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履带防松螺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7645发布日期:2018-12-08 05:22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履带防松螺母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螺母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履带防松螺母。

背景技术

现有的履带式工程机械的履带连接结构一般包括有履带板和链轨节,履带板和链轨节之间通过螺栓和螺母连接固定。而在履带行走的过程中,螺母与螺栓之间易发生松动,将导致履带板与链轨节之间连接不紧固,进而导致履带板和链轨节在行走时发生损坏,而螺母松动的主要过程是螺母进行了向拧松方向的转动。而目前的防止螺母松脱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人工检查,人工拧紧。但人工检查拧紧的方法易出现遗落以及不能及时拧紧的情况发生,而最终还是导致履带板和链轨节的损坏。

有鉴于此,本申请人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履带防松螺母,其具有防松能力强,防松效果好的特点。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履带防松螺母,其中,包括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的中部设有内螺纹,螺杆上设有外螺纹,第一螺母的内螺纹和螺杆的外螺纹相配合,所述第一螺母的内部设有第一引导腔,所述第一引导腔内设有第一重力球,所述第一引导腔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引导腔由高至低的倾斜方向与第一螺母拧紧的方向相反。

进一步,所述第一螺母的内部还设有第二引导腔,所述第二引导腔与第一引导腔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引导腔内设有第二重力球,所述第二重力球的重量小于第一重力球的重量,所述第二引导腔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引导腔由高至低的倾斜方向与第一螺母拧紧的方向相反。

进一步,所述第一螺母的下方还设有第二螺母和具有弹性扭转性能的塑胶棒,所述塑胶棒有若干个,若干个塑胶棒呈圆周阵列竖直分布在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之间,所述塑胶棒的上端与第一螺母的下方连接,所述塑胶棒的下端与第二螺母的上方连接。

进一步,第一螺母的内螺纹为第一单线内螺纹,所述第二螺母的内螺纹孔径大于螺杆外螺纹的直径,螺杆外螺纹为单线外螺纹,所述第二螺母上还设有预紧件,所述第二螺母上的内螺纹为双线内螺纹,所述预紧件为圆环状预紧件,所述预紧件的外周上设有与第二螺母上的双线内螺纹相匹配的双线外螺纹,所述预紧件的内周上设有与螺杆相匹配的第二单线内螺纹,所述双线外螺纹的旋向与第二单线内螺纹的旋向相反。

进一步,所述第二螺母的双线内螺纹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变小,所述预紧件的外周面上的双线外螺纹的直径与第二螺母上的双线内螺纹的直径相匹配。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涉及的一种履带防松螺母,其通过第一螺母内设置的第一引导腔和第一重力球,先通过将第一螺母的轴线与螺杆的轴线对齐后旋转第一螺母,使得在第一螺母旋转至与被锁紧物体紧密贴紧状态,松开第一螺母。此时,由于第一重力球的额外重力作用,使得第一螺母的重量分布不均,第一螺帽上设有第一重力球一侧较重于没有设置第一重力球的一侧,从而使得第一螺母的轴线偏离螺杆的轴线,第一螺母的轴线与螺杆的轴线之间产生错位,因而使得第一螺母上的内螺纹作用于螺杆上的外螺纹的压力增大,进而使得第一螺母不易在螺杆上旋转而导致拧松,起到防松作用。并且,通过倾斜设置的第一引导腔以及位于第一引导腔内的第一重力球的设置,使得在第一螺母要向拧松的方向旋转时,第一螺母将与第一重力球产生相对运动,第一重力球将会向第一引导腔的高处移动,第一重力球的势能增大,而要达到能量守恒,必将降低第一螺母拧松的角度,从而取得进一步的防松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大大提高了第一螺母的防松效果,防松能力强,并且有效的避免了第一螺母向拧松的方向旋转,从而从本质上起到了防松作用,保证了履带板和链轨节的正常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的履带的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第一螺母沿a-a线的剖开后与将螺杆配合的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第二引导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6为图5中d-d剖面的整体剖视图。

图7为本图6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塑胶棒第二工位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第一螺母沿c-c剖面线剖开后的正视图。

图10为本发明中螺杆轴线和第一螺母轴线发生错位的前后对比图。

图11为图10中e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

第一螺母-1;第一引导腔-11;第一重力球-111;

第二引导腔-12;第一单线内螺纹-13;

第二重力球-121;塑胶棒-2;

第二螺母-3;双线内螺纹-31;预紧件-4;

双线外螺纹-41;第二单线内螺纹-42;螺杆-6;

单线外螺纹-61;链轨节-7;履带板-8;

拧紧方向-n;螺杆轴线-l1;第一螺母轴线-l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11所示,一种履带防松螺母,其中,所述履带防松螺母主要是用于履带板8和链轨节7之间的连接,所述履带防松螺母包括第一螺母1,所述第一螺母1的中部设有内螺纹,螺杆6上设有外螺纹,第一螺母1的内螺纹和螺杆6的外螺纹相配合,所述第一螺母1的内部设有第一引导腔11,所述第一引导腔11内设有第一重力球111,所述第一引导腔11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引导腔11由高至低的倾斜方向与第一螺母1拧紧的方向相反。

采用上述结构后,其通过第一螺母1内设置的第一引导腔11和第一重力球111,先通过将第一螺母轴线l2与螺杆轴线l1对齐后旋转第一螺母1,使得在第一螺母1旋转至与被锁紧物体紧密贴紧的状态,松开第一螺母1。此时,由于第一重力球111的额外重力作用,使得第一螺母1的重量分布不均,第一螺母1上设有第一重力球111一侧重于没有设置第一重力球111的一侧,从而使得第一螺母轴线l2偏离螺杆轴线l1,第一螺母轴线l2与螺杆轴线l1之间产生错位,因而使得第一螺母1上的内螺纹作用于螺杆6上的外螺纹的压力增大,进而使得第一螺母1不易在螺杆6上旋转而导致拧松,起到防松作用。并且,通过倾斜设置的第一引导腔11以及位于第一引导腔11内的第一重力球111的设置,使得在第一螺母1要向拧松的方向旋转时,第一螺母1将与第一重力球111产生相对运动,第一重力球111将会向第一引导腔11的高处移动,第一重力球111的势能增大,而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第一螺母1向拧松方向旋转的角度将减小甚至不向拧松方向旋转直接由第一重力球111抵消,从而取得进一步的防松效果。

优选的,所述第一螺母1的内部还设有第二引导腔12,所述第二引导腔12与第一引导腔1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引导腔12内设有第二重力球121,所述第二重力球121的重量小于第一重力球111的重量,所述第二引导腔12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引导腔12由高至低的倾斜方向与第一螺母1拧紧的方向相反。由于第二重力球121的重量小于第一重力球111的重量,因此,整个第一螺母1的重量分布不均,第一螺母1上设有第一重力球111的一侧较重,因此,在将第一螺母1拧紧后,第一螺母1受到重力的作用下,第一螺母轴线l2将发生偏离,而使得第一螺母1上的第一单线内螺纹13和螺杆6上的单线外螺纹61产生挤压,增加了第一螺母1和螺杆6的相互作用力,进而增加了第一螺母1和螺杆6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得第一螺母1向拧松方向旋转时需要更大的旋转力,起到进一步的防松作用。

优选的,为了得到更进一步的防松效果,所述第一螺母1的下方还设有第二螺母3和具有弹性扭转性能的塑胶棒2,所述塑胶棒2有若干个,若干个塑胶棒2呈圆周阵列竖直分布在第一螺母1和第二螺母3之间,所述塑胶棒2的上端与第一螺母1的下方连接,所述塑胶棒2的下端与第二螺母3的上方连接。通过第二螺母3的拧紧使得第二螺母3产生对塑胶棒2的抵顶力和旋转力,此时,塑胶棒2从竖直状态的第一工位转变呈被扭转状态的第二工位。而塑胶棒2将抵顶力和旋转力传递至第一螺母1上,从而增加第一螺母1对螺杆6的压力,而第二螺母3在旋转拧紧时,由于拧紧的过程也产生位移上的移动,第二螺母3与第一螺母1之间的距离小于塑胶棒2的长度,第一螺母1和第二螺母3同时对塑胶棒2挤压,而塑胶棒2产生对第一螺母1和第二螺母3的反作用力,扭转后的塑胶棒2在受到第一螺母1和第二螺母3的挤压后不再旋转至竖直状态,其主要是由于第一螺母1和第二螺母3分别与螺杆6的摩擦力均大于塑胶棒2由扭转状态变成竖直状态所需的扭转力。在整个物体受到振动时,第一螺母1和被锁紧物体之间会产生间隙而使得被锁紧物体对第一螺母1的作用力瞬间消失,第一螺母1对塑胶棒2和螺杆6的挤压作用力减小,从而使得塑胶棒2发生扭转,并带动第一螺母1向拧紧的方向转动,起到防松作用。而塑胶棒2在此过程中相当于起到了提前的预紧效果。

优选的,为了避免第二螺母3带动塑胶棒2扭转后,因塑胶棒2的扭转而使得第二螺母3再次被拧松,使得塑胶棒2变成竖直状态,进而使得塑胶棒2失去预拧紧的功能。所以,第一螺母1的内螺纹为第一单线内螺纹13,所述第二螺母3的内螺纹孔径大于螺杆6外螺纹的直径,螺杆6外螺纹为单线外螺纹61,所述第二螺母3上还设有预紧件4,所述第二螺母3上的内螺纹为双线内螺纹31,所述预紧件4为圆环状预紧件4,所述预紧件4的外周上设有与第二螺母3上的双线内螺纹31相匹配的双线外螺纹41,所述预紧件4的内周上设有与螺杆6相匹配的第二单线内螺纹42,所述双线外螺纹41的旋向与第二单线内螺纹42的旋向相反。

在采用上述结构后,由于预紧件4上的双线外螺纹41和第二单线内螺纹42的旋向相反,且预紧件4上与第二螺母3配合的外螺纹为双线外螺纹41,预紧件4上与螺杆6配合的内螺纹为单线内螺纹。因为双线外螺纹41和单线内螺纹在旋转同样的角度后却产生不一样的位移,因此,在第一螺母1与被锁紧物体贴紧后,再将预紧件4旋转至第一螺母1的下方并稍高于第二螺母3,手动将第二螺母3向拧紧的方向旋转使得塑胶棒2发生向拧紧的方向扭转,接着在通过拧松预紧件4,使得预紧件4反向旋转的同时与第二螺母3拧紧配合。而由于第二螺母3的内螺纹和预紧件4的外螺纹均为双线螺纹,而螺杆6和预紧件4的内螺纹均为单线螺纹,因此,预紧件4向拧松的方向旋转一周后,将使得第二螺母3向拧紧方向旋转,而预紧件4向拧松方向移动的位移小于第二螺母3向拧紧方向的位移。

从而使得在振动的过程中,预紧件4要发生向拧松方向的转动时,将使得第二螺母3向拧紧的方向转动并通过第二螺母3的位移上的改变来挤压塑胶棒2,塑胶棒2的反向作用力反作用于第二螺母3上,而第二螺母3和预紧件4移动的方向相反且第二螺母3向塑胶棒2方向移动的位移大于预紧件4拧松的位移,从而使得第二螺母3和预紧件4之间相互挤压的力增大,且第二螺母3又受到塑胶棒2的反作用力,通过力的传递,使得预紧件4受到的压力增大。预紧件4作用于螺杆6的压力增大,从而起到更进一步的防松作用。

优选的,所述第二螺母3的双线内螺纹31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变小,所述预紧件4的外周面上的双线外螺纹41的直径与第二螺母3上的双线内螺纹31的直径相匹配,且第二单线内螺纹42的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变小。因此,在预紧件4受振动向拧松的方向转动而使得第二螺母3向拧紧的方向转动时,由于预紧件4产生向下的位移,第二螺母3产生向上的位移,两者因螺纹线数的不同导致移动的距离不同,且又因为所述第二螺母3的双线内螺纹31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变小,使得预紧件4向下移动而第二螺母3向上移动时,第二螺母3与预紧件4之间的压力增大。并且由于预紧件4上的第二单线内螺纹42的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变小,进而增加了预紧件4和螺杆6之间的压力,保证了扭转后的塑胶棒2产生的扭转力小于预紧件4与螺杆6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得在振动后,第一螺母1和被锁紧物之间存在间隙时,扭转后的塑胶棒2将带动第一螺母1向拧紧的方向转动,从而时刻保持第一螺母1紧贴于被锁紧物,达到防松效果。

第一螺母1的下表面还设有若干个圆周阵列的第一凹槽(图未示),所述第二螺母3的上表面还设有与若干个第一凹槽对应设置的若干个第二凹槽(图未示),所述塑胶棒2的两端分别插设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方便了塑胶棒2的设置以及拆卸更换。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