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16334发布日期:2019-12-04 00:01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轴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轴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承结构。



背景技术:

轴承的应用提高了机械旋转部件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传动损耗。

在设备维修作业中,轴承一旦发生损坏是无法继续使用的,需要更换新品,但是在更换新品时,设备处于停产状态,需要耗费人力物力去维护。因此,如何能让轴承在运转时减小损坏,提升机械的使用寿命,依旧是要解决的问题。

在设备设计初期对轴承的选择至关重要,设计时如果设备在大负载、高转速下,需要轴承在最佳状态下运转,会有很多苛刻的条件要满足。例如,轴承在高负载情况下还要考虑轴承的受力状态,在高转速下又需要得到充分润滑及散热。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的轴承结构难以满足大负载高转速下充分润滑和散热的要求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轴承结构,包括轴承、轴承座和轴承盖,所述轴承盖与所述轴承座可拆卸连接,并与所述轴承座围成内腔,至少一个所述轴承设置于所述内腔中,所述轴承座上设有与所述内腔连通的进油口,所述轴承盖上设有与所述内腔连通的出油口。

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轴承之间设有垫圈,所述垫圈上设有将所述内腔与所述轴承的内圈和外圈之间的间隙连通的导油通孔。

其中,所述内腔沿所述轴承的径向分为第一腔部和第二腔部,所述第一腔部与所述进油口连通,所述第二腔部与所述出油口连通,且所述第一腔部的内壁与所述轴承的外表面之间具有间隙。

其中,所述第二腔部的内壁与所述轴承的外表面接触;或所述第二腔部与所述轴承的轴向垂直的内壁与所述轴承的端面之间具有间隙。

其中,所述垫圈包括内圈垫圈和外圈垫圈,所述内圈垫圈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轴承的内圈之间,所述外圈垫圈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轴承的外圈之间,所述外圈垫圈设有导油孔,所述导油孔与所述内圈垫圈和所述外圈垫圈之间的间隙共同形成所述导油通孔。

其中,所述出油口的位置对应所述轴承的内圈和外圈之间的间隙。

其中,所述进油口位于所述轴承座的外圆周面上。

其中,所述轴承座具有第一凹槽,所述轴承盖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共同形成所述内腔。

其中,所述轴承盖与所述轴承座通过螺栓连接。

其中,所述轴承座与所述轴承盖上均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轴承的内圈同轴设置,以使轴可依次穿过所述轴承座、所述轴承的内圈和所述轴承盖。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的轴承结构,按照设备旋转部功能需求选择相应形式的轴承装入轴承座内腔中,通过轴承座的进油口、轴承座的内腔、轴承及轴承盖的出油口共同构成轴承结构的导油通路,轴承座上的进油口和轴承盖上设置出油口可保证轴承两端均都有导油通道,润滑油通过进油口进入空腔的轴承内部起到润滑、散热、清洁、密封作用后通过出油口流出。轴承的选择可以为多种结构轴承的组合,目的是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承载能力并能延长使用时间。轴承座可与轴承结构设置的主体端为一体或者分体的固定连接,连接方式依据设计需求,分体的好处在于调节更换方便,整体型的可以降低制造成本。轴承盖的形式和结构可以依据轴承座与轴承的匹配做造型设计,在相对轴承座的对向通过轴承盖的油路设计达到更完美的油路清洁、润滑、散热、密封等效果。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的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有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优点之外,本发明的其他技术特征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优点,将结合附图作出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轴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轴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轴承;2:轴承座;3:轴承盖;4:内腔;5:垫圈;6:螺栓;7:通孔;8:轴;21:进油口;31:出油口;41:第一腔部;42:第二腔部;51:内圈垫圈;52:外圈垫圈;521:导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根”、“多组”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个”、“若干根”、“若干组”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轴承结构,包括轴承1、轴承座2和轴承盖3,轴承盖3与轴承座2可拆卸连接,并与轴承座2围成内腔4,至少一个轴承1设置于内腔4中,轴承座2上设有与内腔4连通的进油口21,轴承盖3上设有与内腔4连通的出油口31。

本发明的轴承结构,按照设备旋转部功能需求选择相应形式的轴承装入轴承座内腔中,通过轴承座的进油口、轴承座的内腔、轴承及轴承盖的出油口共同构成轴承结构的导油通路,轴承座上的进油口和轴承盖上设置出油口可保证轴承两端均都有导油通道,润滑油通过进油口进入空腔的轴承内部起到润滑、散热、清洁、密封作用后通过出油口流出。轴承的选择可以为多种结构轴承的组合,目的是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承载能力并能延长使用时间。轴承座可与轴承结构设置的主体端为一体或者分体的固定连接,连接方式依据设计需求,分体的好处在于调节更换方便,整体型的可以降低制造成本。轴承盖的形式和结构可以依据轴承座与轴承的匹配做造型设计,在相对轴承座的对向通过轴承盖的油路设计达到更完美的油路清洁、润滑、散热、密封等效果。

其中,相邻的两个轴承1之间设有垫圈5,垫圈5上设有将内腔4与轴承1的内圈和外圈之间的间隙连通的导油通孔。在相邻的轴承与轴承间装入带导油通孔的垫圈,目的是为了给轴承提供更好的润滑,配合不同样式轴承座及进油口,增加了进油量和进油的路径,使润滑油充分进入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

其中,垫圈5包括内圈垫圈51和外圈垫圈52,内圈垫圈51位于相邻的两个轴承1的内圈之间,外圈垫圈52位于相邻的两个轴承1的外圈之间,外圈垫圈52设有导油孔521,导油孔521与内圈垫圈51和外圈垫圈52之间的间隙共同形成导油通孔。轴承之间的内圈垫圈给轴承直接提供内圈支撑共旋转作用,对应不同轴承规格,并与外圈垫圈相配套。外圈垫圈的导油孔可有多种形式,如分布多个孔洞可内外相通、单一豁口型均可实现,目的是为了给轴承提供更好的润滑,通过孔洞和凹槽等配合不同样式的轴承座增加了进油量和进油的路径。

其中,内腔4沿轴承1的径向分为第一腔部41和第二腔部42,第一腔部41与进油口21连通,第二腔部42与出油口31连通,且第一腔部41的内壁与轴承1的外表面之间具有间隙,第二腔部42的内壁与轴承1的外表面接触。润滑油通过进油口进入后先流入第一腔部,轴承的外表面距离其所在的第一腔部的内壁有间隙,间隙可供润滑油快速充分流通,避免淤积溢出,有利于轴承间的润滑充分,第二腔部内壁与轴承外表面接触,可延长润滑油在内腔中的停留时间,避免润滑油有进油口进入后直接沿内腔壁由出油口流出。

其中,出油口31的位置对应轴承1的内圈和外圈之间的间隙。其中,进油口21位于轴承座2的外圆周面上。进油口与出油口的位置设置,以及二者形成的流通油路,使润滑油在内腔中与轴承接触更加充分,有利于轴承润滑和散热。

其中,轴承座2具有第一凹槽,轴承盖3具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共同形成内腔4。轴承的部分位置可位于第二凹槽内,在检修轴承结构时,拆卸轴承盖,即可将内腔打开,便于将轴承取出。

其中,轴承盖3与轴承座2通过螺栓6连接。螺栓连接轴承座与轴承盖,可更加便于调节轴承盖与轴承座的距离,从而调整轴承的压力和位置。

其中,轴承座2与轴承盖3上均设有通孔7,通孔7与轴承1的内圈同轴设置,以使轴8可依次穿过轴承座2、轴承1的内圈和轴承盖3。本发明可整体安装于轴上,并保持与轴心的正确位置,加快了设备组件的安装速度。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二提供的轴承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二腔部42与轴承1的轴向垂直的内壁与轴承1的端面之间具有间隙。第二腔部与轴承间可接触也可不接触,仅在轴向面上存在间隙可为润滑油提供充盈空间,延长持续润滑的时间。

使用时,进油口的油液取得可通过导管注入式、飞溅式等多种方式进入。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轴承结构,按照设备旋转部功能需求选择相应形式的轴承装入轴承座内腔中,通过轴承座的进油口、轴承座的内腔、轴承及轴承盖的出油口共同构成轴承结构的导油通路,轴承座上的进油口和轴承盖上设置出油口可保证轴承两端均都有导油通道,润滑油通过进油口进入空腔的轴承内部起到润滑、散热、清洁、密封作用后通过出油口流出。轴承的选择可以为多种结构轴承的组合,目的是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承载能力并能延长使用时间。轴承座可与轴承结构设置的主体端为一体或者分体的固定连接,连接方式依据设计需求,分体的好处在于调节更换方便,整体型的可以降低制造成本。轴承盖的形式和结构可以依据轴承座与轴承的匹配做造型设计,在相对轴承座的对向通过轴承盖的油路设计达到更完美的油路清洁、润滑、散热、密封等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