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的机械传动的摆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19094发布日期:2018-11-02 22:55阅读:7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连续的机械传动的摆动系统。

背景技术

机械传动的摆动系统是指由齿轮副传递运动和动力的装置,它是现代各种设备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机械传动方式。它的传动比较准确,效率高,结构紧凑,工作可靠,寿命长。

根据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为201621358494.1公开的一种齿轮齿条传动滑台,包括立板、竖向设置在立板上的滑轨、通过滑轨座滑动安装在滑轨上的滑板、安装在滑板上的切割头和用于滑板在滑轨上滑动的传动机构,传动机构为齿轮齿条传动机构,包括直齿轮、直齿条、与直齿轮适配的齿轮套和伺服电机,直齿条固定安装在滑板侧壁面上,伺服电机安装在立板的背面,且伺服电机的驱动轴伸出立板前面,并通过轴承与直齿轮轴接,直齿轮位于直齿条外侧,并与直齿条啮合,以带动直齿条做直线运动。目前的循环运动装置在传动过程中,精度较低,无法高效地实现传动操作,且上述的传动滑台在啮合过程中容易出现干涉和卡死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连续的机械传动的摆动系统。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连续的机械传动的摆动系统,包括纵向支撑板体,在所述纵向支撑板体的底端一侧安装有l型电机支撑座,在所述l型电机支撑座上安装有转动电机,在所述转动电机内安装有电机轴,所述电机轴穿过所述l型电机支撑座并通过联轴器与第一齿轮轴相连,在所述第一齿轮轴上安装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互啮合传动,所述第二齿轮安装在第二齿轮轴上;在所述纵向支撑板体的底端另一侧安装有l型支撑座,在所述第一齿轮轴上安装有第三齿轮,在所述第二齿轮轴上安装有第四齿轮,在所述纵向支撑板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角形支撑座和第二角形支撑座,在所述第一角形支撑座和第二角形支撑座的上端安装有工字型支撑板,在所述工字型支撑板的上端沿其长度方向安装有轨道,在所述轨道上滑动安装有门型滑动平台,在所述门型滑动平台的上端安装有双辊压紧器,在所述门型滑动平台的底端一侧安装有第一齿条,在所述门型滑动平台的底端另一侧安装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传动,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传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连续的机械传动的摆动系统的使用功能,所述纵向支撑板体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角形支撑座和第二角形支撑座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纵向支撑板体的侧面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连续的机械传动的摆动系统的使用功能,所述工字型支撑板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第一角形支撑座和第二角形支撑座的上端面,所述轨道通过螺钉安装在所述工字型支撑板的上端面。

为了进一步提高连续的机械传动的摆动系统的使用功能,所述第一齿条通过螺钉安装在所述门型滑动平台的底端,所述第二齿条通过螺钉安装在所述门型滑动平台的底端。

为了进一步提高连续的机械传动的摆动系统的使用功能,在所述转动电机的转动作用下,通过电机轴带动第一齿轮轴进行转动,在所述第一齿轮轴的转动下带动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三齿轮进行转动,在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作用下,带动第二齿轮轴进行转动,在所述第二齿轮轴的作用下带动所述第四齿轮进行转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连续的机械传动的摆动系统的使用功能,在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的啮合下以及在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齿条的啮合下带动门型滑动平台沿着所述轨道进行滑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连续的机械传动的摆动系统的使用功能,在所述l型电机支撑座的底端安装有第三角形支撑座,在所述l型支撑座的底端安装有第四角形支撑座。

为了进一步提高连续的机械传动的摆动系统的使用功能,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以及第四齿轮的直径相同,且均为圆柱齿轮。

为了进一步提高连续的机械传动的摆动系统的使用功能,所述第一齿轮轴和第二齿轮轴均通过轴承安装在所述l型支撑座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在使用时,通过在纵向支撑板体的底端一侧安装有l型电机支撑座,在l型电机支撑座上安装有转动电机,电机轴穿过l型电机支撑座并通过联轴器与第一齿轮轴相连,在第一齿轮轴上安装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互啮合传动,第二齿轮安装在第二齿轮轴上;在纵向支撑板体的底端另一侧安装有l型支撑座,在第一齿轮轴上安装有第三齿轮,在第二齿轮轴上安装有第四齿轮,在纵向支撑板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角形支撑座和第二角形支撑座,在第一角形支撑座和第二角形支撑座的上端安装有工字型支撑板,在工字型支撑板的上端沿其长度方向安装有轨道,在轨道上滑动安装有门型滑动平台,在门型滑动平台的上端安装有双辊压紧器,在门型滑动平台的底端一侧安装有第一齿条,在门型滑动平台的底端另一侧安装有第二齿条,第三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传动,第四齿轮与第二齿条啮合传动,在所述转动电机的转动作用下,通过电机轴带动第一齿轮轴进行转动,在第一齿轮轴的转动下带动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三齿轮进行转动,在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作用下,带动第二齿轮轴进行转动,在第二齿轮轴的作用下带动第四齿轮进行转动,在第三齿轮与第一齿条的啮合下以及在第四齿轮与第二齿条的啮合下带动门型滑动平台沿着轨道进行滑动,传动平稳高效,便于实现往复运动操作,且能够防止出现干涉或卡死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连续的机械传动的摆动系统,包括纵向支撑板体1,在所述纵向支撑板体1的底端一侧安装有l型电机支撑座2,在所述l型电机支撑座2上安装有转动电机201,在所述转动电机201内安装有电机轴,所述电机轴穿过所述l型电机支撑座2并通过联轴器与第一齿轮轴3相连,在所述第一齿轮轴3上安装有第一齿轮301,所述第一齿轮301与第二齿轮401相互啮合传动,所述第二齿轮401安装在第二齿轮轴4上;在所述纵向支撑板体1的底端另一侧安装有l型支撑座6,在所述第一齿轮轴3上安装有第三齿轮302,在所述第二齿轮轴4上安装有第四齿轮402,在所述纵向支撑板体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角形支撑座101和第二角形支撑座102,在所述第一角形支撑座101和第二角形支撑座102的上端安装有工字型支撑板5,在所述工字型支撑板5的上端沿其长度方向安装有轨道501,在所述轨道501上滑动安装有门型滑动平台502,在所述门型滑动平台502的上端安装有双辊压紧器7,在所述门型滑动平台502的底端一侧安装有第一齿条303,在所述门型滑动平台502的底端另一侧安装有第二齿条403,所述第三齿轮302与所述第一齿条303啮合传动,所述第四齿轮402与所述第二齿条403啮合传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连续的机械传动的摆动系统的使用功能,所述纵向支撑板体1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角形支撑座101和第二角形支撑座102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纵向支撑板体1的侧面上。所述工字型支撑板5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第一角形支撑座101和第二角形支撑座102的上端面,所述轨道501通过螺钉安装在所述工字型支撑板5的上端面。所述第一齿条303通过螺钉安装在所述门型滑动平台502的底端,所述第二齿条403通过螺钉安装在所述门型滑动平台502的底端。在所述转动电机201的转动作用下,通过电机轴带动第一齿轮轴3进行转动,在所述第一齿轮轴3的转动下带动所述第一齿轮301和第三齿轮302进行转动,在所述第一齿轮301和第二齿轮401啮合作用下,带动第二齿轮轴4进行转动,在所述第二齿轮轴4的作用下带动所述第四齿轮402进行转动。在所述第三齿轮302与所述第一齿条303的啮合下以及在所述第四齿轮402与所述第二齿条403的啮合下带动门型滑动平台502沿着所述轨道501进行滑动。在所述l型电机支撑座2的底端安装有第三角形支撑座202,在所述l型支撑座6的底端安装有第四角形支撑座601。所述第一齿轮301、第二齿轮401、第三齿轮302以及第四齿轮402的直径相同,且均为圆柱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轴3和第二齿轮轴4均通过轴承安装在所述l型支撑座6上。

在使用时,通过在纵向支撑板体1的底端一侧安装有l型电机支撑座2,在l型电机支撑座2上安装有转动电机201,电机轴穿过l型电机支撑座2并通过联轴器与第一齿轮轴3相连,在第一齿轮轴3上安装有第一齿轮301,第一齿轮301与第二齿轮401相互啮合传动,第二齿轮401安装在第二齿轮轴4上;在纵向支撑板体1的底端另一侧安装有l型支撑座6,在第一齿轮轴3上安装有第三齿轮302,在第二齿轮轴4上安装有第四齿轮402,在纵向支撑板体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角形支撑座101和第二角形支撑座102,在第一角形支撑座101和第二角形支撑座102的上端安装有工字型支撑板5,在工字型支撑板5的上端沿其长度方向安装有轨道501,在轨道501上滑动安装有门型滑动平台502,在门型滑动平台502的上端安装有双辊压紧器7,在门型滑动平台502的底端一侧安装有第一齿条303,在门型滑动平台502的底端另一侧安装有第二齿条403,第三齿轮302与第一齿条303啮合传动,第四齿轮402与第二齿条403啮合传动,在所述转动电机201的转动作用下,通过电机轴带动第一齿轮轴3进行转动,在第一齿轮轴3的转动下带动所述第一齿轮301和第三齿轮302进行转动,在第一齿轮301和第二齿轮401啮合作用下,带动第二齿轮轴4进行转动,在第二齿轮轴4的作用下带动第四齿轮402进行转动,在第三齿轮302与第一齿条303的啮合下以及在第四齿轮402与第二齿条403的啮合下带动门型滑动平台502沿着轨道501进行滑动,传动平稳高效,便于实现往复运动操作。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