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聚乙烯管连接的连接固定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55006发布日期:2018-10-26 18:34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聚乙烯管连接的连接固定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固定管,具体是一种用于聚乙烯管连接的连接固定管。



背景技术:

聚乙烯管道应用范围广,从用于天然气小截面黄管到48in直径用于工业和城市管道的厚壁黑管。大直径中空壁管用作混凝土制成的雨水排水管和其它下水道管线的替代物增长迅速。具有优良的耐大多数生活和工业用化学品的特性。某些种类的化学品会产生化学腐蚀,例如腐蚀性氧化剂(浓硝酸),芳香烃(二甲苯)和卤化烃 (四氯化碳)。 具有很好的电性能,特别是绝缘介电强度高,使其很适用于电线电缆。中到高分子量等级具有极好的抗冲击性,在常温甚至在-40f低温度下均如此。

传统的聚乙烯管道大多是通过法兰与螺栓连接在一起的,由于翻边材质较硬,这就导致大多管道翻边在法兰根连接处会形成圆角。这样很容易造成泄露,密封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聚乙烯管连接的连接固定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聚乙烯管连接的连接固定管,包括聚乙烯管、连接管和密封内垫,所述连接管两端分别固定有一个固定管,所述聚乙烯管穿插在连接管内部,所述密封内垫设置在聚乙烯管和连接管之间的缝隙处,密封内垫设置在两节聚乙烯管的连接处。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密封内垫设置由玻璃纤维布和聚乙烯塑料布组成。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管上设有四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紧固装置,紧固装置上设有转盘,转盘下端固定有第一螺纹杆,第一螺纹杆穿插在第一螺纹管内部,第一螺纹管固定在固定管上,第一螺纹杆下端固定有紧固板。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紧固板设置呈弧形且内侧表面设有阵列分布的防滑凸起。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密封内垫两端设有穿孔,穿孔内部穿插有收紧带,收紧带上端穿插在固定装置内部,固定装置是由绕线辊和第二螺纹杆组成,绕线辊两端设有限位凸沿,绕线辊上盖设有密封帽,第二螺纹杆固定在绕线辊下端,第二螺纹杆下端穿插通过第二螺纹管,第二螺纹管固定在连接管上,第二螺纹杆下端固定有扣合板,扣合板设置弧形,第二螺纹杆和扣合板通过轴承转动固定,绕线辊、第二螺纹杆和扣合板的中间都设有通孔,收紧带穿插在通孔中,密封内垫两端各设有一组限位装置,一组限位装置设置有四个,限位装置上设有第三螺纹杆,第三螺纹杆外端口处固定有转头,转头上设有转柄,第三螺纹杆穿插在第三螺纹管内部,第三螺纹管固定在聚乙烯管上,第三螺纹管下端转动固定在连接板上,连接板固定在限位板上。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密封内垫两端设有穿孔,穿孔内部穿插有收紧带,收紧带上端穿插在固定装置内部,固定装置是由限位管和扣合板组成,限位管下端固定有扣合板,扣合板设置弧形,限位管和扣合板通过轴承转动固定,扣合板中间都设有通孔,收紧带穿插在通孔和限位管中,密封内垫两端各设有一组限位装置,一组限位装置设置有四个,限位装置上设有第三螺纹杆,第三螺纹杆外端口处固定有转头,转头上设有转柄,第三螺纹杆穿插在第三螺纹管内部,第三螺纹管固定在聚乙烯管上,第三螺纹管下端转动固定在连接板上,连接板固定在限位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用于聚乙烯管连接的连接固定管,使用时,两节聚乙烯管穿插在连接管中使得连接处在密封内垫内,转动转盘带动第一螺纹杆,第一螺纹杆和第一螺纹管配合螺纹传动进而实现紧固装置利用紧固板对聚乙烯管进行限位紧固,紧固板设置呈弧形且内侧表面设有阵列分布的防滑凸起进而使得聚乙烯管固定更加稳定,转动绕线辊带动第二螺纹杆,第二螺纹杆和第二螺纹管配合螺纹传动实现扣合板压合在密封内垫上,拉动收紧带将密封内垫绑定在聚乙烯管上,最后拴在绕线辊上,利用密封帽盖合,同时利用限位装置上设置的限位板进一步压紧密封内垫,可进一步有效避免两节聚乙烯管连接处漏水密封效果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用于聚乙烯管连接的连接固定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用于聚乙烯管连接的连接固定管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用于聚乙烯管连接的连接固定管中a-a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聚乙烯管1、固定管2、连接管3、密封帽4、紧固装置5、转盘6、第一螺纹管7、第一螺纹杆8、紧固板9、固定装置10、密封内垫11、绕线辊12、第二螺纹杆13、第二螺纹管14、扣合板15、限位装置16、限位板17、连接板18、第三螺纹管19、第三螺纹杆20、转头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3,一种用于聚乙烯管连接的连接固定管,包括聚乙烯管1、连接管3和密封内垫11,所述连接管3两端分别固定有一个固定管2,所述聚乙烯管1穿插在连接管3内部,所述密封内垫11设置在聚乙烯管1和连接管3之间的缝隙处,密封内垫11设置在两节聚乙烯管1的连接处,密封内垫11设置由玻璃纤维布和聚乙烯塑料布组成。

所述固定管2上设有四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紧固装置5,紧固装置5上设有转盘6,转盘6下端固定有第一螺纹杆8,第一螺纹杆8穿插在第一螺纹管7内部,第一螺纹管7固定在固定管2上,第一螺纹杆8下端固定有紧固板9,紧固板9设置呈弧形且内侧表面设有阵列分布的防滑凸起。

所述密封内垫11两端设有穿孔,穿孔内部穿插有收紧带,收紧带上端穿插在固定装置10内部,固定装置10是由绕线辊12和第二螺纹杆13组成,绕线辊12两端设有限位凸沿,绕线辊12上盖设有密封帽4,第二螺纹杆13固定在绕线辊12下端,第二螺纹杆13下端穿插通过第二螺纹管14,第二螺纹管14固定在连接管3上,第二螺纹杆13下端固定有扣合板15,扣合板15设置弧形,第二螺纹杆13和扣合板15通过轴承转动固定,绕线辊12、第二螺纹杆13和扣合板15的中间都设有通孔,收紧带穿插在通孔中,密封内垫11两端各设有一组限位装置16,一组限位装置16设置有四个,限位装置16上设有第三螺纹杆20,第三螺纹杆20外端口处固定有转头21,转头21上设有转柄,第三螺纹杆20穿插在第三螺纹管19内部,第三螺纹管19固定在聚乙烯管1上,第三螺纹管19下端转动固定在连接板18上,连接板18固定在限位板17上。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3,一种用于聚乙烯管连接的连接固定管,包括聚乙烯管1、连接管3和密封内垫11,所述连接管3两端分别固定有一个固定管2,所述聚乙烯管1穿插在连接管3内部,所述密封内垫11设置在聚乙烯管1和连接管3之间的缝隙处,密封内垫11设置在两节聚乙烯管1的连接处,密封内垫11设置由玻璃纤维布和聚乙烯塑料布组成。

所述固定管2上设有四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紧固装置5,紧固装置5上设有转盘6,转盘6下端固定有第一螺纹杆8,第一螺纹杆8穿插在第一螺纹管7内部,第一螺纹管7固定在固定管2上,第一螺纹杆8下端固定有紧固板9,紧固板9设置呈弧形且内侧表面设有阵列分布的防滑凸起。

所述密封内垫11两端设有穿孔,穿孔内部穿插有收紧带,收紧带上端穿插在固定装置10内部,固定装置10是由限位管和扣合板15组成,限位管下端固定有扣合板15,扣合板15设置弧形,限位管和扣合板15通过轴承转动固定,扣合板15中间都设有通孔,收紧带穿插在通孔和限位管中,密封内垫11两端各设有一组限位装置16,一组限位装置16设置有四个,限位装置16上设有第三螺纹杆20,第三螺纹杆20外端口处固定有转头21,转头21上设有转柄,第三螺纹杆20穿插在第三螺纹管19内部,第三螺纹管19固定在聚乙烯管1上,第三螺纹管19下端转动固定在连接板18上,连接板18固定在限位板17上。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本发明用于聚乙烯管连接的连接固定管,使用时,两节聚乙烯管1穿插在连接管3中使得连接处在密封内垫11内,转动转盘6带动第一螺纹杆8,第一螺纹杆8和第一螺纹管7配合螺纹传动进而实现紧固装置5利用紧固板9对聚乙烯管1进行限位紧固,紧固板9设置呈弧形且内侧表面设有阵列分布的防滑凸起进而使得聚乙烯管1固定更加稳定,转动绕线辊12带动第二螺纹杆13,第二螺纹杆13和第二螺纹管14配合螺纹传动实现扣合板15压合在密封内垫11上,拉动收紧带将密封内垫11绑定在聚乙烯管1上,最后拴在绕线辊12上,利用密封帽4盖合,同时利用限位装置16上设置的限位板17进一步压紧密封内垫11,可进一步有效避免两节聚乙烯管1连接处漏水密封效果差的问题。

上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