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轴承辅助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汽车轴承的控温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的汽车年生产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汽车需求量经久不衰,所以,对于汽车的安全系数的要求日益提高,众所周知,汽车内部运行需要有很多的轴承部件,而轴承部件在运作中,容易产生高温,时间长了,对工件的损耗很大,更重要的,甚至会影响到汽车行驶中的安全性,而传统的应对方式则是对轴承进行喷水降温,或者利用润滑油等减小部件的摩擦,从而达到降低轴承温度的效果,效果差,并且十分浪费水资源,可持续性差,因此,发明一种用于汽车轴承的控温冷却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轴承的控温冷却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汽车轴承的控温冷却装置,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内部设有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内部设有制冷压缩机,所述制冷压缩机一侧设有冷凝器,所述制冷压缩机另一侧设有进气管,所述制冷装置两侧均设有增压泵,所述增压泵底部设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输出端设有冷凝腔,所述冷凝腔内部设有分气盘,所述分气盘一侧设有轴承,所述轴承内壁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制冷装置顶部设有控制器,所述。
优选的,所述制冷装置与车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进气管和输气管上均设有自动控制阀。
优选的,所述输气管输出端与冷凝腔固定连接,所述冷凝腔顶部和底部一侧均设有出气孔。
优选的,所述分气盘表面设有通孔,所述制冷压缩机和增压泵内部均设有电机。
优选的,所述制冷压缩机、冷凝器、自动控制阀、增压泵和温度传感器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型号为CWDZ11。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制冷装置,结合增压泵,将空气压缩冷凝,通过输气管,将低温空气输送到需要降温的轴承部件中,通过设置的冷凝腔,结合温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轴承部件的温度,当轴承温度达到需要降温的标准后,制冷装置就会将低温空气通过输气管输送到相对应的轴承部件中,冷凝腔很好的防止了低温空气过快的散发,大大提高了冷却效率,可对汽车整体中的轴承单个或多个同时控温冷却,通过分气盘,使冷却效果更均匀,避免了对水资源的浪费,可持续强,智能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体、2制冷装置、3制冷压缩机、4冷凝器、5进气管、6增压泵、7输气管、8冷凝腔、9分气盘、10轴承、11温度传感器、12控制器、13自动控制阀、14出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2所示的一种用于汽车轴承的控温冷却装置,包括车体1,所述车体1内部设有制冷装置2,所述制冷装置2内部设有制冷压缩机3,所述制冷压缩机3一侧设有冷凝器4,在使用时,温度传感器11检测到所在的轴承10部件温度过高,需要对其进行控温冷却,温度传感器11将信号传输给控制器12,控制器12控制制冷装置2运行,制冷压缩机3工作,进气管5上的自动控制阀13打开,吸入常温空气,常温空气进入制冷压缩机3,通过冷凝器4冷却降温,所述制冷压缩机3另一侧设有进气管5,所述制冷装置2两侧均设有增压泵6,所述增压泵6底部设有输气管7,所述输气管7输出端设有冷凝腔8,所述冷凝腔8内部设有分气盘9,所述分气盘9一侧设有轴承10,所述轴承10内壁设有温度传感器11,所述制冷装置2顶部设有控制器12。
所述制冷装置2与车体1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管5和输气管7上均设有自动控制阀13,所述输气管7输出端与冷凝腔8固定连接,所述冷凝腔8顶部和底部一侧均设有出气孔14,所述分气盘9表面设有通孔,所述制冷压缩机3和增压泵6内部均设有电机,所述制冷压缩机3、冷凝器4、自动控制阀13、增压泵6和温度传感器11均与控制器12电性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11型号为CWDZ11。
本实用工作原理:在使用时,温度传感器11检测到所在的轴承10部件温度过高,需要对其进行控温冷却,温度传感器11将信号传输给控制器12,控制器12控制制冷装置2运行,制冷压缩机3工作,进气管5上的自动控制阀13打开,吸入常温空气,常温空气进入制冷压缩机3,通过冷凝器4冷却降温,控制器12控制增压泵6工作,控制器12控制输气管7上的自动控制阀13打开,低温空气由增压泵6通过输气管7输送到所需降温的轴承10部件区域,低温空气通过分气盘9,进入到冷凝腔8中,均匀的对轴承10进行冷却,等轴承10温度降低之后,控制器12控制增压泵6停止运行,制冷装置2停止压缩制冷空气。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