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该齿轮装置具备进行摆动的外齿轮及与该外齿轮内啮合的内齿轮。齿轮装置将通过使外齿轮偏心摆动而得到的该外齿轮与内齿轮之间的相对旋转作为输出而输出。
因此,该齿轮装置具备使外齿轮摆动旋转的曲轴。曲轴具备轴心相对于该曲轴偏心的偏心体,并且通过组装于该偏心体的外周的偏心体轴承而使外齿轮摆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06249号公报
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齿轮装置存在如下问题:若无法向偏心体轴承的附近供给充分的润滑剂,则齿轮装置的寿命会变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向偏心体轴承的附近供给充分的润滑剂,从而进一步延长齿轮装置的寿命。
本发明通过设为如下结构解决了上述课题,即,一种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其具备摆动齿轮及使该摆动齿轮摆动的曲轴,所述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具有设置于所述曲轴的第1齿轮及与所述第1齿轮啮合的第2齿轮,所述曲轴具有沿所述曲轴的轴向而设置的第1润滑通道及与该第1润滑通道连通且开口于所述曲轴的外周的第2润滑通道,所述第1齿轮具有从所述第1齿轮的外周侧形成至内侧的第3润滑通道,所述曲轴具有与所述第1润滑通道及第3润滑通道连通的第4润滑通道。
在本发明中,将设置于曲轴的第1齿轮及与该第1齿轮啮合的第2齿轮用作用于供给润滑剂的泵。
为此,首先,曲轴具有沿该曲轴的轴向而设置的第1润滑通道及与该第1润滑通道连通且开口于曲轴的外周的第2润滑通道。其次,第1齿轮具有从该第1齿轮的外周侧形成至内侧的第3润滑通道,曲轴具有与第1润滑通道及第3润滑通道连通的第4润滑通道。
由此,能够使第1齿轮与第2齿轮之间的啮合部中的润滑剂经由第3润滑通道、第4润滑通道、第1润滑通道以及第2润滑通道到达曲轴的外周。
根据本发明,能够向偏心体轴承的附近供给充分的润滑剂,从而能够进一步延长齿轮装置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该齿轮装置的分配齿轮与输入小齿轮之间的啮合关系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图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第1偏心体的与轴垂直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1的第2偏心体的与轴垂直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图7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中:g1-齿轮装置,1-分配齿轮(第1齿轮),2-输入小齿轮(第2齿轮),11-第1外齿轮(摆动齿轮),12-第2外齿轮(摆动齿轮),14-曲轴,81-第1润滑通道,82-第2润滑通道,83-第3润滑通道,84-第4润滑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例子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该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g1具备第1外齿轮11及第2外齿轮12作为摆动齿轮。曲轴14使第1外齿轮11及第2外齿轮12进行摆动。曲轴14具备使1第外齿轮11摆动的第1偏心体21及使第2外齿轮12摆动的第2偏心体22。在第1偏心体21与第1外齿轮11之间配置有第1偏心体轴承31。在第2偏心体22与第2外齿轮12之间配置有第2偏心体轴承32。
第1外齿轮11及第2外齿轮12进行摆动的同时与内齿轮25内啮合。齿轮装置g1将通过使第1外齿轮11及第2外齿轮12进行摆动而获得的第1外齿轮11及第2外齿轮12与内齿轮25之间的相对旋转经由支承曲轴14的第1轮架41及第2轮架42进行输出。
以下,进行更加具体的说明。
在本齿轮装置g1中,马达26的马达轴兼作输入轴24。输入轴24配置于内齿轮25的轴心c25上。在输入轴24的前端设置有输入小齿轮(第2齿轮)2。
输入小齿轮2同时与多个(该例子中为三个)分配齿轮(第1齿轮)1啮合。各个分配齿轮1设置(连结)于曲轴14的端部,能够驱动曲轴14。在该齿轮装置g1中,分配齿轮1相当于设置于曲轴14的端部的第1齿轮,输入小齿轮2相当于与该第1齿轮啮合的第2齿轮。
即,在该齿轮装置g1中,作为设置于曲轴的第1齿轮及与该第1齿轮啮合的第2齿轮,使用(参与从输入轴至输出轴的动力传递的)已有的分配齿轮1及输入小齿轮2。关于分配齿轮1及输入小齿轮2的具体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在从内齿轮25的轴心c25偏移距离l(c14-c25)的位置设置有多个(该例子中为三个)曲轴14。在曲轴14上一体地设置有第1偏心体21及第2偏心体22(如后述的齿轮装置g3那样,也可以将分体构成的偏心体利用键等连结于曲轴材料上从而构成曲轴)。各个曲轴14贯穿于第1外齿轮11的第1贯穿孔11a及第2外齿轮12的第2贯穿孔12a中。
第1偏心体21及第2偏心体22分别具有相对于曲轴14的轴心c14偏心的轴心c21及轴心c22。第1偏心体21与第2偏心体22的偏心相位差为180度(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偏心)。各个曲轴14的在轴向上位于相同位置的第1偏心体21的相位彼此一致。各个曲轴14的在轴向上位于相同位置的第2偏心体22的相位也彼此一致。
第1外齿轮11经由第1偏心体轴承31能够偏心摆动地组装于第1偏心体21的外周21a。第2外齿轮12经由第2偏心体轴承32(以与第1外齿轮11呈180度的偏心相位差)能够偏心摆动地组装于第2偏心体22的外周22a。
第1偏心体轴承31具有第1滚子51作为滚动体。第1偏心体轴承31不具有独立的内圈及外圈。第1偏心体21的外周21a兼作第1偏心体轴承31的内圈(内圈侧滚动面),第1外齿轮11的第1贯穿孔11a兼作第1偏心体轴承31的外圈(外圈侧滚动面)。
第2偏心体轴承32也具有第2滚子52作为滚动体。第2偏心体轴承32也不具有独立的内圈及外圈。第2偏心体22的外周22a兼作第2偏心体轴承32的内圈(内圈侧滚动面),并且第2外齿轮12的第2贯穿孔12a兼作第2偏心体轴承32的外圈(外圈侧滚动面)。
第1外齿轮11及第2外齿轮12与内齿轮25内啮合。在该例子中,内齿轮25具备与外壳34一体化的内齿轮主体25a及旋转自如地组装在形成于该内齿轮主体25a的槽部25b内的圆柱状的内齿销25c。内齿销25c构成内齿轮25的内齿。内齿轮25的内齿齿数(内齿销25c的数量)稍多于第1外齿轮11及第2外齿轮12的外齿齿数(该例子中仅多出一个)。
在第1外齿轮11的轴向上与负载相反一侧的侧部配置有第1轮架41。在第2外齿轮12的轴向上的负载侧的侧部配置有第2轮架42。曲轴14经由第1曲轴轴承61支承于第1轮架41,并且经由第2曲轴轴承62支承于第2轮架42。
第1轮架41与第2轮架42经由从第2轮架42侧一体地突出的轮架销44及轮架螺栓46连结在一起。轮架销44以不与第1外齿轮11及第2外齿轮12接触的方式贯穿第1外齿轮11及第2外齿轮12。成为一体的第1轮架41及第2轮架42被滚子轴承71及输出轴轴承72支承。在第2轮架42的负载侧一体地形成有输出轴54。在输出轴54的前端连结有输出齿轮56。
另外,在纵置使用该齿轮装置g1时,该齿轮装置g1内封入有输入小齿轮2的齿部的最下端部能够浸渍程度的润滑剂。并且,在横置使用该齿轮装置g1时,由于分配齿轮1的公转会带出润滑剂,因此可以封入比分配齿轮1与输入小齿轮2之间的啮合部76更低水平的润滑剂。图1中的符号57、58是油封。
在此,对本齿轮装置g1的有关润滑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之前,简单说明本齿轮装置g1的有关动力传递的作用。
若输入轴24(马达26的马达轴)进行旋转,则齿轮装置g1的输入小齿轮2进行旋转,与该输入小齿轮2同时啮合的三个分配齿轮1以相同转速向相同方向进行旋转。
其结果,三个曲轴14以相同转速向相同方向进行旋转,设置于各个曲轴14的第1偏心体21及第1偏心体轴承31使第1外齿轮11进行摆动,第2偏心体22及第2偏心体轴承32使第2外齿轮12进行摆动。由于第1外齿轮11及第2外齿轮12的齿数比内齿轮25的齿数少一个,因此第1外齿轮11及第2外齿轮12每摆动1次,其相对于内齿轮25旋转(自转)与一个齿相对应的量。
第1外齿轮11及第2外齿轮12的自转传递至贯穿该第1外齿轮11及第2外齿轮12的曲轴14,致使经由第1曲轴轴承61及第2曲轴轴承62支承该曲轴14的第1轮架41及第2轮架42旋转。通过第1轮架41及第2轮架42的旋转,与第1轮架41一体化的输出轴54进行旋转,从而使连结于该输出轴54的输出齿轮56进行旋转。
由于本齿轮装置g1具有这种动力传递结构,因此第1偏心体轴承31及第2偏心体轴承32在强度方面上处于严峻的状态,因此,需要供给充裕的润滑剂。然而,现实上,润滑剂很难浸入到该部分且因离心力容易飞散,因此实际上很难进行良好的润滑。对此,在本齿轮装置g1中,采用如下有关润滑的结构。
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3是表示该齿轮装置g1的分配齿轮1与输入小齿轮2之间的啮合关系的概略剖视图,图4是图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并且,图5及图6分别是表示第1偏心体21及第2偏心体22的与轴垂直的截面的剖视图。
如前所述,该齿轮装置g1的曲轴14设置有分配齿轮1(第1齿轮)。并且,齿轮装置g1具有与分配齿轮1啮合的输入小齿轮2(第2齿轮)。曲轴14具备:沿该曲轴14的轴向而设置的第1润滑通道81;与该第1润滑通道81连通并且在该曲轴14的外周具有开口部82a1、82b1的两个第2润滑通道82(82a、82b)。
并且,分配齿轮1具有从该分配齿轮1的外周形成至内周(从外周侧朝向内侧形成)的第3润滑通道83,曲轴14具有与第1润滑通道81及第3润滑通道83连通的第4润滑通道84。
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曲轴14具有沿该曲轴14的轴向而设置的第1润滑通道81。具体而言,第1润滑通道81在曲轴14的轴心c14位置沿轴向贯穿该曲轴14。在第1润滑通道81的两端部设置有封闭栓53、55,使得第1润滑通道81从齿轮装置g1内的曲轴14周边的空间隔离。
曲轴14具有在第1-第2合流部64a、64b与第1润滑通道81连通的两个第2润滑通道82(82a、82b)。第2润滑通道82a、82b在曲轴14的外周具有吐出开口部82a1、82b1。在该齿轮装置g1中,曲轴14一体地设置有第1偏心体21及第2偏心体22这两个偏心体。第2润滑通道82分别在第1偏心体21的外周21a及第2偏心体22的外周22a具有所述吐出开口部82a1、82b1。
如此,本发明的第2润滑通道的说明中的“曲轴的外周”除了包括字面意义上的“曲轴的外周”以外,还包括“若在曲轴的外周一体或分体地存在偏心体或衬垫、垫圈、轴承的内圈等,则为该偏心体等的外周」的概念。换言之,(不管在曲轴的外周是否一体地或分体地设置有偏心体等任意构成要件)第2润滑通道可以在曲轴的外周开口,也可以在该任意构成要件的外周开口。并且,也可以将在曲轴的外周一体化的部件视为曲轴的构成要件。
如图5所示,与负载相反一侧(输入侧)的第2润滑通道82a在曲轴14的周向上的第1偏心体21的最小偏心方向21min的位置沿第1偏心体21的径向形成,并在第1-第2合流部64a与第1润滑通道81连通。如图6所示,负载侧(输出侧)的第2润滑通道82b在曲轴14的周向上的第2偏心体22的最小偏心方向22min的位置沿第2偏心体22的径向形成,并在第1-第2合流部64b与第1润滑通道81连通。
最小偏心方向21min、22min上几乎不会有荷载施加,因此,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在第1偏心体21及第2偏心体22的外周形成第2润滑通道82的吐出开口部82a1、82b1而带来的第1偏心体21及第2偏心体22的强度下降。
另一方面,设置于曲轴14的端部的分配齿轮1(第1齿轮)具有从该分配齿轮1的外周侧朝向内侧形成的第3润滑通道83。如图3所示,在每个分配齿轮1形成有三个第3润滑通道83,并且每个第3润滑通道83在周向上相隔120度的间隔。更具体而言,在该齿轮装置g1中,曲轴14在轴向端部的外周具有外花键14a,分配齿轮1具有与设置于该曲轴14的外周的外花键14a卡合的内花键1b。第3润滑通道83具有开口于分配齿轮1的外齿1a的齿根1c的入侧开口部83a,并且具有开口于内花键1b的出侧开口部83b,第3润滑通道83从分配齿轮1的外周侧朝向内侧沿径向贯穿分配齿轮1。具体而言,第3润滑通道83的入侧开口部83a由后述的止回阀73的外侧开口部74a构成。
并且,曲轴14还具有与第1润滑通道81及第3润滑通道83连通的第4润滑通道84。具体而言,第4润滑通道84沿径向形成在曲轴14内。第4润滑通道84在其一端具有与第1润滑通道81连通的第1-第4合流部68从而与第1润滑通道81连通。并且,第4润滑通道84在其另一端的、与第3润滑通道83的出侧开口部83b对置的位置具有对置开口部84a,从而与第3润滑通道83连通。另外,第4润滑通道84的对置开口部84a的附近形成为稍微扩开。
在所述第3润滑通道83配置有阻止润滑剂从分配齿轮1的内周流向外周(从内侧流向外侧)的止回阀73。止回阀73构成为具备:大致圆筒形的壳体74、封闭球75、弹簧77。止回阀73的壳体74在圆筒形的端部具备外侧开口部74a及内侧开口部74b。外侧开口部74a兼作第3润滑通道83的入侧开口部83a。弹簧77向封闭球75施力以使其抵接于外侧开口部74a,从而阻止润滑剂从分配齿轮1的内周流向外周(从内侧流向外侧)。
止回阀73的弹簧77的作用力设定为如下强度:在通过输入小齿轮2与分配齿轮1之间的啮合而润滑剂从分配齿轮1的外周朝向内周送入时,封闭球75能够通过该润滑剂的送入压力而从外侧开口部74a分开的强度。
止回阀73可以配置于第3润滑通道83或第4润滑通道84的任意位置。但是,考虑到效率,优选将止回阀73设置于第3润滑通道83的比其径向上的中央cr83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该齿轮装置g1中,止回阀73设置于第3润滑通道83的最外侧(分配齿轮1的最靠近外齿1a的位置)。
在分配齿轮1与输入小齿轮2之间的啮合部76的轴向上的侧部中的一侧(该例子中为负载侧)配置有限制润滑油从啮合部76沿轴向移动的限制部件78。这是因为,若啮合部76的润滑剂沿轴向移动,则流入第3润滑通道83内的润滑剂的量会相应地减少。
限制部件78由圆板状部件构成,在该齿轮装置g1中,限制部件78配置于限制第1曲轴轴承61沿轴向移动的垫圈79与分配齿轮1之间。限制部件78的外径(半径)r78大于从曲轴14的轴心c14至输入小齿轮2的外齿2a的齿根2b为止的最短距离l(c14-2b)。即,限制部件78封闭分配齿轮1与输入小齿轮2之间的啮合部76的轴向上的第1外齿轮11侧。
另一方面,若将限制润滑剂从啮合部76沿轴向移动的限制部件78配置于啮合部76的轴向上的两侧,则会导致进入啮合部76的润滑剂本身减少。基于该观点,在本齿轮装置g1中,配置于轴向上与第1外齿轮相反的一侧的圆板部件88并未封闭啮合部76(润滑剂能够进出啮合部76)。
而且,在本齿轮装置g1中,第3润滑通道83位于分配齿轮1的比其轴向上的中央ce1更靠限制部件78侧。由此,兼顾促进润滑剂流入啮合部76及降低润滑剂从啮合部76流出。
接着,对该齿轮装置g1中的润滑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图4中示出了分配齿轮1与输入小齿轮2之间的啮合部76的结构。在图4中,设输入小齿轮2例如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此时,在即将开始啮合的部分中,输入小齿轮2的外齿2a与分配齿轮1的外齿1a之间的空间85的容积逐渐减少。此时,积存于该空间85内的润滑剂按压止回阀73的封闭球75,从而从止回阀73的外侧开口部74a流入(作为第3润滑通道83的一部分的)止回阀73的壳体74内。
另外,在啮合结束时,输入小齿轮2的外齿2a与分配齿轮1的外齿1a之间的空间85的容积会增大,但此时,由于止回阀73的封闭球75保持封闭外侧开口部74a的状态,因此不会产生润滑剂从第3润滑通道83逆流的现象。如此,每当输入小齿轮2的外齿2a与分配齿轮1的外齿1a在第3润滑通道83的入侧开口部83a(止回阀73的外侧开口部74a)附近彼此靠近、啮合、彼此分开,润滑剂就会进入第3润滑通道83。
进入到第3润滑通道83的润滑剂经由与第3润滑通道83的出侧开口部83b对置的第4润滑通道84的对置开口部84a而流入第4润滑通道84。此时,一部分润滑剂会渗出到分配齿轮1的内花键1b与曲轴14的外花键14a之间的卡合部,有助于防止该内花键1b与外花键14a的微振磨损。
进入到第4润滑通道84的润滑剂经由第1-第4合流部68流入第1润滑通道81,进而经由第1-第2合流部64a、64b流入两个第2润滑通道82a、82b。第2润滑通道82a、82b开口于曲轴14的外周(在该齿轮装置g1中,具体开口于第1偏心体21的外周21a及第2偏心体22的外周22a)。因此,经由第3润滑通道83、第4润滑通道84、第1润滑通道81及第2润滑通道82流过来的润滑剂从吐出开口部82a1、82b1流出,对第1偏心体轴承31及第2偏心体轴承32的附近进行润滑。
该齿轮装置g1在获得上述作用时,将设置于曲轴14的分配齿轮1用作第1齿轮,且将与该分配齿轮1啮合的输入小齿轮2用作第2齿轮。即,使用了参与从输入轴至输出轴的动力传递的已有的分配齿轮及输入小齿轮。因此,具有如下优点:不会导致部件件数的增加,并且能够直接使用已有的外壳34等。
除了该基本作用以外,本齿轮装置g1还能够获得如下作用。
在本齿轮装置g1中,在第3润滑通道83的最外侧(分配齿轮1的最靠近外齿1a的位置)设置有止回阀73。通过弹簧77的施力,封闭球75抵接于止回阀73的外侧开口部74a,从而阻止润滑剂从分配齿轮1的内侧流向外侧。即,由于止回阀73设置于第3润滑通道83的最外侧,因此润滑剂一旦进入到第3润滑通道83就不会再向第3润滑通道83外流出。因此,能够非常有效地将润滑剂引入第3润滑通道83内。
另外,无需一定要设置止回阀73,可以不设置止回阀73。但是,为了得到更有效的泵作用,优选配置止回阀73。若要配置止回阀73,则优选将止回阀73设置在第3润滑通道83或第4润滑通道84的任意位置,更优选将止回阀73设置在第3润滑通道83的比其径向上的中央cr83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如本齿轮装置g1那样将止回阀73设置于第3润滑通道83的最外侧(分配齿轮1的最靠近外齿1a的位置),其优点最大(有效),因此最为优选。
并且,在本齿轮装置g1中,在分配齿轮1与输入小齿轮2之间的啮合部76的轴向上的负载侧(第1外齿轮11侧)的侧部配置有限制润滑油从啮合部76向轴向上的负载侧移动的限制部件78。由此,能够防止通过啮合部76而产生的润滑剂从啮合部76向轴向上的负载侧泄露,能够将更多的润滑剂引导至第3润滑通道83侧。
并且,在本齿轮装置g1中,由于限制润滑剂从啮合部76向轴向上的负载侧移动的限制部件78仅设置于分配齿轮1的轴向上的负载侧,因此将第3润滑通道83设置在分配齿轮1的比其轴向上的中央ce1更靠限制部件78侧。
由此,润滑剂能够容易从未对啮合部76进行封闭的圆板部件88侧进入啮合部76,并且润滑剂能够有效地进入配置于靠近对啮合部76进行封闭的限制部件78的位置上的第3润滑通道83。
另外,例如,在啮合部的轴向上的两侧均未配置有能够封闭啮合部的限制部件的情况下,或者在啮合部的轴向上的两侧均配置有能够封闭啮合部的限制部件的情况下,可以将第3润滑通道配置于分配齿轮的轴向上的中央。
图7及图8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g2的整体结构。
在图7及图8中示出了将本发明适用于使外齿轮(即,摆动齿轮)摆动的曲轴114设置在内齿轮125(即,与摆动齿轮啮合的齿轮)的轴心上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g2的例子。
曲轴114兼作输入轴124,未图示的驱动源侧的轴经由键等连结于该曲轴114的空心部114h。曲轴114(以单一的材料)一体地具有第1偏心体121及第2偏心体122。第1偏心体121的轴心c121及第2偏心体122的轴心c122分别相对于曲轴114的轴心c114偏心偏心量e。在第1偏心体121的外周121a经由第1偏心体轴承131组装有第1外齿轮111。在第2偏心体122的外周122a经由第2偏心体轴承132组装有第2外齿轮112。另外,在该齿轮装置g2中,第1偏心体轴承131及第2偏心体轴承132也不具有专用的内圈及外圈。
第1外齿轮111及第2外齿轮112与内齿轮125内啮合。内齿轮125的内齿由圆柱状的内齿销125c构成。内齿轮125的内齿数量(内齿销125c的个数)比第1外齿轮111及第2外齿轮112的外齿数量仅多出一个。在第1外齿轮111及第2外齿轮112的轴向上的两侧配置有第1轮架141及第2轮架142。第1轮架141及第2轮架142经由第1角接触球轴承171及第2角接触球轴承172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外壳134。第1轮架141及第2轮架142经由第1球轴承161及第2球轴承162支承所述曲轴114。
从负载侧的第2轮架142一体地突出有内销144。在内销144外嵌有圆筒状的内辊165作为滑动促进部件。内销144及内辊165构成“销状部件165p”。销状部件165p配置于从内齿轮125的轴心c125偏移距离l(c125-c165p)的位置上,并且贯穿于形成在第1外齿轮111的第1内辊孔111a及形成在第2外齿轮112的第2内辊孔112a中。
内辊165及第1内辊孔111a的一部分彼此抵接,而在未抵接的部分中,确保有相当于第1偏心体121的偏心量e的两倍的间隙。内辊165与第2内辊孔112a也构成为相同的结构。另外,也可以不设置作为滑动促进部件的内辊165(由内销144本身构成“销状部件”也可)。
在该齿轮装置g2中,通过曲轴114(即输入轴124)的旋转,第1外齿轮111及第2外齿轮112进行摆动的同时与内齿轮125啮合,第1外齿轮111及第2外齿轮112相对于内齿轮125进行旋转,该旋转经由贯穿第1外齿轮111及第2外齿轮112的销状部件165p(内销144及内辊165)传递到第1轮架141及第2轮架142并从第1轮架141及第2轮架142输出。
为了积极地产生润滑剂的流动,在齿轮装置g2中,在第1外齿轮111与第2外齿轮112之间设置有与曲轴114形成为一体的中心齿轮(第1齿轮)101及与该中心齿轮101啮合的行星齿轮(第2齿轮)102。行星齿轮102被内辊165的外周(销状部件165p的外周)支承,并且绕销状部件165p的轴心c165p进行自转的同时绕曲轴114的轴心c114进行公转。行星齿轮102不与中心齿轮101以外的其它齿轮啮合。
曲轴114具有沿该曲轴114的轴向而设置的第1润滑通道181。第1润滑通道181从曲轴114的轴向上的负载侧端面开始贯穿直至曲轴114的轴向上的中途(第1外齿轮111的内侧)(第1润滑通道181呈有底形状,其并未贯通曲轴114)。在第1润滑通道181的开口部嵌入有封闭栓155。
曲轴114具有与第1润滑通道181连通并且开口于曲轴114的外周(更具体而言,开口于与曲轴114一体化的第1偏心体121的外周121a及第2偏心体122的外周122a)的两个第2润滑通道182a、182b。
中心齿轮101具有从该中心齿轮101的外周形成至内周(从外周侧朝向内侧形成)的第3润滑通道183。曲轴114具有与第1润滑通道181及第3润滑通道183连通的第4润滑通道184。另外,在该齿轮装置g2中,中心齿轮101与曲轴114(以单一的材料)一体化。因此,中心齿轮101的第3润滑通道183与曲轴114的第4润滑通道184的外观呈一根无间断地连续的润滑通道。
并且,在该齿轮装置g2中,在第3润滑通道183的最外侧(中心齿轮101的最靠近外齿101a的位置)也配置有阻止润滑剂从中心齿轮101的内侧流向外侧的止回阀173。止回阀173的具体结构与之前的实施方式相同。
另外,在该齿轮装置g2中封入有中心齿轮101的齿部的最下端部能够浸渍的程度的润滑剂。但是,行星齿轮102的公转会带出润滑剂,因此,只要行星齿轮102能够浸渍,有时封入有更低水平的润滑剂也可。
与之前的实施方式相同,该齿轮装置g2也能够使通过中心齿轮101与行星齿轮102之间的啮合而产生的润滑剂的流动经由第3润滑通道183、第4润滑通道184、第1润滑通道181及第2润滑通道182a、182b而从曲轴114外周(第1偏心体121的外周121a及第2偏心体122的外周122a)的吐出开口部182a1及182b1流出。由此,能够强制对第1偏心体轴承131及第2偏心体轴承132进行润滑。
如前所述,该齿轮装置g2的行星齿轮102不与中心齿轮101以外的其它齿轮啮合。即,该齿轮装置g2中的中心齿轮101及行星齿轮102均为参与该齿轮装置g2的从输入轴124至输出轴(第2轮架142)的动力传递。
因此,中心齿轮101及行星齿轮102均不要求具有高强度,因此例如可以由树脂等非金属材料制成行星齿轮102。并且,由于中心齿轮101及行星齿轮102均是为了提高润滑的特定目的而专门设置的齿轮,因此能够设计成更加注重“泵性能”的齿形,例如将模块设定为较大或者形成为非渐开线齿形(例如次摆线齿形)等,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供给润滑剂。
并且,引入润滑剂的中心齿轮101及行星齿轮102位于第1外齿轮111与第2外齿轮112之间,该中心齿轮101与行星齿轮102之间的啮合部176与吐出润滑剂的第2润滑通道182的吐出开口部182a1、182b1相邻。因此,润滑通道的总长度较短。并且,第3润滑通道183与第4润滑通道184成为一体,因此从第3润滑通道183流向第4润滑通道184的润滑剂的流动不易产生损失。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供给润滑剂。
另外,在该图7及图8的齿轮装置g2中,中心齿轮101与曲轴114(以单一的材料)形成为一体,但是,也可以由与曲轴114分体的材料构成中心齿轮101。此时,通过花键连结曲轴114与中心齿轮101即可。在由与曲轴114分体的部件构成中心齿轮101的情况下,可以由树脂(非金属材料)制成中心齿轮101及行星齿轮102这两者。
图9及图10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g3。
该齿轮装置g3的曲轴214也设置于内齿轮225的轴心上,并且经由贯穿于第1外齿轮211及第2外齿轮212中的销状部件265p(内销244及内辊265)输出第1外齿轮211及第2外齿轮212与内齿轮225的相对旋转。齿轮装置g3的基本结构与之前的图8及图9的齿轮装置g2相同。因此,在图9及图10中,对与图8及图9的齿轮装置g2相对应的部位标注后两位数字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基本结构的重复说明。
在该图9及图10的齿轮装置g3中,曲轴214兼作输入轴224。第1偏心体221及第2偏心体222形成于与曲轴214分体的偏心体部件223上。偏心体部件223通过键215与曲轴214连结在一起。中心齿轮(第1齿轮)201经由相同的键215设置于曲轴214(输入轴224)的与负载相反的一侧(马达226侧)。
与中心齿轮201啮合的空转齿轮(第2齿轮)202旋转自如地设置于从外壳234突出形成的支承轴204上。符号206为止动垫片。曲轴214构成为实心。
在曲轴214的径向中央形成有一根第1润滑通道281。第1润滑通道281从曲轴214的轴向上的负载侧端面(以有底方式)开始贯穿,并在开口部安装有封闭栓255。
由于第1偏心体221及第2偏心体222以与曲轴214分体的方式设置在曲轴214的外周,因此第2润滑通道282a、282b超过曲轴214本身的外周214a而进一步贯穿第1偏心体221及第2偏心体222,第2润滑通道282a、282b的吐出开口部282a1、282b1开口于该第1偏心体221的外周221a及第2偏心体222的外周222a。
中心齿轮201具有从该中心齿轮201的外周侧形成至内侧的第3润滑通道283。曲轴214具有与第1润滑通道281及第3润滑通道283连通的第4润滑通道284。第3润滑通道283与第4润滑通道284形成在周向上的不存在键215的部分,并且彼此连通。
另外,在该齿轮装置g3中,在第3润滑通道283的径向上的最外侧位置也设置有止回阀273。第2润滑通道282、第3润滑通道283及第4润滑通道284也可以形成有多个。
在该齿轮装置g3中,中心齿轮201及空转齿轮202也不参与齿轮装置g3的从输入轴224到输出轴254的动力传递。因此,中心齿轮201及空转齿轮202均由树脂(非金属材料)制成,并且具有专门考虑泵性能的模块及齿形。因此,较少的追加成本即可确保较高的泵性能。
并且,空转齿轮202配置于中心齿轮201的铅垂方向下侧。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封入于齿轮装置g3内的润滑剂的量,并且能够减少润滑剂的搅拌阻力。另外,在该齿轮装置g3中封入空转齿轮202的齿部的最下端部能够浸渍的程度的润滑剂。
以上,作为第1齿轮及第2齿轮的结构例,举例说明了三个齿轮装置g1~g3,但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第1齿轮及第2齿轮的结构例并不只限于这些三个结构例。
例如,在上述结构例中,设置于曲轴的第1齿轮花键连结或由单一的材料形成,由此在周向上与曲轴固定。但是,在第1齿轮从第2齿轮侧获得旋转动力的情况下,第1齿轮也可以外嵌于曲轴的外周。
例如,在上述图1~图6的齿轮装置g1中,以与输入小齿轮2并排(与输入小齿轮2分体)的方式设置与输入轴24一体地旋转且作为第2齿轮而发挥作用的附设第2齿轮。并且,将与该附设第2齿轮啮合且作为第1齿轮而发挥作用的(具有第3润滑通道83的)附设第1齿轮以与原有的(不具有第3润滑通道的)分配齿轮并排的方式(无连结花键地)外嵌于曲轴14的外周。
此时,例如,只要将附设第2齿轮与附设第1齿轮之间的齿数比(减速比)设为与参与动力传递的输入小齿轮与分配齿轮之间的齿数比(减速比)一致,原有的分配齿轮与附设第1齿轮就可以以相同的转速进行旋转。即,曲轴与附设第1齿轮实质上一体地旋转。因此,设置于附设第1齿轮的第3润滑通道与设置于曲轴的第4润滑通道的周向上的对应关系不会破坏,因此能够容易使第3润滑通道与第4润滑通道连通。
根据该结构,由于附设第1齿轮及附设第2齿轮均不参与齿轮装置的动力传递,因此可以由树脂等非金属材料制成,从而能够抑制加工成本的上升。并且,由于能够设为专门考虑泵性能的模块及齿形,因此能够维持较高的泵性能。而且,在该结构中,在附设第1齿轮与曲轴之间(第3润滑通道与第4润滑通道之间)不存原本在齿轮装置g1中存在的内花键1b及外花键14a,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润滑剂从第3润滑通道与第4润滑通道之间的连通部沿轴向泄露。因此,能够将润滑剂更有效地送入第1润滑通道侧。
另外,在将第1齿轮外嵌于曲轴的结构中,若通过调整减速比等方法无法使第1齿轮与曲轴以相同的转速进行旋转,则例如能够利用在曲轴形成沿周向绕一圈的槽等的方法来使第3润滑通道与第4润滑通道连通。如此,设置于曲轴的第1齿轮无需一定在周向上与曲轴固定。
另外,如上所述,(与在曲轴的外周是否一体或分体地设置有偏心体等任意构成要件无关地)本发明中的第2润滑通道可以开口于曲轴的外周,也可以开口于任意构成要件的外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润滑通道开口于设置在曲轴的外周的偏心体的外周,但是,例如也可以开口于偏心体与偏心体之间或偏心体与曲轴轴承之间的曲轴的外周。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外齿轮进行摆动的类型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但是,在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中,还已知有通过曲轴使内齿轮相对于外齿轮摆动的内齿摆动型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本发明同样能够适用于这种类型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中,并且能够得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并且,在各个结构例中,第1润滑通道~第4润滑通道的形成根数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结构例(例如,可以形成更多根润滑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