1所示,活塞对置型盘式制动器10(以下也简称为“盘式制动器10”)具备圆盘状的盘形转子11以及跨越盘形转子11的一部分的制动钳12。盘形转子11包括圆盘状的转子本体11a以及圆筒状的帽部11b,所述圆筒状的帽部11b通过螺栓以及螺母等紧固于省略图示的车辆的车轴(省略图示)。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圆盘状的盘形转子11的轴方向称为“转子轴方向”,将盘形转子11的周方向称为“转子周方向”,将盘形转子11的半径方向中的外侧称为“转子径外方向”,将盘形转子11的半径方向中的内侧称为“转子径内方向”。另外,在车辆前进时的盘形转子11的旋转方向中,将盘形转子11的转子本体11a移入制动钳12的一侧称为“转入(leading)侧”,将盘形转子11的转子本体11a从制动钳12移出的一侧称为“转出(trailing)侧”。
制动钳12固定在车辆的非旋转部分(例如,省略图示的车体侧),被设置成跨越盘形转子11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制动钳12收容配置在盘形转子11的转子轴方向的两侧的活塞t(在图2中用虚线示出)。如图2所示,制动钳12具有分别收容活塞t的内部12a以及外部12b。另外,制动钳12具有桥部12c,所述桥部12c在转入侧以及转出侧连接内部12a与外部12b。在桥部12c中设置有转矩承受部12c1,所述转矩承受部12c1在制动时承受从将在后面进行说明的一对制动垫13传递的制动转矩。另外,制动钳12具有窗部12d,所述窗部12d由内部12a、外部12b以及桥部12c形成。如图2所示,在窗部12d的内部收容并安装有一对制动垫13。
如图2所示,安装在制动钳12的内部的一对制动垫13分别具有背板13a以及相对于背板13a固定的作为摩擦材料的内衬13b。背板13a形成为板状,具有插通垫销14的插通孔13a1。另外,在背板13a上设置有朝向转子径内方向凹设的凹部13c,以收容将在后面进行说明的垫弹簧15的基部15a的端部。
如图3所示,凹部13c在形成凹部13c的侧面即朝向转子径外方向竖直设置的侧面中的转出侧的侧面,具有第一被按压部13c1,所述第一被按压部13c1被将在后面进行说明的垫弹簧15的第一按压部15a1按压。此外,凹部13c的转出侧的侧面被设置成,沿着转子径内方向以及转子径外方向与设置在制动钳12的桥部12c上的转矩承受部12c1的受压面大致平行。另外,如图3所示,凹部13c具有从形成凹部13c的底面即外周部朝向转子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3d。在突出部13d的端面13d1上设置有第二被按压部13d2,所述第二被按压部13d2被将在后面进行说明的垫弹簧15的第二按压部15a2按压。
如图2所示,一对垫销14分别以跨越窗部12d的方式横架在制动钳12的内部12a与外部12b之间。垫销14插通于在制动钳12的内部12a设置的销孔12e(外部12b侧省略图示)。垫销14在转子周方向上分别配置在转入侧与转出侧。垫销14插通于在收容于制动钳12中的一对制动垫13的背板13a上设置的插通孔13a1。插通有垫销14的制动垫13以可在转子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支承。由此,由垫销14可移动地支承的一对制动垫13在被活塞t按压时,沿转子轴方向移动,并被推压到盘形转子11的转子本体11a的两面,从而产生制动力。
垫弹簧15通过将板簧冲压成规定的形状,并对得到的坯材的必要部位进行弯曲加工而制成。如图2至图5所示,垫弹簧15具备基部15a以及一对销保持部15b。
如图2所示,基部15a以横架在制动钳12的内部12a与外部12b之间的方式在转子轴方向上延伸,两端收容在制动垫13的凹部13c中。如图3至图5所示,一对销保持部15b分别从基部15a的大致中央部在转子周方向上延伸,在顶端具有与垫销14卡止的卡止部15b1。
另外,基部15a在垫弹簧15组装于制动钳12的状态下的转出侧的侧部,设置有第一按压部15a1。另外,基部15a在垫弹簧15组装于制动钳12的状态下的转入侧的侧部,设置有第二按压部15a2。即,第二按压部15a2在转子周方向上设置在比第一按压部15a1更靠转入侧的位置。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一按压部15a1以及第二按压部15a2被设置成,从基部15a朝向转子径内侧(即,朝向一对制动垫13)沿与转子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并且在转子轴方向上与基部15a平行。
如图5所示,第一按压部15a1被设置成在转子周方向上朝向转出侧凸起的圆弧状。第一按压部15a1在垫弹簧15组装于制动钳12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抵接于设置在一对制动垫13的背板13a上的凹部13c的第一被按压部13c1。而且,第一按压部15a1以相对于设置第一被按压部13c1的凹部13c的转出侧的侧面垂直(但是,包括容许公差在内)的方式,朝向转出侧按压第一被按压部13c1。在此,凹部13c的转出侧的侧面与设置于桥部12c的转矩承受部12c1的受压面被设置成沿着转子径方向大致平行。因此,当第一按压部15a1按压第一被按压部13c1时,一对制动垫13朝向设置于桥部12c的转矩承受部12c1被施力而抵接于转矩承受部12c1。
如图5所示,第二按压部15a2被设置成朝向转子径内方向凸起的圆弧状。第二按压部15a2在垫弹簧15组装于制动钳12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抵接于设置在一对制动垫13的背板13a上的凹部13c的第二被按压部13d2。而且,第二按压部15a2以相对于设置第二按压部15a2的突出部13d的端面13d1垂直(但是,包括容许公差在内)的方式,朝向转子径内方向按压第二被按压部13d2。在此,如将在后面进行的说明那样,突出部13d的端面13d1被设置成与第一虚拟平面h1一致。
如图2所示,在制动钳12中收容有一对制动垫13,且垫销14插通于设置在制动钳12上的销孔12e以及设置在一对制动垫13的背板13a上的插通孔13a1的状态下,组装如上构成的垫弹簧15。即,一对销保持部15b各自的卡止部15b1分别卡止于一对垫销14,从而将垫弹簧15组装在制动钳12中。组装在制动钳12中的垫弹簧15在被组装于制动钳12中的状态下,朝向转出侧分别按压一对制动垫13。另外,组装在制动钳12中的垫弹簧15朝向转子径内方向分别按压一对制动垫13。
具体地,如图6所示,垫弹簧15中,设置于基部15a的第一按压部15a1朝向转出侧垂直(但是,包括容许公差在内)地按压设置于一对制动垫13各自的凹部13c的第一被按压部13c1。由此,制动垫13在制动时或者不发挥制动力的非制动时都维持如下状态,即,抵接于设置在制动钳12的桥部12c上的转出侧的转矩承受部12c1。
另外,垫弹簧15中,设置于基部15a的第二按压部15a2朝向转子径内方向垂直(但是,包括容许公差在内)地按压设置于一对制动垫13各自的凹部13c的突出部13d的第二被按压部13d2。由此,制动垫13在制动时或者非制动时都维持朝向转子径内方向被施力的状态。
在此,对一对制动垫13各自中的第一被按压部13c1以及第二被按压部13d2、与垫弹簧15中的第一按压部15a1以及第二按压部15a2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另外,对基于第一按压部15a1的第一按压力fc以及基于第二按压部15a2的第二按压力fn的作用方向的关系进行说明。在这些说明中,如图6所示,将一体地设置于基部15a的第一按压部15a1按压凹部13c的第一被按压部13c1的点作为第一按压点p1。另外,将一体地设置于基部15a的第二按压部15a2按压设置于凹部13c的突出部13d的第二被按压部13d2的点作为第二按压点p2。
在制动时,第一按压部15a1通过第一按压力fc朝向转出侧按压一对制动垫13,因此一对制动垫13抵接于转出侧的转矩承受部12c1。另外,在制动时,如图7中用虚线示出的那样,转入侧以第一按压点p1为旋转中心朝向转子径外方向转动。此外,为了便于理解,图7中用虚线示出的制动垫13的转动状态与实际相比放大示出了转动量。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中用单点划线示出的那样,第二按压部15a2按压凹部13c的第二被按压部13d2的第二按压点p2与制动垫13一体地在以第一按压点p1为中心的虚拟圆e上转动。虚拟圆e是以第一按压点p1为中心的圆,第一按压点p1以及第二按压点p2存在于图6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的第一虚拟平面h1上。换言之,突出部13d被设置成,使存在第二按压点p2的端面13d1与第一虚拟平面h1一致。
另外,第一按压部15a1在第一按压点p1向相对于凹部13c的转出侧的侧面垂直(但是,包括容许公差在内)的方向作用第一按压力fc。另一方面,第二按压部15a2在第二按压点p2向相对于突出部13d的端面13d1垂直(但是,包括容许公差在内)的方向作用第二按压力fn。因此,如图6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的那样,第一按压力fc的作用方向以及第二按压力fn的作用方向在与转子轴方向正交、并且存在第一按压点p1以及第二按压点p2的第二虚拟平面h2上彼此正交。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在第一按压点p1以及第二按压点p2存在于第一虚拟平面h1以及第二虚拟平面h2上,并且第一按压力fc的作用方向与第二按压力fn的作用方向在第二虚拟平面h2上彼此正交的情况下,第一按压部15a1使第一按压力fc从第一按压点p1作用于第一被按压部13c1,而不朝向转出侧产生分力。即,第一按压部15a1通过在第一按压点p1以第一按压力fc按压第一被按压部13c1,来向转矩承受部12c1按压一对制动垫13。在此,第一按压力fc的大小被设定为与第二按压力fn的大小相比更大。由此,第一按压部15a1借助第一被按压部13c1向制动钳12的转出侧的转矩承受部12c1按压一对制动垫13。其结果是,第一按压部15a1在制动时产生以第一按压点p1为中心的一对制动垫13的转动举动。此外,第一按压力fc的大小被设定成防止一对制动垫13在车辆后退的情况下即在盘形转子11反转的情况下向转入侧(后退时为转出侧)移动的程度的大小。
另外,如图6所示,在第一按压点p1以及第二按压点p2存在于第一虚拟平面h1以及第二虚拟平面h2上,并且第一按压力fc的作用方向与第二按压力fn的作用方向在第二虚拟平面h2上彼此正交的情况下,由于第二按压点p2存在于虚拟圆e上,因此第二按压部15a2向与虚拟圆e的切线方向一致的方向作用第二按压力fn。因此,第二按压部15a2相对于沿着虚拟圆e转动的第二按压点p2即第二被按压部13d2,在转动开始时使第二按压力fn作用于第二被按压部13d2,而不产生分力。另外,第二按压部15a2相对于已开始沿着虚拟圆e转动的第二按压点p2即第二被按压部13d2,向第二被按压部13d2作用第二按压力fn中与切线方向一致的分力。
因此,作用到第二按压点p2的第二按压力fn以使以第一按压点p1为中心转动的制动垫13减速的方式作用。其结果是,如图7所示,在一对制动垫13转动并抵接于制动钳12的转入侧的转矩承受部12c1时,大幅地减少转动的制动垫13的运动量。
从以上的说明中也可知,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活塞对置型盘式制动器10,一对制动垫13在外周部设置有凹部13c,所述凹部13c在盘形转子11的径方向上朝向内侧凹设并收容垫弹簧15的基部15a的端部,垫弹簧15构成为具有:第一按压部15a1,在轴方向上延伸并设置于基部15a,并且朝向转出侧按压设置在形成一对制动垫13的凹部13c的侧面中的转出侧的第一被按压部13c1;以及第二按压部15a2,在轴方向上延伸并设置于基部15a,在径方向上朝向内侧按压设置在形成一对制动垫13的凹部13c的底面的第二被按压部13d2。
由此,能够大幅地减少制造垫弹簧15时的弯曲加工的次数,非常容易地进行制造。由此,即使在大量生产时,也能够容易地确保均衡的性能。另外,由于能够在基部15a设置第一按压部15a1以及第二按压部15a2,因此能够减少伴随弯曲加工产生的歪斜,其结果是,能够制造具有均衡的性能的垫弹簧15。因此,能够在垫弹簧15的制造中提高成品率,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垫弹簧15的第一按压部15a1能够借助第一被按压部13c1朝向转出侧按压一对制动垫13。另外,垫弹簧15能够通过第一按压部15a1借助第一被按压部13c1朝向转出侧按压一对制动垫13,来诱发制动时的一对制动垫13的转动运动。另外,垫弹簧15的第二按压部15a2能够借助第二被按压部13d2朝向转子径内方向按压制动垫13。进一步,垫弹簧15能够通过第二按压部15a2借助第二被按压部13d2朝向转子径内方向按压制动垫13,来使制动时的一对制动垫13的转动速度减速。
因此,垫弹簧15能够在制动时将一对制动垫13维持在抵接于制动钳12的转出侧的转矩承受部12c1的状态。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一对制动垫13相对于制动钳12产生姿态变化,例如能够防止在制动时产生的异常噪音(具体为制动鸣响)的产生。
另外,垫弹簧15能够在制动时减少一对制动垫13抵接于制动钳12的转入侧的转矩承受部12c1时的冲击。因此,能够防止在制动时产生的一对制动垫13与制动钳12之间的抵接噪音(所谓的叮当噪音)的产生。
进一步,垫弹簧15能够通过朝向转子径内方向按压一对制动垫13,来防止一对制动垫13在非制动时振动。因此,能够防止在非制动时由于一对制动垫13振动而产生的异常噪音(所谓的咔嗒噪音)的产生。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按压部15a2在周方向上设置在比第一按压部15a1更靠转入侧的位置。
由此,第二按压部15a2能够在转入侧有效地使以第一按压部15a1为中心转动的一对制动垫13减速。因此,在制动时能够可靠地减少一对制动垫13抵接于制动钳12的转入侧的转矩承受部12c1时的冲击,能够防止一对制动垫13与制动钳12之间的抵接噪音(所谓的叮当噪音)的产生。
另外,在这些情况下,第一按压部15a1以及第二按压部15a2被设置成,从基部15a朝向一对制动垫13沿与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并且在轴方向上与基部15a彼此平行。
由此,能够通过向一个方向对基部15a的两侧端部进行弯曲加工,来将第一按压部15a1以及第二按压部15a2设置在基部15a。因此,能够非常容易地制造垫弹簧15,能够大幅地降低制造成本。另外,能够通过将第一按压部15a1以及第二按压部15a2与基部15a平行地设置,来均等地按压一对制动垫13。因此,能够防止在制动时产生的异常噪音(制动鸣响)以及抵接噪音(叮当噪音)、和在非制动时产生的异常噪音(咔嗒噪音)等的产生。
另外,在这些情况下,第二被按压部13d2被设置在从凹部13c的底面突出的突出部13d的端面13d1,活塞对置型盘式制动器10构成为,第一按压部15a1在第一被按压部13c1中的第一按压点p1作用朝向转出侧按压一对制动垫13的第一按压力fn,第二按压部15a2在第二被按压部13d2中的第二按压点p2作用在径方向上朝向内侧按压一对制动垫13的第二按压力fn,并且突出部13d的端面13d1被设置成,使第一按压点p1以及第二按压点p2存在于与第二按压力fn的作用方向正交的第一虚拟平面h1上。
由此,能够以使第一按压点p1以及第二按压点p2存在于第一虚拟平面h1上(第一虚拟平面上)的方式,设置设有第二按压点p2的突出部13d的端面13d1。换言之,能够以与第一虚拟平面h1一致的方式设置突出部13d的端面13d1。
这样,当在第一按压点p1以及第二按压点p2存在于第一虚拟平面h1上(第一虚拟平面上)的情况下,一对制动垫13以第一按压点p1为中心转动时,第二按压点p2存在于以第一按压点p1与第二按压点p2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的虚拟圆e上。因此,第二按压部15a2能够向与虚拟圆e的切线方向一致的方向作用第二按压力fn。因此,第二按压部15a2能够相对于沿着虚拟圆e转动的第二按压点p2即第二被按压部13d2,在转动开始时使第二按压力fn作用于第二被按压部13d2,而不产生分力。另外,第二按压部15a2能够相对于已开始沿着虚拟圆e转动的第二按压点p2即第二被按压部13d2,向第二被按压部13d2作用第二按压力fn中与切线方向一致的分力。
由此,作用到第二按压点p2的第二按压力fn能够有效地使以第一按压点p1为中心转动的制动垫13减速。因此,第二按压部15a2能够在一对制动垫13转动并抵接于制动钳12的转入侧的转矩承受部12c1时,大幅地减少转动的制动垫13的运动量,能够防止抵接噪音(叮当噪音)的产生。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按压力fc的作用方向以及第二按压力fn的作用方向在与轴方向正交、并且存在第一按压点p1以及第二按压点p2的第二虚拟平面h2上(第二虚拟平面上)彼此正交。
由此,在第一按压点p1以及第二按压点p2存在于第一虚拟平面h1(第一虚拟平面上)以及第二虚拟平面h2上(第二虚拟平面上),并且第一按压力fc的作用方向与第二按压力fn的作用方向在第二虚拟平面h2上彼此正交的情况下,第一按压部15a1使第一按压力fc从第一按压点p1作用于第一被按压部13c1,而不朝向转出侧产生分力。即,第一按压部15a1能够通过在第一按压点p1以第一按压力fc按压第一被按压部13c1,来牢固地向转矩承受部12c1按压一对制动垫13。由此,第一按压部15a1能够在制动时可靠地以第一按压点p1为中心产生一对制动垫13的转动举动。
另外,在第一按压点p1以及第二按压点p2存在于第一虚拟平面h1以及第二虚拟平面h2上,并且第一按压力fc的作用方向与第二按压力fn的作用方向在第二虚拟平面h2上彼此正交的情况下,由于第二按压点p2存在于虚拟圆e上,因此第二按压部15a2能够向与虚拟圆e的切线方向一致的方向作用第二按压力fn。因此,第二按压部15a2能够相对于沿着虚拟圆e转动的第二按压点p2即第二被按压部13d2,在转动开始时可靠地使第二按压力fn作用于第二被按压部13d2,而不产生分力。
因此,第一按压部15a1能够通过以第一按压力fc按压第一被按压部13c1,来防止一对制动垫13从转出侧向转入侧移动,并以第一按压点p1为中心可靠地使一对制动垫13转动。另外,第二按压部15a2能够通过以第二按压力fn按压第二被按压部13d2,来可靠地使以第一按压点p1为中心转动的一对制动垫13减速。其结果是,因此能够良好地防止在制动时产生的异常噪音(制动鸣响)以及抵接噪音(叮当噪音)、和在非制动时产生的异常噪音(咔嗒噪音)等的产生。
(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一对制动垫13的背板13a的外周部设置凹部13c,一对制动垫13在凹部13c的转出侧的侧面具有第一被按压部13c1,在设置于凹部13c的底面上的突出部13d的端面13d1具有第二被按压部13d2。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8所示,也能够如下所述那样设置:将在一对制动垫13的背板13a的外周部朝向转子径外侧竖立设置的立设部13e1设置在转出侧,一对制动垫13在立设部13e1具有第一被按压部13c1,在背板13a的外表面13e1具有第二被按压部13c2。
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按压点p1以及第二按压点p2存在于第一虚拟平面h1(第一虚拟平面上)以及第二虚拟平面h2上(第二虚拟平面上),并且第一按压力fc的作用方向与第二按压力fn的作用方向在第二虚拟平面h2上彼此正交的情况下,第一按压部15a1也能够使第一按压力fc从第一按压点p1作用于第一被按压部13c1,而不朝向转出侧产生分力。即,第一按压部15a1能够通过在第一按压点p1以第一按压力fc按压第一被按压部13c1,来牢固地向转矩承受部12c1按压一对制动垫13。由此,第一按压部15a1能够在制动时可靠地以第一按压点p1为中心产生一对制动垫13的转动举动。
另外,在第一按压点p1以及第二按压点p2存在于第一虚拟平面h1以及第二虚拟平面h2上,并且第一按压力fc的作用方向与第二按压力fn的作用方向在第二虚拟平面h2上彼此正交的情况下,由于第二按压点p2存在于虚拟圆e上,因此第二按压部15a2能够向与虚拟圆e的切线方向一致的方向作用第二按压力fn。因此,第二按压部15a2能够相对于沿着虚拟圆e转动的第二按压点p2即第二被按压部13d2,在转动开始时可靠地使第二按压力fn作用于第二被按压部13d2,而不产生分力。
因此,第一按压部15a1能够通过以第一按压力fc按压第一被按压部13c1,来防止一对制动垫13从转出侧向转入侧移动,并以第一按压点p1为中心可靠地使一对制动垫13转动。另外,第二按压部15a2能够通过以第二按压力fn按压第二被按压部13d2,来可靠地使以第一按压点p1为中心转动的一对制动垫13减速。其结果是,因此能够良好地防止在制动时产生的异常噪音(制动鸣响)以及抵接噪音(叮当噪音)、和在非制动时产生的异常噪音(咔嗒噪音)等的产生。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采用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垫弹簧15的第一按压部15a1被设置成在转子周方向上朝向转出侧凸起的圆弧状,垫弹簧15的第二按压部15a2被设置成朝向转子径内方向凸起的圆弧状。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第一按压部15a1能够向转出侧按压第一被按压部13c1,第二按压部15a2能够朝向转子径内方向按压第二被按压部13d2,则可以使用任何的形状。
具体地,如图9所示,也能够将第一按压部15a1以及第二按压部15a2设置成平板状,并用端部按压。在这种情况下,垫弹簧15通过将板簧冲压成规定的形状,并对得到的坯材的必要部位进行弯曲加工而制成。因此,例如基于基部15a弹性形变,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第一按压部15a1以第一按压力fc按压第一被按压部13c1,第二按压部15a2以第二按压力fn按压第二被按压部13d2。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如图10所示,也能够将第一按压部15a1以及第二按压部15a2设置成平板状并且具有在转子轴方向上延伸的凹部(凸部),并用顶端部按压。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凹部(凸部)伸缩,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第一按压部15a1以第一按压力fc按压第一被按压部13c1,第二按压部15a2以第二按压力fn按压第二被按压部13d2。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