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87021发布日期:2019-02-01 19:27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通过活塞的工作而产生制动力的阻尼器的改良。



背景技术:

在由将杆内端作为活塞部的圆柱状的杆体和将该杆体能够往复运动地收纳的圆筒状的缸体形成的空气阻尼器装置中,存在如下技术,在杆体设置有将该杆体在其直径方向贯通的槽部,并且在缸体的开放端侧设置穿通该槽部的销体,从而阻止杆体从缸体的脱落(参照专利文献1、图7、图8)。

在该专利文献1中,就销体而言,其两端压接在设置于缸体的贯通孔从而与缸体组合,销体不具备阻止杆体的脱落以外的功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3740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使这种阻尼器能够适当地薄型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实现所述课题,本发明为一种阻尼器,由具备杆的活塞和收纳该活塞的缸构成,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或相对的移动而产生制动力,所述缸构成为,具备宽度侧壁部和厚度侧壁部且将与所述活塞的移动方向正交方向的截面形状做成扁平,并且在其开放侧具有横跨所述宽度侧壁部间的连结部。

根据该结构,第一,能够尽可能提高所述缸的开放侧的刚性,第二,能够将一对所述宽度侧壁部间的距离维持固定以使阻尼器始终发挥预期的性能,再有,能够抑制外力、温度变化等的环境变化所引起的缸的变形。

本发明优选的一个方案为,所述杆具备使所述连结部通过的沿着所述移动方向的长孔。能够通过该长孔阻止活塞从缸的拔出,另外,能够使活塞侧的移动圆滑。

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更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为,所述长孔的一端由所述活塞构成。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使缸内的活塞的移动距离最大化。

另外,本发明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为,所述连结部连结所述宽度侧壁部的一方的宽度方向中部的位置与所述宽度侧壁部的另一方的宽度方向中部的位置而成。

另外,还存在在两个部位设置所述连结部,由二个部位的所述连结部夹着所述杆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该两个部位的连结部,第一,能够进一步提高缸的开放侧的刚性,第二,能够牢固地将一对所述宽度侧壁部间的距离维持固定以使阻尼器始终发挥预期的性能,再有,能够抑制外力、温度变化等的环境变化所引起的缸的变形,第三,能够通过所述连结部维持缸与活塞侧的组合状态,并且对活塞侧的移动进行引导。

也存在如下方案,预先使所述连结部由销体构成,该销体穿过设置于所述宽度侧壁部的贯通孔并在端部形成有铆接部。

另外,也存在如下方案,预先使所述连结部由薄壁基部和可动片构成,所述薄壁基部由被设置于所述宽度侧壁部的一方的分割槽划分的该宽度侧壁部的一部分形成并且能够弯曲,所述可动片具备能够卡合于形成在所述宽度侧壁部的另一方的被卡合部的自由端。

另外,还存在如下方案,所述缸由包含所述宽度侧壁部的一方的第一部分和包含所述宽度侧壁部的另一方的第二部分组合而构成,并且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形成有通过所述组合而对接从而形成作为所述连结部的突出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所述连结部而将所述缸的开放侧的刚性以及一对宽度侧壁部间的距离维持固定,再有,能够抑制外力、温度变化等的环境变化而引起的缸的变形,并且由此而能够使阻尼器适当地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器(第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所述第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由构成所述第一例的活塞以及杆所组成的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4是所述第一例的剖视结构图。

图5是所述第一例的主要部位放大剖视结构图,表示活塞向前运动时的状态。

图6是所述第一例的主要部位放大剖视结构图,表示活塞向前运动时的状态。

图7是所述第一例的主要部位放大剖视结构图,表示活塞返回运动时的状态。

图8是构成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器(第二例)的缸的立体结构图。

图9是构成所述第二例的缸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图10是所述第二例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图11是构成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器(第三例)的缸的端面结构图,表示将构成该结构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组合之前的状态。

图12是所述第三例的端面结构图。

图13是构成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器(第四例)的缸的主要部位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13,说明本发明的典型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阻尼器对构成其结构的活塞p的移动或相对移动产生制动力,典型的为,组合于具备成为制动对象的可动部等(省略图示)的物品,用于对该制动对象的移动作用所述制动力,从而使该制动对象的移动成为缓慢、带有高级感、带有限制,以至于不会突然加速。

该阻尼器由具备杆1的活塞p和收纳该活塞p的缸s构成。典型的为,该阻尼器将杆1以及缸s中的任一方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所述制动对象侧,并将它们中的另一方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将制动对象能够移动地支撑的一侧,由此来组合于具备该制动对象的物品。

所述缸s呈一端开放且另一端封闭的筒状。虽然省略图示,但缸s也可以构成为将两端同时开放的筒状体的一端由其他配件封闭的结构。该缸s呈厚度显著缩小的扁平筒状。更具体来说,就该缸s而言,具备宽度侧壁部7、厚度侧壁部8且将与所述活塞p的移动方向x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即与其筒轴正交的截面形状做成实质扁平的四角形状。

所述厚度侧壁部8为具有使缸s的外侧成为弯曲外侧的弯曲的形状。

在缸s的封闭端9的外侧形成有用于所述连接的托架部10。

另外,该缸s在其开放侧具有横跨所述宽度侧壁部7间的连结部12(参照图4、图10、图12以及图13)。由此,虽然所述缸s为扁平筒状,但第一,能够尽可能地提高其开放侧的刚性,第二,能够将一对所述宽度侧壁部7间的距离维持固定以使阻尼器始终发挥预期的性能。

在图1~图7所示的第一例、图8~图10所示的第二例、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第三例中,所述连结部12将所述宽度侧壁部7的一方的宽度方向中部的位置与所述宽度侧壁部7的另一方的宽度方向中部的位置连结。尤其是在所述第一例、第二例、第四例中,连结部12具有能够阻止缸s的一对所述宽度侧壁部7、7间的距离向扩大方向的变形。

在所述第一例中,所述连结部12由穿通设置于所述宽度侧壁部7的贯通孔7a且在端部形成有铆接部120c的销体120构成。在第一例中,如图2所示,销体120具备圆板状的头部120a和圆柱状的轴部120b。如图4所示,一对所述宽度侧壁部7、7分别形成有大小为所述轴部120b可以通过但头部120a不能通过的贯通孔7a。在该第一例中,如图2所示,在所述杆1形成有使这样地构成的连结部12的脚部通过、沿着所述活塞p的移动方向x的长孔1b。在该第一例中,在缸s内收纳由所述活塞p以及杆1构成的组装体的至少位于活塞p侧的部位,从在一对所述宽度侧壁部7、7的贯通孔7a以及所述长孔1b插通所述轴部120b的状态,对从宽度侧壁部7的另一方的贯通孔突出的所述轴部120b的端部进行铆接而形成比贯通孔7a直径大的铆接部120c,由此在缸s形成连结部12。

在所述第二例中,如图9以及10所示,所述连结部12由具备能够弯曲的薄壁基部121a和自由端121b的可动片121构成,薄壁基部121a通过被设置于所述宽度侧壁部7的一方的分割槽7b划分的该宽度侧壁部7的一部分而形成,自由端121b能够卡合于形成在所述宽度侧壁部7的另一方的被卡合部7e。可动片121由被沿所述缸s的筒轴的一对长孔状的第一贯通孔7c、7c和横跨位于该一对第一贯通孔7c、7c的所述封闭端9侧的孔端间的第二贯通孔7d划分的所述宽度侧壁部7的一方的一部分构成。在位于所述一对第一贯通孔7c、7c的所述缸s的开放端11侧的孔端间,在所述宽度侧壁部7的外面形成有槽,由此,可动片121将所述缸s的开放端11侧作为薄壁基部121a。所述被卡合部7e由能够在所述可动片121的薄壁基部121a的正下位置接受设置在所述宽度侧壁部7的另一方的所述可动片121的自由端121b的贯通孔构成。在该第二例中,在所述杆1也形成有使这样地构成的连结部12的可动片121通过的沿着所述活塞p的移动方向x的长孔1b。在该第二例中,从在缸s内收纳由所述活塞p以及杆1构成的组装体的至少位于活塞p侧的部位的状态,一边使所述薄壁基部121a弹性变形一边将可动片121向缸s的内方进行压入操作,则可动片121的自由端121b一边使其终端121c稍稍弹性变形一边进入所述被卡合部7e且之后通过弹性复原而卡合于该被卡合部7e的入口侧的阶梯部7f,由此在缸s形成连结部12。

另外,在所述第三例中,所述缸s由包含所述宽度侧壁部7的一方的第一部分s’和包含所述宽度侧壁部7的另一方的第二部分s”组合而成。在该第三例中,所述缸s在所述厚度侧壁部8的厚度方向中部的位置分割成所述第一部分s’和所述第二部分s”。所谓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s”经由形成于所述厚度侧壁部8的一方的薄壁部sa而连接,一边使该薄壁部sa弹性变形一边以第一部分s’的宽度侧壁部7和第二部分s”的宽度侧壁部7成为平行的方式闭合后,在与所述薄壁部sa相反的一侧对接地形成所述厚度侧壁部8的另一方。在该对接的部位sb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s”焊接为气密状态。而且,在该第三例中,在所述第一部分s’和所述第二部分s”分别形成有通过所述组合而对接从而形成作为所述连结部12的突出部122。所述第一部分s’以及所述第二部分s”的突出部122分别成为具有作为其前端的上阶122a和下阶122b以及两者间的阶梯122c的阶段状,通过所述闭合使第一部分s’的上阶122a与第二部分s”的下阶122b相接、第一部分s’的下阶122b与第二部分s”的上阶122a相接,从而形成柱状的连结部12。在该第三例中,也在所述杆1形成有使这样地构成的连结部12通过的沿所述活塞p的移动方向x的长孔1b(参照图12)。在该第三例中,在缸s内收纳由所述活塞p以及杆1构成的组装体的至少位于活塞p侧的部位,并且,通过以所述突出部122通过所述长孔1b的方式进行所述闭合,从而在缸s形成连结部12。

在这些第一例~第三例中,通过所述连结部12能够维持缸s和活塞p侧的组合状态,并且对活塞p侧的移动进行引导。

另一方面,在图13所示的第四例中,所述连结部12设置在两个部位,并通过这两个部位的所述连结部12、12夹着所述杆1。在该第四例中,所述连结部12在夹着缸s的宽度方向中部的位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连结部12。而且,该两个部位的连结部12之间的距离与杆1的宽度尺寸实质相同而比后述的与活塞p的移动方向x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小。在图示的例中,该第四例的连结部12由与所述第一例的连结部12同样的销体120构成。在该第四例中,通过这两个部位的连结部12、12,第一、能够使缸s的开放侧的刚性提高,第二、能够通过阻尼器始终发挥预期的性能从而牢固地将一对所述宽度侧壁部7、7间的距离维持固定,第三、能够通过所述连结部12维持缸s与活塞p侧的组合状态,并且能够对活塞p侧的移动进行引导。在该第四例中,在所述杆1无需第一例~第三例中的长孔1b。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也能够将所述连结部12仅设置在夹着缸s的宽度方向中部的位置的单侧,通过一个部位的连结部12来维持活塞p的组合状态。

此外,所述第二例~第四例的由杆1以及活塞p构成的组装体的结构与第一例相同或实质相同,所以以下基于表示第一例的图1~图7对其进行说明。

所述杆1形成为在所述活塞p的移动方向较长的棒状。在杆1的位于所述缸s外的外端形成有用于所述连接的托架部1a。

另外,所述杆1具备使所述连结部12通过的沿所述移动方向的长孔1b(参照图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长孔1b的一端由所述活塞p构成。具体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所述长孔1b的一端的始终位于缸s内的长孔1b的被封闭的孔端的一方,位于构成所述活塞p的一部分的后述的第二凸缘5内。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该长孔1b阻止活塞p从缸s拔出,另外,能够使活塞p侧的移动圆滑,并且使缸s内的活塞p的移动距离最大化。

如图2所示,所述活塞p具备针对所述缸s的内壁的密封部件2、以及相对于所述活塞p能够滑动地配备并且带有预定的摩擦力地与所述缸s的内壁相接的滑块3。

如图2所示,在图示的例子中,所述活塞p具备面向缸s的封闭端9的第一凸缘4、以及在该第一凸缘4之间保持所述密封部件2和滑块3的第二凸缘5。第二凸缘5位于第一凸缘4的后方即缸s的开放端11侧。第一凸缘4以及第二凸缘5均将与活塞p的移动方向x也就是说与沿缸s的筒轴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外廓形状形成为与相同朝向上的缸s的截面内廓形状相弥补的形状,由此活塞p被缸s的内壁引导而在沿缸s的筒轴的方向上往复运动。

更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第二凸缘5形成于所述杆1的内端。第一凸缘4形成于与所述杆1不同部件的端头零件6。端头零件6具有图5所示的板状的胴体部6a,该胴体部6a的板面面向缸s的宽度侧壁部7。在该胴体部6a的朝向缸s的封闭端9的一侧在环绕该胴体部6a的各位置一体地形成有使凸缘端比该胴体部6a的外表面位于靠外侧的所述第一凸缘4。另外,在该胴体部6a的朝向缸s的开放端11的端部,在位于该缸s的筒轴上的部位,形成有由头部6c和颈部6d构成并经由颈部6d而与胴体部6a一体化的阳接头部6b。在第二凸缘5的位于所述缸s的筒轴上的部位,形成有图2所示的阴接头部5a,该阴接头部5a由接受并保持所述阳接头部6b的头部6c的第一凹处5b和接受并保持所述阳接头部6b的颈部6c并且在第二凸缘5的朝向缸s的封闭端9的端部向外方开放的第二凹处5c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从以将形成为扁平的环状的所述密封部件2和滑块3缠绕在端头零件6的胴体部6a的方式与端头零件6组合的状态,将端头零件6的阳接头部6b嵌入第二凸缘5的阴接头部5a,由此而形成在该第一凸缘4与第二凸缘5之间保持密封部件2和滑块3的活塞p。

如图2所示,密封部件2典型的为,由橡胶、具备橡胶状弹性的塑料构成,呈扁平的环状。通过将所述端头零件6的胴体部6a从所述阳接头部6b的一侧向密封部件2的内侧插通,将该端头零件6和密封部件2组合。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6所示,密封部件2具有与所述第一凸缘4相对的前端面2a、与端头零件6的外表面相对的内面部2b、以及与缸s的内壁相对的外面部2c。另外,在密封部件2的朝向缸s的开放端11侧的一侧,在所述内面部2b与外面部2c之间形成有环绕槽2d。夹着该环绕槽2d的外面侧遍及密封部件2的整周方向而朝向缸s的开放端11侧延伸,由此密封部件2具备裙状部2e,在活塞p的移动方向x上,密封部件2的外面部2c比内面部2b尺寸大。密封部件2的外面部2c随着从所述前端面2a朝向裙状部2e的终端2f而逐渐向使密封部件2变粗的方向倾斜。另外,在密封部件2的前端面2a形成有环绕突条2g。

如图2所示,滑块3典型的为由塑料构成,呈扁平的环状。如上所述地从将端头零件6和密封部件2组合的状态,将端头零件6的胴体部6a从所述阳接头部6b的一侧向滑块3的内侧插通,从而将该端头零件6和滑块3组合。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6所示,滑块3具备将与活塞p的移动方向x正交的截面内廓形状形成为与相同朝向上的所述端头零件6的胴体部6a的截面外廓形状相弥补的形状的短寸筒状的基部3a和在该基部3a的外侧一体地形成的加强筋3d。加强筋3d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为以缠绕基部3a的方式形成的环绕状体。就加强筋3d而言,在所述基部3a的位于密封部件2侧的前端3b与位于缸s的开放端11侧的后端3c之间,具有与该基部3a的外面部一体化的基部3e,并且具备从该基部3e朝向缸s的开放端11侧延伸出的伸出部3f。在基部3e与伸出部3f之间形成有肩部3h。伸出部3f具有随着从所述肩部3h向其终端3g而与基部3a的距离逐渐变大的倾斜。

在所述第一凸缘4与第二凸缘5之间,密封部件2与滑块3被保持为允许一同沿活塞p的移动方向x若干的移动的状态。密封部件2的外面部2c遍及其整周地与缸s的内壁相接,滑块3的伸出部3f也遍及其整周地在终端3g侧与缸s的内壁相接。另外,滑块3的位于基部3a的前端3b与所述加强筋3d的基部3e之间的部位位于密封部件2的裙状部2e的内侧,另外,滑块3的加强筋3d的肩部3h面向密封部件2的裙状部2e的终端2f(参照图4~图6)。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产生所述制动力时,所述滑块3压接于所述密封部件2,所述密封部件2的与所述缸s的内壁相接的部分朝向所述缸s的外侧变形。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活塞p向从缸s的封闭端9离开的方向进行向前运动时,活塞p与封闭端9之间形成的腔c成为负压,由此来产生成为所述制动力的一部分的由压力变化带来的阻力(参照图4、图5)。另外,此时,所述滑块3使密封部件2如上所述地变形从而使密封部件2与缸s之间的摩擦力增大,由此来产生成为所述制动力的一部分的摩擦阻力(参照图4、图5)。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活塞p进行向前运动时,滑块3因所述加强筋3d的形状而难以向该向前运动方向移动,因此滑块3的肩部3h压接于密封部件2的裙状部2e的终端2f,形成于密封部件2的前端面2a的环绕突条2g与第一凸缘4贴紧而将该前端面2a与第一凸缘4之间密封,并且裙状部2e朝向外侧变形而将密封部件2的外面部2c与缸s的内壁之间密封(参照图4、图5)。由此,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活塞p进行向前运动时,针对腔c的通气,被限定于在构成活塞p的端头零件6的位于缸s的筒轴上的部位由从第一凸缘4的缘部遍及胴体部6a的朝向缸s的开放端11的端部地形成的槽6e(参照图2、图5)所形成的通气道,从而产生所述压力变化带来的阻力。另外,通过密封部件2的裙状部2e的朝向所述外侧的变形,产生所述摩擦阻力。即,所述滑块3具备相对于所述密封部件2从所述杆1侧压接的压接部,图示的例子中所述肩部3h起到该压接部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所述活塞p的工作速度,增加所述密封部件2的变形量。由此,本实施方式的阻尼器成为按照成为制动对象的制动对象的移动速度使制动力变化的速度响应型乃至负载响应型的阻尼器。

在本实施方式的阻尼器中,所述制动力包括所述压力变化产生的阻力和所述摩擦阻力,所以能够在所述制动对象的移动的整个过程中对其进行适当地控制。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阻尼器,能够尽可能地防止所述制动对象在移动的过程停止、擅自开始从移动的途中向移动前的位置返回运动等事态的发生。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阻尼器具有如下特点,即使缩小所述缸s的截面积也容易产生期望的制动力,并且容易小型化、薄型化。

另一方面,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活塞p向靠近缸s的封闭端9进行返回运动时,所述腔c难以成为正压,并且,此时所述摩擦阻力也变小(图7)。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活塞p进行返回运动时,密封部件2与滑块3向第二凸缘5侧移动而在第一凸缘4与密封部件2的前端面2a之间形成间隙y,并且滑块3因为所述加强筋3d的形状而容易向活塞p的返回运动方向移动,因此滑块3不会压接于密封部件2,密封部件2与缸s的内壁之间的摩擦阻力也不会增加。针对腔c,除了由所述槽6e形成的通气道之外,还可以通过第一凸缘4与密封部件2的前端面2a之间的间隙y来进行联络。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5所示,在密封部件2的外面,形成有沿活塞p的移动方向x的槽2h,该槽2h使腔c侧的槽端开放,使缸s的开放端11侧的槽端封闭,在活塞p的返回运动时腔c侧的压力增加,由此在该槽2h的形成位置,密封部件2的一部分向内变形,也可以从腔c通过该槽2h进行排气。由此,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活塞p进行返回运动时阻尼器不会产生额外的制动力。

此外,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还包含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所有实施方式。

符号说明

p—活塞p,h—外壳,1—杆1,7—宽度侧壁部,8—厚度侧壁部,x—移动方向,12—连结部。

此外,将2015年5月15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特愿2015-100391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摘要的全部内容引用于此,作为本发明的说明书的公开而采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