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链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10235发布日期:2019-10-30 00:16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链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链条,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自行车的链条。



背景技术:

目前市售的变速自行车(multi-speedbiccycle)具备例如图1所示的动力传动装置(drivetrain)。请参阅图1,其绘示现有变速自行车用的动力传动装置100的俯视示意图。图1中的动力传动装置100属于1x传动系统,并包括链条110、后飞轮(freewheel)120与前齿盘(chainwheel)130。前齿盘130为单一片齿盘(chainring),并连接曲柄(crank,未绘示),而后飞轮120具有多个彼此堆迭的链轮(sprocket)121,并连接后车轮(rearwheel,未绘示)。

这些链轮121与后车轮彼此共轴(co-axial),且这些链轮121的尺寸彼此不同。从图1来看,这些链轮121依尺寸由大到小依序从上排列到下,所以图1最上面的链轮121具有最大直径,而图1最下面的链轮121具有最小直径。链条110啮合(engaging)于后飞轮120与前齿盘130。当骑乘者踩下踏板(pedal)来转动曲柄时,前齿盘130被曲柄带动而沿着转轴a13转动。此时,转动的前齿盘130驱动链条110,以使链条110将动力传递至后飞轮120。如此,后飞轮120能沿着转轴a12转动,以转动后车轮,从而让变速自行车移动。

链条110可选择地啮合于其中一片链轮121,以达到变速的功能。为了使链条110能啮合于后飞轮120的任一片链轮121,链条110需要有挠度(flexibility),即链条110沿着转轴a12与a13方向产生弯曲(bending)的幅度。挠度越大,链条110沿着转轴a12与a13方向弯曲的幅度越大,以使链条110能啮合到任一片链轮121。然而,链条110未啮合于后飞轮120与前齿盘130的自由区段(freesection,图1中斜线所示的部分链条110)不宜有较大的挠度。当自由区段内的链条110具有较大挠度时,自由区段内的链条110容易沿着转轴a12与a13而偏移,从而增加链条110脱离后飞轮120或前齿盘130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行车的链条,其具有可变(variable)的挠度。

在本发明所提出的自行车的链条中,多片外链片,其分别具有一第一中间部与两外枢接端,其中各外枢接端延伸自第一中间部的相反两端,并分别设置有一外枢接孔,其中各外链片所具有的两外枢接孔的圆心连线定义一第一长轴。其中至少一外枢接端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凸顶面,而各外链片更具有内侧表面与外侧表面,其中内侧表面为面对相邻的内链片的一侧面。多片内链片,其分别具有一第二中间部与两内枢接端,各内枢接端延伸自第二中间部的相反两端,而各内链片设置有两内枢接孔,分别形成于两内枢接端,其中各内链片所具有的两内枢接孔的圆心连线定义一第二长轴。一第一凸出部,设于第二中间部并具有至少一第二凸顶面。以及多个链辊,分别穿设两内链片与两外链片,以使外链片与内链片以链辊为枢转轴相对枢转。其中,第一长轴与第二长轴之间具有一夹角,且第一凸顶面接触并重迭于第二凸顶面,以形成一重迭区域,重迭区域的面积随着夹角缩小而减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相面对的两内链片位于与两内链片相邻且互相面对的两外链片之间,且相面对的两内链片的这些第一凸出部彼此朝相反方向延伸,其中第一凸出部朝各自相邻的这些外链片的内侧表面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内链片的第一凸出部与两内枢接孔皆沿着第二长轴排列。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一凸出部包括两个凸块。同一内链片的这些凸块与这些内枢接孔皆沿着第二长轴排列,且各个凸块具有第二凸顶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片外链片的第一凸顶面沿着第一长轴排列于外枢接端的远离第一中间部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片内链片的第二凸顶面与这些内枢接孔沿着第二长轴排列。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个外链片的各个外枢接端于内侧表面包括第一凸顶面以及至少一导角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导角面设置于外枢接孔的周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个外枢接端所具有的导角面的数量为两个,且第一凸顶面设置于两导角面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导角面沿着外链片的边缘而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内链片的第一凸出部与第二凸出部皆朝各内链片相邻的各外链片的内侧表面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内链片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凸出部,而第二凸出部设于各内链片的两内枢接端其中之一。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内链片的第一凸出部、两内枢接孔以及第二凸出部皆沿着第二长轴排列。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内链片的第一凸出部与第二凸出部皆朝各内链片相邻的各外链片的内侧表面方向延伸。

本发明因利用重迭区域随第一长轴与第二长轴之间夹角的改变而变化,使得链条具有可变的挠度,以使链条在其不同的区段产生不同的挠度。如此,当链条啮合于自行车的齿盘时,处于自由区段内的链条可具有较低的挠度,以降低链条脱离齿盘的风险。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变速自行车的动力传动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链条的立体示意图。

图2b是图2a中的链条的爆炸示意图。

图2c是图2b中的外链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2d是图2b中的内链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2e是图2a中的链条弯曲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2f是图2e中的链条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链条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实施例中,将可清楚地呈现。此外,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仅只用来说明,以帮助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理解本发明特征与功效,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图1是现有变速自行车的动力传动装置的侧视示意图,而图2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链条的立体示意图。请参阅图2a与图2b,链条200包括多片外链片210、多片内链片220以及多个链辊230。相面对的两片内链片220位于相面对两片外链片210之间,而这些链辊230分别穿设两个内链片220与两个外链片210,以使外链片210与内链片220能以链辊230为枢转轴相面对枢转。如此,链条200得以缠绕及啮合于自行车的后飞轮与前齿盘其中至少一者,其中前述自行车可以是变速自行车或单速自行车(single-speedbicycle)。

这些外链片210分别具有两个外枢接孔211h、两个外枢接端211以及第一中间部212,而各个外枢接端211延伸自第一中间部212的相反两端,其中各个外枢接端211设置有一个外枢接孔211h,即在同一个外链片210中,两个外枢接孔211h分别形成于两个外枢接端211。这些内链片220分别具有两个内枢接孔221h、两个内枢接端221以及第二中间部222,而各个内枢接端221延伸自第二中间部222的相反两端,其中各个内枢接端221设置有一个内枢接孔221h,即在同一个内链片220中,两个内枢接孔221h分别形成于两个内枢接端221。

这些链辊230分别插入于这些外枢接孔211h与这些内枢接孔221h。以图2a及图2b为例,一根链辊230会插入于两个外枢接孔211h与两个内枢接孔221h,即各根链辊230穿设两个内链片220与两个外链片210。因此,利用这些链辊230,外链片210的一个外枢接端211能枢接于内链片220的一个内枢接端221,以使这些外链片210与这些内链片220彼此串接。

在图2a与图2b所示的实施例中,链条200还包括多个滚子(roller)290,其中各个滚子290配置于相面对两个内链片220之间,而一根链辊230会穿设于一个滚子290。当链条200啮合于齿盘(例如自行车的后飞轮或前齿盘)时,多个滚子290会分别配置在齿盘的多个齿槽(space)内,并接触齿盘。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即使链条200不包括任何滚子290,链条200也能与自行车的齿盘(即后飞轮与前齿盘)啮合。所以,图2a与图2b所示的滚子290仅供举例说明,并不限制链条200一定要包括滚子290。

图2c是图2b中的外链片的立体示意图。请参阅图2b与图2c,外链片210具有外侧表面s21a与内侧表面s21b。外侧表面s21a与内侧表面s21b彼此相背对,而外枢接孔211h从外侧表面s21a延伸至内侧表面s21b,即外枢接孔211h连通外侧表面s21a与内侧表面s21b,且为贯孔(throughhole),其中内侧表面s21b面向内链片220,即内侧表面s2为面对相邻的内链片220的侧面。

此外,各个外链片210的各个外枢接端211于内侧表面s21b包括至少一面导角面211a以及至少一面第一凸顶面211b。以图2c为例,各个外枢接端211的内侧表面s21b包括至少一导角面211a与一第一凸顶面211b。更详细地说,各个外枢接端211所具有的导角面211a的数量为两面,所具有的第一凸顶面211b的数量为一面,其中第一凸顶面211b设置于两导角面211a之间,而且两面导角面211a分别从第一凸顶面211b的两侧延伸。

在导角面211a邻接第一凸顶面211b处,外链片210的厚度是从第一凸顶面211b沿着导角面211a而递减,因此在外链片210上第一凸顶面211b的厚度会大于位于导角面211a的厚度。导角面211a为相对于第一凸顶面211b倾斜的斜面,而外枢接端211在导角面211a与第一凸顶面211b之间的夹角θ1大于90度,其中导角面211a可以是平面或曲面。此外,这些导角面211a设置于外枢接孔211h的周围,并且沿着外链片210的边缘e21而延伸。也就是说,外链片210在边缘e21处具有偏薄的厚度。

以各片外链片210的两个外枢接孔211h的圆心c1连线定义第一长轴a21,而各片外链片210的第一凸顶面211b是沿着第一长轴a21排列于外枢接端211的远离第一中间部212的一侧,其中第一中间部212位于这些第一凸顶面211b之间,且两个外枢接孔211h也是位于这些第一凸顶面211b之间。

另外,在图2c所示的实施例中,各个外枢接端211设有一面第一凸顶面211b与两面导角面211a,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各个外链片可选择性地只在其中任一个外枢接端211设有一面第一凸顶面211b与两面导角面211a,或各个外枢接端211可设有两面或两面以上的第一凸顶面211b,但不设有任何导角面211a。举例来说,外枢接端211的内侧表面s21b可以改为平面,而各个外枢接端211可改成具有多个凸出于内侧表面s21b的凸柱,其中各个凸柱的顶面可作为第一凸顶面211b。如此,外枢接端211可具有至少两面第一凸顶面211b,且不具有导角面211a。因此,图2a至图2c所示的外链片210仅供举例说明,并不限制外链片210所具有的第一凸顶面211b的数量,也不限制外链片210一定要具备导角面211a。

图2d是图2b中的内链片的立体示意图。请参阅图2b与图2d,各片内链片220设置有第一凸出部223,其中第一凸出部223设于第二中间部222。相面对的两片内链片220的第一凸出部223彼此朝相反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在相面对的两片内链片220中,这些第一凸出部223是朝各自相邻的这些外链片210的内表面s21b延伸,并且相对内链片220的第一凸出部223不会彼此面对面地设置。另外,这些第一凸出部223不会与滚子290接触,如图2b所示。各片内链片220所具有的两个内枢接孔221h的圆心c2连线定义第二长轴a22,而第一凸出部223沿着第二长轴a22延伸,并具有至少一面第二凸顶面223a。各片内链片220的第二凸顶面223a与这些内枢接孔221h沿着第二长轴a22排列,其中第二凸顶面223a位于两个内枢接孔221h之间。

在图2d所示的实施例中,各片内链片220还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凸出部224。在仅设置一个第二凸出部224的情况下,可设置于两内枢接端221的其中一个。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凸出部224数量为两个,而这两个第二凸出部224分别设于各片内链片220的两内枢接端221,其中第一凸出部223位于这两个第二凸出部224之间。各片内链片220的第一凸出部223与这些第二凸出部224朝相同方向延伸,也就是朝向各内链片220相邻的外链片210的内侧表面s21b延伸,所以第一凸出部223与这些第二凸出部224皆位及凸出于同一片内链片220的同一侧(side)。此外,各片内链片220的第一凸出部223、两内枢接孔221h以及这些第二凸出部224皆沿着第二长轴排列a22,如图2d所示。

图2e是图2a中的链条弯曲时的侧视示意图。请参阅图2e,外链片210与内链片220能以链辊230为枢转轴而相对枢转,以使相连的外链片210与内链片220的第一长轴a21与第二长轴a22之间形成夹角θ2。当部份区段的链条200拉直时,在拉直区段内的第一长轴a21与第二长轴a22之间的夹角θ2为最大值,其为180度。当外链片210与内链片220相对枢转,以使链条200的部分区段弯曲时,此弯曲区段内的夹角θ2会小于180度,如图2e所示。

图2f是图2e中的链条的俯视示意图。请参阅图2e与图2f,在彼此相连的外链片210与内链片220中,外枢接端211的第一凸顶面211b能与设于第二中间部222的第二凸顶面223a处接触并重迭,且形成重迭区域l1,如图2e所示的斜线区域。重迭区域l1的面积会随着夹角θ2的缩小而减小。当部份区段的链条200拉直时,夹角θ2为最大值180度,此时,第一凸出部223的第一凸顶面211b与第二凸顶面223a之间的重迭区域l1具有最大面积(例如图2e中位于最左边的重迭区域l1),亦使第一凸顶面211b与第二凸顶面223a之间彼此可接触的面积也是最大的,而相对的外链片210与内链片220之间会形成一间隙g1。如此,内链片220的第二凸顶面223a容易于与外链片210的第一凸顶面211b重迭,以使被拉直(夹角θ2等于180度)的链条200区段具有较低的挠度而不易沿着链辊230与滚子290两者长轴的方向而弯曲。

再请参考图2f,当外链片210与内链片220相对枢转,以使链条200的部分区段弯曲时,夹角θ2会随着外链片210与内链片220之间的枢转幅度而变化,其中链条200弯曲幅度越大,夹角θ2的角度越小,以使重迭区域l1的面积随着夹角θ2的缩小而减小。因此,第一凸顶面211b与第二凸顶面223a之间彼此可接触的面积l1也会随着夹角θ2的缩小而减小。当链条200弯曲幅度过大时,第一凸顶面211b可不重迭于第二凸顶面223a,以至于重迭区域l1消失,第一凸顶面211b与第二凸顶面223a彼此不接触。由于第一凸顶面211b与第二凸顶面223a之间彼此接触的面积随着夹角θ2的缩小而减小,甚至消失,因此相面对的外链片210与内链片220之间可形成较大的间隙g1,以使被弯曲(夹角θ2小于180度)的链条200区段具有较高的挠度而容易沿着链辊230与滚子290两者长轴的方向而弯曲。

由此可知,当链条200拉直时,被拉直的链条200区段具有较低的挠度。当链条200弯曲时,被弯曲的链条200区段具有较高的挠度。因此,在链条200啮合于自行车的齿盘(例如图1所示的后飞轮120与前齿盘130)之后,链条200在不同区段会产生不同的挠度。详细而言,链条200啮合于齿盘的区段因弯曲而具有较高的挠度,而链条200未啮合于齿盘的自由区段较为平直而具有较低的挠度。如此,处于自由区段内的链条200不容易沿着齿盘的转轴而偏移,而啮合于齿盘上的炼条200则因为具有较高的挠度而能对应前后齿盘之间的侧向位移而弯曲,从而降低链条200脱离前后齿盘的风险。

第二凸出部224的作用实质上相同于第一凸出部223的作用,即第二凸出部224也能促使被弯曲(夹角θ2小于180度)的链条200区段具有较高的挠度,以及被拉直(夹角θ2等于180度)的链条200区段具有较低的挠度,其中让第二凸出部224达到上述作用的机制与第一凸出部223本质上相同,所以不再重复叙述。此外,必须说明的是,在图2d至图2f所示的实施例中,内链片220设置有第二凸出部224,但在其他实施例中,至少一片内链片220可不设置第二凸出部224,所以图2d至图2f所示的第二凸出部224仅供举例说明,不限制各片内链片220必须要设置第二凸出部224。

另外,图2d所示的第一凸出部223与第二凸出部224仅供举例参考,并不是用来限制第一凸出部223与第二凸出部224两者的形状。换句话说,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223与第二凸出部224两者也可以具有其他不同的形状。例如,第二凸出部224的形状可以是半圆柱状或角柱状,而第一凸出部223的形状可以是矩形柱状或三角柱状。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自行车的链条的侧视示意图。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的链条300与前述实施例的链条200相似。例如,链条200与300也包括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如外链片210以及链辊230。而且,链条200与300两者功效相同。因此,链条200与300两者相同特征与功效原则上不再重复叙述,而以下主要叙述链条200与300之间的差异。

链条300所包括的内链片320不同于内链片220。具体而言,内链片320具有第二中间部322以及设于第二中间部322的第一凸出部323,其中第一凸出部323包括两个凸块b1。同一片内链片320的这些凸块b1与这些内枢接孔(因被外链片210与链辊230遮蔽而未绘示)皆沿着第二长轴a32排列,其中各个凸块b1具有第二凸顶面(未标示),而第二凸顶面的形状如图3所示的凸块b1。

当外链片210与内链片320相对枢转时,第一长轴a21与第二长轴a32之间会形成夹角θ3。当部份区段的链条300拉直时,在拉直区段内的第一长轴a21与第二长轴a32之间的夹角θ3为最大值180度。当链条200的部分区段弯曲时,夹角θ3会随着链条200弯曲幅度的变大而增加。在彼此相连的外链片210与内链片320中,外枢接端211的第一凸顶面(未标示)能接触并重迭于设于第二中间部322的凸块b1,以形成重迭区域l2,其如图3所示的斜线区域,其中重迭区域l2的面积也会随着夹角θ3的缩小而减小。由此可知,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利用重迭区域l2与夹角θ3之间的变化,链条300也能在其不同区段产生不同的挠度。如此,当链条300啮合于自行车的齿盘时,处于自由区段内的链条300不容易沿着齿盘的转轴而偏移,从而降低链条300脱离齿盘的风险。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