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器及控制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9121发布日期:2018-10-09 20:10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源净化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过滤器及控制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水源污染的日渐严重,往往会在供水管路上加设水源过滤器。从而使得供水管内的水源能够经过水源过滤器进行净化过滤,提高水源的质量。但是,这种水源过滤器加设在供水管上后,当无需对水源净化时,水源无法直接越过水源过滤器从供水管流出。因此,只能将水源过滤器从供水管上拆除。从而导致水源过滤器的使用十分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过滤器及控制机构,使得过滤器的使用更加方便。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控制机构,包括:盖体,所述盖体上设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开设有空腔,且沿所述空腔的侧壁间隔开设有第一进水孔道、第一出水孔道、第二进水孔道与第二出水孔道;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可转动地装设在所述空腔内部,且所述控制组件上开设有用于输送水源的流道;当所述控制组件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进水孔道与所述第二进水孔道之间时,所述控制组件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出水孔道与所述第二出水孔道之间,所述第一进水孔道经过所述流道与所述第一出水孔道相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孔道与所述第二进水孔道通过所述控制组件相互隔离,所述第一出水孔道与所述第二出水孔道通过所述控制组件相互隔离。

当所述控制组件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进水孔道与所述第一出水孔道之间时,所述控制组件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进水孔道与所述第二出水孔道之间,所述第一进水孔道与所述第二进水孔道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孔道经过所述流道与所述第二出水孔道相连通。

所述控制组件包括阀杆与密封环,所述密封环套设在所述阀杆上,所述阀杆伸入所述空腔并与所述空腔的侧壁抵触配合,所述阀杆包括第一流通部、第二流通部及阻隔部,所述阻隔部的其中一侧与所述第一流通部相连,所述阻隔部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流通部相连。

所述第一流通部上开设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流通部上开设有第二流道,当所述阻隔部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进水孔道与所述第二进水孔道之间时,所述阻隔部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出水孔道与所述第二出水孔道之间,且所述第一流道、第一进水孔道与第一出水孔道相互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第二进水孔道与第二出水孔道相互连通;当所述阻隔部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进水孔道与所述第一出水孔道之间时,所述阻隔部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进水孔道与所述第二出水孔道之间,所述第一流道、第一进水孔道与第二进水孔道相互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第一出水孔道与第二出水孔道相互连通。

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套设在所述阀杆上,且所述手柄的侧壁上还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的两端均用于与所述盖体抵触配合。

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一阀体与第二阀体,所述第一阀体与所述第二阀体相连,所述第一阀体装设在所述盖体上,所述第一阀体上开设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孔道的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孔道的端相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用于与供水管相连,所述第二阀体上设有凹部与分隔环,所述凹部上开设有第一导流孔与第二导流孔,所述第一导流孔的端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导流孔的端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所述分隔环套设在所述凹部上,且所述第一导流孔位于所述分隔环的内部,所述第二导流孔位于所述分隔环的外部。

一种过滤器,包括所述控制机构、套体及过滤件,所述过滤件套设在所述套体内部,且所述套体与过滤件均与所述控制机构相连。

所述过滤件上开设有多个过滤孔,所述过滤件的端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孔道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孔道与所述套体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进水孔道位于所述过滤件与所述套体之间。

过滤器还包括排气件,所述排气件装设在所述盖体上,且所述排气件的一端伸入所述套体,所述排气件用于控制所述套体内部的水压。

过滤器还包括隔离件,所述套体上还开设有废水口,所述隔离件伸入所述废水口与所述套体相连。

上述过滤器及控制机构无需对水源净化时,水源经过第一进水孔道进入安装块内部的空腔。然后转动控制组件直至控制组件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进水孔道与所述第二进水孔道之间。此时,所述流道、第一进水孔道与所述第一出水孔道三者相互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孔道与所述第二进水孔道通过所述控制组件相互隔离,所述第一出水孔道与所述第二出水孔道通过所述控制组件相互隔离。从而使得水源能够从第一进水孔道进入,从第一出水孔道流出。因此,上述过滤器及控制机构避免了在供水管上的拆卸,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所述的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再一实施例所述的过滤器及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盖体,100、安装块,110、空腔,111、第一进水孔道,112、第一出水孔道,113、第二进水孔道,114、第二出水孔道,120、排气件,200、控制组件,210、流道,211、第一流道,212、第二流道,220、阀杆,221、第一流通部,222、第二流通部,223、阻隔部,230、密封环,240、手柄,241、限位凸起,300、第一阀体,301、第一开口,302、第二开口,400、第二阀体,410、第一导流孔,420、第二导流孔,430、凹部,431、进水部,432、出水部,440、分隔环,500、套体,510、隔离件,600、过滤件,610、过滤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控制机构,包括:盖体10与控制组件200。所述盖体10上设有安装块100,所述安装块100上开设有空腔110,且沿所述空腔110的侧壁间隔开设有第一进水孔道111、第一出水孔道112、第二进水孔道113与第二出水孔道114。所述控制组件200可转动地装设在所述空腔110内部。且所述控制组件200上开设有用于输送水源的流道210;当所述控制组件200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进水孔道111与所述第二进水孔道113之间时,所述控制组件200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出水孔道112与所述第二出水孔道114之间,所述第一进水孔道111经过所述流道210与所述第一出水孔道112相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孔道111与所述第二进水孔道113通过所述控制组件200相互隔离,所述第一出水孔道112与所述第二出水孔道114通过所述控制组件200相互隔离。当水源直接经过控制组件200的流道210流出时,所述控制组件200沿垂直于所述空腔110的轴向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一进水孔道111的其中一端与所述空腔110相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孔道111的另一端开设在所述盖体10的端部。所述第一出水孔道112的其中一端与所述空腔110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孔道112的另一端开设在所述盖体10的端部。所述第二进水孔道113的其中一端与所述空腔110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孔道113的另一端开设在所述盖体10的底部且用于与过滤器的套体500相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孔道114的其中一端与所述空腔110相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孔道114的另一端开设在所述盖体10的底部且用于与过滤器的过滤件600内部相连通。具体地,所述控制组件200上还加设有抵触板。即当控制组件200装设在所述空腔110内部后,所述抵触板与所述空腔110的底部相互抵触,增大了控制组件200与空腔110底部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控制组件200在空腔110内部的转动更加平缓,同时,控制组件200在承受水源冲击时,抵触板能够为控制组件200提供较大的摩擦力,从而提高了控制组件200在控制机构中的稳定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水源需要通过控制机构导入过滤器进行过滤时,当所述控制组件200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进水孔道111与所述第一出水孔道112之间时,所述控制组件200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进水孔道113与所述第二出水孔道114之间。所述第一进水孔道111与所述第二进水孔道113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孔道112经过所述流道210与所述第二出水孔道114相连通。具体地,当所述控制组件200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进水孔道111与所述第一出水孔道112之间,且所述控制组件200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进水孔道113与所述第二出水孔道114之间。即能够实现水源通过控制机构导入过滤器进行过滤。更具体地,根据第一进水孔道111、第一出水孔道112、第二进水孔道113及第二出水孔道114之间的间隔距离。在所述空腔110的端口外缘设置有与所述间隔距离对应的刻度值,用户能够根据刻度值的提示将控制组件200转动相应的角度,从而实现了控制组件200对于空腔110内部水源的精确调控。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组件200包括阀杆220与密封环230。所述密封环230套设在所述阀杆220上,所述阀杆220伸入所述空腔110并与所述空腔110的侧壁抵触配合。所述阀杆220包括第一流通部221、第二流通部222及阻隔部223。所述阻隔部223的其中一侧与所述第一流通部221相连,所述阻隔部223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流通部222相连。所述第一流通部221、第二流通部222及阻隔部223三者一体成型。具体地,所述控制组件200装设在所述空腔110内部后,所述第一流通部221的侧壁与所述第二流通部222的侧壁均与所述空腔111的侧壁相抵触。从而使得水源进入空腔110后只能够在流道210的导流下进行流通。避免了水源在空腔110内部产生紊流,提高了水源流经控制机构的速度。阀杆220的一端伸入所述空腔110,位于阀杆220上的阻隔部223能够与空腔110的侧壁抵触配合。且所述阻隔部223能够将空腔110内部分隔成独立的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水源流入空腔110后能够通过阻隔部223进行有效地阻隔限流。具体地,所述密封环230套设在所述阀杆220上,所述密封环230为弹性环或橡胶环。从而使得所述控制组件200在空腔110内部转动时,所述阀杆220能够与所述空腔110的侧壁充分抵触,从而避免了水源在空腔110内部的遗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通部221上开设有第一流道211,所述第二流通部222上开设有第二流道212。当所述阻隔部223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进水孔道111与所述第二进水孔道113之间时,所述阻隔部223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出水孔道112与所述第二出水孔道114之间。且所述第一流道211、第一进水孔道111与第一出水孔道112相互连通,所述第二流道212、第二进水孔道113与第二出水孔道114相互连通。当所述阻隔部223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进水孔道111与所述第一出水孔道112之间时,所述阻隔部223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进水孔道113与所述第二出水孔道114之间。所述第一流道211、第一进水孔道111与第二进水孔道113相互连通,所述第二流道212、第一出水孔道112与第二出水孔道114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部221为第一弧形板,所述第一弧形板上开设有第一开口301,空腔110内部的水源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开口301进入第一流道211。所述第二流通部222为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二弧形板上开设有第二开口302,空腔110内部的水源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开口302进入第二流道212。进一步地,所述流道210为凹部或通道。即所述第一开口301与所述第二开口302均为长口。从而使得控制组件200在转动时,第一流通部221上的第一流道211与第二流通部222上的第二流道212能够更加容易的与水孔道相连通。例如:,第一流道211(或第二流道212)、第一进水孔道111及第二进水孔道113对位及连通,第二流道212(或第一流道211)、第二出水孔道114与第一出水孔道112对位及连通。更进一步地,用户通过转动控制组件200改变第一流通部221上的第一流道211相对于空腔110侧壁的倾斜角度,以及改变第二流通部222上的第二流道212相对于空腔110侧壁的倾斜角度。在本实施例中,当阻隔部223与空腔110的轴向相垂直时,第一流道211(或第二流道212)、第一进水孔道111与第一出水孔道112的对位及连通,第二流道212(或第一流道211)、第二进水孔道113与第二出水孔道114的对位及连通。当阻隔部223与空腔110的轴向平行时,第一流道211(或第二流道212)、第一进水孔道111及第二进水孔道113对位及连通,第二流道212(或第一流道211)、第二出水孔道114与第一出水孔道112对位及连通。这种实施方式通过第一流道211与第二流道212共同导流,能够大大减小控制组件200在调控时的转动角度。进而使得控制机构的使用更加方便。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组件200还包括手柄240。所述手柄240套设在所述阀杆220上,且所述手柄240的侧壁上还设置有限位凸起241,所述限位凸起241的两端均用于与所述盖体10抵触配合。所述阀杆220的端部还设有六边形螺栓,所述手柄240上开设有与所述六边形螺栓相适应的内六边形孔。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凸起241套设在所述手柄240上,所述限位凸起241的其中一端首先与盖体10抵触。测量阻隔部223其中一端从第一进水孔道111与第一出水孔道112之间转动至第一进水孔道111与第二进水孔道113之间所需的角度,然后将所述限位凸起241的另一端按照此角度在所述手柄240上对应设置。即所述手柄240上的限位凸起241从其中一端与所述盖体10抵触开始,到所述限位凸起241的另一端与所述盖体10抵触;手柄240所转动的角度能够满足阻隔部223的一端从第一进水孔道111与第一出水孔道112之间转动至第一进水孔道111与第二进水孔道113之间。因此,用户仅仅通过控制限位凸起241两端与盖体10的抵触就能够准确改变水源在空腔110内部的流动方式。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一阀体300与第二阀体400。所述第一阀体300与所述第二阀体400相连,所述第一阀体300装设在所述盖体10上,且所述第一阀体300与所述安装块100相连。所述第一阀体300上开设有第一开口301与第二开口302。所述第一开口301与所述第一进水孔道111的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开口302与所述第一出水孔道112的端相连通,所述第二阀体400用于与供水管相连。所述第二阀体400上设有凹部430与分隔环440,所述凹部430上开设有第一导流孔410与第二导流孔420,所述第一导流孔410的端与所述第一开口301相连通,所述第二导流孔420的端与所述第二开口302相连通。所述分隔环440套设在所述凹部430上,且所述第一导流孔410位于所述分隔环440的内部,所述第二导流孔420位于所述分隔环440的外部。所述分隔环440为橡胶环或弹性环。所述第一阀体300上开设有与所述凹部430对应的凸部,当所述第一阀体300与所述第二阀体400相连后,所述第一导流孔410的端外缘能够伸入所述第一开口301并与所述第一开口301的内缘相连,同时,所述分隔环440将所述凹部430分隔成进水部431与出水部432。所述第一开口301开设在所述进水部431上,所述第二开口302开设在所述出水部432上。即当水源需要过滤器进行过滤时,原水首先从第二阀体400流经第一阀体300导入空腔110,然后过滤完成产生的净水从空腔110中依次流经第一阀体300与第二阀体400导出。整个过程实现了净水与原水的分离运输。

如图4所示,具体地,当需要对水源进行过滤净化时,水源首先通过进水部431进入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将水源经过第二进水孔道113导入过滤器进行过滤处理,过滤后产生的净水经过第二出水孔道114导出过滤器并进入控制机构。最后控制机构将净水从出水部432导出。从而避免了进水部431与出水部432不同种类的水源相互污染。如图5所示,更具体地,当无需对水源进行净化时,水源通过进水部431进入控制机构,转动控制组件200将第一进水孔道111与第二进水孔道113相互阻隔,将第二出水孔道114与第一出水孔道112相互阻隔。此时,在控制机构的空腔110内部只有第一进水孔道111与第一出水孔道112相连通。从而使得水源进入控制机构后不再经过过滤器过滤净化就能将水源重新导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过滤器,包括上述控制机构、套体500及过滤件600。所述过滤件600套设在所述套体500内部,且所述套体500与过滤件600均与所述控制机构相连。所述过滤件600为软水树脂与软水盐。所述套体500为透明套体500,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盖体10上开设有第一内螺纹与第二内螺纹。所述套体50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对应的第一外螺纹,所述过滤件600上开设有与所诉第二内螺纹对应的第二外螺纹。用户能够透过套体500直接观察到过滤件600上的软水树脂或软水盐的消耗情况,然后对软水树脂或软水盐进行及时更换,保证了过滤器的净化效率。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件600上开设有多个过滤孔610。所述过滤件600的端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孔道114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孔道113与所述套体500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进水孔道113位于所述过滤件600与所述套体500之间。过滤器还包括排气件120。所述排气件120装设在所述盖体10上,且所述排气件120的一端伸入所述套体500,所述排气件120用于控制所述套体500内部的水压。过滤器还包括隔离件510。所述套体500上还开设有废水口,所述隔离件510伸入所述废水口与所述套体500相连。水源首先经过第二进水孔道113进入套体500。在过滤件600的底部开设有多个过滤孔610,水源进入套体500以后透过过滤孔610进入过滤件600内部进行过滤净化。然后产生的净水经过第二出水孔道114导出套体500。具体地,在控制机构的盖体10上加设排气件120,所述排气件120为排气螺钉或排气阀。所述排气件120用于控制套体500内部的水压,避免了套体500内部的水压过高,保证了水源在套体500与过滤件600内部的水流平衡。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隔离件510为端盖或活塞。当用户对套体500内部的废水进行处理时无需将套体500从控制机构上拆卸取出,可以通过套体500上的废水口直接将废水从套体500上排出。

上述过滤器及控制机构无需对水源净化时,水源经过第一进水孔道111进入安装块100内部的空腔110。然后转动控制组件200直至控制组件200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进水孔道111与所述第二进水孔道113之间。此时,所述流道210、第一进水孔道111与所述第一出水孔道112三者相互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孔道111与所述第二进水孔道113通过所述控制组件200相互隔离,所述第一出水孔道112与所述第二出水孔道114通过所述控制组件200相互隔离。从而使得水源能够从第一进水孔道111进入,从第一出水孔道112流出。因此,上述过滤器及控制机构避免了在供水管上的拆卸,使用更加方便。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